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垓下之戰
韓信選擇按兵不動,我們回到楚漢拉鋸的正面戰場。
戰爭一開始,地獄便打開,人如螻蟻,命如草芥。
只有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說,戰爭才是正義的。
劉項兄弟相愛相殺很多年,還是難分勝負,壯丁苦于軍旅,老弱疲於運輸,雙方都很疲憊。劉邦和項羽隔着廣武澗對話。
廣武澗的這次對話,是兩位強者之間的正面對決。
強者相遇,誰與爭鋒!劉項兄弟對決場面超精彩。
此時的形勢,劉邦手下大將韓信出兵齊國,一舉滅掉龍且大軍,可以說斷了項羽的援軍,加上項羽糧草不濟,迅速和劉邦決戰自然是首選。然而劉邦卻堅守營寨,不論項羽的士兵如何辱罵挑釁,劉邦都堅決不和項羽正面決戰,這讓項羽十分頭疼。
項羽突發奇想,想出一個絕招刺激劉邦,隔空對劉邦喊話,“如果你不和我單挑,就是懦夫一個,會讓天下人恥笑”。
項羽很天真,想跟劉邦單獨決一雌雄,我們倆單挑。
兩大集團的最高領導,竟然淪落到街頭混混的水平。
激情澎湃的鐵血戰爭,也變成地痞無賴的打架鬥毆。
項羽的武力可是天下第一,論單挑,沒有人是項羽的對手,不過在兩軍陣前,如果劉邦公然認慫,會影響漢軍的士氣。
向來快意人生的項羽,情急之下開始和劉邦玩套路。
不過,任何一個智商正常的人,都不會和項羽單挑。
劉邦明顯智商超群,高級領導之間,只鬥智不鬥力。
面對項羽挑釁,劉邦直接懟回去,“吾寧鬥智,不能鬥力”。答覆相當有水平,既能避免己方士氣受挫,又嘲諷項羽智慧不如自己,氣得項羽七竅冒煙,但是又對劉邦無可奈何。
更重要的,無論如何,絕不與項羽單挑。
第一回合動動嘴巴,劉邦明顯佔據上風。
既然動嘴巴不能解決問題,那就動動手。
項羽命令壯士出陣挑戰,劉邦派出善於騎射的樓煩對戰,楚軍壯士挑戰三合,均被樓煩一一射殺。項羽大怒,親自披甲上陣,持戟挑戰漢軍。機會來了,只要射殺項羽,必定青史留名。
樓煩因此激動萬分,正在瞄準之際,項羽忽然怒目叱喝,樓煩被嚇得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逃回營壘,從此不敢再出戰。
劉邦聽說后大為震驚,這麼厲害,也不敢出戰。
第二回合兩軍對陣,項羽親自出馬,略勝一籌。
嘴上功夫了得的劉邦不敢出戰,利用自身優勢,當著兩軍將士的面,曆數項羽十大罪狀。既然打不贏項羽,就氣死項羽。
作為漢軍最高領導,十大罪狀有人代筆,水平相當高。
我們認真學習從劉邦嘴裏吐出的象牙,氣死人不償命。
罪狀一:當初我和項羽俱受命於懷王,相約先入定關中者為關中王,項羽負約,封我於蜀漢,真是個言而無信的小人。
罪狀二:項羽假借懷王之命,殺害宋義自尊為上將軍。
罪狀三:項羽已救趙,應回師述職,卻擅劫諸侯入關。
罪狀四:懷王約定入秦后不許施暴擄掠,項羽卻一路燒殺搶掠,燒毀秦國宮室,挖掘始皇帝的墳墓,將秦國財物據為己有。
罪狀五:項羽殺害了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
罪狀六:項羽殘暴不仁,毫無人道主義,用欺詐的手段,在新安坑殺秦國二十萬子弟,卻封他們的將領為王,無恥之極。
罪狀七:項羽把好地方封給自己的將領,而遷貶故主。
罪狀八:項羽貪得無厭,永不滿足,把義帝逐出彭城,佔據彭城定都,又侵奪韓王的國土,兼并梁、楚,大多據為己有。
罪狀九:項羽暗中派人在江南將義帝殺害。
罪狀十:項羽身為人臣弒殺其主,屠殺投降的人,處理政事不公正,主持盟約不守信,所作所為大逆無道,令天下不容。
如今我率領天下義兵,討伐你這個逆賊,讓那些受過刑的罪犯,就可以除掉你項羽,又何必勞累我親自來跟你單挑呢?
劉邦一口氣宣佈了項羽十大罪狀,狠狠地羞辱了項羽。
你算個啥,不要高估自己,你不配挑戰德高望重的我。
項羽有口難辯,罵人不是項羽的專長,既不會反駁,也沒有能力反擊。不過,項羽身上的“十大罪狀”大都事出有因。
劉邦罵人,有憑有據,算不上冤枉項羽。
只能怪項羽肆意妄為,做事不考慮後果。
劉邦張口就罵人,嘴上功夫絕對一流,項羽錯在不該在陣前和劉邦對罵,以自己之短擊劉邦之長,搞得自己狼狽不堪。
嘴上功夫,項羽不是劉邦的對手。
項羽聽完自己的“十大罪狀”,勃然大怒,要求決一死戰,劉邦堅決不同意,項羽暗自埋伏好弩機,一箭正中劉邦胸口。
項羽狗急跳牆,竟然也學會了下三濫手段。
劉邦的表現,可真是一代梟雄,臨危不亂。
明明是胸部受傷,狡猾的劉邦為了不動搖軍心,一直捂着腳趾大喊大叫,賊虜卑鄙無恥,射箭水平也差,射中我的腳趾。
又狠狠地羞辱了項羽一番。
劉邦受傷后卧床養病,形勢岌岌可危。張良要求劉邦帶傷到軍營巡視一番,以穩定軍心,不使楚軍乘勝利之威壓倒漢軍。劉邦堅持帶傷巡視部隊,病情加重,趕回後方休養,遠離前線。
休養期間,劉邦沒有躺着休息,仍是四處奔波。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劉邦箭傷痊癒后,西入函谷關,抵達櫟陽,設酒宴慰問父老。消滅潛在風險,砍下原塞王司馬欣的人頭,在街市懸首示眾。幾天後,劉邦重返廣武前線,關中援軍源源不斷開赴前線。
漢軍的形勢越來越好,楚軍的狀況卻越來越差。
楚軍糧食吃緊,項羽很是憂慮,打起人質的主意。
之前被項羽俘獲的劉邦家屬,現在終於派上用場。
項羽做了一個高大的案幾,楚漢兩軍都能看到的那種,接着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放在上面,在兩軍將士面前大聲威脅劉邦,你沒有選擇了,趕快投降吧,不然,我就把你老爸烹殺了!
項羽的做法沒有水平,劉邦的反應很有水平。
干大事的人,就要和劉邦學習,要有大格局!
項羽老弟,我和你都是懷王之臣,相約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一定要烹殺你的父親,請分給我一杯羹!
一句話頂的項羽啞口無言,忘記你爸也是我爸了。
貴族出身的項羽,威脅流氓出身的劉邦,還需努力。
項羽在劉邦這裏討不到便宜,在彭越那也老是吃虧。
項羽一來,彭越就化整為零;項羽一走,彭越又死灰復燃。游擊戰無法破解,楚軍糧道總是被彭越截斷,項羽不得不屢次回兵恢復糧道,無奈彭越神出鬼沒,楚軍飽受往來奔波之苦。
此時,劉邦兵盛糧足,項羽兵疲糧絕。
這一場戰爭究竟誰勝誰負,已不言而喻。
但自己父親在人家手裏,劉邦投鼠忌器,不敢放開手腳干,只能派能言善辯之士陸賈遊說項羽,希望釋放父親劉太公。
劉邦與項羽思想截然相反,項羽信奉的戰爭理念是以好鬥為唯一美德,以求和為唯一恥辱。而劉邦只要達到自己目的。
陸賈是著名的辯士,與烹殺的酈食其一樣伶牙利齒。
外交家不為戰爭和毀滅效勞,而為和平與諒解服務。
但是項羽明顯不吃這一套,第一次,項羽沒有答應。
劉邦又派人和項羽談判,第二次,項羽不得已答應。
和平孕育着戰爭,戰爭孕育着和平。
項羽自知沒人幫自己,糧道被彭越截斷,糧食即將用盡,韓信又在蠢蠢欲動,項羽內心感到恐懼,於是與劉邦訂立和約:
“中分天下,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
訂立合約后,項羽信守承諾,釋放劉邦的親屬。
我們中國象棋就是歷史的傳承,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即來源於鴻溝,所謂楚河、漢界都是相對鴻溝而言的。現在鴻溝兩邊還有當年兩軍對壘的遺址,東邊是霸王城,西邊是漢王城。
作為楚漢戰爭衍生品的象棋,也在這千百年來不斷發展,這小小的棋盤,就像曾經那場規模空前的戰爭,兩方的主帥都在控制着自己的棋子拼殺,他倆雖不親自動手,卻時刻都在和對方鬥智斗勇。也正是由於這樣的魅力,象棋才能一直流傳下來。
只要不破壞規矩,象棋的下法千變萬化,不能失誤。
一着不慎,滿盤皆輸,說的是象棋,也說的是戰爭。
歷史上的項羽隨意一箭,在象棋中立下了一項規矩。
兩邊的主帥不能出現在對方正對面,就是不能出現在同一條線上,這樣的規矩也延續了千年,來源就是項羽的這一箭。
瞬間恍然大悟,我們的生活,都有歷史的原型。
從漢高祖二年(前205年)5月劉邦敗退到滎陽,到漢高祖四年(前203年)9月楚漢中分鴻溝,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成皋一線整整對峙了二年多,期間戰火紛飛,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多少母親失去兒子,多少女人失去丈夫。死的是男人,傷的是母親,一句話可以喊出母親心愿: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爭。
所有人的流血犧牲,都是為了滿足當權者的慾望。
慾望的妥協: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好事!從來不存在好的戰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
滎陽、成皋拉鋸戰是楚漢戰爭耗時最長的戰役,在整個戰爭過程中,項羽雄壯威武每戰必勝,劉邦灰頭土臉一敗塗地。
但是,局部的優勢,並沒有帶給項羽全局的勝利。
劉邦屢敗屢戰,越戰越強,因為有穩固的大後方。
丞相蕭何坐鎮關中鎮守國
(本章未完,請翻頁)
家,安撫百姓,把巴蜀、漢中、關中經營的有聲有色。劉邦常常失軍亡眾,有幾次已經身處絕境,但是,蕭何總在劉邦最危險的時候源源不斷地增派士兵,充實前線。蕭何從關中水路運糧,漢軍軍糧也從未斷過。再加上劉邦奪取韓信的精兵,所以,屢敗屢戰的劉邦,此時卻是兵盛糧足。
和約達成后,項羽解除對漢軍的威脅,引兵東歸。
楚軍履行和約,但是漢軍卻不講道義,出爾反爾。
劉邦沒有信心,開始也準備西歸,張良和陳平卻提出異議,漢已擁有大半天下,而且諸侯都親附漢國;楚軍糧食已盡,士兵疲憊不堪,無心戀戰。這是上天要亡楚的時候,不如趁此良機消滅楚國。現在如果放了項羽,就是“養虎遺患”,後患無窮。
落井下石是人類最惡劣的性格,不過卻是人間常態。
劉邦聽了兩人的話,立即撕毀和約,一路追殺項羽。
行為可恥,但在戀愛和戰爭中先發制人,天經地義。
此時,西有劉邦,東有韓信,南有英布和彭越,漢軍對項羽已經形成合圍之勢,楚軍已成為瓮中之鱉,項羽在劫難逃。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10月,劉邦率軍一路追擊項羽,命令韓信和彭越聯合作戰,全力攻打楚軍。追到固陵,韓信和彭越的軍隊沒有按照命令前來會合,楚軍趁機反擊,大破漢軍。
傻眼了吧,漢軍望眼欲穿,也沒看到援軍。
劉邦獨木難支,只好逃回營壘,堅守固陵。
劉邦氣憤難耐,韓信和彭越不按命令參戰,怎麼辦?
張良透過現象看本質,認真分析韓信和彭越不來幫忙的原因,楚軍即將被殲滅,他們還沒有分到土地,當然不來參戰。
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沒有什麼理所當然。
提出問題就要解決,張良接着制定了激勵政策,如果大王能和他們共分天下,就可以立即將他們招來;如果不能共享,天下的事就難以預料。請大王把土地分給韓信、彭越等人,使他們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而戰,就很容易打敗楚軍。我們漢軍必勝。
為了自身利益而戰的人,才有奮戰到底的決心。
劉邦是現實主義者,贊同張良的建議,立即派使者和韓信、彭越立約封地。得到明確封賞后,他們果然進兵攻打楚國。
互利共贏,大方的接受,大方的給予。
大方的劉邦,更容易受到別人的信任。
在項羽的南方,形勢也不容樂觀,英布和劉賈一起誘降了大司馬周殷,周殷叛楚,隨後反戈一擊,協助劉賈控制了九江郡,率九江之兵與淮南王英布合兵一處,一同北上,進逼項羽。
周殷作為楚國主管軍事的大司馬,位高權重,駐軍於淮南一帶。項羽從鴻溝依約退兵后,劉邦撕毀和約,和韓信、彭越一起合圍項羽,此時,楚都彭城已經在韓信的勢力範圍內,淮南是項羽僅有的逃生之地。周殷叛楚,徹底斷了項羽的南撤之路。
最讓人痛苦的,應該就是自己人的背叛,自信全無。
給人致命一擊的,不一定是敵人,也可能是自己人。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英雄也有柔情淚,只是未到傷心處。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12月,項羽已被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合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陷入重重包圍。
楚漢最後的決戰即將打響,這不是兩個人的決鬥。
勝利者,可以主宰天下;失敗者,只能身死國滅。
這一次,項羽已不能重現巨鹿、彭城之戰的輝煌。
垓下之戰是項羽的滑鐵盧,命運不會一直眷顧一個人,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在此走到了窮途末路。
垓下被圍,項羽只剩下十萬疲兵,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人困馬乏,已經是強弩之末。再看對手劉邦這邊,韓信有三十萬雄兵,劉邦有二十萬,再加上彭越、劉賈、英布以及剛剛被收編的楚國周殷的軍隊,合計不下六十萬人,力量對比相差懸殊。
有人會拍拍胸膛,不要擔心,項羽會繼續延續奇迹。
巨鹿之戰,項羽5萬對陣40萬秦軍,兵力比1:8!
彭城之戰,項羽3萬對戰56萬漢軍,兵力比1:20!
垓下之戰,項羽10萬對抗60萬漢軍,兵力比1:6!
學過數學的人,大多都會覺得項羽霸王還會繼續贏。
學過歷史的人很清楚,今非昔比,項羽已無力回天。
垓下之戰,楚漢雙方的形勢已出現根本性改變,依靠項羽自身的能力已經無法左右戰局,漢軍的勝利已是十拿九穩!
大戰即將開始,韓信率領漢軍主力為中軍直接對陣項羽,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怕死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后待命。這時候韓信開始了他的神奇表演。
韓信佈陣,做了精心部署,打死這一輪,還有下一輪。
狼群圍攻老虎,有數量就有質量,搞車輪戰耗死楚軍。
在最後關頭,項羽依然表現出令人生畏的戰鬥力。不幸的是,面對韓信的十面埋伏,此時就算天王老子,也是插翅難飛。
戰爭開始!
第一階段,韓信中軍率先進攻,處於低谷的項羽毫不畏懼,在逆境求生存,漢軍戰鬥不利只能後撤,這一招叫引蛇出洞。
即使身處最惡劣的環境,項羽表現仍然可圈可點。
如果沒有韓信統攬,有理由相信,項羽可以翻盤。
遺憾的是,世界沒有如果,韓信是最強勁的對手。
第二階段,眼見漢軍敗退,楚軍全力追擊,勝利在望。
但是,這是假象,韓信早就預計有如此結局,有后招。
第三階段,乘勝追擊的楚軍進入漢軍埋伏圈,韓信令左右軍合攏,同時從左右兩側包抄而來,楚軍吃不消抵擋不住。韓信中軍又反身掩殺,三面夾擊楚軍,楚軍大敗,被迫退回垓下城。
項羽兵少糧盡,只好退入壁壘固守,漢軍將楚軍團團圍住。現在楚漢之間換了遊戲角色,變成了楚軍防守,漢軍進攻。
四面八方都是漢軍,漢軍的數量優勢,一覽無餘。
兵仙韓信的戰略部署滴水不漏,突圍也幾無可能。
項羽是個才華橫溢的軍事天才,之所以敗給劉邦,不是因為項羽無能,而是因為項羽不善於耍流氓,死要面子活受罪。
面對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士兵不僅補給短缺、紀律潰散,軍心更是低沉不穩。漢軍為減少損失,不再強攻,施以攻心戰,在夜晚唱起楚國民歌,一片熟悉鄉音傳來,聞者無不戚戚落淚。
漢軍的四面楚歌之計,厲害至極。
楚軍士兵的戰鬥意志,蕩然無存。
天下無敵的項羽,也是心如死灰。
項羽聽到四面都是楚歌之聲,大為震驚,漢軍把楚國都佔領了嗎?怎麼有這麼多楚國人,震驚之餘,又在帳中飲酒消愁。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不是項羽不思進取,而是無能為力。
項羽有位寵愛的美人叫虞姬,常隨軍侍從;有匹心愛的駿馬名烏騅,常騎着它征戰。項羽愛美人和寶馬,勝過愛自己。
面對絕境,項羽慷慨悲歌,邊飲酒邊作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接連唱了好幾遍,虞姬默默陪舞應和。
虞姬不是普通女人,而是才貌雙全的伴侶。
虞姬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艷,有“虞美人”之稱。美女愛英雄,虞姬每逢項羽出征必陪伴左右,累並快樂着。
虞姬不但傾國傾城,而且對愛情忠貞不二。
項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對虞姬一往情深。
如此美艷麗人,配如此英雄豪傑,絕配。
項羽英雄末路,看着面前翩翩起舞的美人,回憶起曾經的輝煌,情不自禁流下行行熱淚,左右都跟着哭泣,不能仰視。
垓下之戰,項羽被韓信打敗后,項羽再無回天之力。
為今之計,只有放棄大部隊,帶領精銳小隊,突圍。
面臨四面楚歌的項羽,霸王別姬之後,跨上烏騅駿馬,帶領追隨他的八百壯士,趁着夜色,向南突出重圍,飛馳而去。
美艷的虞姬,為了不讓項羽牽挂,自刎而死。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英雄末路,美人虞姬也去了,此情此景,誰不為之感動。
少見的絕命悲歌,也是愛情的悲歌。
英雄難過美人關,確實可悲。
英雄不能保護美人,更可悲。
項羽只帶領八百壯士突圍,拋棄了十萬大軍。
這種選擇,對於貴族出身的項羽,實屬折磨。
楚軍當時陷入了漢軍的重重包圍,彈盡糧絕,成為瓮中之鱉,凶多吉少,不可能鹹魚翻身,真的是“四面楚歌”了。堅守就是等死,但想要全部突圍,已經沒有可能,人少反而目標小。
因為經過前期的戰鬥,士兵有體弱多病的,有負傷在身的,這些將士戰鬥力等於零,不僅沒有戰鬥力,還會成為累贅。
如果要帶着這些傷兵逃跑,十死無生。
用這些人吸引漢軍主力,也許能突圍。
突圍最基本的特點就是突然性,只有人數少,才能快速度,讓敵人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反應,增加行動的成功性。所以,突圍的人不能太多,人數多了,就會過早暴露,無法擺脫困境。
更重要的,突圍的部隊必須有很強戰鬥力,突圍的時候遇到阻擋,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消滅敵人,快速前進。這就要求參加突圍的馬匹必須健壯,參加突圍的人必須體格強壯武藝高強,可以以一十的,同時要政治立場堅定,對項羽絕對忠誠。為了保證突圍成功,所以項羽只挑選了8
(本章未完,請翻頁)
00名“精銳騎兵”突出重圍。
只能拋棄其他楚軍兄弟,任由漢軍屠殺。
想法很重要,對手配不配合明顯更重要。
儘管項羽突圍前做了周密部署,可是他低估了對手,無論是劉邦還是英布、彭越,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狐狸,尤其是那個韓信,簡直就是用兵如神的軍事奇才,早已布下天羅地網。
大局已定,項羽想逃走,東山再起,沒有機會。
徹底消亡,已是板上釘釘,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天亮的時候,漢軍發覺項羽已經逃亡,派灌嬰率五千精銳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河,部下壯士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八百壯士,戰死的戰死,受傷的受傷,十損八九。
趕到陰陵(今安徽定遠縣西北),迷失了道路,項羽問一位田間老農,老農騙他向左走,結果很慘,陷入一大片沼澤中。
項羽由此耽擱了時間,漢軍騎兵已經追了上來。
項羽奮力拚殺,繼續逃竄,到達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這時身邊只剩下二十八名騎士,但都是百戰餘生的壯士。
項羽估計自己無法脫身了,死也要死的壯烈,言語之中盡顯英雄本色。我起兵至今已經八年,歷經七十餘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打趴,我攻擊的人都屈膝臣服,從來沒有敗過,所以稱霸天下。然而最終被困於此,這是天要亡我,不是作戰的過錯。
性格偏執的人就是這樣,怪天怪地怪別人,不怪自己。
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會再小看別人,項羽做不到。
項羽展示英雄本色的同時,在生命盡頭又任性了一把。
今天本來就難免一死,但在死之前,我要為諸位痛痛快快地廝殺一場,我有三個小目標,衝破漢軍的包圍,斬殺漢將,砍倒漢軍軍旗。好讓諸位知道:這是天要亡我,不是作戰的過錯。
項羽一直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來,就在這裏劃上句號吧。
項羽將二十八位騎士分為四隊,分別向四個方向突圍。
此時,漢軍五千騎兵將楚騎士重重包圍。項羽一聲令下,眾騎士向四方飛馳而下,約定衝到山的東邊,分三個地方會合。
項羽呼嘯而下,漢軍一觸即潰,一員漢將被項羽斬殺。
這時,騎兵將領楊喜帶兵追殺項羽,項羽怒目震吼,楊喜連人帶馬都受到驚嚇,驚慌退避了幾里,再也不敢對視項羽。
楊喜這人不簡單,幸虧跑的快,要不然又是刀下亡魂。
項羽個人英雄主義展示得淋漓盡致,從小不知道失敗為何物的人,註定了他的任性和率真,不適合當最高權力執掌者。
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但不能否定項羽的軍事才華。
逃亡的項羽,雄風再現,讓人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項羽的戰術很高明,和他的騎士分三處會合,漢軍不知項羽在哪一處,只好分兵三路包圍。項羽再次飛馬沖入敵陣,又斬殺了漢軍一名都尉,同時殺死近百名漢軍,漢軍將士肝膽俱裂。
沒有人懷疑,項羽確實厲害,無人能敵。
項羽一直沒有改變,戰術高明,戰略失敗。
就算你能殺一千人,還有四千人,自己也活不成。
一連串小戰鬥的勝利,不足以改變戰爭的走向。
項羽思維錯誤,戰爭最重要的是求取政治上的成果,而不是軍事上的成功,他帶着僅存的二十幾名殘兵敗將,繼續南逃。
軍事上的勝利,沒有政治上的成果,徒勞無功。
一路敗退到烏江,項羽本想渡江,烏江亭長已經停船在岸迎接,勸諫項羽,請大王立即渡江,在江東稱王,捲土重來。
要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
千萬不要灰心喪氣,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項羽昂天長嘆,天下第一淪落如此,天要亡我,又何必渡江!況且我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西進,現在沒有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奉我為王,我也深感羞愧,無臉見江東父老。
烏江亭長,我知道您是一位長者,感謝不離不棄。我騎烏騅有五年,所當無敵,曾經日行千里,我不忍殺它,贈與您。
戰爭如此殘酷是件好事,不然項羽會愛上它。
經過多年殘酷的戰爭,項羽已經開始厭惡戰爭。
漢軍騎兵又追上來了。
項羽命令騎士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交戰。項羽威猛無比,一個人衝殺在前,又殺死漢軍上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傷。
這是楚軍壯士抱着必死之心,搞得自殺式攻擊。
楚軍兄弟一個個死在漢軍亂刀之下,倒在血泊之中。
絕望的項羽看見漢軍騎將呂馬童,認得曾是自己的部下,老熟人,我給你送禮來了。聽說漢王懸賞我的頭出價千金、封萬戶侯,我就把頭送給你,你拿去領賞吧。說完項羽自刎而死。
項羽稱霸天下的宏圖大業,成為一曲黃粱悲歌。
項羽一死,個人悲劇的同時,產生了五個幸運兒。
王翳搶先一步取下項羽的頭,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各得項羽屍體一部分,五人各得一份封地,並同時被封為侯。
仇恨項羽的關中子弟,也在肆意發泄自己的情緒。
不得不提楊喜這個人,他很幸運,他的子孫更幸運。
楊喜在歷史上的運氣真是好,別人是喜得貴子喜得錢財,他是喜得大腿,項羽的大腿。他的人生從此低開高走,一躍成為一位漢朝的侯爺,比起之前普通的小官,可以說是一步登天。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喜的道行非同一般!
楊喜出身很普通,本來是劉邦手下毫不起眼的騎兵官,後來又負責宮廷守護。他武藝稀鬆平常,一直默默無聞,沒有突出表現。如果沒有項羽的大腿,他一輩子只能做個小小的護衛官。
楊喜不甘平庸,堅信富貴險中求。
搶大腿,就要搶項羽最粗的大腿。
垓下之戰時,楊喜的好運來了。劉邦為了鼓舞士氣,下令“斬殺項羽者,賞千金,封侯”,並集中全部兵馬圍剿項羽。
楊喜不甘落後,就是奮力追擊項羽的一名騎兵。
只要跑贏其他騎兵,幹掉項羽,侯爺唾手可得。
在這裏,楊喜佔了很大的便宜,他以前養過馬,所以懂馬。楊喜專門挑了一匹耐力強的悍馬,所以一直跑在第一梯隊。
這一點非常重要,追的快,可以搶大腿。
如果打不贏項羽,跑的快,不要送人頭。
一場堪比馬拉松的耐力比拼,項羽堪比億萬彩票。
項羽身負重傷拔劍自刎后,漢軍蜂擁而上,爭搶項羽屍體,像是禿鷲爭食死屍。因為擁擠踩踏自相殘殺,漢軍死了十多個。
楊喜眼疾手快,扯到項羽一根大腿,大喜過望,抱着大腿快步上馬,疾馳而去,生怕被別人搶走,這大腿是無價之寶呀。
楊喜的命運,就此改變,被封賞為赤泉侯。
這是楊氏家族騰飛的關鍵,從此長盛不衰。
他的子孫後代因此得福,非富即貴,經過多代人的努力,他的後代還出了個皇帝,那便是大名鼎鼎的隋朝開國皇帝楊堅。
項羽的一條大粗腿,決定了楊氏家族的盛衰榮辱。
項羽就這樣死了,死無全屍,成為別人的戰利品。
前202年,年僅31歲的項羽走完大起大落的人生。
垓下之戰,劉邦抓住機會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項羽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意義重大不容忽視。
至此,楚漢戰爭落下帷幕,以劉邦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9月,兄弟倆同月起兵反秦。
這一年,項羽二十四歲,劉邦四十八歲。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10月,秦王朝滅亡,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同時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劉邦則被封為漢王。
這一年,項羽二十七歲,劉邦五十一歲。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12月,項羽兵敗自刎。
這一年,項羽三十一歲,劉邦五十五歲。
項羽:三年滅秦,四年敗亡。
劉邦:三年滅秦,四年滅項。
這倆兄弟,最是厲害,註定要互相殘殺,爭奪天下。
這倆兄弟,性格不同,各有各的特色。劉邦是中年油膩男,喜歡罵罵咧咧懂得利益至上;項羽年輕有為,喜歡噓寒問暖。
劉邦喜歡罵罵咧咧,卻能與功臣分享天下,即使是裝的。
項羽喜歡噓寒問暖,卻把好處獨吞獨佔,不與眾人分享。
世界很現實,一個表面講感情,實際獨佔利益的人,不值得信賴。剛接觸時覺得這個人是個人物,深入了解后索然無味。
絕大多數人,終究不是道德模範,都有自私的一面。
美女們一定會喜歡項羽,他的英俊瀟洒,意氣風發。
但歷史長河的英雄人物,毫不猶豫,都選擇了劉邦。
英雄常使淚滿襟,歷史如過眼雲煙,只有那些讓人怦然心動的東西才會永久傳頌。許多文人墨客都對項羽報以同情,為項羽的失敗扼腕嘆息。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最為經典,作詩紀念: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不過,就普通人而言,項羽,終於死了。
普通人要的不是轟轟烈烈,而是平平安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