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改天換地:圍湖造田群眾難

第五十六回 改天換地:圍湖造田群眾難

[筆下文學Www.bxwx.net]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我的家鄉興起了一股“圍湖造田”熱。可能是由於當時人口急劇膨脹,糧食問題形勢嚴峻的原因,促使那時的政府想盡辦法擴大糧食生產。

我們那個縣大部分地處洞庭湖水鄉,那裏湖汊縱橫交錯。由於長期以來,中上游山區對土地的大規模開發,導致大量的泥沙隨洪水注入洞庭湖,河床逐漸抬高。每到秋冬枯水季節,就會在湖的邊沿形成一片片很大的河灘地。就是這些河灘地,成了“圍湖造田”的起因。當時的各級政府組織農民開展大規模的圍湖造田運動,那些依地勢而形成的湖汊,也被截彎取直成了一條條筆直的河道或溝港。大部分湖汊面積也變成了農田。

每年冬季,農民們忙完自己隊裏的農活,還沒來得及休息兩天,上面“修堤”的任務就下達到了大隊。這時,大隊幹部全部去動,一陣全民動員后,像催命鬼一樣催着大家上工地。

這種召集去修堤的事,幾乎就是強迫的無償勞動。任務一級一級按各單位人口多少下達,沒有任何價錢可講。社員群眾用自己的勞動工具,自帶柴米油鹽,投入主要精壯勞力,一干就是一兩個月。

1974年冬,我縣又搞一個“圍湖造田”的大工程:大南湖工程。這次全縣動員了十萬民工投入開河圍垸的大戰役。

參加這個工程的全縣各單位按軍事化建制,公社為團,大隊為營。縣革委(當時的縣政府)為工程總指揮部。我們大隊民兵營長為營長,副書記為教導員,當時給我安了個副教導員兼政宣。老書記留守後方,為工地提供人力物力支援。

民工們每天天剛亮就被高音喇叭叫醒,每天勞動時間一般在十二小時以上,挖土挑擔全是重體力活。有的生產隊男勞動力不夠女勞力也上。由於勞動強度大,體力消耗很快,一個勞力每天能吃兩斤多米的飯。如此繁重的勞動,伙食並不好,有時一連幾天白菜蘿蔔,見不着葷腥。由於民工們吃的是自己的糧,用的也是自己的錢,伙食不好也不十分計較。

雖然各級組織工作嚴密,宣傳鼓動也很到位,群眾的不滿情緒有時還是會因為某些誘因釀成重大事件。有一次,有民工發現某團指揮部食堂正在殺雞煮肉,而民工吃的是白菜蘿蔔,群眾的憤怒情緒由此點燃。二百多個民工衝進指揮部食堂,將那些準備讓幹部們吃的雞、肉葷菜,全部端到外邊倒進了溝港。

這個事件給人們的教訓是很明顯的。如果幹群同甘共苦,群眾什麼也不說,要他們幹什麼就幹什麼,再苦再累也沒有怨言。如果幹部搞特殊化,群眾可沒那麼好商量。

一個80萬人口的縣搞如此大的工程,動土幾百萬方,也沒有問群眾願意不願意,這本來就已經積累了巨大的民怨,幹部再稍有處事不當,就很可能引起群體**件。

縣裏搞這麼大的工程,想法是為民造福,這很容易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這個工程對當時的縣域經濟產生了很大收益,尤其是對解決當時人多地少的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那時誰也沒有想到,這種“圍湖造田”對環境平衡卻帶來了長久的巨大影響。

表面上看,參加修堤的民工由生產隊記工分,好像群眾得到了報酬。但實際是,這些修堤的工分並沒有給生產隊集體帶來任何實際收益。這樣做的結果,使農民每一個標準勞動日的工價很低,有的只有幾分錢,集體經濟處於破產的邊緣。

我那時也對這種無償徵用農民去修大堤的作法很反感,社員群眾又何嘗不是這樣?但那時誰也不敢出頭反對,反對也沒用。

我們家鄉圍湖造田最多的時間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時還有一些修修補補。大量“圍湖造田”佔去了容納湖水的有限湖面空間,使汛情越來越嚴重。每到春夏汛期,洪水泛濫,堤垸危急,只得動員群眾投入抗洪搶險。垮堤潰垸的情況時有發生,一旦潰垸,對垸內的農民就是一場大災難。這時,人們顧不得搬走辛辛苦苦置辦的家什和房屋,不被淹死就算萬幸的了。

倒塌的堤垸在當年秋冬枯水季節必須重新修起來。這時還要將大堤加高加寬,以防來年主汛期時再次垮堤潰垸。但這裏不垮那裏垮,如此年年修年年垮,社員群眾苦不堪言。

這些全民動員修好的大堤,除了有少數人願搬到垸內住外,並沒有給參與建設的人們帶來多大好處。為此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得不到回報,加劇了農村的貧困。生產生活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處於一種“一年買粑粑兩年買粽子,越買越尖”的情況。

我那時深感農村人的艱苦,心中時有疑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到何年何月才有希望?這場史無前例的全國運動進行到此時,就像一場永無休止的長夢,看不到希望的曙光。但這時即使思想不願意也得裝作積極,身為大隊幹部,不但不能說怪話,還要做群眾的思想工作。

這種情況如今終於有了改變。現在,一些堤垸已經被政府廢棄恢復成湖面。農民再也不用每年秋冬季節無償地去修堤了。

[筆下文學Www.bxwx.net]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我的家鄉興起了一股“圍湖造田”熱。可能是由於當時人口急劇膨脹,糧食問題形勢嚴峻的原因,促使那時的政府想盡辦法擴大糧食生產。

我們那個縣大部分地處洞庭湖水鄉,那裏湖汊縱橫交錯。由於長期以來,中上游山區對土地的大規模開發,導致大量的泥沙隨洪水注入洞庭湖,河床逐漸抬高。每到秋冬枯水季節,就會在湖的邊沿形成一片片很大的河灘地。就是這些河灘地,成了“圍湖造田”的起因。當時的各級政府組織農民開展大規模的圍湖造田運動,那些依地勢而形成的湖汊,也被截彎取直成了一條條筆直的河道或溝港。大部分湖汊面積也變成了農田。

每年冬季,農民們忙完自己隊裏的農活,還沒來得及休息兩天,上面“修堤”的任務就下達到了大隊。這時,大隊幹部全部去動,一陣全民動員后,像催命鬼一樣催着大家上工地。

這種召集去修堤的事,幾乎就是強迫的無償勞動。任務一級一級按各單位人口多少下達,沒有任何價錢可講。社員群眾用自己的勞動工具,自帶柴米油鹽,投入主要精壯勞力,一干就是一兩個月。

1974年冬,我縣又搞一個“圍湖造田”的大工程:大南湖工程。這次全縣動員了十萬民工投入開河圍垸的大戰役。

參加這個工程的全縣各單位按軍事化建制,公社為團,大隊為營。縣革委(當時的縣政府)為工程總指揮部。我們大隊民兵營長為營長,副書記為教導員,當時給我安了個副教導員兼政宣。老書記留守後方,為工地提供人力物力支援。

民工們每天天剛亮就被高音喇叭叫醒,每天勞動時間一般在十二小時以上,挖土挑擔全是重體力活。有的生產隊男勞動力不夠女勞力也上。由於勞動強度大,體力消耗很快,一個勞力每天能吃兩斤多米的飯。如此繁重的勞動,伙食並不好,有時一連幾天白菜蘿蔔,見不着葷腥。由於民工們吃的是自己的糧,用的也是自己的錢,伙食不好也不十分計較。

雖然各級組織工作嚴密,宣傳鼓動也很到位,群眾的不滿情緒有時還是會因為某些誘因釀成重大事件。有一次,有民工發現某團指揮部食堂正在殺雞煮肉,而民工吃的是白菜蘿蔔,群眾的憤怒情緒由此點燃。二百多個民工衝進指揮部食堂,將那些準備讓幹部們吃的雞、肉葷菜,全部端到外邊倒進了溝港。

這個事件給人們的教訓是很明顯的。如果幹群同甘共苦,群眾什麼也不說,要他們幹什麼就幹什麼,再苦再累也沒有怨言。如果幹部搞特殊化,群眾可沒那麼好商量。

一個80萬人口的縣搞如此大的工程,動土幾百萬方,也沒有問群眾願意不願意,這本來就已經積累了巨大的民怨,幹部再稍有處事不當,就很可能引起群體**件。

縣裏搞這麼大的工程,想法是為民造福,這很容易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這個工程對當時的縣域經濟產生了很大收益,尤其是對解決當時人多地少的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那時誰也沒有想到,這種“圍湖造田”對環境平衡卻帶來了長久的巨大影響。

表面上看,參加修堤的民工由生產隊記工分,好像群眾得到了報酬。但實際是,這些修堤的工分並沒有給生產隊集體帶來任何實際收益。這樣做的結果,使農民每一個標準勞動日的工價很低,有的只有幾分錢,集體經濟處於破產的邊緣。

我那時也對這種無償徵用農民去修大堤的作法很反感,社員群眾又何嘗不是這樣?但那時誰也不敢出頭反對,反對也沒用。

我們家鄉圍湖造田最多的時間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時還有一些修修補補。大量“圍湖造田”佔去了容納湖水的有限湖面空間,使汛情越來越嚴重。每到春夏汛期,洪水泛濫,堤垸危急,只得動員群眾投入抗洪搶險。垮堤潰垸的情況時有發生,一旦潰垸,對垸內的農民就是一場大災難。這時,人們顧不得搬走辛辛苦苦置辦的家什和房屋,不被淹死就算萬幸的了。

倒塌的堤垸在當年秋冬枯水季節必須重新修起來。這時還要將大堤加高加寬,以防來年主汛期時再次垮堤潰垸。但這裏不垮那裏垮,如此年年修年年垮,社員群眾苦不堪言。

這些全民動員修好的大堤,除了有少數人願搬到垸內住外,並沒有給參與建設的人們帶來多大好處。為此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得不到回報,加劇了農村的貧困。生產生活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處於一種“一年買粑粑兩年買粽子,越買越尖”的情況。

我那時深感農村人的艱苦,心中時有疑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到何年何月才有希望?這場史無前例的全國運動進行到此時,就像一場永無休止的長夢,看不到希望的曙光。但這時即使思想不願意也得裝作積極,身為大隊幹部,不但不能說怪話,還要做群眾的思想工作。

這種情況如今終於有了改變。現在,一些堤垸已經被政府廢棄恢復成湖面。農民再也不用每年秋冬季節無償地去修堤了。

[筆下文學Www.bxwx.net]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我的家鄉興起了一股“圍湖造田”熱。可能是由於當時人口急劇膨脹,糧食問題形勢嚴峻的原因,促使那時的政府想盡辦法擴大糧食生產。

我們那個縣大部分地處洞庭湖水鄉,那裏湖汊縱橫交錯。由於長期以來,中上游山區對土地的大規模開發,導致大量的泥沙隨洪水注入洞庭湖,河床逐漸抬高。每到秋冬枯水季節,就會在湖的邊沿形成一片片很大的河灘地。就是這些河灘地,成了“圍湖造田”的起因。當時的各級政府組織農民開展大規模的圍湖造田運動,那些依地勢而形成的湖汊,也被截彎取直成了一條條筆直的河道或溝港。大部分湖汊面積也變成了農田。

每年冬季,農民們忙完自己隊裏的農活,還沒來得及休息兩天,上面“修堤”的任務就下達到了大隊。這時,大隊幹部全部去動,一陣全民動員后,像催命鬼一樣催着大家上工地。

這種召集去修堤的事,幾乎就是強迫的無償勞動。任務一級一級按各單位人口多少下達,沒有任何價錢可講。社員群眾用自己的勞動工具,自帶柴米油鹽,投入主要精壯勞力,一干就是一兩個月。

1974年冬,我縣又搞一個“圍湖造田”的大工程:大南湖工程。這次全縣動員了十萬民工投入開河圍垸的大戰役。

參加這個工程的全縣各單位按軍事化建制,公社為團,大隊為營。縣革委(當時的縣政府)為工程總指揮部。我們大隊民兵營長為營長,副書記為教導員,當時給我安了個副教導員兼政宣。老書記留守後方,為工地提供人力物力支援。

民工們每天天剛亮就被高音喇叭叫醒,每天勞動時間一般在十二小時以上,挖土挑擔全是重體力活。有的生產隊男勞動力不夠女勞力也上。由於勞動強度大,體力消耗很快,一個勞力每天能吃兩斤多米的飯。如此繁重的勞動,伙食並不好,有時一連幾天白菜蘿蔔,見不着葷腥。由於民工們吃的是自己的糧,用的也是自己的錢,伙食不好也不十分計較。

雖然各級組織工作嚴密,宣傳鼓動也很到位,群眾的不滿情緒有時還是會因為某些誘因釀成重大事件。有一次,有民工發現某團指揮部食堂正在殺雞煮肉,而民工吃的是白菜蘿蔔,群眾的憤怒情緒由此點燃。二百多個民工衝進指揮部食堂,將那些準備讓幹部們吃的雞、肉葷菜,全部端到外邊倒進了溝港。

這個事件給人們的教訓是很明顯的。如果幹群同甘共苦,群眾什麼也不說,要他們幹什麼就幹什麼,再苦再累也沒有怨言。如果幹部搞特殊化,群眾可沒那麼好商量。

一個80萬人口的縣搞如此大的工程,動土幾百萬方,也沒有問群眾願意不願意,這本來就已經積累了巨大的民怨,幹部再稍有處事不當,就很可能引起群體**件。

縣裏搞這麼大的工程,想法是為民造福,這很容易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這個工程對當時的縣域經濟產生了很大收益,尤其是對解決當時人多地少的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那時誰也沒有想到,這種“圍湖造田”對環境平衡卻帶來了長久的巨大影響。

表面上看,參加修堤的民工由生產隊記工分,好像群眾得到了報酬。但實際是,這些修堤的工分並沒有給生產隊集體帶來任何實際收益。這樣做的結果,使農民每一個標準勞動日的工價很低,有的只有幾分錢,集體經濟處於破產的邊緣。

我那時也對這種無償徵用農民去修大堤的作法很反感,社員群眾又何嘗不是這樣?但那時誰也不敢出頭反對,反對也沒用。

我們家鄉圍湖造田最多的時間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時還有一些修修補補。大量“圍湖造田”佔去了容納湖水的有限湖面空間,使汛情越來越嚴重。每到春夏汛期,洪水泛濫,堤垸危急,只得動員群眾投入抗洪搶險。垮堤潰垸的情況時有發生,一旦潰垸,對垸內的農民就是一場大災難。這時,人們顧不得搬走辛辛苦苦置辦的家什和房屋,不被淹死就算萬幸的了。

倒塌的堤垸在當年秋冬枯水季節必須重新修起來。這時還要將大堤加高加寬,以防來年主汛期時再次垮堤潰垸。但這裏不垮那裏垮,如此年年修年年垮,社員群眾苦不堪言。

這些全民動員修好的大堤,除了有少數人願搬到垸內住外,並沒有給參與建設的人們帶來多大好處。為此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得不到回報,加劇了農村的貧困。生產生活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處於一種“一年買粑粑兩年買粽子,越買越尖”的情況。

我那時深感農村人的艱苦,心中時有疑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到何年何月才有希望?這場史無前例的全國運動進行到此時,就像一場永無休止的長夢,看不到希望的曙光。但這時即使思想不願意也得裝作積極,身為大隊幹部,不但不能說怪話,還要做群眾的思想工作。

這種情況如今終於有了改變。現在,一些堤垸已經被政府廢棄恢復成湖面。農民再也不用每年秋冬季節無償地去修堤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哪些夢想能成真? ――我的坎坷追夢人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哪些夢想能成真? ――我的坎坷追夢人生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十六回 改天換地:圍湖造田群眾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