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日記

那本日記

這是我翻看他的日記看到的,這本日記好像已經寫了很多年,但是日記的主人是誰呢?

我只在殘缺的封面看到僅剩的一個“r”,讓我們來看看“r”的日記:

“寫在開頭的話:

當你看到這本日記時,我應該已經逝去了吧。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本日記有‘拯救世界’的秘密……

我倒是更希望這是我精神失常時的胡言亂語,不過這確實是真的。相信我!”

翻到第2頁:

“如果你還沒有把日記扔了,那你就是我要等待的傳道者了。”

第3頁:

“在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我就已經無法理解為什麼周圍的同齡人總是能夠無憂無慮地笑、無憂無慮地玩耍。

在我看來,笑實在是人的一種不必要的情緒表現,開心也並不需要用笑這種外在的表情來表現。

至於玩耍,這種事在我看來更是大可不必,只是在浪費時間做無意義的互動而已吧?

寫到這裏,你大概會覺得我應該是個學習很好的孩子吧?不然怎麼會覺得同齡人幼稚呢?

恰恰相反。我的學習成績糟糕得很。

只是我一直花費時間在觀察周圍的人,所以我才能看清人表面行為的本質:所有人在我眼中根本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個人都是因為自己在這小小地球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而有不同的言行舉止:作為父母就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作為老師就教學生知識,作為長輩就教晚輩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規矩。

所以我才覺得世界簡單得很無趣。

我既沒有朋友,也沒有兄弟姐妹,我是獨自存活而自由自在的……

——這種好笑的話,在我長大之後重新翻閱,竟然忍不住笑出聲、然後又落下淚。”

——這個人竟然會有“因為看清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的本質”,所以“自己是自由的”這樣的想法嗎?那麼我覺得他接下來的生活與生命大概會是不幸運的。

第4頁:

我經常一個人獨自到處走動,在下課或放學之後,而且我極大地享受這種自由自在的感覺。

我還覺得同學們的下課玩耍是毫無必要的。下課就應該放鬆一下嘛,何必再勞累身心去互相取悅呢?

我還是無法理解同齡人的行為。即使我已經觀察兩年了。我現在是三年級,剛接觸到英語這個學科,不過我感覺這是外來的,根本就沒有半點興趣。

第5頁:

“這一年我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

我開始越來越感覺所謂的成績只是人拿來哄騙自己的。

因為就在幾天前,我的祖父離開了人世,今天我的外祖父也宣佈從河中打撈到了他冰冷的遺體——他前天失蹤了,直到今天才……

學習課本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作用?

我怒問自己。

但是沒有任何作用。離開的已經離開了,我的爸爸從此沒了爸爸,我的媽媽從此也沒了爸爸。”

第6頁:

“我長久地

(本章未完,請翻頁)

陷在悲傷中,去了學校也再沒有聽進去半點知識。

我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

不僅如此,我經常在家裏半夜無聲地哭泣,我接受不了這樣的突發事件……”

——然後往後翻許多頁都是空白的,我正在疑惑:他因此而不記筆記了嗎?不應該啊,那他所謂的“拯救世界的秘密”呢?

終於我翻到了後續,但是實在是續不上,更像是另一個作者寫的一樣。

第14頁:

“日期:某天

今天風和日麗。

晾衣服時仍然看到那隻白色的鳥,我分辨不出雄雌,也不知道這鳥,屬於什麼'門'、'綱'、'目'、'科'、'屬'、'種'?

只不過這鳥我總是在晾衣服時看見,逐漸熟悉了彼此。

今天下午這鳥站在陽台,用眼睛感覺頗感奇怪地看着我,好像在說:'這人類怎麼會閑着沒事在觀察它呢?'

而我剛起身離開,它就被我嚇飛了,我也被它突然地飛走嚇到,因為事發突然。

我不由得大笑。

原來動物的本性是一樣的嗎?受到驚嚇都會表現出驚愕。我發現人與動物有這共同的'應激反應',感覺很是喜悅。”

真是看不懂這個人。

第15頁:

“和虛擬的世界保持距離

網絡:

包括但不僅限於

遊戲、視頻、小說、音樂。

保持警惕

回歸自然淳樸的生活。

遊戲適可而止。

刷視頻適可而止。

看小說適可而止。

聽音樂適可而止。”

第16頁:

“人一旦沉浸到某種情感(人對於外界信息的‘反應’)無法脫離

這就是痛苦的根源。

離惡向善,離行善積德之心則無所得

無所得即是無情緒無情感

我看到一個景象

然後放任它在我的感覺中“過去”了

不過於在意它

這就是‘無苦痛’。”

第17頁:

“做了和沒有做差別不大

意思是做了而別人看不出(或者是少有人看出來)

這就是高深莫測的、純粹簡單的

接近‘自然’的行為了。

因為‘潛移默化’

才‘造就一切’。

等到有了效用

才能夠發現

才感嘆自然的偉大以及神奇。”

第18頁:

“我安靜地坐在宿舍的床鋪上

一邊吃着薯片喝着雪碧

一邊開始繼續想着那所謂‘救世’的謊言應該是騙不了任何人了吧。

就這樣度過餘生也是可以的吧?既不再消極,也不是很積極,只是平平淡淡。

寫下這樣的文字,就離開了家,步行前往一條山腳下通往山上的竹林小路。

這條竹林小路我走過很多遍,小路大概是

(本章未完,請翻頁)

半米寬,長度則是到了沒有竹林的地方,可能有一兩百米甚至更長,何時有的這條竹林小路,就不知道了。

到了沒有竹子的地方,向小路看上去,長滿了雜草,偶爾有幾顆不知什麼樹。

我就在這裏一個人獨自往上走了。

這條上山的小路其實也不完全長滿雜草,雜草之中可以隱隱約約看到有大概十到二十厘米的小路。

我既沒有戴手套,也沒有穿靴子——對於一個從小到大生活在農村的人來說,這些雜草的鋒利其實最多在手腳上留下幾個小傷口而已,不算什麼的。

就這樣一步一步地慢慢爬到了山的‘半頂’,為什麼說是‘半頂’?

因為山還可以再往上爬,但是已經看不到有任何路的痕迹了。而且也覺得沒有必要再往上走了。

人生差不多也這樣就行了:

山是很高的,但是人爬到半山腰就可以停下歇息欣賞一下風景,再考慮還要不要繼續往上爬。

——這裏有種着幾顆松樹,我到這裏的時候經常只看見乾枯的松果,松鼠就更是從來都沒見過的。這不是成片的樹林,大概是不太可能有松鼠的。

最有意思的就是這裏有塊黑色的大石頭:

石頭大概二米五長二米寬七十厘米高。(誤差應該不會超過一米)

這塊大石頭表面凹凸不平,很是粗糙。

石頭中間還因為雨水的侵蝕凹進去一個不大不小的坑,坑中落滿了松樹的葉子。(坑約三厘米深)

我掃開這些松樹的葉子,坐在大石頭上。

然後我又躺着這大石頭上。

我在想什麼呢?

我什麼都沒有想,放空腦袋,只享受太陽光的熱曬與此時有一陣沒一陣的溫和的風。

突然,我腦海想到一個曾經的好朋友,我記不清她的樣貌了。只記得好像姓氏是溫。

但是我早就在很久很久以前因為我自己精神的不正常以及錯誤的言行舉止導致我們彼此之間沒了聯繫。我總覺得這是我的一生該有的樣子。為什麼呢?

因為人與我接觸,一旦突然不理會我,我就感到很失落。但是與我接觸太多,我又會感覺厭惡。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才有的感覺。

我只記得曾經大概是有一個人在我的生命中留下過痕迹。我為什麼忘不了而且記得深刻呢?

我覺得是我總是在做錯誤的事,導致我的人際關係不是很好。

我覺得少與人接觸,我就能不再感覺離別時生命中缺少了什麼。

我失去,

我得到,

我害怕再失去什麼

於是在之前選擇的是不再得到。

但是這樣的做法是不妥的吧?

但是人一旦有許多接觸,也就會有許多矛盾的吧?

我不能再這樣故步自封

但是對於社交我真的是一竅不通。”

——這就是“患得患失”了吧?

害怕得到同時也害怕失去的可憐人“r”。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R的日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R的日記
上一章下一章

那本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