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創作人生――在憂患中誕生(10)
[筆下文學Www.bxwx.net]
有一次釗人意味深長地對我說:“把它留到二十一世紀再說”。我想這話不錯,我的作品仍十分幼稚,應該讓它生長几年,幾十年,力臻真善美,直到瓜熟蒂落,如此才能為天下善良的普通人爭口氣。只有打動自己的作品,才能打動別人。
我覺得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寫真實的可貴,越來越需要富有哲理的語言。人們對文學欣賞品味的提高,已經不再滿足那些看后,可以痛快一時的作品,不相信那些脫離現實的虛構,雖然它可能十分完美和富有戲劇性。人們對一部作品評論最多的是它的真實性,客觀性。人們會因為看穿其中的一些虛假而否定它的全部,覺得讀這樣的書等於浪費時間。作者的一切努力也就白費了。稱為“美”的東西,過了幾年往往又會被人重新認識,唯有源於生活的真實才最長久。
真實的東西,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一個飢腸沽漉的人,只能老實說“餓了!”無須多加形容。如果已近絕望,一句“我想吃!”該是表達了多大的**。只有經歷磨難的人,才懂得說真話的分量。我聽過一位農村婦女介紹她的模範事迹。她不識字,也就不用寫講稿,一口氣講了兩個多鐘頭,井井有條,生動感人,連她的內心活動都讓人“看”得清清楚楚。我想這是她確實做了一些事,真正有所體會,照着生活原來的面目,客觀地描述,並沒有刻意追求“重點突出”“因果關係”“合乎邏輯”,沒有憑空塑造,竊取別人的形象,但是她成功了。唯一不足的倒是她想說些客套話,時髦話,有意無意夾進幾句生硬的書本語言。在她看來也許是華麗的詞句,想顯示她多少懂得一些“文化”,結果反顯得彆扭。要是她用日常說慣的家鄉語言講出來,會更生動。事物本身有它的完整性,有它內在的聯繫和感人之處,就看你是不是善於去發掘。我很慶幸,如果人生沒有挫折,恐帕就寫不出好文章,這是上天賜予我的財富,我要好好珍惜。
我還是願意保留原來的面目,如此才能打動別人和我自己的心。任何時候好人都有缺點,壞人也有其長處,絕不會是純粹的好,絕然的壞。只有真實地提供好的與不好的,人們才會更願意學習那好的,並從不好的一面吸取教訓。如果總想把自己的人物寫得十分高大完美,由作者來塑造一個供人學習的楷模,這無異於在愚弄和欺騙讀者,對讀者採取不信任的態度。不應該總是由作者來指導讀者,應該提供一個機會,讓雙方共同來評價書中的人物。
魯迅先生說:“我們能夠大叫,是黃鶯,便黃鶯般叫,是鴟鵠,便鴟鵠般叫。我們不必學那才從私窩子裏跨出腳,便說‘中國道德第一’的聲音。”就讓我叫出自己的聲音吧!不管這聲音多難聽!
在憂患中獲得新生,嘗到創作人生的甜味,我終於做了一件對得起自己的事,我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