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1】
1】
帝堯打自二十歲,取代其兄摯登天子位后,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他經常頭戴黃色的冠冕,身穿深黑色的袍服,乘坐着由一匹通體雪白的白馬拉着的硃紅色車子巡查四方,了解民間疾苦,慰問鰥寡孤獨,救災賑歉,勸穡稼,興牧漁,數十年慘淡經營,百官政績昭著,天下政通人和,人人誇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民間有歌傳唱:“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如日溫心,如雲蓋地,帝德昭昭,普天同慶……”每當朝中議事,大臣們也總是對堯歌頌有加。沒料想到了晚年,上天好象故意與刁難一般,動兀洪水泛濫,浮屍隨處可見,動兀十日並出,赤陽如火,莊稼顆料無收,餓殍遍地皆是,天下失卻了往日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的盛景。帝堯本是一代賢君,心與黎民百姓相親,每遇天災**,窮於賑災救貧,八十好幾的人了,就很有了精力不濟的感覺,他早就有了退位讓賢的想法,可又苦於難於確定讓賢的對象。
帝堯選賢有幾個決不違背的原則。一是好居功的人用不得;據他觀察,大凡天下的好事,都是主政者多謀善斷促成這是事實,但是,誰又能保證天下沒有禍事呢?有了好事主政者居功,那麼出了禍事算是誰的責任呢?二是好奉承逢迎的人用不得;這種人溢美之詞掛在嘴上,察言觀色,獻媚取寵、惡君之惡,好君所好,這種人只能算個擺設。三是要選賢於廣宇;一人說好不算好,眾人擁戴才算高。堯雖說多年從善如流,身邊也不乏賢人,但是大聖大賢的人在他看來一個也沒有。年老的一部分人,相當一部分人都能夠恪盡職守,政績可圈可點,但是終歸老了;年輕的又都只擅長一能,缺乏治理國家的全面才幹;自己的兒子丹朱既沒有御世之才,更缺乏天子的德行。對於身邊的近臣嫡親,帝堯心裏沒有一個滿意的。不是邀寵獻媚,就是居功請升,或者乾脆就是養尊取優,很少有人慮及天下民眾疾苦,這樣的人怎能為天下人辦實事呢。雖說四岳不錯,可也正如他們自己所說,做個四方諸侯之長尚可,君臨天下卻也不可。因此,他決定在四方求賢,一是親自明察暗訪,二來傳言四岳,要他們放開視野,發現賢人,又特別叮囑東嶽羲仲,着重考察虞舜。帝堯下決心要選一個真正能勤民恤政使帝業相以為繼的人。
帝堯還清楚地記得半年前箕山訪許由的情景。
當聽人推薦說陽城許由是個人才的時侯,,帝堯就曾遣派四岳相請。但許由說自己要“修尊養性,不問世事。”使者欲再說什麼,許由竟然拂袖入室,閉門謝客。帝堯思賢心切,就親自去請。他輕車簡從,沿途打問。所有的人都說:許由夫婦隱居箕山之陰,滿足於植菽種豆自足、采樵伐木自給、作歌撫琴自樂的日子。帝堯到了箕山,只見那山雖不高卻綠樹蔭蓊,靈秀四溢,不失為一個好去處,便繞山腳小道尋找。忽聽一陣歌聲悠悠入耳。
可嘆唐堯兮,孤獨凄苦。
為民操勞兮,何益何補?
我居箕山兮,勝似神仙。
傳禪登位兮,概不戀顧。
帝堯循歌尋覓,見一人身着麻衣,頭戴麻巾,腳穿草鞋,眉毛入鬢,與認識許由的人所描述的沒有二樣。於是趨步上前,拱手一揖,問道:“先生可是許由?”
許由回敬一揖,言道:“帝駕親臨,草木生輝。我居我食,皆聖上恩賜,許由誠惶誠恐矣!”
帝堯謙遜地答道:“風雨和順,萬民安居,這是天之所賜,區區唐堯,何德何能。眼下霪雨無度,焦火不息,而我,束手無策,自感年邁無能,於是思賢若渴,想請先生屈就九州之長,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當時天下分為九州,這九州之長實際上就是國家的最高長官,但是許由素來厭倦公事,對九州之長是什麼職位根本不感興趣。本想一句話就拒絕了,心裏卻為帝堯的真心誠意所感動,和顏悅色婉言拒絕道:“聖上仁德如天,天下早已大治,倘讓我出任九州長,豈不有居天功歸已有之嫌?”
帝堯見許由一開口就露出拒絕的意思,忙說道:“天下者,本就姓公,誰賢誰當天子。打自黃帝始,代代選賢任能,至我父帝嚳,先立我兄摯為帝,兄摯不勝,眾黜摯立堯。我雖勤政辛苦,略有政績,但畢竟老矣,選賢禪位,時不我待!請公出任九州長,心之切切,望勿推辭。”
許由雖知帝堯心誠情真,但是心如止水,不為所動,正色道:“人各有志,望勿強人所難,我喜山林,羨游魚,自由自在,別無他欲矣。”
帝堯還想再說什麼,許由雙手掩耳,轉身就走,邊走邊自言自語道:“污我耳朵!污我耳朵!倘不用清水洗去,侵入肺腑,必傷元氣也!”於是走到一弘泉水邊,雙手捧水洗耳朵。
恰好這時候,許由的朋友巢父牽頭牛犢款款而至,意欲到泉邊飲水。這巢父也是一個隱居山林的人,他冬眠山洞,夏棲高枝,性格特別。見許由用清水洗耳朵,問是什麼原因。許由就當老友細說帝堯請他出任九州長的事。巢父聽后,嗤之以鼻,忿然說道:“許由,你若果真不慕名利,誠心做個隱士,你就該深藏幽林窮谷,這樣誰能污你耳朵?就如豫章奇木,藏於深山,巧匠概不能得。可你故意在外面東遊西盪,招搖過市,造大了名聲,招來帝堯相請,卻又忸怩作態,洗耳自潔。我看你不但耳朵髒了,連心和肺也髒了。我若讓我的牛犢飲用此水,豈不沾污了牛犢的嘴巴。”說完牽着牛犢到別處飲水去了。
帝堯親自去請許由請不動,安排四方天官訪賢也不見佳音,真是憂心如焚。後來聽說許由的老師嚙缺才高八斗,德行非常高潔,就派遣使者找到許由,打聽嚙缺下落。許由說要找嚙缺,可以到市東找王侑,便可查知嚙缺下落。使者問王侑是誰?許由說王侑是嚙缺的老師王倪的弟弟。帝堯就駕車專訪王侑。王侑告訴帝堯說嚙缺也是個無意於政治的人,幾年之前就已到了南邊蒼梧山隱居去了,這個人積德行善可以,但沒有治世安國的報負。王侑又告訴帝堯說,自己有個好朋友叫蒲衣子,因為平日喜歡穿麻布衣服,就有人叫他布衣子,他同時也喜歡將蒲草編織成衣自穿,所以又叫蒲衣子。他經常在渭水一帶活動。這個人見多識廣,知識淵博,訪之當有教益。
帝堯思賢若渴,沒過幾天又急不可奈的尋訪了蒲衣子。堯只帶了契一人。二人早起晚宿,一路尋蹤問跡,到了渭水。見一人身披蒲衣,正在渭水邊廂垂釣,此人很年輕,眉黑眼大,黑髯美須,氣度不凡,料想是蒲衣子。
堯與契走近了。披蒲衣的人頭不轉,眼不抬,卻出語驚人,說道:“天子駕到,恕草民未曾遠迎,罪過罪過!”
帝堯早就聽說蒲伊子擅長星相和占卜。他心裏想,這次出行,只告訴朝中人說是外出察看民情,並嚴令不許聲張。一路過來,也未曾泄露過天機,這人料事如神,必是蒲衣子無疑。於是問道:“後生可是蒲衣子。”
那老者道:“草民正是”。
帝堯雙手合十,長跪於地,說道:“堯竭誠拜見賢士,懇請不吝賜教”。
蒲衣子見狀,說道:“天子之尊屈身山野匹夫,豈敢,豈敢。”言畢躬身扶起帝堯,又道:“人稱仁德堯天,看來不假。汝為繼承仁政,遍尋賢人,不辭辛勞,意欲禪讓,可惜受主難覓,近臣邀寵,嫡親養尊,子難承嗣,經天緯地之才又不得。帝為天下焦慮憂心,蒼天感傷。”
帝堯內心暗暗佩服蒲衣子洞悉自己心中積慮,坦言相告道:“先生之言,一語破的。吾舉政近七十年,垂垂老矣!上天懲戒,近年天災**不斷,急欲尋訪賢能,委以重任,以繼仁政,使天下人免遭塗炭,請授以良策,以使天下長治久安。”
蒲衣子用手捋着美須,不緊不慢地說道:“帝勿過分焦慮,賢人早降人世,近日即可得也”,說畢從袖內掏出一小卷羊皮,雙手呈遞給帝堯。囑咐道:“望珍藏之,指日應驗”。說完之後拱手一揖,揚長而去。
帝堯目送蒲衣子背影漸遠漸逝,有一種失落感湧上心頭。他展開羊皮,只見幾句讖語寫在羊皮上面:
玉在璞,
璞中玉。
龍鳳簇,
可妻珏。
帝堯細細研讀、思考,讖語語焉不詳,一時想不明白究竟是什麼意思。問契,契也搖頭。
得到蒲衣子的讖語,帝堯雖說情緒好了許多,但謎底不解,總也放心不下。回都平陽之後,就秘密派驛吏急命四岳催天官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回都商議事情。南交羲叔、昧谷和仲、幽都和叔相繼抵達。去催羲仲的驛吏回報羲仲不在暘谷,帝堯就先接見先到的三個天官。帝堯接見外官一向單獨進行,這樣做,一來可以給天官們足夠的時間報告氣象、民情、收穫,從中考查勤政和建言情況;二來避免同時報告的那種相互影響,見解雷同。羲叔、和仲,和叔分別向帝堯報告了職內使命,帝堯十分滿意。問到訪賢情況的時候,卻都說不曾訪得,帝堯十分失望。
羲仲終於回到了平陽。原來羲仲是從暘谷出發,沿東夷南道進都。羲仲是個辦事十分認真的人,雖任天官,在掌握天學完成觀看天象匡正時歷督導稼穡促進農業生產的任務之外,把帝堯秘密托他尋訪治國賢才的任務謹記在心,一刻也不敢忘記。年前,羲仲就聽說了諸馮出了大孝子的事,當時只是傳聞,也沒頂真當回事。後來又陸續聽說了這個人陶河濱、作器壽丘、耕歷山、漁雷澤以及象耕鳥耘、讓畔擇居等一些故事,心想這個人口碑這樣好,倒可以推薦給帝堯。在帝堯再三要讓帝位之時,四岳把虞舜抬了出來,自己也打心眼裏贊同。心想隨着帝堯年歲漸高,尋賢訪能以繼其位之事已經時不我待。常說耳聽是虛,眼見為實,羲和決定親自到諸馮了解詳細情況。他謹記着帝堯的叮囑:“事關重大,要親臨其境,不要道聽途說。”為此,三個月前,羲仲就把觀察日月的事託附給他的助手,自己到諸馮姚圩住了下來,原以為十天半月事就能辦完,沒料想不了解則已,越了解越覺得深不可測,神奇得很,使他欲罷不能,索性在諸馮長住下來,以便逐一過細了解。為此,羲仲住過姚圩,住過陶台、壽丘、負夏、常陽,去過雷澤、澤台、歷山,也去過龍澤。在這些地方男女老少都知道一個名字叫舜的年輕人,年紀長的連舜出生那天出現天象奇觀以及握登見虹夢鳳的事都說得十分清楚明白。羲仲索性擴大了解範圍,凡是舜彈唱過的圩落也都跑了一圈。羲仲的考查很講究方法,沒有誰知曉他的身份,提問不露半點意向痕迹。因此,間接了解到的都是在有意和無意之間,誇讚舜的人個個都是發自肺腑。羲仲直接了解舜的為人處世方法更妙,他或者裝扮成落難過客,或者裝扮要飯叫化,或者以真面目出現,單刀砍木直進直出,問一些關於舜的問題。
羲仲一日來到了歷山。大路左側幾間房子,遠遠可見一中年婦女正在門外用石臼搗米,就走了過去,說道:“大嫂,我是從外地來的,走了遠路,又飢又渴,想討碗水喝,不知可否?”
這中年婦女正是當年受舜感染自願留在歷山的蠻夷頭人蠻馬的婆娘,時下已經嫁給有虞氏族中,因而改名叫虞姑。此是虞姑對羲仲笑了笑,就進屋裏抱出一個陶罐,拿了一個陶碗,倒了一碗水遞給羲仲。羲仲接過喝了,只覺一股清甜涼透了心,連說“好喝!”虞姑又給倒了一碗。
羲仲連喝兩碗后問:“大嫂,不知這是什麼水,竟然這樣好喝?”
虞姑笑着答道:“這是都君茶,清熱消毒去暑,解渴生津。是都君教我們上山采了草藥用開水泡製的。”
虞姑說完又進屋裏拿出了飯食叫羲仲吃。羲仲說:“大嫂,現在到處遭水災,糧食緊張得要命,你這飯食給我吃了,你全家人吃什麼呢?”
虞姑又笑了笑:“在歷山,有都君教我們種地存糧,餓不了肚子的,你就放心吃吧。”
羲仲很驚訝:“大嫂,這歷山與別的地方有什麼不同嗎?”
虞姑說:“有都君在這裏,當然就不同。不說別的,你就看這地方,現在到處都是新房子,數年前可不是這樣子。我來時歷山都還荒涼得很,只有幾人,現在都差不多成了都市了。”
羲仲早已知道她所指的都君是誰,卻明知故問:“你所說的都君可是帝堯?”
虞姑答:“才不是呢,都君就是虞舜,就是重華,頂頂有名的大孝子!幾年之間,我們歷山就遷來了好多人,不論先來後到,都君都會給糧食,給田種,還幫助制農具。有都君帶樣,我們這裏一家有難大家幫忙已經成了風氣。不知你聽說過象耕鳥耘的事沒有?這決不是瞎編,很多人都親眼看見了的。人們都說都君是天上的神人下凡哩!”
羲仲說:“這樣看來外面傳說的都是真實的了。既然來了這個地方,我倒想拜會拜會,不知怎樣才能見他?”
虞姑說:“他這人不會擺格,半點架子都沒有,都君是大家尊敬他才這樣叫的,要見他很容易,我領你去就是。”
虞姑就領着羲仲在歷山虞舜家裏找到了舜。虞姑走後,羲仲與虞舜席地而座,親切交談。
羲仲:“我是外地人,路經歷山,聽說了都君大名,就想一睹尊容。”
虞舜:“先生過獎了。我不過是一個農夫,最多能給人看看小毛小病,打打井,教教耕作,制制陶而已。這地方看起來比別處好一點,這莫過是上天多了一些眷顧多給了一些恩惠而已。大家叫我都君,莫過是勉勵我多為大家做些事情而已。”
羲仲:“都君是否知道帝堯?”
虞舜:“帝堯仁德昭日月,泣鬼神。”
羲仲:“可如今水患肆虐,萬民如坐水火,帝堯年歲高了,每每思賢若渴,不知都君可否願意走出一隅,多為天下蒼生做些事情呢?”
虞舜:“依我之見,天道不順,起自人道不勤。帝堯雖仁德,還得有賴眾志成城。如果天下諸族蒼生,都能自強,朝廷百官,皆能替帝分憂,天下何憂之有哉!我出身貧寒,匹夫一個,據此荒山野嶺,自耕自食,安穩一方,為帝分憂,除此而已,別無他能。”
羲仲:“都君,你之談吐,決非一普通農夫爾!”
羲仲與虞舜屈膝長談至深夜。
天微明,羲仲起身告辭,說道:“今日就此別過,後會有期。”
舜留羲仲,羲仲推說有急事,離了虞舜家,走向他處。
羲仲越訪越探,越覺得舜是比先祖、比前人都強的經天緯地治世賢才,於是悄然離開諸馮,回都平陽向帝堯報告。
1】
帝堯打自二十歲,取代其兄摯登天子位后,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他經常頭戴黃色的冠冕,身穿深黑色的袍服,乘坐着由一匹通體雪白的白馬拉着的硃紅色車子巡查四方,了解民間疾苦,慰問鰥寡孤獨,救災賑歉,勸穡稼,興牧漁,數十年慘淡經營,百官政績昭著,天下政通人和,人人誇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民間有歌傳唱:“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如日溫心,如雲蓋地,帝德昭昭,普天同慶……”每當朝中議事,大臣們也總是對堯歌頌有加。沒料想到了晚年,上天好象故意與刁難一般,動兀洪水泛濫,浮屍隨處可見,動兀十日並出,赤陽如火,莊稼顆料無收,餓殍遍地皆是,天下失卻了往日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的盛景。帝堯本是一代賢君,心與黎民百姓相親,每遇天災**,窮於賑災救貧,八十好幾的人了,就很有了精力不濟的感覺,他早就有了退位讓賢的想法,可又苦於難於確定讓賢的對象。
帝堯選賢有幾個決不違背的原則。一是好居功的人用不得;據他觀察,大凡天下的好事,都是主政者多謀善斷促成這是事實,但是,誰又能保證天下沒有禍事呢?有了好事主政者居功,那麼出了禍事算是誰的責任呢?二是好奉承逢迎的人用不得;這種人溢美之詞掛在嘴上,察言觀色,獻媚取寵、惡君之惡,好君所好,這種人只能算個擺設。三是要選賢於廣宇;一人說好不算好,眾人擁戴才算高。堯雖說多年從善如流,身邊也不乏賢人,但是大聖大賢的人在他看來一個也沒有。年老的一部分人,相當一部分人都能夠恪盡職守,政績可圈可點,但是終歸老了;年輕的又都只擅長一能,缺乏治理國家的全面才幹;自己的兒子丹朱既沒有御世之才,更缺乏天子的德行。對於身邊的近臣嫡親,帝堯心裏沒有一個滿意的。不是邀寵獻媚,就是居功請升,或者乾脆就是養尊取優,很少有人慮及天下民眾疾苦,這樣的人怎能為天下人辦實事呢。雖說四岳不錯,可也正如他們自己所說,做個四方諸侯之長尚可,君臨天下卻也不可。因此,他決定在四方求賢,一是親自明察暗訪,二來傳言四岳,要他們放開視野,發現賢人,又特別叮囑東嶽羲仲,着重考察虞舜。帝堯下決心要選一個真正能勤民恤政使帝業相以為繼的人。
帝堯還清楚地記得半年前箕山訪許由的情景。
當聽人推薦說陽城許由是個人才的時侯,,帝堯就曾遣派四岳相請。但許由說自己要“修尊養性,不問世事。”使者欲再說什麼,許由竟然拂袖入室,閉門謝客。帝堯思賢心切,就親自去請。他輕車簡從,沿途打問。所有的人都說:許由夫婦隱居箕山之陰,滿足於植菽種豆自足、采樵伐木自給、作歌撫琴自樂的日子。帝堯到了箕山,只見那山雖不高卻綠樹蔭蓊,靈秀四溢,不失為一個好去處,便繞山腳小道尋找。忽聽一陣歌聲悠悠入耳。
可嘆唐堯兮,孤獨凄苦。
為民操勞兮,何益何補?
我居箕山兮,勝似神仙。
傳禪登位兮,概不戀顧。
帝堯循歌尋覓,見一人身着麻衣,頭戴麻巾,腳穿草鞋,眉毛入鬢,與認識許由的人所描述的沒有二樣。於是趨步上前,拱手一揖,問道:“先生可是許由?”
許由回敬一揖,言道:“帝駕親臨,草木生輝。我居我食,皆聖上恩賜,許由誠惶誠恐矣!”
帝堯謙遜地答道:“風雨和順,萬民安居,這是天之所賜,區區唐堯,何德何能。眼下霪雨無度,焦火不息,而我,束手無策,自感年邁無能,於是思賢若渴,想請先生屈就九州之長,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當時天下分為九州,這九州之長實際上就是國家的最高長官,但是許由素來厭倦公事,對九州之長是什麼職位根本不感興趣。本想一句話就拒絕了,心裏卻為帝堯的真心誠意所感動,和顏悅色婉言拒絕道:“聖上仁德如天,天下早已大治,倘讓我出任九州長,豈不有居天功歸已有之嫌?”
帝堯見許由一開口就露出拒絕的意思,忙說道:“天下者,本就姓公,誰賢誰當天子。打自黃帝始,代代選賢任能,至我父帝嚳,先立我兄摯為帝,兄摯不勝,眾黜摯立堯。我雖勤政辛苦,略有政績,但畢竟老矣,選賢禪位,時不我待!請公出任九州長,心之切切,望勿推辭。”
許由雖知帝堯心誠情真,但是心如止水,不為所動,正色道:“人各有志,望勿強人所難,我喜山林,羨游魚,自由自在,別無他欲矣。”
帝堯還想再說什麼,許由雙手掩耳,轉身就走,邊走邊自言自語道:“污我耳朵!污我耳朵!倘不用清水洗去,侵入肺腑,必傷元氣也!”於是走到一弘泉水邊,雙手捧水洗耳朵。
恰好這時候,許由的朋友巢父牽頭牛犢款款而至,意欲到泉邊飲水。這巢父也是一個隱居山林的人,他冬眠山洞,夏棲高枝,性格特別。見許由用清水洗耳朵,問是什麼原因。許由就當老友細說帝堯請他出任九州長的事。巢父聽后,嗤之以鼻,忿然說道:“許由,你若果真不慕名利,誠心做個隱士,你就該深藏幽林窮谷,這樣誰能污你耳朵?就如豫章奇木,藏於深山,巧匠概不能得。可你故意在外面東遊西盪,招搖過市,造大了名聲,招來帝堯相請,卻又忸怩作態,洗耳自潔。我看你不但耳朵髒了,連心和肺也髒了。我若讓我的牛犢飲用此水,豈不沾污了牛犢的嘴巴。”說完牽着牛犢到別處飲水去了。
帝堯親自去請許由請不動,安排四方天官訪賢也不見佳音,真是憂心如焚。後來聽說許由的老師嚙缺才高八斗,德行非常高潔,就派遣使者找到許由,打聽嚙缺下落。許由說要找嚙缺,可以到市東找王侑,便可查知嚙缺下落。使者問王侑是誰?許由說王侑是嚙缺的老師王倪的弟弟。帝堯就駕車專訪王侑。王侑告訴帝堯說嚙缺也是個無意於政治的人,幾年之前就已到了南邊蒼梧山隱居去了,這個人積德行善可以,但沒有治世安國的報負。王侑又告訴帝堯說,自己有個好朋友叫蒲衣子,因為平日喜歡穿麻布衣服,就有人叫他布衣子,他同時也喜歡將蒲草編織成衣自穿,所以又叫蒲衣子。他經常在渭水一帶活動。這個人見多識廣,知識淵博,訪之當有教益。
帝堯思賢若渴,沒過幾天又急不可奈的尋訪了蒲衣子。堯只帶了契一人。二人早起晚宿,一路尋蹤問跡,到了渭水。見一人身披蒲衣,正在渭水邊廂垂釣,此人很年輕,眉黑眼大,黑髯美須,氣度不凡,料想是蒲衣子。
堯與契走近了。披蒲衣的人頭不轉,眼不抬,卻出語驚人,說道:“天子駕到,恕草民未曾遠迎,罪過罪過!”
帝堯早就聽說蒲伊子擅長星相和占卜。他心裏想,這次出行,只告訴朝中人說是外出察看民情,並嚴令不許聲張。一路過來,也未曾泄露過天機,這人料事如神,必是蒲衣子無疑。於是問道:“後生可是蒲衣子。”
那老者道:“草民正是”。
帝堯雙手合十,長跪於地,說道:“堯竭誠拜見賢士,懇請不吝賜教”。
蒲衣子見狀,說道:“天子之尊屈身山野匹夫,豈敢,豈敢。”言畢躬身扶起帝堯,又道:“人稱仁德堯天,看來不假。汝為繼承仁政,遍尋賢人,不辭辛勞,意欲禪讓,可惜受主難覓,近臣邀寵,嫡親養尊,子難承嗣,經天緯地之才又不得。帝為天下焦慮憂心,蒼天感傷。”
帝堯內心暗暗佩服蒲衣子洞悉自己心中積慮,坦言相告道:“先生之言,一語破的。吾舉政近七十年,垂垂老矣!上天懲戒,近年天災**不斷,急欲尋訪賢能,委以重任,以繼仁政,使天下人免遭塗炭,請授以良策,以使天下長治久安。”
蒲衣子用手捋着美須,不緊不慢地說道:“帝勿過分焦慮,賢人早降人世,近日即可得也”,說畢從袖內掏出一小卷羊皮,雙手呈遞給帝堯。囑咐道:“望珍藏之,指日應驗”。說完之後拱手一揖,揚長而去。
帝堯目送蒲衣子背影漸遠漸逝,有一種失落感湧上心頭。他展開羊皮,只見幾句讖語寫在羊皮上面:
玉在璞,
璞中玉。
龍鳳簇,
可妻珏。
帝堯細細研讀、思考,讖語語焉不詳,一時想不明白究竟是什麼意思。問契,契也搖頭。
得到蒲衣子的讖語,帝堯雖說情緒好了許多,但謎底不解,總也放心不下。回都平陽之後,就秘密派驛吏急命四岳催天官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回都商議事情。南交羲叔、昧谷和仲、幽都和叔相繼抵達。去催羲仲的驛吏回報羲仲不在暘谷,帝堯就先接見先到的三個天官。帝堯接見外官一向單獨進行,這樣做,一來可以給天官們足夠的時間報告氣象、民情、收穫,從中考查勤政和建言情況;二來避免同時報告的那種相互影響,見解雷同。羲叔、和仲,和叔分別向帝堯報告了職內使命,帝堯十分滿意。問到訪賢情況的時候,卻都說不曾訪得,帝堯十分失望。
羲仲終於回到了平陽。原來羲仲是從暘谷出發,沿東夷南道進都。羲仲是個辦事十分認真的人,雖任天官,在掌握天學完成觀看天象匡正時歷督導稼穡促進農業生產的任務之外,把帝堯秘密托他尋訪治國賢才的任務謹記在心,一刻也不敢忘記。年前,羲仲就聽說了諸馮出了大孝子的事,當時只是傳聞,也沒頂真當回事。後來又陸續聽說了這個人陶河濱、作器壽丘、耕歷山、漁雷澤以及象耕鳥耘、讓畔擇居等一些故事,心想這個人口碑這樣好,倒可以推薦給帝堯。在帝堯再三要讓帝位之時,四岳把虞舜抬了出來,自己也打心眼裏贊同。心想隨着帝堯年歲漸高,尋賢訪能以繼其位之事已經時不我待。常說耳聽是虛,眼見為實,羲和決定親自到諸馮了解詳細情況。他謹記着帝堯的叮囑:“事關重大,要親臨其境,不要道聽途說。”為此,三個月前,羲仲就把觀察日月的事託附給他的助手,自己到諸馮姚圩住了下來,原以為十天半月事就能辦完,沒料想不了解則已,越了解越覺得深不可測,神奇得很,使他欲罷不能,索性在諸馮長住下來,以便逐一過細了解。為此,羲仲住過姚圩,住過陶台、壽丘、負夏、常陽,去過雷澤、澤台、歷山,也去過龍澤。在這些地方男女老少都知道一個名字叫舜的年輕人,年紀長的連舜出生那天出現天象奇觀以及握登見虹夢鳳的事都說得十分清楚明白。羲仲索性擴大了解範圍,凡是舜彈唱過的圩落也都跑了一圈。羲仲的考查很講究方法,沒有誰知曉他的身份,提問不露半點意向痕迹。因此,間接了解到的都是在有意和無意之間,誇讚舜的人個個都是發自肺腑。羲仲直接了解舜的為人處世方法更妙,他或者裝扮成落難過客,或者裝扮要飯叫化,或者以真面目出現,單刀砍木直進直出,問一些關於舜的問題。
羲仲一日來到了歷山。大路左側幾間房子,遠遠可見一中年婦女正在門外用石臼搗米,就走了過去,說道:“大嫂,我是從外地來的,走了遠路,又飢又渴,想討碗水喝,不知可否?”
這中年婦女正是當年受舜感染自願留在歷山的蠻夷頭人蠻馬的婆娘,時下已經嫁給有虞氏族中,因而改名叫虞姑。此是虞姑對羲仲笑了笑,就進屋裏抱出一個陶罐,拿了一個陶碗,倒了一碗水遞給羲仲。羲仲接過喝了,只覺一股清甜涼透了心,連說“好喝!”虞姑又給倒了一碗。
羲仲連喝兩碗后問:“大嫂,不知這是什麼水,竟然這樣好喝?”
虞姑笑着答道:“這是都君茶,清熱消毒去暑,解渴生津。是都君教我們上山采了草藥用開水泡製的。”
虞姑說完又進屋裏拿出了飯食叫羲仲吃。羲仲說:“大嫂,現在到處遭水災,糧食緊張得要命,你這飯食給我吃了,你全家人吃什麼呢?”
虞姑又笑了笑:“在歷山,有都君教我們種地存糧,餓不了肚子的,你就放心吃吧。”
羲仲很驚訝:“大嫂,這歷山與別的地方有什麼不同嗎?”
虞姑說:“有都君在這裏,當然就不同。不說別的,你就看這地方,現在到處都是新房子,數年前可不是這樣子。我來時歷山都還荒涼得很,只有幾人,現在都差不多成了都市了。”
羲仲早已知道她所指的都君是誰,卻明知故問:“你所說的都君可是帝堯?”
虞姑答:“才不是呢,都君就是虞舜,就是重華,頂頂有名的大孝子!幾年之間,我們歷山就遷來了好多人,不論先來後到,都君都會給糧食,給田種,還幫助制農具。有都君帶樣,我們這裏一家有難大家幫忙已經成了風氣。不知你聽說過象耕鳥耘的事沒有?這決不是瞎編,很多人都親眼看見了的。人們都說都君是天上的神人下凡哩!”
羲仲說:“這樣看來外面傳說的都是真實的了。既然來了這個地方,我倒想拜會拜會,不知怎樣才能見他?”
虞姑說:“他這人不會擺格,半點架子都沒有,都君是大家尊敬他才這樣叫的,要見他很容易,我領你去就是。”
虞姑就領着羲仲在歷山虞舜家裏找到了舜。虞姑走後,羲仲與虞舜席地而座,親切交談。
羲仲:“我是外地人,路經歷山,聽說了都君大名,就想一睹尊容。”
虞舜:“先生過獎了。我不過是一個農夫,最多能給人看看小毛小病,打打井,教教耕作,制制陶而已。這地方看起來比別處好一點,這莫過是上天多了一些眷顧多給了一些恩惠而已。大家叫我都君,莫過是勉勵我多為大家做些事情而已。”
羲仲:“都君是否知道帝堯?”
虞舜:“帝堯仁德昭日月,泣鬼神。”
羲仲:“可如今水患肆虐,萬民如坐水火,帝堯年歲高了,每每思賢若渴,不知都君可否願意走出一隅,多為天下蒼生做些事情呢?”
虞舜:“依我之見,天道不順,起自人道不勤。帝堯雖仁德,還得有賴眾志成城。如果天下諸族蒼生,都能自強,朝廷百官,皆能替帝分憂,天下何憂之有哉!我出身貧寒,匹夫一個,據此荒山野嶺,自耕自食,安穩一方,為帝分憂,除此而已,別無他能。”
羲仲:“都君,你之談吐,決非一普通農夫爾!”
羲仲與虞舜屈膝長談至深夜。
天微明,羲仲起身告辭,說道:“今日就此別過,後會有期。”
舜留羲仲,羲仲推說有急事,離了虞舜家,走向他處。
羲仲越訪越探,越覺得舜是比先祖、比前人都強的經天緯地治世賢才,於是悄然離開諸馮,回都平陽向帝堯報告。
1】
帝堯打自二十歲,取代其兄摯登天子位后,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他經常頭戴黃色的冠冕,身穿深黑色的袍服,乘坐着由一匹通體雪白的白馬拉着的硃紅色車子巡查四方,了解民間疾苦,慰問鰥寡孤獨,救災賑歉,勸穡稼,興牧漁,數十年慘淡經營,百官政績昭著,天下政通人和,人人誇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民間有歌傳唱:“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如日溫心,如雲蓋地,帝德昭昭,普天同慶……”每當朝中議事,大臣們也總是對堯歌頌有加。沒料想到了晚年,上天好象故意與刁難一般,動兀洪水泛濫,浮屍隨處可見,動兀十日並出,赤陽如火,莊稼顆料無收,餓殍遍地皆是,天下失卻了往日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的盛景。帝堯本是一代賢君,心與黎民百姓相親,每遇天災**,窮於賑災救貧,八十好幾的人了,就很有了精力不濟的感覺,他早就有了退位讓賢的想法,可又苦於難於確定讓賢的對象。
帝堯選賢有幾個決不違背的原則。一是好居功的人用不得;據他觀察,大凡天下的好事,都是主政者多謀善斷促成這是事實,但是,誰又能保證天下沒有禍事呢?有了好事主政者居功,那麼出了禍事算是誰的責任呢?二是好奉承逢迎的人用不得;這種人溢美之詞掛在嘴上,察言觀色,獻媚取寵、惡君之惡,好君所好,這種人只能算個擺設。三是要選賢於廣宇;一人說好不算好,眾人擁戴才算高。堯雖說多年從善如流,身邊也不乏賢人,但是大聖大賢的人在他看來一個也沒有。年老的一部分人,相當一部分人都能夠恪盡職守,政績可圈可點,但是終歸老了;年輕的又都只擅長一能,缺乏治理國家的全面才幹;自己的兒子丹朱既沒有御世之才,更缺乏天子的德行。對於身邊的近臣嫡親,帝堯心裏沒有一個滿意的。不是邀寵獻媚,就是居功請升,或者乾脆就是養尊取優,很少有人慮及天下民眾疾苦,這樣的人怎能為天下人辦實事呢。雖說四岳不錯,可也正如他們自己所說,做個四方諸侯之長尚可,君臨天下卻也不可。因此,他決定在四方求賢,一是親自明察暗訪,二來傳言四岳,要他們放開視野,發現賢人,又特別叮囑東嶽羲仲,着重考察虞舜。帝堯下決心要選一個真正能勤民恤政使帝業相以為繼的人。
帝堯還清楚地記得半年前箕山訪許由的情景。
當聽人推薦說陽城許由是個人才的時侯,,帝堯就曾遣派四岳相請。但許由說自己要“修尊養性,不問世事。”使者欲再說什麼,許由竟然拂袖入室,閉門謝客。帝堯思賢心切,就親自去請。他輕車簡從,沿途打問。所有的人都說:許由夫婦隱居箕山之陰,滿足於植菽種豆自足、采樵伐木自給、作歌撫琴自樂的日子。帝堯到了箕山,只見那山雖不高卻綠樹蔭蓊,靈秀四溢,不失為一個好去處,便繞山腳小道尋找。忽聽一陣歌聲悠悠入耳。
可嘆唐堯兮,孤獨凄苦。
為民操勞兮,何益何補?
我居箕山兮,勝似神仙。
傳禪登位兮,概不戀顧。
帝堯循歌尋覓,見一人身着麻衣,頭戴麻巾,腳穿草鞋,眉毛入鬢,與認識許由的人所描述的沒有二樣。於是趨步上前,拱手一揖,問道:“先生可是許由?”
許由回敬一揖,言道:“帝駕親臨,草木生輝。我居我食,皆聖上恩賜,許由誠惶誠恐矣!”
帝堯謙遜地答道:“風雨和順,萬民安居,這是天之所賜,區區唐堯,何德何能。眼下霪雨無度,焦火不息,而我,束手無策,自感年邁無能,於是思賢若渴,想請先生屈就九州之長,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當時天下分為九州,這九州之長實際上就是國家的最高長官,但是許由素來厭倦公事,對九州之長是什麼職位根本不感興趣。本想一句話就拒絕了,心裏卻為帝堯的真心誠意所感動,和顏悅色婉言拒絕道:“聖上仁德如天,天下早已大治,倘讓我出任九州長,豈不有居天功歸已有之嫌?”
帝堯見許由一開口就露出拒絕的意思,忙說道:“天下者,本就姓公,誰賢誰當天子。打自黃帝始,代代選賢任能,至我父帝嚳,先立我兄摯為帝,兄摯不勝,眾黜摯立堯。我雖勤政辛苦,略有政績,但畢竟老矣,選賢禪位,時不我待!請公出任九州長,心之切切,望勿推辭。”
許由雖知帝堯心誠情真,但是心如止水,不為所動,正色道:“人各有志,望勿強人所難,我喜山林,羨游魚,自由自在,別無他欲矣。”
帝堯還想再說什麼,許由雙手掩耳,轉身就走,邊走邊自言自語道:“污我耳朵!污我耳朵!倘不用清水洗去,侵入肺腑,必傷元氣也!”於是走到一弘泉水邊,雙手捧水洗耳朵。
恰好這時候,許由的朋友巢父牽頭牛犢款款而至,意欲到泉邊飲水。這巢父也是一個隱居山林的人,他冬眠山洞,夏棲高枝,性格特別。見許由用清水洗耳朵,問是什麼原因。許由就當老友細說帝堯請他出任九州長的事。巢父聽后,嗤之以鼻,忿然說道:“許由,你若果真不慕名利,誠心做個隱士,你就該深藏幽林窮谷,這樣誰能污你耳朵?就如豫章奇木,藏於深山,巧匠概不能得。可你故意在外面東遊西盪,招搖過市,造大了名聲,招來帝堯相請,卻又忸怩作態,洗耳自潔。我看你不但耳朵髒了,連心和肺也髒了。我若讓我的牛犢飲用此水,豈不沾污了牛犢的嘴巴。”說完牽着牛犢到別處飲水去了。
帝堯親自去請許由請不動,安排四方天官訪賢也不見佳音,真是憂心如焚。後來聽說許由的老師嚙缺才高八斗,德行非常高潔,就派遣使者找到許由,打聽嚙缺下落。許由說要找嚙缺,可以到市東找王侑,便可查知嚙缺下落。使者問王侑是誰?許由說王侑是嚙缺的老師王倪的弟弟。帝堯就駕車專訪王侑。王侑告訴帝堯說嚙缺也是個無意於政治的人,幾年之前就已到了南邊蒼梧山隱居去了,這個人積德行善可以,但沒有治世安國的報負。王侑又告訴帝堯說,自己有個好朋友叫蒲衣子,因為平日喜歡穿麻布衣服,就有人叫他布衣子,他同時也喜歡將蒲草編織成衣自穿,所以又叫蒲衣子。他經常在渭水一帶活動。這個人見多識廣,知識淵博,訪之當有教益。
帝堯思賢若渴,沒過幾天又急不可奈的尋訪了蒲衣子。堯只帶了契一人。二人早起晚宿,一路尋蹤問跡,到了渭水。見一人身披蒲衣,正在渭水邊廂垂釣,此人很年輕,眉黑眼大,黑髯美須,氣度不凡,料想是蒲衣子。
堯與契走近了。披蒲衣的人頭不轉,眼不抬,卻出語驚人,說道:“天子駕到,恕草民未曾遠迎,罪過罪過!”
帝堯早就聽說蒲伊子擅長星相和占卜。他心裏想,這次出行,只告訴朝中人說是外出察看民情,並嚴令不許聲張。一路過來,也未曾泄露過天機,這人料事如神,必是蒲衣子無疑。於是問道:“後生可是蒲衣子。”
那老者道:“草民正是”。
帝堯雙手合十,長跪於地,說道:“堯竭誠拜見賢士,懇請不吝賜教”。
蒲衣子見狀,說道:“天子之尊屈身山野匹夫,豈敢,豈敢。”言畢躬身扶起帝堯,又道:“人稱仁德堯天,看來不假。汝為繼承仁政,遍尋賢人,不辭辛勞,意欲禪讓,可惜受主難覓,近臣邀寵,嫡親養尊,子難承嗣,經天緯地之才又不得。帝為天下焦慮憂心,蒼天感傷。”
帝堯內心暗暗佩服蒲衣子洞悉自己心中積慮,坦言相告道:“先生之言,一語破的。吾舉政近七十年,垂垂老矣!上天懲戒,近年天災**不斷,急欲尋訪賢能,委以重任,以繼仁政,使天下人免遭塗炭,請授以良策,以使天下長治久安。”
蒲衣子用手捋着美須,不緊不慢地說道:“帝勿過分焦慮,賢人早降人世,近日即可得也”,說畢從袖內掏出一小卷羊皮,雙手呈遞給帝堯。囑咐道:“望珍藏之,指日應驗”。說完之後拱手一揖,揚長而去。
帝堯目送蒲衣子背影漸遠漸逝,有一種失落感湧上心頭。他展開羊皮,只見幾句讖語寫在羊皮上面:
玉在璞,
璞中玉。
龍鳳簇,
可妻珏。
帝堯細細研讀、思考,讖語語焉不詳,一時想不明白究竟是什麼意思。問契,契也搖頭。
得到蒲衣子的讖語,帝堯雖說情緒好了許多,但謎底不解,總也放心不下。回都平陽之後,就秘密派驛吏急命四岳催天官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回都商議事情。南交羲叔、昧谷和仲、幽都和叔相繼抵達。去催羲仲的驛吏回報羲仲不在暘谷,帝堯就先接見先到的三個天官。帝堯接見外官一向單獨進行,這樣做,一來可以給天官們足夠的時間報告氣象、民情、收穫,從中考查勤政和建言情況;二來避免同時報告的那種相互影響,見解雷同。羲叔、和仲,和叔分別向帝堯報告了職內使命,帝堯十分滿意。問到訪賢情況的時候,卻都說不曾訪得,帝堯十分失望。
羲仲終於回到了平陽。原來羲仲是從暘谷出發,沿東夷南道進都。羲仲是個辦事十分認真的人,雖任天官,在掌握天學完成觀看天象匡正時歷督導稼穡促進農業生產的任務之外,把帝堯秘密托他尋訪治國賢才的任務謹記在心,一刻也不敢忘記。年前,羲仲就聽說了諸馮出了大孝子的事,當時只是傳聞,也沒頂真當回事。後來又陸續聽說了這個人陶河濱、作器壽丘、耕歷山、漁雷澤以及象耕鳥耘、讓畔擇居等一些故事,心想這個人口碑這樣好,倒可以推薦給帝堯。在帝堯再三要讓帝位之時,四岳把虞舜抬了出來,自己也打心眼裏贊同。心想隨着帝堯年歲漸高,尋賢訪能以繼其位之事已經時不我待。常說耳聽是虛,眼見為實,羲和決定親自到諸馮了解詳細情況。他謹記着帝堯的叮囑:“事關重大,要親臨其境,不要道聽途說。”為此,三個月前,羲仲就把觀察日月的事託附給他的助手,自己到諸馮姚圩住了下來,原以為十天半月事就能辦完,沒料想不了解則已,越了解越覺得深不可測,神奇得很,使他欲罷不能,索性在諸馮長住下來,以便逐一過細了解。為此,羲仲住過姚圩,住過陶台、壽丘、負夏、常陽,去過雷澤、澤台、歷山,也去過龍澤。在這些地方男女老少都知道一個名字叫舜的年輕人,年紀長的連舜出生那天出現天象奇觀以及握登見虹夢鳳的事都說得十分清楚明白。羲仲索性擴大了解範圍,凡是舜彈唱過的圩落也都跑了一圈。羲仲的考查很講究方法,沒有誰知曉他的身份,提問不露半點意向痕迹。因此,間接了解到的都是在有意和無意之間,誇讚舜的人個個都是發自肺腑。羲仲直接了解舜的為人處世方法更妙,他或者裝扮成落難過客,或者裝扮要飯叫化,或者以真面目出現,單刀砍木直進直出,問一些關於舜的問題。
羲仲一日來到了歷山。大路左側幾間房子,遠遠可見一中年婦女正在門外用石臼搗米,就走了過去,說道:“大嫂,我是從外地來的,走了遠路,又飢又渴,想討碗水喝,不知可否?”
這中年婦女正是當年受舜感染自願留在歷山的蠻夷頭人蠻馬的婆娘,時下已經嫁給有虞氏族中,因而改名叫虞姑。此是虞姑對羲仲笑了笑,就進屋裏抱出一個陶罐,拿了一個陶碗,倒了一碗水遞給羲仲。羲仲接過喝了,只覺一股清甜涼透了心,連說“好喝!”虞姑又給倒了一碗。
羲仲連喝兩碗后問:“大嫂,不知這是什麼水,竟然這樣好喝?”
虞姑笑着答道:“這是都君茶,清熱消毒去暑,解渴生津。是都君教我們上山采了草藥用開水泡製的。”
虞姑說完又進屋裏拿出了飯食叫羲仲吃。羲仲說:“大嫂,現在到處遭水災,糧食緊張得要命,你這飯食給我吃了,你全家人吃什麼呢?”
虞姑又笑了笑:“在歷山,有都君教我們種地存糧,餓不了肚子的,你就放心吃吧。”
羲仲很驚訝:“大嫂,這歷山與別的地方有什麼不同嗎?”
虞姑說:“有都君在這裏,當然就不同。不說別的,你就看這地方,現在到處都是新房子,數年前可不是這樣子。我來時歷山都還荒涼得很,只有幾人,現在都差不多成了都市了。”
羲仲早已知道她所指的都君是誰,卻明知故問:“你所說的都君可是帝堯?”
虞姑答:“才不是呢,都君就是虞舜,就是重華,頂頂有名的大孝子!幾年之間,我們歷山就遷來了好多人,不論先來後到,都君都會給糧食,給田種,還幫助制農具。有都君帶樣,我們這裏一家有難大家幫忙已經成了風氣。不知你聽說過象耕鳥耘的事沒有?這決不是瞎編,很多人都親眼看見了的。人們都說都君是天上的神人下凡哩!”
羲仲說:“這樣看來外面傳說的都是真實的了。既然來了這個地方,我倒想拜會拜會,不知怎樣才能見他?”
虞姑說:“他這人不會擺格,半點架子都沒有,都君是大家尊敬他才這樣叫的,要見他很容易,我領你去就是。”
虞姑就領着羲仲在歷山虞舜家裏找到了舜。虞姑走後,羲仲與虞舜席地而座,親切交談。
羲仲:“我是外地人,路經歷山,聽說了都君大名,就想一睹尊容。”
虞舜:“先生過獎了。我不過是一個農夫,最多能給人看看小毛小病,打打井,教教耕作,制制陶而已。這地方看起來比別處好一點,這莫過是上天多了一些眷顧多給了一些恩惠而已。大家叫我都君,莫過是勉勵我多為大家做些事情而已。”
羲仲:“都君是否知道帝堯?”
虞舜:“帝堯仁德昭日月,泣鬼神。”
羲仲:“可如今水患肆虐,萬民如坐水火,帝堯年歲高了,每每思賢若渴,不知都君可否願意走出一隅,多為天下蒼生做些事情呢?”
虞舜:“依我之見,天道不順,起自人道不勤。帝堯雖仁德,還得有賴眾志成城。如果天下諸族蒼生,都能自強,朝廷百官,皆能替帝分憂,天下何憂之有哉!我出身貧寒,匹夫一個,據此荒山野嶺,自耕自食,安穩一方,為帝分憂,除此而已,別無他能。”
羲仲:“都君,你之談吐,決非一普通農夫爾!”
羲仲與虞舜屈膝長談至深夜。
天微明,羲仲起身告辭,說道:“今日就此別過,後會有期。”
舜留羲仲,羲仲推說有急事,離了虞舜家,走向他處。
羲仲越訪越探,越覺得舜是比先祖、比前人都強的經天緯地治世賢才,於是悄然離開諸馮,回都平陽向帝堯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