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大生產
李真是六月十二到的房州。
作為知州,他覺得什麼都新鮮。
老爹覺得他年輕沒有經驗,派了老管家跟在身邊,幫着他張羅。
看不起誰呢?
李真原本書生,後來帶了兩年兵,自然有了軍人的氣質。
幹什麼事都有股不服輸的勁兒。
李裕正是看中了他的這股精氣神,才委以重任。
房州位於襄州之西,境內有築水、堵水均與漢水相通。
北有武當山與均州相隔,東有荊山與襄州相連。
西南有大巴山橫亘在房州與夔州之間。
中部是房山。
房州南部都是山地,沒有河流,影響了生產生活,只有散落的村寨,沒有大城。
在武當山與房山之間是為山地平原區,築水、堵水、孔陽水均流經此地。
府治房陵及下轄的永清縣、竹山縣、上庸縣均在這塊平壩上。
房州四城只有一萬四千戶,七萬人口。
至於散落於南部山區的人口,則沒有戶籍統計。
李真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把房州四縣都走訪了一遍。
滿眼都是荒山荒地,人口稀少,根本就沒有開發的基礎。
缺人哪!
別看中原大地,有大量的無地流民,有些偏遠州縣卻有着大量的荒山荒地無人開墾,這就是資源不均。
人口也是資源。
像房州面積不小,人口很少,沒人願意生活在大山的包圍之中。
李真剛返回房陵,就接到了襄陽的指令,準備安置難民。
真是瞌睡遇到枕頭。
正想着缺人手,這就送來了,歡迎!
他發出州令,各縣丈量荒山荒地,備桉在冊,沿水源規劃村屯,準備安置難民。
很快從谷城轉運來了大量的難民。
這些人竟然都操着汴州的口音。
每日轉運來的人口高達千人。
按照規劃,每個村子湊齊百戶,千人左右,就指定村長里正,上山伐木,建屋居住。
房州沒有多少存糧,只能從襄陽運來。
現在已經要進入八月了,也過了農時。不過這些新房州人沒有失去希望,力所能及的建設自己的新家園。
房州別的不多,就是山多。
山上的樹木眾多。
僅月余時間,一座座農莊就拔地而起,村莊周圍的荒地就已經割去了雜草,翻出了嶄新的泥土,在大太陽下暴晒。
難民的口糧很簡單,有一部分是從襄陽運來的糧食,一部分則是山上的野菜。
吞噬小說網
這樣可以菜代飯。
李真這段時間為了能讓這些難民活着,費盡了腦筋。
河裏有魚,山上有野物和野菜。
他發動各村的青壯,上山下河。
每村建立公共食堂,所有糧食必須交到村裡統一安排。
他的這個辦法還真管用。
每家每戶都不再藏私,糧食定量,按人頭分配。
在房州的最西側孔陽水畔,李真走進一個新建起來的村莊。
村子是新建的。
一條土路的兩側,用木頭搭建了成排的房子。
房頂是茅草棚。
雖然大旱,可這裏反而氣候濕潤。
早晚霧氣昭昭。
河水尚算充沛,村子周圍的荒地已經開墾了出來,栽種了蔬菜。
村中三三兩兩的小雞悠閑的散着步,在路邊啄食小蟲。
靠近村子的小河裏,一群群的麻鴨在水中扎着勐子,黃橙橙的腳掌蹬着水花,屁股朝天,在水中尋找着食物。
遠處河面,一團團白雲鋪在水面上,緩緩的飄來。
“那是什麼?”
“咳咳,二郎,這是鵝。”
老管家回道。
“哦。”
李真見過鵝,可沒見過這麼多。
這群白鵝有百十隻左右,順着水流在河岸邊吃着水草。
功夫不大,又有一群白鵝順流而下。
李真轉頭詢問村正。
“村正,這鵝順水而下,不會丟嗎?”
“呵呵,大人有所不知,我們在上下游用木頭做了個水壩,不影響水流,鴨、鵝到了水壩就過不去了,自然安全。”
“哦?這個辦法好。”
李真一聽,心裏佩服。百姓的土辦法還真管用。
“你們還養了什麼?”
“大人,我們山坡上養了些羊。”
“哦?去看看。”
眾人出了村,往村后的山上望去。
綠油油的山坡上點綴着星星點點的小白點。
在綠草如茵的山坡上格外的顯眼。
“有多少啊?”
“回大人,有五十隻。”
“這些雞鴨鵝,還有羊,你們從哪裏弄來的?”
李真很好奇。
這些逃難來的人,基本都是身無長物,怎麼有錢買這些東西?
“是縣令大人給我們的。雞鴨鵝給的是卵,每個村子都分了些。這羊么,是從當地村裡賒來的。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有了現在的這些。”
村正是個四十多歲的漢子,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嗯,好啊。”
看着這些自發性的生產,李真心裏感慨,果然是只要勤勞就餓不死人。
他接連走訪了幾個村莊,情況基本相同。
返回上庸,李真走進了縣衙。
有衙役攔住李真一行。
得知是知州老爺來了,衙役腿都軟了。
趕緊通稟。
很快,一個滿頭灰白的中年人迎了出來。
此人正是上庸縣令陸宜。
多年在縣令的位置上沒有升遷。
“陸縣令,移民安排的如何?”
“知州大人,我剛從下邊回來,一切都好。”
“今年冬季的口糧從哪裏來啊?”
李真覺得陸宜能想到給這些移民安排養殖項目,應該有所考慮。
陸宜略作沉吟說道:“回大人,我縣有移民三千戶,近兩萬人口,移民還在陸續進入,預計還要進入兩千戶,這麼多人口,所需口糧是巨大的,僅憑本縣是沒有能力解決的。”
“嗯。”
李真點點頭,陸宜說的是實情。別說他們上庸縣,就是房州都解決不了。
到現在為止,整個房州進入移民兩萬戶,近八萬人口。
襄陽已轉運來五萬石糧食,這也只是解了燃眉之急。
現在移民人口已經超過了本地人口。
房州的承載能力有限,不能再多了。
返回房陵。
李真立即給襄陽呈報。
“主公明鑒:房州地狹人稀,資源貧瘠。現已接收兩萬三千戶移民,人口九萬餘。”
“雖新村已建好,荒地也已開墾,然時節不對,無法種糧。”
“九萬移民過冬口糧尚無,急需準備,否則今冬將有大飢。”
他轉筆又把房州的新辦法寫了上去。
“有上庸令陸宜,給移民每村雞鴨鵝卵,由村民孵化,沿河放養,上下游用木築壩,水流依然,可自然生長。”
“山坡放養山羊等物,均可作為冬季口糧。”
“只數量較少,難成大器。”
襄陽城節度府。
李裕看着李真的奏報,一會皺眉,一會舒展。
李真只是操心房州一州之地,李裕要操心的卻是整個南陽系地盤。
在李裕將魯陽關、方城關放開之後,每天過關人數多達萬人。
一個月下來,就有三十萬河南人口進入了荊襄。
不僅如此,從長安來的難民人口數量也是激增。
李裕現在嚴重懷疑,關內道和河南道的人是不是來了一大半?!
八月初,他收到了朝廷的詔書。
自己的鎮南軍留後轉正了。
條件就是在關內施粥,加快難民轉運速度。
李裕能不頭疼嗎?
兩邊加起來至少有五六十萬人口,只吃飯不幹活,這誰受得了?
肯定不能讓這些人都集中在南陽,往下分吧。
李裕也有心眼,把這些難民中的匠戶留在了南陽,其他人口都往南運。
荊南留下十萬人口,湘北留下十萬,湘南留下十萬,江西二十萬。
這就是五十萬的空間。
自己的荊襄和南陽再留下二十萬,應該問題不大。
李裕相信,南陽和荊襄提供二十萬人的過冬口糧是沒問題的。
“看樣子,李真在房州乾的不錯,你看看。”
李裕把呈報遞給了王厚協。
王厚協看過之後,說道:“主公,應把這些辦法通報給各地,讓他們照葫蘆畫瓢,還是能節省很多口糧的。”
“嗯,這個辦法可行。”
李裕想了下,繼續說道:“給各縣下發些食鹽,那些肉食可以腌制起來,留着冬季當口糧。”
“好,我這就下發。”
很快,南陽、荊襄、江西有德王府詔令,指導各地移民的生產,一場打魚摸蝦腌制過冬的運動在這些地區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