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永樂親征(1)

65 永樂親征(1)

李小永和高鈺坤最終沒有決出勝負,因為長江守軍全線潰敗了,苗刀營撕開了敵軍的防線固然厥功甚偉,但是這一仗最大的元勛卻另有其人。

前文當中有說過,敵軍是依託於長江沿岸建立的防線,這種地方在兵家來說叫做絕地,古有項羽破釜沉舟,三萬破敵四十萬,他趙志明也想重演。絕地,意味置之死地而後生,守軍退無可退,只能英勇殺敵,而敵軍也只能堂而皇之正面對抗。

而且趙志明也不傻,還是給自己留了退路,那幾條渡江大橋給他牢牢握在手裏,真要打不過,他趙志明坐鎮後方,一看情況不對,拔腿就跑,背後還有那麼多小兵給他拖延敵軍,到時候再讓爆破隊把橋給炸掉,萬無一失。

畢竟李禹哲他們這幫逆賊又不會飛,難不成還能飛到他們後面夾擊他們?

李禹哲不會飛,他的部隊也不會飛,而趙志明已經忘記了,南菁城中還有一個對手,現在他將體會到朱棣這位永樂大帝帶兵打仗的本事了。

明面上推出李禹哲作為主攻,連着半個月淡化自己的存在,同時李禹哲接連不斷地發起攻勢,導致他們下意識地遺忘了朱棣。朱棣藉此機會,逐漸抽調五千精銳明軍,繞鐘山,上寧洛高速,度燕子磯,躍八卦洲,於末世之中三天急行八十里路。

抄截敵軍後方,他趙志明不是想留下逃生之路嗎?對不起,現在沒有了,眼下這支八千守軍徹底淪為孤軍,前後皆有人包夾,腹背受敵,再加上朱棣積攢的槍炮遠勝於李禹哲繳獲的三三兩兩,一時間火力也壓制住了敵軍。

明朝時候與朱棣交過手的將領都會發現,朱棣雖有善戰之名,卻喜歡用陰招。他很少從正面衝擊對手,而是常常從對方的側翼發動突然攻擊。此正是兵法中所謂“以正合,以奇勝”。也是朱棣指揮藝術中最大的特點。

長江一戰敵軍潰敗,陣斬三千餘,俘虜四千餘,前線草包軍官趙靜澤戰死,其餘軍官投降的投降、戰死的戰死,李小永率領數百人突破重圍,於潰敗亂軍中闖了出去,

哦,說個有意思的事,趙志明也死了,沒有人看到他是被誰殺的,腦袋給人砸碎了,就像是大鐵鎚掄到了核桃上,如果不是臃腫的身材和衣服都難以認出來。

這一仗,南菁城守軍勢力一舉盪清,敵軍主力部隊全部消滅、收編,朱棣拿下了南菁城,往前七百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進攻集慶,用了十天時間攻破了集慶,並改集慶為應天,建立明朝。

封建迷信哪怕到現在依然存在,所有起兵的都相信要想佔有天下,必須要佔據王氣之地,應天就是這麼一個地方,紫金山縱橫南北,恰似巨龍潛伏,而石頭山則臨江陡峭,如虎盤踞,這就是龍蟠虎踞的來歷。

右臨大江,左臨山險,三面環水,把山當成城,把江當成池,非常有利於步兵憑險據守。

此外在應天的前方還有一條長江,皇帝也是要看風水的,應天背山面水。在明之前,已經有六朝定都於此,地勢險要,錢糧富足附近不但是重要的糧食產區,還兼顧着商業中心的作用,因為這挨着長江,佔有了水利。

七百年前,朱元璋自南而北進行北伐,順天應人,舍予其誰!

七百年後,朱棣復生,重新佔據南菁城,朱棣還記得李禹哲那天上的那道奏摺里的一段話“定國都於金陵,可以向南拓地,若向北拓地不利,可守江淮。以江南之財力,足以保證南朝半壁的安全。”

其實趙志明輸的不冤,大明開國雙壁親自正面攻堅,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封狼居胥的皇帝繞后襲擊,倘若他知道他的對手身份,也能聊以自慰了。

朱棣的軍事能力被很多人忽略了,都知道他篡位、遷都、修《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五征漠北也被後人說是勞民傷財,作為李禹哲成長途中的最重要的一枚影響因素,關於朱棣的治軍治國能力,都不得不談。

自明朝開國以來,蒙古這個鄰居就始終讓大明頭疼不已,打仗無數次,談判無數次,打完再談,談完再打,原來的元朝被打成了北元(後代稱謂),再從北元被打成韃靼(蒙古古稱),可是不管怎麼打,就是沒消停過。幾十年打下來,蒙古軍隊從政府軍、正規軍被打成了雜牌軍、游擊隊,但該搶的地方還是搶,該來的時候還是來。

其實對於這一點也不難理解,一幫草原里跑出來的韃子在中原地區過得有滋有味的,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作為四級民族制度中的頭等人,好日子享受的正舒服呢。

平地起驚雷,也不知道哪塊石頭裏沒關緊,這回沒往外蹦孫悟空,更可怕,蹦出來了個朱元璋,那些蒙古韃子似乎不認為在自己統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們甚至經常考慮把這些佔地方的傢伙都殺掉,然後把土地用來放牧。(明史當中有記載)

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來的科目,都能用來收錢,過節要收“過節錢”、幹活有“常例錢”、打官司有“公事錢”,平白無故也要錢,要收“撒花錢”。

朱元璋喊着“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跟那幫韃子說,咱們公平一點,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你就是沒媽也得回你自己家,不回我就揍你。

然後把原來的貴族趕到了草原上去干老本行——放牧,整日感受着風沙撫平他們臉上的紋路,然後一洗臉,臉盆里的水都得變得岐黃,一天到晚只能和牛羊打交道,又沒有什麼娛樂節目,奴隸也沒得漢族嬌媚女子了,反差太強烈,那幫韃子睡著了,嘴裏溏着口水,說的夢話都是殺回去。

而在那個時候還有一個經濟問題,韃子沒有手工業和農業,經濟結構嚴重失衡,一天到晚的吃牛羊肉、看大草原,那是真膩歪,北邊草地跟南邊草地長得都一樣,可能牛馬能吃出來不一樣的味道,韃子嘛,多少長個人樣子,他們是不吃滴。可是物資又匱乏,想搞封閉自然經濟也沒法搞起來。想拿東西和明朝換,搞點跨國貿易,那明朝又不幹。

我天朝上國還缺你那點牛馬?而且朱元璋一想到這幫韃子統治的烏煙瘴氣就氣,還互市?我給你邦邦兩拳,你要不要?邊境經常打仗,萬一韃子心黑,趁機潛入境內干點破壞活動,所以大規模的互市生意是沒有辦法做起來的。

韃子該怎麼辦呢,需要的、缺少的鐵、鹽、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也不能通過做生意換回來,活人總不能讓尿憋死吧,那就搶!

明朝硬氣的很,你敢搶我,我就揍你,韃子說反正我也沒活路,戰死總比餓死強,說不定搶到點啥,老婆孩子一輩子就不愁了。於是就接着上演全武行,你上次殺了我爹,我這次不把你兒子殺了,我就是你孫子!仇恨不斷加深。

在這樣的背景下,明朝展開了與蒙古部落的持久戰,兩國之戰就是上百年。

這個時候,韃子哪還有昔日元帝國的風光,別看韃子人不多,也學三國時期來了個三分天下,不過他們也就那一小塊草皮分分了。其實也挺悲哀的,昔日橫跨歐亞大陸、不可一世的元帝國就此分崩離析。

第一塊小蛋糕叫:韃靼,這幫韃子自認為是正統,瞧不起其他兩個部落,而且他們和明朝有深仇大恨,一直以來都採取敵對態度。

第二塊小蛋糕叫:瓦剌,就不同了,他們原先受黃金家族管轄,黃金家族衰落後,他們趁機崛起,企圖獲得蒙古的統治權,明朝聰明人多啊,對這個問題加以利用,給予瓦剌封號,並提供援助,來扶持瓦剌,以對抗韃靼。

第三塊小蛋糕:兀良哈三衛可以算是朱棣的老朋友了,朱棣昔日靖難之役的最精銳的一支騎兵就是他們,那個時候叫朵顏三衛。

但朋友關係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更何況是不同種族、不同國家呢?只不過是因為利益和敵人選擇了暫時聯盟而已,只要形勢變化,再親密的盟友也會毫不猶豫地背刺。

做蛋糕的糕點師傅就是明朝,一手煽風點火臻至化境,北元是他打垮的,瓦剌是他扶持的,兀良哈三衛是他安置的,搞這麼多動作,無非只有一個目的,分解元帝國的勢力,讓他永不翻身。

第一塊小蛋糕可能是到了叛逆的年紀,不想聽糕點師的話了,韃靼擁立可汗后,奉行了對抗政策,與明朝斷絕了關係,並且在永樂七年(1409)四月,韃靼殺害了明朝使節,他們的這一舉動無疑是在向大明示威。但他們沒有想到,他們的這一舉動實在是利人損己。

因為明朝政府其實早已做好準備要收拾韃靼,缺少的不過是一個借口和機會而已,而這件事情的發生正好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一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第5紀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第5紀元
上一章下一章

65 永樂親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