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歷盡三百多年風霜雨雪的侵蝕摧殘,古槐依然枝繁葉茂。那蒼桑質撲的軀幹,挺拔的撐起一片碩大的綠蔭,護佑着這方宅地世代繁榮昌盛。古槐左旁的這戶人家,幾十間的青磚瓦房,構成了前、中、后相連又貫通的三處四合院落,再向後又三處四合院一字排開。靠街的院門高大寬敞,兩扇黑漆大門,青石台階,門首兩側一對石獅威武雄壯,處處彰顯着富足和排場,明擺着是村裏的首戶。初夏時節,天氣已熱的不行。這天一大早,天陰沉着又格外悶熱,正醞釀著一場大雨將至。孫老太爺早早起床,提着油紙傘,到后場院和絲場裏轉了一圈,看看各處沒有怕雨淋的,便安心的回到家來用早餐:一碗翻着油花的寖雞蛋,一張熱騰騰的煎餅,再就着一小碟蔥椒拌鹹菜,就吃的有滋有味、心滿意足。

孫老太爺名修德,字其正,是晚清秀才。幾次參加鄉試,考舉人未中,仍心有不甘,日日用功備戰,正期待來年再考時,突然間改朝換代了,舉人夢從此破滅。所以常常以清朝遺老自居,感嘆生不逢時、世風日下,對革命黨、民國時有怨恨。不過,剪掉辮子成為民國的鄉民已十幾年了,雖然外面的世界還亂紛紛的不太平,但在這偏遠的山村裡,老百姓的日子也沒有什麼大變化。他已年過六十,一生秉持着朱柏廬先生的《治家格言》,厚道做人,勤儉持家,在守住祖業的基礎上,土地擴充到六十大畝,絲場規模也大了近一倍,真正成為村裏的首富。他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是正而八經的讀書人,因此他極其尊從¨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古訓,非常重視後輩子孫的教育,出資請先生,滕出自家的閑屋空院,給村裡辦起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所小學堂。

天近巳時,愈發的陰沉悶熱,東南方天空聚了一大片黑雲,不時有閃電劃過和雷鳴聲傳來,霎那間颳起一陣狂風,隨着一陣緊似一陣的電閃雷鳴,烏雲黑壓壓的蓋過來,杏核大的雨點密集的滴落下來,不一會兒便如瓢潑一般。狂風暴雨下了一個多時辰,街上便水流成河。刮落的樹枝,漂散的柴草和一些雜物,橫七豎八的躺在院落里、街面上,一片狼藉。一些人家的草房頂被風掀起,露出土坯牆,如果雨再下個不停,這樣的土房非坍塌不可。在小學堂里讀書的十幾個孩子,由於冒雨疏通街上的排水溝,個個淋的像落湯雞。雨停后,孩子們又組織起來,清理街面上的柴草、枝葉垃圾。

這群孩子,大的十五、六的年齡,小的也就七、八歲,參差不齊。由於小學堂是免費的,所以這些孩子多數是窮苦出身;有這麼難得的念書學文化的機會,他們都是滿懷感恩的心態學習做事。小學堂老師高玉階,是走南闖北見過世面的人,上過高等學堂,接受過新文化的熏陶,思想進步,富有同情心,對貧窮的孩子格外傾心關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師正,學生不會歪。這些孩子在滿是正能量的氛圍里,就像時刻被精心修剪的樹苗一樣,正直的茁壯成長。¨文源,收拾好了,就和大家回課堂吧!¨高老師挽着褲角,站在小學堂院門的台階上,向街上的學生們高聲喊。¨哦,好!¨孫文源答應着,剛要揮手招呼同學們回課堂,忽聽得村東頭一男人高聲喊道:¨哎!……孫首禮在哪裏?¨正蝦腰在水灣里洗手的孫首禮,聽到喊聲忙應道:¨三叔,我在這,有事啊?¨¨你家北屋頂讓大風掀了個大窟窿,快回去看看吧!¨那男人高聲喊道。

這真是窮家陋舍經不起折騰。

孫首禮自幼喪父,是娘一手把他拉扯大。十二歲的他,如果不去上學,也能幫家裏幹些活,但他娘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也非得要他去讀書認字。而他娘因長年累月的勞累過度,落下了椎間盤突出和腰肌勞損的毛病,有時疼起來幾天下不了床。

孫文源也剛滿十二歲,良好的家教家風,令他過早的成熟起來,處處懂事明理,遇事有主意,在學堂里是學生們的頭,有善心樂助人,特別對有困難的同學,總是想方設法接濟照顧。這時,孫文源讓其他同學都回課堂,然後對孫首禮說道:¨走,我和你去看看你家的房子怎樣了。¨

倆人來到孫首禮家,眼前的情景混亂不堪,不忍睹視。孫首禮他娘,顯然是收拾庭院已累的不行,癱坐在柴門一側的石凳旁,氣喘吁吁地等兒子回來。他倆不由分說,孫首禮攙扶着他娘到屋裏休息,順便清理屋內的雜物和積水。孫文源在院子裏,把橫七豎八的雜物歸置條理。天已近午時,孫首禮他娘看陶罐里還有幾斤白面,非要給兩個孩子做手擀麵吃。孫文源說:¨大娘,不用了,我還是回家吃吧。¨他執意推辭才離開孫首禮家。

孫文源雖然出生在頗有田產家資的大戶人家,從小過着衣食無憂、詩書相伴的生活,但和窮孩子們在一起,並沒有富家子弟高人一等的優越感,而是常懷憐憫之心,深感社會的不公,憂國憂民的思想日漸強烈。三年前,他爺爺孫修德從縣城領來一位長工,名叫孫興貴,曾在東北做過礦工,見多識廣,尤其對日本人在東北的暴行深惡痛絕,經常給孫文源講些日本強盜在東北欺壓百姓、草菅人命的悲慘故事。另外,爺爺兩年前請來的小學堂教師高玉階,是一名有志向、有抱負的熱血青年。在課堂上,他毫不顧忌地給同學們講蘇聯、講十月革命,講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發生在北平的反對不平等條約的學潮……這些以前從未聽說過的新鮮事、新思潮在孩子們的幼小心靈里,激起了久久不能平靜的波瀾,救國救民的思想萌芽,已經在孩子們的心裏悄然生根發芽。

孫首禮家的北屋房頂,是用麥秸皴的草房頂,年歲長了糟爛的還剩薄薄的一層,有的地方已經透亮了,如果再用麥秸重新皴一層,需要很大一筆費用,所以這幾年裏,他們就是在透亮的地方蓋了兩層草柵子,藉以遮風擋雨。這次的狂風暴雨,就是把草柵子掀翻刮跑,在房頂上露出幾個大洞。孫文源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琢磨:如果再弄兩個草柵子蓋上,再遇大風大雨還是被掀翻;如果重新用麥秸皴一遍需要一大筆錢,孫首禮家窮拿不出這筆錢,他近支的叔伯、親戚,也都是吃了這頓沒下頓窮的丁鐺響的主……孫文源邊走邊想着,不知不覺便進了自家大門,剛要進二大門時,他抬頭一眼瞅見,在右側的雜物棚里,整齊的碼放着好大一垛麥秸。他想:這下皴屋的麥秸不就有了,剩下的就是找人工了……他這麼盤算着,心情也輕鬆了許多。他走到後院,直接進飯堂里吃飯。

飯後,孫文源腦袋裏,還一直盤算着如何幫孫首禮家修房頂的事。房頂要趕緊修,不然再來場大雨就有沖塌的危險。要用自家的麥秸給孫首禮家修房,就要徵得爺爺同意。爺爺是一家之長,雖然思想有些守舊,但也是樂善好施之人,這件事不難做到。人工的事,他忽然想起找孫興貴就行。孫興貴是把好手,地里的活計樣樣行,家裏家外修修補補的事也不含糊。另外再找孫首禮他三叔,和學校里幾個大個同學幫忙打下手,修房子的事就妥了。

下午,孫文源和孫首禮在小學堂里跟高老師商量好,傍晚又和相關人等交涉安排妥當,隨即定下明日一早就動工。就這樣,第二天參與修房的人齊心協力,一天的時間,就把孫首禮家的房子修好了;給這孤苦的娘倆修好了房頂,娘倆感動的不知說什麼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古槐人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古槐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