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歷史奇怪的走向 (二).

第二十章 歷史奇怪的走向 (二).

東吳在鄭太祖三番五次施展的離間計之下,君臣之間離心離德。

原本大家都有着共同的敵人,這下好了,君臣雙方互為敵人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誰還會老老實實的繼續給這樣一個主公賣命呢?

尤其孫權這人在性格上來說比起曹丕都不遑多讓啊,甚至曹丕都沒他這麼好猜忌。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東吳謀士、將領選擇出走,大部分自然是去投奔如今最為鼎盛的蜀漢,而另外一小部分則是投了鄭。

剩下不能走的,也就只有東吳本地的世族,繼續留在江東被孫權摧殘。

不過時間一長,世族們實在也是受不了這樣的折磨,湊在一塊商量了一下,然後就派死士攻入皇宮,把孫權給一殺了之了。

再然後,失去主心骨的東吳徹底分崩離析,變成了大大小小七八個割據政權,最後都被鄭太祖和劉禪瓜分。

至此,歷史上原本的三國鼎立,從四國爭霸,變成了兩分天下。

而真到了這個時候,擁有優勢的卻是蜀漢一方。

劉備當年起家的時候就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雖說他出生的那個村子裏,哪怕抓個挑糞的過來都有可能是中山靖王之後,但畢竟血脈在那擺着。

再加上蜀漢一直打的是匡扶漢室的旗號,所以事到如今,大家還都是心向漢室,也就是蜀漢一方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鄭國上下是人心惶惶,不過鄭太祖早有準備,他斥巨資,派人在全天下範圍內,細數劉備種種令人不齒之舉。

其一,當初打督郵是劉備所為,后因事犯,竟讓張飛替他背鍋。

其二,長坂坡拋妻棄子,廣陵戰敗吏士相食,吃了人劉安的老婆至今未曾言謝,最後還是曹操派孫乾送過去的百兩黃金。

其三,曹操以誠相待,又是許給劉備州牧,又是許給他左將軍的,之後還幫劉備殺了呂布,算是替他報了仇,可即便如此,劉備依舊想殺曹操。

不僅如此,劉備先後投靠公孫瓚、呂布、曹操、袁紹、劉表。

甚至在劉表麾下的時候還挖人牆角,這說明他早就惦記上了荊州。

其四,孫權當初想找劉備一起去打益州,劉備說他跟劉璋是盟友,曹操才是共同的敵人不能打盟友。

孫權派兵過來了劉備還準備組織防禦,還說自己就是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然後沒過多久就變成了他去打益州,毫無防備的劉璋辛苦經營了一輩子的家業就這樣被人給奪走了。

其五,剛愎自用,不知兵還不聽勸,夷陵之戰被人陸遜火燒連營搞得元氣大傷,作為一國之主實在是愚蠢。

其六,鑄直百錢,變相搜刮民脂民膏,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總結,就這樣的一個人還滿口自稱的仁義道德,他也配匡扶漢室?

鄭太祖在散佈這些話的方面,可是斥了巨資的。

沒過多久,消息就傳遍了天下。

那普通的老百姓比起什麼仁義的劉皇叔,自然是更願意聽這個版本的,一時間都深信不疑。

而其餘的世族或是達官顯宦,有心眼,能看明白局勢的人,也知道人家說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一點錯都沒有。

中山靖王的後人多如牛毛,到了這一輩基本上也就跟普通人沒兩樣了。

劉備在這個亂世之中想要混出頭來,背信棄義之舉自然是要做的,其餘種種行為也都是為了應付艱難的時局不得已而為之。

要說這裏面最不能容忍的,其實還是奪了人家劉璋益州的事情。

不過這些事大家心知肚明就好,如今被人挑明並且宣告天下,他們即便是想保着季漢也沒什麼好理由了。

一時間轉投鄭國的人不計其數,民心所向也漸漸從季漢轉到了鄭國的身上。

劉禪自然極力否認,後來甚至還下了罪己詔。

然而在鄭太祖的努力下,收效甚微。

總而言之,就這樣的輿論攻勢持續了足足三年之久,連費禕都被熬死了,滿朝文武就只剩下姜維這個能獨挑大樑的人物。

這個時候,早就準備了十多年的鄭國隨便找了個由頭就跟季漢開了戰。

這鄭國的陣容豪華無比,什麼鄧艾、文鴦、羊祜、杜預等等,到了季漢這邊,能打的就姜維、廖化。

剩下像是董厥、張翼、黃崇、諸葛瞻父子,雖然也都不能說是一點本事沒有,但比起鄭國的大將來說,遜色的不是一點半點。

這場雙方舉國之力的戰爭,也就打了三個月。

具體的戰況因為有鄧艾這個鬼才的存在,導致跟歷史上相差不多。

劉禪投降,鄭收蜀地,只不過與正史不同的是,這次老孫家沒能再看上幾十年的熱鬧,倒成了第二個死的。

總而言之,鄭太祖作為整個四國時期打仗最少的人,最後卻贏得了天下,麾下一如當年的曹孟德,猛將如雲,謀士如雨。

後來鄭太祖遷都洛陽,終於建立了一個統一的王朝,國號‘鄭’。

至此,建國的歷史,唐重才算是讀完。

看完這一部分之後,唐重的表情很是便秘。

他雖然對歷史了解的不多,但後世關於三國這方面的小說、電視劇也是多如牛毛。

唐重看新三國看了就不下三遍,對這段歷史還算熟知的他,簡直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這個鄭太祖……不會跟自己一樣也是穿越過去的吧?

如果不是,那他這看人的眼光也太毒辣了些。

鄧艾在後三國時期那簡直就是武將的巔峰,要不是被心存光復的姜維夥同二五仔鍾會暗算,天知道他還會創造出什麼奇迹。

更別提文鴦、陸抗、杜預這些人了。這屬於是難得出點狠人全被他挖走了,別家還怎麼玩啊?

而且就以他那手段來說,更是讓唐重大加懷疑。

甭管他是就喜歡用離間計也好,還是說掌握了什麼信息差也罷,他就那麼了解孫權的弱點?

說句老實話,唐重覺得三國時期最難解決的就是這隻縮在江東的老烏龜了。

但不管怎麼說,這個世界的歷史走向就是如此。

而為了尋找自己疑惑的答案,唐重則是捧着書繼續看了下去。

鄭太祖率西域長史府的軍兵返回中原的時候,他才

(本章未完,請翻頁)

剛十八歲。

這意味着即便到了最後滅蜀統一天下時,他也才七八十歲左右。

而且此人不是一般的長壽,他足足活了有一百五十多歲。

自立國起,在位二十年,專註於削弱世家望族的影響力。

二十年後退位,以太上皇的身份隱居在不知名的某處。

而在這之後,他的繼任者,也就是他的子孫,也都幹着同一件事。

努力的削弱世家在政治格局之中的影響。

鄭太祖的餘威影響了三代人,這三代人里,世家子弟明知被削弱,卻也不敢反抗。

到了第四代時,終於有人受不了了,舉旗造反。

為期六年的內戰就此打響,當然最後還是官方取得了勝利。

經此一次后,世家一蹶不振。

一些不甘放棄往日榮光的世家,選擇集體潛逃。

有的南下,去大理,去交趾。

有的北上,去投奔胡人。

更有甚者,拖家帶口跑去吐蕃。

總而言之,心存不滿的都跑掉了,能留下來的世家望族,對國家的要求基本也不會出現什麼抵抗了,而這個時候,當時的皇帝對人才的選舉制度進行了徹頭徹尾的改革。

他在官府之中設立專門的育才省,主管在全國各地的大城市興建書院學堂。

各基層縣官員以主簿兼任育才省縣院監一職,專門負責統計當地書院學堂里有多少學生。

同時統計各地的私塾先生有多少弟子,並且這些私塾先生可以通過弟子的人數來定期領到相匹配的銀錢。

而代價則是取消拜師禮,只要有意讀書的,無論男女老少皆可去讀。

國家在各州設置統一的州書院,每四年大考一次,及格者可以進入州書院學習。

再過四年,州書院大考,及格者便可進入朝廷在洛陽設置的國子監。

再四年,國子監大考,成績優異者便可成為朝廷官員。

與以往的舉薦制不同,這種辦法極大的提升了寒門士子上升的紀律。

只要用功讀書,通過考試,早晚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而且對於家境貧寒的學生,國子監、州書院還都有補貼政策,學生完全不需要因為自己家境問題而擔心。

此番舉措,本來是會讓原本掌握着教育資源的世家望族跳腳的行為,然而在幾代人的努力之下,世家望族早就被打壓的不敢吭聲。

所以,應試製就這樣成為了鄭朝主要的人才獲取來源。

只不過相對的,這周期實在有點長,每一批都要培養十六年,因此也以舉薦製為輔。

若有才驚艷絕之人,也可經由舉薦后的考核,來委以官位。

於是八百年來,鄭國的人才層出不窮。每一個時期,都有能夠獨挑大樑的人物出現,各領風騷數十年。

唐重以為這就是鄭國最大的改革了,然而這才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而接下來唐重所看到的,則是讓他確定了這鄭太祖必定是和自己一樣的穿越者!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只想當奸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我只想當奸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章 歷史奇怪的走向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