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童年
“一個丁老頭,欠我倆彈球,我說一天還,他說兩天還,我去他家繞一圈。三根韭菜三毛三,一塊豆腐六毛六,一串糖葫蘆七毛七,老子就是丁老頭。”一個穿着講究的男孩搖頭晃腦地大聲哼唱着這首廣為流傳的童謠,大搖大擺地走在街上,屁股後面簇擁着一群土裏土氣、土生土長的小孩子,就像皇帝與士兵,霸氣與威武,高貴與低賤。
領頭那個霸氣驕傲的男孩子叫飛,家境富裕,在整個村子,乃至方圓幾里之外都是數得上的。豐厚的物質給了他足夠的自信、蠻橫和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但若旁人從他家耀眼的大紅鐵門前經過,只要是他看不順眼的,不管大人小孩,直接腿一伸,手一擋,頭一揚,撂下一句:“不準從我屋門口過!”穿着寒酸,渾身髒兮兮小孩們往往會自慚形穢,低三下四地討饒,而大人們總是帶着討好的語氣訕訕地說:“這娃機靈很!”然後打着馬虎眼兒從他身子旁邊繞着走過。從古至今,無論哪朝哪代,包括到了現在,窮人對富人的恐懼、仰視和尊敬打心眼裏從未變過。這種心裏可能是與生俱來的,也可能是口耳相傳一代代傳下來的。
飛生活的村子不是人口眾多的大村莊,一共就五條短短的,坑窪不平的土街道,每條街道兩邊都零散地着長得有些相似又不完全一樣的大瓦房,在大瓦房中零星夾雜着幾戶特別顯眼的,闊氣的樓房,所有的人家都算上,零零散散加起來全村也就上千來人。村子叫高家莊,村裡大部分人都姓高。關於村名的由來,還流傳着一些說法。有的說法是很久很久之前這裏是一個姓高的大官人購買的莊子,高家莊不知道具體存在多少年了,但是從個別保留下來的極其破舊古老的房屋建築,特別是每條街道最裏面那一間供奉菩薩的古廟來看,這個村子應該有些歷史了。常常會有村民在田間地頭幹活或者土壕挖土時挖出很多麻錢,還有人不止一次地挖出過逝者的棺材和頭骨,這些似乎都能印證那些流傳的說法,也使得一些鬼怪傳說都顯得有鼻子有眼。傳言終歸是傳言,以前的很多事情已經不得而知,這些年來居住在這裏的幾乎都是地地道道的以種地和打工為生的農民,另外也有為數不多的幾戶生意人,有在村裡開小賣部的,有小打小鬧做服裝生意的,有在城裏搞房地產生意的,飛的父親是做造紙生意的,就是那為數不多的幾戶生意人之中最有錢的那個。
高家莊村風還算淳樸,人心也還比較善良,當然丟雞丟羊,丟豬丟狗,丟衣服丟架子車,偷糧食,偷漢子的事情還是難免常有發生。村子最南邊街道的西頭有一戶用土坯打成牆蓋成的大瓦房,這間屋子的男主人不知走了什麼運,突然中年興旺發達起來,在城裏站穩了腳跟后,幾年前已經舉家搬遷到繁華的城裏去居住了。由於長期無人居住,房屋無人打理,屋頂上的瓦片已經滑落了大半,外面的土牆高處的部分被日積月累的雨水衝垮了一些,剩下的部分被村裡調皮的孩子們連爬帶推地也毀壞了不少。上鎖的小木門上生鏽的鎖子完好無缺地掛在兩個同樣銹跡斑斑的圓形鐵環上,一扇門卻不知道被哪個頑劣的孩子砸了一個大窟窿,完全可以進出自如。這個荒廢的屋子平日裏沒有大人進來,倒成了村裡孩子們常來玩耍的地方。院子裏種着幾棵粗壯的白楊樹,在一年四季不同的時節里寂靜的它們給一群群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和無盡的回憶。早春時節,孩子們在去學校前,或者是放了學后三三兩兩地來到這裏,
堂而皇之地彎着腰從門上的大窟窿跨進去,還有的不喜歡走正門,專門從一人高的矮牆上翻到院子裏去,爭着搶着,一條一條地撿起從白楊樹上掉下來的,還沒被踩過的“毛毛蟲”,放在沒寫過字的本子紙上,再撒上偷偷從家裏帶出來地辣子面和鹽,攪拌均勻,抓起來放到嘴裏吃。“毛毛蟲”嚼在嘴裏的那個滋味真的是一言難盡,微苦還有點發澀,混合著鹹鹹的辣辣的調料味,簡直難以下咽,但是對一群幼稚的孩子來說,即使再難吃,也不會說出來,就像那個裸體的皇帝,知道自己光着身子還要假裝穿着華貴的衣服,因為所有人都說那個東西好吃,就沒有人敢說難吃。也不知道是誰發明的這種吃法,更不知道誰告訴了無數個孩子這個綠綠的像蟲子一樣的東西可以吃。是誰發明的,是誰說的,都無法尋根,然而深究其淵源肯定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農村人太貧窮了,農村的孩子太貧窮了,平日裏沒什麼可以吃的東西,所以有人絞盡腦汁想像出來一些能吃的東西,再把它加以改造,企圖打造成一種美味的吃食。其實很多東西是不能吃的,但是農村孩子皮實,吃了也沒多大關係。
夏天,這裏的孩子們更多,大家都呆在楊樹的綠茵下面玩遊戲,乘涼。特別是到了晚上,院子裏小孩最多,在明亮的月光底下,孩子們三五成群地在一起玩,有講鬼故事嚇人的,有玩捉迷藏的,還有躺在地上聊天的,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每一個來到這裏的孩子總能在這個小破屋裏找到屬於自己的樂子。
秋去冬來,這個破落的小屋一點都不會因為冬日的到來而寂寞,這裏常常瀰漫著濃濃的煙火氣息。下午放學后或者周末的時候穿着笨重的小孩們絲毫不覺得冷,歡快地來到這裏。大一點的孩子麻利地脫掉厚重的棉衣扔在地上,像猴子一樣兩手抱住樹,屁股往後撅起,兩條腿盤住樹,身子往上一躍,跐溜跐溜,幾下子就爬到了高處,一隻手抱着樹,空出一隻手一根一根地折斷楊樹枝扔到地上。樹下面的孩子抱起地上的樹枝衝到屋內,把樹枝胡亂地塞進炕洞裏,再抱幾把樹葉塞進去,呲的一聲點燃洋火,再把樹葉點着。幾個孩子跪在地上輪流用嘴巴往裏面吹氣,直到看見炕洞裏面的火燒得旺旺的,再把炕洞門堵上。炕燒熱了,孩子們就趴在什麼都沒鋪的土炕面上玩耍,土堆里長大的孩子從來不會顧忌炕面上臟不臟。拍糖紙和嬴彈球是大多數孩子都愛玩的遊戲。那些花花綠綠的塑料糖紙都是過年時積攢下來的,特別珍貴。為了贏到對方的糖紙,他們使大勁的拍,總是把手掌拍得通紅,卻從來不知道疼,玩遊戲的樂趣遠遠超過了一切。有的孩子沒有糖紙就想辦法用什麼去交換,大多數時候都是替別人寫作業或者跑腿干點什麼事,才能換一兩張糖紙,這樣才有了玩遊戲的資本。
農村人家家戶戶都要種地,一年種兩料子莊稼,就種包穀和麥子。國慶節前後收了包穀,人們就會把包穀皮剝開,擰成像香蕉一樣的一抓一抓的,再把成抓的包穀棒子掛在用粗壯的木頭搭建成的玉米架上。到了冬天的時候,經過幾個月的風吹日晒,包穀棒子就會完全晾晒乾。很多人家都會在冬天的時候剝點包穀粒在鍋里爆包穀豆豆,當小零食吃。往往孩子們不怎麼喜歡吃家裏做的這種包穀豆豆,硬硬的不好咬,特別是牙口不好的老人,甚至會把牙崩掉。可是孩子們卻喜歡吃自己在外面動手做的包穀豆豆。常常會偷偷從自家或是別人家的包穀架上趁着無人的空隙,迅速地拽幾個包穀棒子塞進衣服里,帶到這個小樂園裏。幾個人分工合作,撿磚塊兒磊灶台的,折樹枝的,剝包穀粒的,生火的,各司其職。一切都準備好后,在簡易的灶台上放個小小的鐵桶桶,把包穀粒倒進去,用樹枝翻動攪拌,一群孩子伸着頭爭先恐後地看着桶里的包穀粒,眼瞅着一個個包穀粒就盼着趕緊蹦出花,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會被蹦出來的包穀豆豆打到臉上,生疼生疼的。聽着劈里啪啦包穀粒開花的聲音比看着外面漫天的雪花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