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送給永好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聽過這首歌的,“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喚醒了長城內外,春暉啊暖透了大江兩岸……”
79年畫了一個什麼圈兒呢?就是把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城市設為出口特區,這裏面有三個都屬於廣東。
廣東率先享受了改革開放經濟政策的各種優惠條件,成為投資引商的前沿陣地,港台企業紛紛來到廣東投資辦廠。
這些企業成立的多是“三來一補”的勞動密集型工廠,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廣東本省的人口,是遠遠無法滿足如此巨大的勞動力需求,因而為內地各省年輕人南下廣東提供了前提條件。
於是,湖南、四川、貴州、湖北等內地省份的數以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打工者,紛紛前往廣東尋夢。
許多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作的人員,也紛紛放棄在傳統體制內的位置,千里迢迢來到廣東尋找更好的發展的機遇。
萬科創始人王石、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聯想創始人柳傳志、TCL創始人李東生都曾經是南下大軍的一員。
後來有媒體給這種現象取了一個很詩意的名字“孔雀東南飛”,而在當下,民間則用更通俗的“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來形容這一現象。
李耒和他們聊了聊,一個是收到親戚來信準備去廣東廠里上班的,“我表哥在香江人的廠子裏上班,一個月能拿一百五,去年年底還拿了三百塊的獎金,我過年求了他三回,他才勉強鬆口答應幫我問問。”
“拿這麼多?該不是吹牛吧?”旁邊有人不信。
要不是這具身體換了人,李耒肯定也不信,因為他在農業局上班,一個月才56塊,這還是多虧了他是本科生的緣故。
“咋不信?香江人有錢得很,我表哥拿的還算少了,聽說他們廠最多的光獎金都拿了一千塊!比我們縣縣長拿的都多!”這位聲音又大了幾分,激動地臉紅脖子粗。
實際上用縣長來比較還是保守了,1984年,總設計師南巡的時候,去了特區漁民吳柏森家裏,吳柏森家裏孩子在合資廠打工,他自己當個體戶,全家平均每人月收入500元。
聽了吳柏森的介紹后,總設計師的女兒在他耳邊大聲說,“老爺子,比你的工資還高吶!”
這一時期,特區體制內人員的工資和其它地方差不多,但加上各種補助,那就了不得了。
一位特區報社的工作人員在日記里記錄了他到特區第一個月的收入清單,“6月2日,來特區后第一次領工資,心情很激動,本月工資178.5元,其中行政19級工資86.5元,物價補貼2元,邊防物差補貼20元,邊防生活補貼70元。”
如此懸殊的收入差距,吸引了大量百姓南下,等上車之後,根據他們的交談,李耒估摸着,起碼有一半兒是想去廣東尋找發財機會的。
說起來李耒其實也一樣,不過他並不打算去廠里打工,每個月一百多的工資在當下固然很高,但對他來講卻沒多少吸引力。
李耒坐在最裏面的座位上,這倒是省心了,他把包夾在裏面,趴在小桌上就睡,一口氣從凌晨四點睡到中午一點多才醒。
去洗了把臉清醒下,又接了杯開水,回到座位,拿出乾糧吃了起來,吃完問了下鄰座大哥,“這是到哪兒了?”
“剛過武昌,下一站岳陽!”
“那還早得很啊,還得熬上十六七個小時。”李耒活動活動關節,長途硬座車的滋味可不好受。
“你好歹有個座位,我站的腿都腫了!”過道里一位大哥開玩笑道。
“你來坐會兒,我起來走兩步。”李耒起身把座位讓給他,長途硬座,老是坐着也難受。
鄰座往裏挪了挪,把端頭留給他,大哥連聲道謝,從口袋裏掏出煙散了一圈兒,“謝謝謝謝,兄弟抽一根兒?”
這年頭還沒只能去火車連接處抽煙的規矩,大傢伙都笑呵呵的接過抽了起來,李耒陷入糾結之中,我到底是抽一手煙好呢,還是抽二手煙?
後來想想,就算抽一手煙似乎也不會耽誤吸二手煙,於是婉言謝絕,走到連接處透氣去了。
下午三點四十六,火車停靠在岳陽車站,停車時間十分鐘,車裏的人紛紛涌下來呼吸新鮮空氣。
李耒看到車站有報刊亭,便去買了幾份報紙來打發時間,等火車重新開動的時候,他回到座位翻看起來。
這些報紙上,有兩篇文章引起了李耒的興趣,一篇是號召向張海迪學習的,另一篇是關於馮愛倩的。
張海迪是山東人,小時候因患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她沒有因為身體上的殘疾自暴自棄,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和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以及世界語,並開始文學創作和翻譯工作。
被譽為當代保爾,今年三月份,團中央召開命名表彰大會,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光榮稱號,並作出向她學習的決定。
馮愛倩則是義烏人,她原本是義烏飯店的廚師,後來辭去公職做起了小商品生意,現在成了義烏市場第一個領到營業許可證的商戶。
關於張海迪的文章滿是讚譽,而馮愛倩的報道里則有些爭論,現在的政策比起前幾年是好了些,可在對待私營經濟的看法上依舊保守。
又過了兩個小時,火車抵達長沙站,對面有人下車,上來一位三十來歲的黑瘦青年。
上車后,他從包里拿出一本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正準備翻看的時候,瞄到了李耒報紙上馮愛倩手捧營業許可證的照片。
“咦,小兄弟,能不能把報紙借我看看?”黑瘦青年問道。
“一張報紙,說啥借不借的,這些我都看完了,你拿去看吧!”李耒把報紙遞了過去。
“謝謝,要不你先看我這本書?”青年把《哥德巴赫猜想》遞了過來。
李耒翻開書,只見扉頁上寫着“送給永好”四個字。
“永好是你的名字?”
“對,我叫劉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