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受封漢王

第二十章 受封漢王

項羽在咸陽發號施令,行使最高權力,在強大武力的震懾下,無人敢於提出異議。項羽大人成就感爆滿,意氣風發之際派人回彭城向楚懷王報告入關破秦的情況,並請示以後怎麼辦。

大家都很詫異,這不像項羽的行事作風,竟然請示彙報。

大家不要誤會,項羽的行事作風一直沒有變,他做出的決定不容更改。不過他也是懂禮貌的青年,雖然現在的我羽翼豐滿,我還是裝出尊敬你的樣子,希望你按照我想的那樣去表態。

項羽,你在巨鹿大戰破釜沉舟,殲滅秦軍主力,如此勞苦功高,我都忍不住給您豎起大拇指,就按照你的意思,馬上去辦。

你辦事,我放心。

正沉迷於自己的想像不可自拔,現實的楚懷王給了項羽當頭一棒,醒醒吧,不是你強就什麼都依你,懷王我的意見是:

“按原來約定的辦。”

楚懷王有骨氣,也有點傻,沒有清醒認識到自己的位置怎麼來的,也不權衡自己跟項羽的差距,還想過河拆橋踹了項羽。

此時此刻,不站在項羽的角度考慮問題,行不通。

楚懷王這個意見,只要項羽不是傻子,肯定不會同意。

承認懷王之約,就是承認七國復立、王政復興的既有天下秩序。在這個天下秩序下,楚懷王熊心、趙王趙歇、齊王田巿、魏王魏豹、韓王韓成、燕王韓廣,再加上新的秦王劉邦,幾乎將天下的權益收攬乾淨,沒其他人什麼事了,大家都洗洗睡吧。

熊心是老大,其他六人論資排輩。

如果順從這個天下秩序,項羽和各國將領都將回到各自的國家去做將軍,討封求賞,任人宰割,這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

早知會有這樣的結果,當初還幹個屁。

項羽清楚明白自己的處境,如今的自己,功高不僅震主,早已震動天下,天下之大,已經沒有可以行賞之主了。至於楚懷王,從來不信任自己,自己也從來沒有將懷王放在眼裏,無賞之功互相警惕戒備,終有決裂的時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進一步主宰天下,退一步死無葬身之地。

晚一點決裂,還不如現在就決裂。

懷王出乎意料的舉動,因循守舊,根本不符合現實的需要,氣得項羽暴跳如雷。懷王又雄起一回,就是不如你項羽的意。

不過遺憾的是,此時項羽已不是之前勢單力薄的項羽。經過一系列艱苦卓著的奮鬥,項羽威震天下,無人敢於表現不服。

就是我們的男一號劉邦,擁兵10萬的第二大軍閥,在強大的項羽面前,也只能低眉順眼,懷王的強硬態度,已無濟於事。

沒見過這麼弱智的楚王,無比強大的我,向毫無實力的你請示彙報,所有人都知道我只是做做樣子,給臉不要臉是不?

楚懷王不給面子,惹得項羽怨氣衝天。

項羽怨恨懷王暗箱操作,當初不讓他和劉邦一起西進入關,卻派自己到北邊去救趙,還不拜自己做主將,派宋義壓制噁心自己,結果沒能率先入關,落在劉邦之後,搞得很是被動。

回憶從前的種種不公,項羽怒火中燒。

現在楚懷王又不按照自己擬辦意見,堅持“先入關中者為王”的錯誤方針,是不是要把我項羽惹惱了,懷王你才知道痛。

懷王你不同意,無所謂,亂世英雄出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遠在千里之外的我,大家都服服帖帖,一腳踢開你,自己來干。

毫無實力的楚懷王,項羽可以視而不見。

跟隨入關的實力派,項羽卻不能熟視無睹。

因為毫無實力,只能發發牢騷;而這些入關的實力派,都是有兵有槍的草頭王,性格又很激進,一言不合就能兵戎相見。

項羽決定,廢棄懷王之約,否認既定的天下秩序,由自己主宰,按照論功行賞的原則,重新分割天下,建立新的統治秩序。

打破這箇舊世界,才能建設新世界。項羽召集入關的將領們召開滅秦工作總結暨表彰大會,會上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懷王是我們項家所立,他本人並沒有什麼功勞,沒有資格主持盟約!當初,天下起兵發難的時候,借立六國的後裔來討伐秦國。但是,真正消滅秦國、平定天下的是諸位將軍和我項羽。我們靠功勞吃飯,理所當然可以裂土為王,這是我們的合法權益。

聽到項羽的意見,將領們眼睛發光了。

大家都不是慈善家,腦袋別在腰帶上,拚命努力就是為了今天的勝利果實。隨項羽入關的將領們當然齊聲贊同,我們聽項羽戰神的,既不得罪項羽,還可以裂土為王,百利而無一弊。

將領們在會議中達成共識,只要我們有好處,我們就堅決擁護。項羽得到實力派的一致擁護,於是放開手腳幹起來。

首先,項羽表面尊奉楚懷王為義帝,完全是想把他架在周天子的虛名之上,實際上並不聽從他的命令,並且引經據典:

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項羽找到理論依據,遷義帝至湘江上游彈丸之地,建都長沙郡的郴縣(今郴州)。義帝你不給我項羽面子,我就把你流放。

不好意思,你不給我面子,我也不給你裡子,義帝你先走,滾到我看不到的地方去,眼不見為凈,騰空地方給我自己住。

不過,你雖沒有功勞,現在也沒有什麼用處了,但我還是繼承我叔父未競的事業,繼續保留你的傀儡身份,請老實點。

儘管如此,項羽思前想後,覺得自己已是天下主宰,頭上不能再有領導,哪怕只是名義上的義帝,心裏也總是不踏實。

項羽的傳統習慣也沒有變,只要不放心,就要從肉體上消滅別人,暗中密令英布、吳芮和共

(本章未完,請翻頁)

敖將義帝殺死於南遷途中。

搞定義帝后,項羽終於放開手腳,以諸侯聯軍盟主的身份,着手分封天下,開啟了自己王霸天下的時代。

現在人們都認為全國大一統才是大勢所趨。

有人會批評項羽,你怎麼這麼弱智,為什麼放棄秦始皇開創的帝業,去效法春秋時代的霸業,好好的天下就被你斷送了。

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躍於紙上。

你批評項羽,項羽會一巴掌打醒你,就你聰明。

因為項羽那個年代,大家的看法和現在的我們恰恰相反,分封制在當時算得上是大勢所趨,一門心思想當皇帝不得人心。

秦滅六國后,雖然大刀闊斧採取了一系列統一政策,但效果並不明顯,六國民眾的懷舊情緒揮之不去,這從秦末大起義中六國後裔在民眾的復國呼聲中輕鬆復國就可以得到佐證。

當然,民眾的意見,軍事強人項羽可以視而不見。

但是,秦末大起義中靠實力打拚出來的諸侯,項羽不得不特別注意,不能輕易得罪。就算你再兇狠,猛虎也難敵群狼吧。

項羽清楚明白,各路諸侯都想裂土為王。

項羽集團缺少高屋建瓴的謀士,項羽看起來也缺少盡吞天下之志。但這是有根本原因的,因為項羽沒有一統天下的實力。

既然沒有絕對實力,那就只能向軍事實力派妥協了。相互需要,相互妥協,團結大多數,打擊少數異己分子,才是出路。

項羽沒有強行推進與實力不匹配的帝業,現在的我們給他是一聲嘆息,不過在當時的情勢下也算是一種明智之舉。

如此,選擇霸業可謂水到渠成。

前206年2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梁地、楚地的九個郡,建都彭城,同時按照早已精心謀划的方案,大封天下。

項羽自封的地盤,都是豐腴肥美之地,一級棒。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的同時,一口氣封了18個王:

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卬、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巿、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可以說,這些有兵有權的王,個個不是省油的燈,個個都是頂呱呱的狠角色,隨便點一個,都是讓群眾膜拜的英雄人物。

個個都是一代梟雄,個個都是心懷鬼胎。

我們先來分析分析這些諸侯王是怎麼產生的?

從“分封十八路諸侯”中可以看出,項羽分封了四類人:

第一類,率先進入關中的劉邦。

第二類,秦國的三員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

第三類,陳勝吳廣起義后先行復國的諸王,這些既得利益者要照顧,包括張耳陳余扶立的趙王趙歇;魏王魏豹;燕王韓廣;田榮扶立的齊王田巿;張良輔佐的韓王韓成等等。

其四,隨項羽發動巨鹿大戰、破秦入關的有功之臣,也是擁護項羽的實力派,這些跟班小弟要委以重任,以新換舊。

分封首先要解決的是,劉邦怎麼封?

劉邦大人是最難封的,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他,不等於心裏不忌憚他。因此把劉邦封到哪裏,項羽和范增很傷腦筋。

按懷王之約:先入關者為關中王。

劉邦早項羽兩個月入關,因此,劉邦理應被封為關中王。

俗話說,落難的鳳凰不如雞,義帝都自身難保了,除了想維護自己權威的義帝和既得利益者劉邦,沒人想遵守懷王之約。

劉邦項羽兩兄弟在鴻門宴上雖已和解,但項羽范增忌憚劉邦有奪取天下之心,不想封劉邦為關中王。可此時不封劉邦,又怕落下公然撕毀懷王之約的惡名,進而招致諸侯的反叛。

該死的劉邦,你讓我們好矛盾呀。

范增一拍腦袋,想到了巴蜀之地,和項羽一拍而合。

巴蜀是秦時流放罪人的,項羽想以此消弱劉邦的勢力。於是項羽集團找來理論依據,詭辯巴蜀也是關中之地。劉邦在此為王,我們既不算違約,我們也可以用巴蜀來困死劉邦。

對待劉邦,項羽集團可謂費盡心血。

不過,項羽集團可要失望了,巴蜀早已不是貧瘠蠻荒之地。巴蜀在秦國的大力開發下,經濟面貌早已煥然一新。

誰叫你們項羽集團沒人像蕭何那樣,去搶書呢?

劉邦心裏恨得咬牙,又不敢明目張胆提反對意見。既然我干不過你項羽,那我就來暗的,先拉攏腐蝕你的叔叔項伯。

劉邦拿出貴重禮品,讓張良出面厚贈項伯,請他竭盡全力勸說項羽,把漢中之地也分給自己。不知是項伯受禮后斡旋得力,還是項羽心中有愧,最後的結果,項羽同意將漢中之地划給劉邦,封劉邦為漢王,轄巴、蜀、漢中,建都南鄭。

真是無語,既然對劉邦不放心,為何又要給漢中?看樣子,項羽大人一生烹人無數,最該烹的應該還是項伯叔叔。

漢中背靠關中面朝巴蜀,去關中要翻越秦嶺,崇山峻岭,行走艱險。但是,漢中到關中,有多條棧道,防不勝防。

這樣的地方,給了狡猾多變的劉邦,不是一件好事。

項羽把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分別封給秦國的三員降將,企圖用三秦之地鉗制劉邦,圍追堵截,扼殺劉邦於搖籃之中。

封章邯為雍王,統轄咸陽以西之地,建都在廢丘。

長史司馬欣昔日有大恩於項梁,有恩不報枉為人,所以封司馬欣為塞王,統轄咸陽以東到黃河之地,建都在櫟陽。

都尉董翳曾力勸章邯投降項羽有功,表現突出,項羽領導印象很

(本章未完,請翻頁)

深刻,於是封董翳為翟王,統轄上郡之地,建都在高奴。

解決好第二大軍閥劉邦的問題后,項羽就不講客氣了。為了空出土地分封有功之臣,對先行復國的諸王全部降級。

原魏國一分為三:項羽自取梁地膏腴之地;改封魏王魏豹為西魏王,統轄河東之地,建都在平陽;司馬卬平定河內地區,屢立戰功,封司馬卬為殷王,統轄河內,建都朝歌。

原韓國一分為二:韓王韓成仍為韓王,以舊都陽翟為都;張耳親信部屬申陽,首先攻下河南郡,在黃河岸邊迎接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建都洛陽。

原趙國一分為二:遷趙王趙歇為代王,建都於代縣;趙相張耳平素賢能,又隨從項羽入關,封張耳為常山王,以襄國為都城,統轄趙地。

原楚國一分為四:項羽自領西楚之地;項羽部將英布,常任先鋒,勇冠三軍,封英布為九江王,建都在六城;番君吳芮曾率百越的軍隊協助諸侯攻秦,又隨從項羽入關,封吳芮為衡山王,建都在邾城;義帝的柱國共敖,率軍進攻南郡,屢立戰功,封共敖為臨江王,建都在江陵。

原燕國一分為二:遷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建都在無終;燕國將軍臧荼,從楚救趙,又隨從項羽入關,立臧荼為燕王,建都薊縣。

原齊國一分為三:遷齊王田巿為膠東王,建都在即墨;齊將田都,帶兵救趙,又隨從項羽入關,立田都為齊王,建都在臨淄;項羽渡河救趙時,故秦所滅齊王建之孫田安,攻佔濟北數城,引兵降項羽,封田安為濟北王,建都在博陽。

分封天下諸侯這麼龐大的工程,自然少不了范增之計。表面上論功行賞的項羽,實際上是有傾向性的,將好的土地封給自己和比較親近的諸侯。那些存在潛在敵對關係的諸侯,不用懷疑,自然就是荒涼貧瘠之地。

這次分封,無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項羽這樣分封的目的顯而易見,首先是建立自己的最高權威,以便號令天下,都是我分封的諸侯,自然要臣服於我。

其次是把勁敵劉邦封在秦朝流放人的巴蜀,擠出富裕的關中之地,以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予以鉗制,消弱劉邦實力。

項羽深惡痛絕的關中,也沒有輕言放棄,花了諸多心思。項羽一路燒殺搶掠,盡失關中人心,很難在關中立足,將秦朝三個降將分封於此,用意明顯,關中決不可落入一人之手,也不可以分封給有號召力的人,三個降將在關中不得人心,用他們防備劉邦,也不會趁勢做大,一旦天下有變也可輕而易舉收回。

分封天下的背後,必然全是陰謀詭計。

再看看項羽對原五國的分封,確實高明,刻意將五國從原來的富地遷往惡地,同時把自己的親信插在他們之間的富地,對原五國諸侯分化瓦解,該封王的不封,不該封王的卻封了,嚴重削弱原五國諸侯的勢力,同時在新舊諸侯王之間留下了很深的矛盾。

對項羽而言,潛在敵對勢力,能分到一塊蛋糕,已是幸運至極,就不要嫌棄了。

這些亂世梟雄的軍隊土地財產被強制分割,簡直比搶了他們老婆還過分,沒有怨氣是不可能的,可誰也不敢說。

想起被項羽坑殺在新安的幾十萬秦軍,畏懼項羽強硬的拳頭,再摸摸自己的腦袋,還是忍一忍為妙,等機會吧。

可以說,項羽的分封有技術含量,充分考慮了現實和未來的平衡。聯軍本來就是諸侯組成的,也是平等的,強行分封十八路諸侯,進一步削弱各國的實力,各個擊破。

滿滿的套路,一看就是范增老人的風格。

前206年4月,各路諸侯按照項羽霸王的最高指示,各自罷兵,回各自的封國去。

漢王一刻也不想耽擱,立即前往南鄭,項羽派三萬士兵隨從前往,楚國和諸侯國中因為敬慕而跟隨漢王的有幾萬人,他們從杜縣往南進入蝕地的山谷中,向漢中進軍。

劉邦帶着手下馬不停蹄趕往南鄭,不敢稍作停留。因為他們怕項羽一時反悔,派軍隊追上來,想來個斬草除根,那就完蛋了。

惹不起,我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越往漢中,地勢越是險峻,越是遠離故鄉。跟隨劉邦的部將和士兵紛紛逃亡,去漢中,前途渺茫,還不如回家種地呢。

劉邦愁眉苦臉,一面害怕項羽追殺,一面擔心隊伍跑散成為光桿司令,正在憂心忡忡之際,張良送到褒中時,向劉邦獻計:

“老大,您走過棧道后,我就不送您了,把棧道燒毀,這樣不但可以防範項羽的追兵,還可以消除項羽對您東進的戒心。”

當然,還可以防止將士逃散。棧道都燒毀了,你還能逃到天上去?等以後天下有變,我們再抓住機會,干項羽一票。

張良的計策,劉邦又是欣然採納,就這麼辦,於是下令焚毀棧道,以後再會了。

劉邦軍隊通過棧道后,按照劉邦大人的命令,把在陡壁上架起的棧道全部燒掉,項羽或其他諸侯就是想偷襲,也無路可走了。

項羽,我怕了你,我向你保證,我不東進了。

不過,我劉邦的臉,就像女人的臉,說變就變。

棧道燒毀后,將士也無處可逃了,還是老老實實和劉邦去漢中吧。唱唱軍歌鼓鼓勁,人向南鄭進軍,心卻想東歸回鄉。

這股思念故鄉的力量,終有一天,勢不可擋。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劉氏天下漢家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劉氏天下漢家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章 受封漢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