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合圍,成
時間已過夜半,義軍大營依然在不停的調動人員,把能作戰的人力一隊一隊送出去。
負責一遍一遍不停重複命令的軍法官們,吼的嗓子都啞了。
然而每新拉一隊,就必須從頭到尾重複命令,因為每隊除了有新兵以外,還有半數什麼都還不知道的民夫,民夫不知要把鞋子脫了,不知要把要把木棍咬在嘴裏,不知道不能說話,更不知道得抓緊繩子。
這些關乎夜行成敗的細節,萬不能有差錯。
軍法官們已經迫不得己砍了幾個腦袋,有傻子一般的民夫,軍法官讓脫鞋,他不脫,跟軍法官起了衝突,不知死活的跟軍法官打了起來,引起一陣混亂。
非常之時,李孟羲不再仁慈,直接下令把人斬首。
不僅如此,為增強威懾之效,為使把砍的幾個人頭髮揮最強的示警效果,李孟羲特意找來木樁子,把斬首的頭顱還有屍體,掛在木樁上,特意還在木樁子附近,插了一圈火把,火光明亮,如同展示台一般,可讓經過的每一個民夫都必然看見左右懸挂的血淋淋的首級。
見者噤聲。
自從把屍體掛那裏之後,李孟羲就發現,再拉新的隊伍,民夫也好,新兵也好,安靜老實了許多。
李孟羲此時明悟,難怪古代將領那麼喜歡砍人立威,殘酷的手段,效果極好。
在李孟羲和劉備在拉新一支隊伍之時,圍寨的車陣處,關羽又遇到麻煩。
因為一開始兵力逐步投放過來時,以本來弓弩隊的車陣為中心,左右接續,可是人越來越多,車陣越接越長,越接越長。
車陣應是圍攏,應是把官軍營寨團團圍住,僅一堵車陣長牆,不能合圍。
關鍵便在這裏,黑燈瞎火的,又不敢點火把,很難摸清楚車陣到底如何轉彎才正好能把官軍營寨給恰巧圍住。
關羽看着漆黑一片的夜色,很是頭疼。
必得弄清車陣以何處轉彎為最好。
不能想出答桉的關羽,想到了李孟羲,關羽以為,軍師大約或許有辦法。
不久,關羽回到軍營,找到李孟羲,直接說了所遇的問題。
李孟羲聽完,眉頭緊皺。
問題大概是夜間測量,還有夜間定位問題。
看似簡單,竟然非常的難。
李孟羲覺得,這至少涉及了,工程測量,幾何,計算,統籌,等各個方面。
認真思考好久,李孟羲遲疑道,“若想定位,必須有火光為引。
可使騎兵,先近敵軍營寨四角,再自四角之後,退數十步,騎兵持火立定。
而後,車陣可以此四角騎兵為記,兩兩依次串聯,連車陣四道。”
測量方法,李孟羲有了,用估測法,騎兵自敵軍營寨四角出發,約莫走幾十步,定住。
定位方法也有了,四角四個騎兵定位,四角定位法。
到這裏,李孟羲忽然問,“關將軍,官軍營寨,是方的,還是圓的?”
關羽遲疑,“……未曾細看。”
這就,稍有麻煩了。
要是官軍營寨是方的,好辦了,要是官軍營寨是圓的,也無妨,方圓兩形,無太過突出的側愣。
可萬一,皇甫嵩的營寨是一個尖銳三角形,那萬一定位不對,士卒把車陣一字排開,擺着擺着,就把車陣撞到官軍營寨上了。
數萬兵卒,數千車輛,諾大的車陣,諾大的工程,時間又緊迫,只能一次對,沒有修改的時間。
情報有不足,不知官軍營寨,到底是圓是方是其他,按常理來想,官軍營寨應該要麼是圓,要麼是方,此二者最為緊湊。
李孟羲和關羽說,應先弄清官軍營寨大致形狀,然後可使騎兵四角定位。
此中有一容易暴露之處,騎兵持火四角定位,有火光,目力好的人能看見接近火光的車陣,萬一因此官軍生疑,殺將而出,則事必敗。
故,騎兵持火四角定位法,雖能用,但危險。
關羽眉頭緊皺,只覺麻煩無比。
“……用繩如何?接續長繩,定位官軍營寨四角之後,長繩自東拉向西,自南拉向東,一字拉開。
而後,縱是無火,士卒摸黑循繩,亦能擺起車陣。”
李孟羲聽明白了關羽說的什麼,關羽說的,跟拿石灰撒線一樣的標界法,不同的是,關羽沒用石灰,而是拉阻攔索。
士卒不用看的見,不用有光,摸黑朝前走,碰到繩索阻攔,就是應該立下車陣之處,於是,停下便可。
“那便需要極長繩索。”李孟羲點了點頭,看向關羽,道,“車陣處無有明亮火光,做長索艱難,還是在營中做好繩索,再帶去為好。”
關羽點頭,同意李孟羲的建議。
而後,李孟羲在軍中找長槍,找繩子。
然後,因為不知道到底怎麼做長繩合適,李孟羲不得不臨時實驗。
長槍兩根,刺在地上,約莫是,中隔三丈。
以李孟羲的理解,兩根木杆之間栓繩子,因繩子自身有重力在,如果距離遠,則繩子勢必中間下墜。
故,兩桿間距,不能太長。
又有,若間距太短,一則工序是麻煩,二則,浪費繩子。
李孟羲便選了三丈間距。
再考慮到,繩索其實是定位的阻攔索,不能太高,太高,高過頭頂,人摸黑過去,不知繩子在哪。
也不能太低,太低貼地,說不定一腳邁過去了,也不知繩子在哪,說不定繩子太低,會被絆倒,人一倒,把繩索也拽倒,就毀了一連串繩索。
李孟羲曾推算過絆馬索最合適高度,絆馬索最合適高度,應該以能恰好卡住戰馬小腿為主,此高度最容易使戰馬摔倒。
要是低一點,戰馬一躍而過,高一點,高到戰馬前胸,戰馬直接衝撞過來,把牽絆馬索的士兵都給帶飛了。
當時弄明白的問題,現在要做攔人的阻攔索,李孟羲知道最合適的高度該如何了。
與絆馬索不同,絆馬索要把馬絆倒,一會兒要用的阻攔索,則反而要避免讓人摔倒,因萬一摔倒,就是一連串事故。
故,繩索應該是當胸高度,也就是,大致五尺半到六尺。
繩索綁好,系在槍桿上,然後應該是把槍往地上刺,給固定住。
於此時,李孟羲發現,槍雖能刺進泥土裏,但是刺不很深,得需要鎚子。
不用鎚子,拿盾就可以,一面大盾,哐哐的拍,比鎚子好用。
問題還有,槍的高度。
槍太長了,拿盾從頂拍,夠不到。
如果是騎着馬,高度好像夠了。
另外,槍可以選短一點的槍。
李孟羲再下令,令盡取軍中短槍。
命令下達,各方統力,短槍逐步匯聚過來。
戰兵們幫着把繩索和長槍給綁起來。
因不知到底多少夠長,李孟羲就令人,不停的綁,等到繩索和槍綁的捲起來有一大捆的時候,停下,再綁另一捆。
兩槍之間,繩索三丈,一捆若五十一桿槍,則總有長度便為,一百五十丈。
一車大致可拉槍索四捆,湊夠一車,交於關羽,關羽帶着人,帶着槍索走了。
——
重又至車陣處,關羽先是看了一眼依然火把通明的官軍營寨。
官軍營寨,到底是圓是方……關羽皺眉。
驅馬上前,關羽繞官軍營寨環繞起來,邊繞圈,邊留心觀察,一圈繞完,果然,官軍營寨方方正正,乃是方寨也。
軍師之策,可於營寨四角由騎兵定位,以此定立四面合圍車陣。
關羽再去找來騎兵數名,面授機宜。
眾騎兵領命,先散向四角營寨,然後再約莫斜撤幾十步,然後立住。
關羽再領着負責釘槍索的車隊,先近定位騎兵處,接近之時,令騎兵把火把熄了,然後車隊才過去。
士卒們摸着黑,把成捆的槍索從車上搬下來,然後從第一根開始,把槍豎地上,開始鉚釘。
關羽親自負責此事,關羽手拿大盾,由士卒扶着槍,關羽在馬上,借戰馬高度,剛好能夠到槍柄尾部,盾拎着哐哐往槍上砸,數下之後,關羽壓低聲音問,“好沒?”
黑暗中,士卒輕晃了幾下槍,甚是穩固,“妥了!”士卒壓低聲音回到。
就這樣,每隔三丈左右,繩索拉開,釘下槍標,一根接一根,朝着遠處另一個定位騎兵所在延伸過去。
在半途,一捆五十一桿槍索用完了,士卒從旁邊車上又抬一捆,用繩子再連接,然後再一根接一根的拉開。
最終,槍索從最西一角,拉到最東一角處,槍索用了三捆多。
一捆長度為一百五十丈,三捆多就是五百多丈,長三里多。
若除去冗餘,減去斜長,皇甫嵩營寨長近兩里。
這第一道車陣標線拉完,就花了兩刻多時間。
有了標線,關羽又令車陣次第向前摸去,人撞到繩索為止。
在張飛部騎兵不知疲倦的奔走呼喝聲中,在張飛部騎兵掩護之下,士卒們摸黑緩緩移動着車陣向標線靠攏。
而後,關羽再匆匆回營,營中,李孟羲又準備好了一車槍索,多達三千人的一隊新兵民夫和黃巾混雜的隊伍已拉好。
隊伍中,人人嘴裏咬木,雙腳赤裸,手中抓繩,三千之眾,在嚴厲的軍法官的約束之下,安安靜靜,無人敢吵鬧。
關羽領隊伍再出,忙碌不休。
——
子時過時,關羽把槍索釘到了官軍營寨東門處,長長的一串槍索,從一角一直連到另一角。
各新兵隊,以整隊為單位,一隊六十人,新兵與民夫與黃巾雜半,不點火光,不出聲息,由關羽副將及麾下百夫長領着人一隊一隊慢慢朝槍索所在摸去。
一隊車隊,為首一百夫長,百夫長手裏牽着繩子,繩子后就是新兵隊的持旗教官。
教官手裏也拉着繩子,繩子牽引着一輛板車,板車上,放着許多木槍,板車尾后,又是許多人。
百夫長慢騰騰的走着,一腳深一腳淺的摸索着向前。
突然,胸口撞到了橫攔的繩索,百夫長頓時一滯。
“到了。”百夫長壓低聲音,朝後邊低聲說了一句。
黑暗中,無人答話。
“解繩,車推過來。”
百夫長小聲說著。
黑暗中,有車輪挪動的軲轆聲響起。
在遠處,涿州軍騎兵的隆隆馬蹄聲,把一切痕迹都遮蓋去了。
“過來,”百夫長小聲指揮着,“車,往我這兒靠。”
黑暗中調動人手,很是艱難,但調動在穩步推進。百夫長將四輛板車橫着貼着標界槍索給首尾排好,又拿繩子把車首尾各自連接了起來。
車陣安排完,事就辦妥了一半。
下邊,百夫長再令把車上拉着的木槍取下,一個挨一個,摸黑往後遞。
槍不一會兒就發完。
百夫長又低聲道,“妥了,就呆這兒,呆住,莫亂動,莫亂說話。”
交代完沒一會兒,百夫長聽到了細碎的腳步聲還有吱扭響的車聲接近。
百夫長知道,是後續一隊來了。
“這兒,俺們擱這兒,過來呀。”
百夫長朝聲音方向,壓着聲音喊到。
對面車隊的人,摸着聲音,摸了過來。
然後,新來的車陣就貼着槍索,挨着已排好的車陣,又續了一截。
於營中,又有新的麻煩,板車不太夠了。
不得已,李孟羲立刻派人去淄重隊,把所有淄重卸下,把車騰出來。
還有,知道張角部車輛很多,李孟羲又一令下達,令張角搜集所有車輛以為後備。
至丑時,關羽已繞到官軍營寨南門,此時,人員調動變得麻煩了許多,官軍是當道下寨,義軍正對着的是官軍營寨北門,要到南門過去,得轉大半圈。
又是摸黑行動,關羽生怕有人一頭撞到官軍營寨去,被迫,又令數騎持火把作為路標引路。
因為又怕離火把近以致車隊暴露,關羽特意讓遠離火把,繞了大圈走。
既,火把提供方向,士卒不能真就貼着火跑。
到寅時,涿州軍大營,李孟羲看着所剩的最後一隊人,清點完,人數只有不到千人。
軍中所有可作戰人力,全都派出去了。
待關羽再次回來,李孟羲道,“只剩這些人了。”
關羽一愣,“可東門,尚未圍攏……”
李孟羲不由皺眉,包圍圈還未圍攏,兵都沒了。
一想,還有戰兵。
既,除了新兵三萬多人,再加三萬多民夫,再加張角支援來的一萬多人以外,還有戰兵步騎弓弩四千多人。
這四千多戰兵,包括了軍中騎隊,包括了三千披甲士,包括一隊千餘人的弓弩隊。
騎兵也好,成建制的弓弩隊也好,李孟羲覺得這些精銳力量糾結一部能有更大作用,而不是拆分掉拿去填充包圍圈,因此,就沒有動這幾千精銳力量。
現在關羽說,包圍圈還剩一截沒合攏,正好把戰兵抵上去。
戰兵集結,除騎隊動靜太大,不動,三千披甲士與弓弩隊千餘,全隨關羽去了。
寅時四刻,換算時間,大致四點多,關羽安排人手和車架一點點填補東門包圍圈,終於,東門車陣和北門車陣,於東北角處,連到了一起。
至此,義軍終於將官軍營寨,用超過八萬人力,超過四千輛板車,在官軍營寨四周,八十步外,把官軍營寨團團圍攏。
忙碌了快一夜的關羽,心力疲憊,勞累不堪,到此時,關羽方才長舒了一口氣。
馬蹄聲依然隆隆,看去,是張飛領着騎兵依然照計劃繞着官軍營寨繞圈奔走,以擾亂官軍耳目。
關羽不由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