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章 制陶三年
第007章制陶三年
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七七年的三年,是父親制陶的三年。
當時正值轉型時期,還是人民公社的建制。當時的農民都分到生產隊裏。由於我們村有天然的陶土可以用來製作陶器,所以制陶業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制陶小組自由組合,每組六個人。當時共組成了兩個制陶小組。父親這個小組還有葛玉海,葛興富,宋經生,宋學義,葛玉俠。
前兩年是兩個制陶小組各自為政,分別經營,自負盈虧。但是每年要給生產隊一定的資金。
六個人分工,有和陶泥的,有捏陶器的,有踏陶輪的,有晾曬陶器的,有兩個人專門賣陶器。五天賣四個集市,留一天撥陶土。就是到村子北面的溝邊上,把上面的浮土剝離開來,把下面大約二三十公分的陶土剝離出來。
這種陶土不是每個地方都有的。這種陶土質量關繫着陶器的質量。我們村裏的陶土有限,製成的陶器也是一般。並沒有形成太大規模。所以幹了三年也就作罷。
父親每天早早地去和陶泥,赤着腳踩陶泥。等別人吃過早飯,就開始做陶器。葛興富專門做陶器,但是葛興富經營方略不行,幹了一輩子買賣,也沒有賺到錢。這個以後再說。
做成的陶器還要晾曬,晾曬需要時間,要掌握一定的分寸。一般涼十多天就可以放在窯里燒了。一般一個月能出兩爐。
把成型的陶器,包括陶缸,陶盆,陶罐,陶甏等按照一定的順序放在窯里。要間隔開,還要搭配,要合理安排才能放的合適,放的恰到好處。
放好了之後,就開始燒窯了,一開始要用小火慢慢地烘烤。把水分慢慢轟出去,這時候頂上的封口要留得大一些,方便潮氣排出去。
慢慢地,潮氣都排出去了。就開始放大火。把火一直燒到最裏面,能夠比較均勻地分佈到各個地方。
到了一定的分寸,就要停火。火候太過了,有的陶器就會出現變形。物極必反,就是這個道理。
一九七五年的十一月份,天變冷了,陶土要上凍,不能再做陶器了。於是制陶小組的所有人都開始趕集出售陶器。
就是這一年的冬天,父親和葛玉海在毛溝一共賣了十三天的陶器,而且每次都是脫銷,從來都沒有滯銷。這也算是毛溝風雲際會。
毛溝是一個村莊,在薛庄鎮駐地的東南方。在當時這裏有個集市。在我們琅琊郡,一般五天一個集。輪流集市,已經形成了慣例。
例如方城鎮是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的集市。薛庄鎮是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的集市。胡陽鎮是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的集市。費縣集市是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由於距離費縣集市太遠,我們很少有趕費縣集市的印象。
而毛溝的集市是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的集市。毛溝是一個大村莊,大約有三千多口人吧,建立一個集市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集市就是一直不景氣,後來就逐漸取消了。後來移到了靠近汶泗公路的黃泥崖。但是黃泥崖集市也不景氣,沒有發展起來,發展了一段時間,也撤銷了。
再後來移到了盛糧庄,也叫勝良庄。盛糧庄的集市卻是非常繁華,其繁榮的程度不亞於一個鄉鎮。詳情以後再說。
毛溝集市人氣不旺。我們這裏稱作趕集,南方也有稱作趕圩的。總之,趕毛溝集的人不多。雖然離我們家只有十幾里路,但我就從來也沒有趕過毛溝集。
這也就形成了一個極具當地特色的歇後語,叫做“毛溝集,沒趕(敢)的。”
如果當地的孩子打架,就會有孩子很神氣地說這句歇後語了。
葛玉海和父親就是在一九七五年的冬天創下了十三天脫銷的奇迹。
父親總是商量葛玉海:“我們明天去哪裏?”葛玉海回答道:“毛溝!”每天都很順利地就脫銷了。
第二天再問,還是毛溝。
在去毛溝的路上,葛玉海手舞足蹈的說,今天我們的幾個陶缸可以還多少斤瓜干,我們的幾個陶盆可以換多少斤瓜干,我們的煎餅盆可以換多少斤瓜干?說著說著有點得意忘形。不小心一下子碰到了路旁的石頭上,碰破了一個大洞。
父親一邊走一邊說,這回看你怎麼賣。這次肯定是要折本了。
葛玉海真是善於經營的好手。讓我們來看看葛玉海是怎麼出售破了洞的陶缸的。
到了毛溝,找了一個人多的地方。擺出了各種陶器。有人說,這個陶缸怎麼還有一個洞呢?
只見葛玉海像鬼叨念一樣,也不看人,就這樣看着遠處,默默的說,……這算不得什麼,這不是什麼問題。我用洋灰(就是石灰)摸一把就泥好了,還很結實。原來都換三十斤瓜干,現在我只換二十五斤。還是挺合算的……。就這樣說著說著,最後還真讓人家買走了。
葛玉海也沒有向誰硬推銷,也沒有求求您買下吧。就這樣在無形中賣出去了。
葛玉海是一個很活番的人,就是具有權變思想的人。他很靈活,不想葛興富那樣很頑固,很呆板,很固執,很一根筋。
同時一件物品,葛興富是說一不二,絕不變通。“不能少,不能少,就是三十斤瓜干。你要就要,不要就算了。”這是葛興富的經商風格。
葛玉海卻是這樣說:“二十五斤瓜幹嗎?有點少啊!少就少點吧!什麼吃虧賺想贏(鄉應)的。行。什麼多點少點的,東西兩庄的,也沒有旁人。”就成交了。
所以鄉親們都願意賣父親和葛玉海的陶器。
到了第十三天,父親又問葛玉海:“明天我們還去毛溝?!”葛玉海說:“還去毛溝。”
另外一個制陶小組的葛興照聽說了。感嘆葛玉海和父親兩個人連着去了毛溝十幾天,每天都脫銷。後來他們小組竟然也去了毛溝,推了兩車陶器也是全部脫銷了。
後來他們又去了昌國,買得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