70 戰術總結(上)

70 戰術總結(上)

忽蘭忽失溫之戰,有人說朱棣和馬哈木殺傷相當。李志遠的《永樂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敗績史實探析——兼考忽蘭忽失溫地望》。

作為蒙古學者,李志遠先生費盡心機想證明朱棣在忽蘭忽失溫之戰是慘敗而歸,故意諱敗為勝,然而他煞有其事的表示,朱棣大軍就是有50萬的時候,還是把自己缺乏常識的素養給暴露了個乾乾淨淨。

不過倒是差不多還原了忽蘭忽失溫之戰的大致輪廓。

首先,朱棣帶了不知多少人在忽蘭忽失溫遭到馬哈木3萬騎兵的埋伏,一度險象環生,後來是朱棣親自坐鎮中軍,用神機營擊退瓦剌,馬哈木敗退土剌河。

但很少有人注意一點,馬哈木並不是只有3萬人。而是4萬人。

原來,馬哈木除了在忽蘭忽失溫埋伏朱棣外,還派了1萬人的偏師,繞後去襲擊朱棣的後方大營,想來個斬首計劃。

只是陰差陽錯,朱棣跑到前軍坐鎮了,瓦剌這1萬奇兵撲了個空,但卻意外的把朱瞻基給困住了,並且截斷了明軍糧道,只不過瓦剌人不知道那人是朱瞻基,象徵性打了兩下就撤了。

好了,復盤一下。

馬哈木在前方3萬人埋伏朱棣主力,派1萬人襲擊朱棣糧道和後方大營。

明軍主力被馬哈木埋伏,一時猝不及防,但朱棣很快反應過來,讓神機營打開了局面,在正面戰場上擊潰了瓦剌騎兵,馬哈木連1萬偏師不管了,直接跑路。

但是,這1萬偏師卻超了神,斷了明軍的糧道。

朱棣在正面戰場上取得了優勢,想要追擊,但糧道被截,倘若真要繼續深入追殺,不確定性太大了,於是只好聽了好聖孫的建議,撤軍回師吧。

這就是忽蘭忽失溫之戰的全部過程。

這一戰的戰後統計,明軍和瓦剌戰損比差不多。

那請問這場戰爭明軍和瓦剌誰贏了?

認為明軍贏了的,理由是主線戰場上,明軍打退了瓦剌,並且在事後瓦剌入貢,達成了目的。

李志遠認為瓦剌贏了,理由是你50萬大軍嘛,打個4萬人的瓦剌,還打成這樣,你不輸誰輸?而且強行證明,瓦剌此戰之後依舊兵強馬壯。

但問題是,朱棣的第二次北伐(忽蘭忽失溫)有50萬大軍嗎?沒有。

《鴻猷錄》中表示:“命選為京諸省衛騎兵共十餘萬,各賜鈔給行糧,期明年二月集北京隨征。”

永樂十二年,朱棣尚未遷都北京,考察周邊衛所總兵力,朱棣根本無力帶出50萬大軍,所以《鴻猷錄》中的十餘萬更為可信。

朱棣每次出塞作戰,走到一地,都會築城存糧,留下一部分士兵看守。

可以說,朱棣的部隊人數,是隨着持續深入而逐步遞減的。

真正到了與韃靼、瓦剌接戰的時候,沒準剩下多少人呢。

龔志剛和劉洪濤還表示,朱棣第二次北伐,直接參戰人員只有3萬多人,其他人要麼留下築城存糧,要麼都是後勤大隊,明軍和韃靼的對陣兵力比是差不多的。

這戰前,瓦剌還可以按着韃靼的阿魯台揍。這戰後,瓦剌就開始打不過阿魯台了。你非要告訴我瓦剌實力沒有受損,我真的很難信服啊。

所以,我只能說,忽蘭忽失溫之戰,朱棣在正面戰場上贏了,但在後方戰場上被瓦剌偷襲翻了車,導致雙方損失居然差不多。而朱棣因糧草不濟無法繼續追擊擴大戰果,只好撤軍,但最終還是達成了讓瓦剌朝貢的戰略目的。

下面我們就這次戰役開一個總結大會,在召開總結大會之前,有必要先說一下這次會議的必要性和議題,畢竟把朱棣和馬哈木同志請來開會並不容易,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現在開始:

這次忽蘭忽失溫戰役雖然並不是什麼決定性的戰役,但卻很值得分析,因為這個看似普通的戰役中蘊含了一些明軍作戰的秘密和規律,是應該認真研究的。

這次會議主要探討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明軍能夠戰勝?

先說一下,馬哈木同志不要站起來了,不用激動,事情的經過我們已經知道了,戰敗是事實,具體分析還是交給我吧。

要知道,一場戰爭的勝負是有很多決定因素的,之前我們介紹過,明軍的騎兵個人能力不一定能夠勝過瓦剌騎兵,但為什麼明軍卻能在瓦剌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情況下擊敗瓦剌呢?

這是因為朱棣統帥下的明軍有一套極有技術含量的戰法和幾支高素質的部隊。戰法問題過於複雜,我們下面再討論,先說說明軍的高素質部隊:三大營。

三大營是朱棣同志組建的部隊,這支部隊也是明朝的最精銳部隊,它們分別是: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

先說五軍營,五軍營並不是指五個軍種,實際上,五軍營是騎兵和步兵的混合體,分為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這支部隊是從各個地方抽調上來的精銳部隊,擔任攻擊的主力。

下面說一下三千營,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五軍營是明軍主力,那麼為什麼還要單設一個三千營呢,這是因為三千營與五軍營並不相同,它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騎兵組成的。也就是說,三千營實際上是以雇傭兵為主的。

之所以叫三千營,是因為組建此營時,是以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的,當然後來隨着部隊的發展,實際人數當不止三千人,三千營與五軍營不同,它下屬全部都是騎兵,這支騎兵部隊人數雖然不多,卻是朱棣手下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他們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

最後我們要介紹朱棣手下最特殊的一支部隊,神機營。

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這支部隊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在明朝時候,人們稱呼這些火器為神機炮,許多游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馬哈木同志就不要哭了,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了。

可以說,這支部隊就是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朱棣同志之所以要組建這樣的一支部隊,那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我們看到朱棣同志沉痛地點了點頭,沒有錯,在靖難的時候,朱棣同志主要使用的就是騎兵,但是卻被守軍大量使用火器襲擊他和他的軍隊,造成了極為不好的影響,朱棣同志自己也幾次差點在戰場上被幹掉。

這也使得朱棣同志深刻吸取了教訓,在他後來組建軍隊時,便專門設置了這樣一個以使用火器為主的部隊,正是這支部隊在忽蘭忽失溫戰役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好了,以上我們介紹了朱棣的高素質部隊,但這並不是他獲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明軍獲勝的真正秘訣在於他們的戰法。

下面我們就探討第二個問題:明軍使用了怎樣的戰法?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明軍的戰法是非常先進的,那到底先進到什麼水平?

客觀地說,明軍的戰術雖不能說領先世界幾百年,但放眼全球,至少在當時,絕無可望其項背者。

這並不是信口胡說,是有着充分的證據的,請大家坐好,下面我們將詳細介紹明朝軍隊先進戰法的發展過程。

在朱元璋時代,明朝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十分優秀的騎兵將領,這些人使用騎兵作戰堪稱不世出之奇才,連靠騎兵起家的蒙古人也被他們打得狼狽不堪,但除了他們率領的騎兵之外,明朝在軍事上還有另一招看家本領,那就是火器。

事實證明,中國人在發明火藥之後,並不僅僅用它製作鞭炮,經過上百年的演化改進,明代時候朱元璋的軍隊中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火器,包括火炮和火銃等,而相應於擅長使用騎兵的徐達等人,朱元璋的手下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善於使用火器作戰的將領。這些將領中的佼佼者就是鄧愈和沐英。

鄧愈是偏好使用火器的,在洪都保衛戰中,他的部下就曾經使用火器重創過陳友諒的軍隊,但朱元璋時代,對火器戰術的運用達到登峰造極程度的,卻並不是他,而是沐英。

在那將星閃耀的年代,沐英並不如徐達等人那麼耀眼奪目,但他也是一名十分優秀的將領,洪武十四年,他隨同傅友德、藍玉攻擊雲南,雖不是主帥,但他的排名僅次於藍玉,可見絕非等閑之輩,一年之後,雲南平定,傅友德、藍玉先後奉調回京,朱元璋下令,沐英暫不回京,鎮守雲南。

按照當時的說法,這只是一個暫時的安排,然而沐英卻遲遲沒有等到調動工作的機會,慢慢地,他由臨時工變成了合同工,他留在了雲南。

他死後,他的子孫也留在了雲南,接着執行祖輩與朱元璋簽訂的那份長期鎮守合同,從此沐氏就成為了雲南的鎮守者,而這份合同的年限也實在有點長——二百六十年,直到明朝滅亡。

但也正是在這片土地上,沐英創造出了他獨特的火器戰法。

沐英時代的雲南決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春城和旅遊勝地,實際上,當時的雲南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少數民族眾多,且以造反為日常主要活動項目,雲南之地少平原,騎兵沒有多大作用,大部分的軍事行動要靠步兵。

本來毫無組織的少數民族應該不是訓練有素的明朝步兵的對手,可偏偏當地有一種特產,而這種特產又是少數民族喜聞樂見,並極其樂於使用的。

這種特產就是大象。

話說大象這種動物,身高體胖皮厚,雖不惹事但也不好惹,連山中王老虎見了也要給它三分面子,當年象牙也沒現在這麼值錢,所以大象數量很多。當地少數民族造反時,總喜歡使用這種當地特產。

明軍騎馬,反軍騎大象,這仗怎麼打?

克制大象的方法還是有的,那就是火器,火銃和火炮不但能夠有效打擊大象,在開槍時發出的響聲還能起到威嚇的作用。事實上,這也是當年明軍唯一可以剋制大象軍團的方法。

但事實總是不如人意,沐英時代所使用的火銃是洪武火銃,這種火銃射程不遠,且每次發射后都需要換黑火藥和鉛子,無法形成持續的殺傷力,發射火銃的士兵往往射完第一發子彈后就會被大象踩死,這種賠本買賣沐英是不會做的。

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和思考後,沐英終於創造出了一種先進且足以克制大象的火器戰法。

這種戰法根據敵軍大象兵打前陣的特點,將火銃兵列隊為三行,發現敵象兵前進后,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置火銃為三行,列陣中……前行退後,次行繼之;又不退,次行退後,三行繼之)。

這種開創性的戰術克服了當時火銃的局限性,三行輪流開火,沒有絲毫停歇,足以將任何敢於來犯之敵人(包括大象)打成漏斗。

正是憑藉著這種戰法,沐英徹底平定了雲南境內的叛亂,這種戰法由於其使用的地域性,並沒有在明軍中廣泛流傳,但這並不能否定其在軍事史上的偉大意義。

在沐英發明三行火銃戰法的百年之後,普魯士國王菲特列二世經過長期鑽研,發明了與之類似的三線戰法,其排兵佈陣方法與沐英如出一轍,後來,他憑藉著這一戰法稱雄歐洲。

當然,這位普魯士國王認為自己才是三線戰術當之無愧的首創者,如果此事發生在發明權和知識產權制度十分清晰的今天,我們是很有理由向這位國王收取專利權使用費的。

沐英的三行火器戰法雖然並沒有在明軍中得以廣泛流傳和使用,但我們不需要為此感到遺憾,因為就在不久之後,一種威力更大,更先進的戰法將代替它的位置,在明朝乃至世界軍事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

發明這種戰法的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他就是我們熟悉的朱棣同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第5紀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第5紀元
上一章下一章

70 戰術總結(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