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邏輯問題
有書友說戰略邏輯出現嚴重錯誤,可以指出來,謝謝!
同時我在這裏解釋下,為什麼不打曹魏而是南下。
蜀漢攻略南陽,而不是死磕河東,原因在於河東難攻,包括後面的并州地帶,都是屬於極其難啃的骨頭。
因此攻略南陽,是為了尋找到關中出中原的出口。
既然有了出口,南陽可以北上洛陽,也可以東出豫州,南下荊州。
為什麼不北上,選擇南下打荊州。
很大原因在於南陽本土支撐不起近十萬人大軍作戰,蜀漢手上的荊州才三十多萬的人口,去供應十萬人的糧草,怎麼出來。
而且最重要的是蜀漢軍士大部分是益州人,而不是關中或南陽人。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要南下荊州,那是因為東吳荊州有上百萬的人口數量。東吳經歷了兩次大敗,已經不復鼎盛時機了。
同時蜀漢全據荊州之後,涼秦、巴蜀、荊州恍如三角形,形成完整的道路巡迴體系。
巴蜀的可以通過長江到荊州,在漢水到南陽,走水路,糧草、士兵可以往來馳援。
而荊州上百萬人不能說單獨供養起十萬大軍,但通過益州的幫助完全能養的起。
那時候不是十萬人規模的戰役,而是將會到二十萬人的大戰役。
大漢接下來要打滅國戰,不把巴蜀資源擠出來,怎麼行呀!
如果通過巴蜀蜀道及上庸水道去北伐曹魏,爭奪中原並不容易呢!
大漢大軍千里遠征,而曹魏大軍在原地以逸待勞,後勤沒有問題,這種仗基本是大僵局。
反而不如花2年時間,打下好基礎,接下來玩大的,一口氣吞下黃河以南。
秦滅六國在於他根基在關中,蜀漢根基在巴蜀。
要根據每個國家情況不一樣,去制定合適的戰略方針,而且之前,就通過諸葛喬向內部滲透進去,包括鄧芝對五溪蠻的遷移。
這些伏筆會在後面的伐吳戰中,浮現出來。
至於關中這些關隘,一場局部聯合作役的事而已,魏延、王平聯合作戰,潼關這些關隘都能打的下來,這些不是主要的戰略方向。
大漢版圖,我找時間看能不能做出來,如果有會的書友歡迎製作,發出去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