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陳帝國》第一節 年輕的心
枷鎖束縛了奕川的手腳,此時的他正值十五六歲。
年少輕狂、血氣方剛!
這幾日官府正在收納稅糧。
幾個農夫蹲在牆角躲着烈日陽光,收糧的院子裏鋪滿了等待繳納的糧食。
勉強籌齊的谷粟,官府的人硬說糧食摻了水,強迫他們在此晾曬。
最終,官差以不能晾乾為由,再次剋扣了一些斤兩。
本來從牙縫裏摳出來的糧食,還要被絞盡腦汁再奪去一部分。
這個來自伏龍郡的青年,實在看不慣官府所作所為,和幾個青年一起對官差投擲了石塊。
結果卻因為參與破壞帝國統治,而被送往皇都——邑城治罪。
天下民不聊生,百姓飢不果腹。
皇帝不查處層層貪官污吏,只是一廂情願責怪百姓懶惰,不努力經營自己的耕地,總是交不足每年的稅糧。
奕川和“罪犯”們被繩索綁在一起,就在等待官府押送他們出發時,碰上了正在遊歷天下的李昰。
李昰是名將之後,家族中有太多征戰沙場的名將,許多官兵都以做過李家兵而驕傲。
對外討伐敵國,對內平息騷亂,以至於皇帝對李家一直又愛又怕。
李昰年紀與奕川相仿,卻因為家庭顯赫早已名聲在外。
李昰自告奮勇,要求押送包括奕川在內的犯人,前往皇城接受懲處。
郡太守認得李昰,既然對方主動請纓,他高興地安排了幾個官差跟隨李昰前往邑城后,然後再也懶得去操心。
毒辣的太陽,曬得每個人焦頭爛額。
李昰拿出水囊讓每個犯人都能滿足基本需求,然後在犯人的感謝聲中收回了水囊,聲色俱厲地批評他們“你們知罪了嗎?”
“我們知罪了,大人!”
犯人都異口同聲地回答。
唯獨奕川望着天空說“我為鄉民抱不平,何罪之有!”
“大家都甘願服罪,為何你偏偏不服?!”
同樣年少輕狂的李昰質問着奕川。
“枷鎖在身,大家自然抬不起頭!”
奕川不屑與他辯論。
“大人,請除去他們的枷鎖!”
李昰向帶頭的官差提出要求。
官差不想駁瞭望族子弟的面子,加上這荒郊野外也沒幾個行人,就暫時解開了犯人的枷鎖。
只是將犯人綁在一起的繩索暫時不敢解除。
“請大人將繩索一齊除掉!”
李昰繼續請求。
“這...”
官差相當為難,他的兄弟人手本來不足,犯人要是四散而逃,他們肯定無法全部抓回來。
若是逃走了一個犯人,他們都得治罪。
可是李家的公子,他們也不敢得罪,不然將來必定沒好果子吃。
李昰看出了官差的為難,於是拍着胸脯向他們保證“犯人若是逃走,全由我李昰一人承擔!”
官差們依然糾結地看着他。
李昰明白,沒有白紙黑字,很難讓人信服。
於是他掏出匕首剝下一片樹皮,在上面刻上承諾,並刺破手指染紅印章后,蓋上了李家無可置疑的印記。
事已至此,官差不好再多說,按照他的要求,解除了所有犯人的束縛。
李昰說道“現在,可以抬起頭聽聽你們的罪責了吧!”
“洗耳恭聽!”
奕川依然不去看他。
“你們罪責有三!”李昰舉起了左手。
“第一,亂扔石塊,砸傷不少無辜鄉親!”
“第二,自己犯事,卻牽連官差們千里迢迢押送你們!”
“第三,押送你們需要的枷鎖、盤纏等開銷,最終又會攤派到鄉親頭上!”
“......”
奕川沉默不語,他原以為這公子會對他講述那些家國天下、君臣律法。
沒想到李昰選擇了一個奇怪的角度,說得他啞口無言。
等到所有人都真心實意表示認罪后,李昰請求官差安心回家,並將囚犯交給自己獨自押送,並表示自己承擔一切責任。
而後他又拿出部分錢財讓官差帶回去交給被打傷的百姓,作為罪犯的賠償。
李昰與奕川等人約定,自己在皇城等待他們前來,然後帶領他們前去官府伏罪。
到了罪犯應該押送抵達的日子。
李昰按照約定來到了邑城,奕川也按照約定來到了邑城,只是——其他人都趁機逃跑了。
皇帝聽說后,準備斥責李昰處死奕川,卻因為上官烈英的再三進策而終止。
上官列英告訴皇帝,兩人都是信守承諾的君子,應該得到獎賞而不是懲罰。
那些逃跑的罪犯才應該派人抓回,根據事實判定罪行后,因畏罪潛逃而罪加一等進行處罰。
皇帝沒有全部聽取,而是獎勵了李昰,無罪釋放了奕川,然後剁掉逃犯的雙腳,發配邊關。
最終,失去雙腳的逃犯死在了慢慢長路上——無一倖存。
邕夏官吏貪婪無比,皇宮為了保證奢侈生活,本已收取重稅,下方官員還層層剝削。
最終攤派到農民手中時,已經是不可完成的重稅。
即便如此,賦稅依然每年上漲,甚至農夫子子孫孫的稅都已經征繳完畢。
底層差吏為了自家生計,千方百計在農民上繳的稅糧中找出損耗的理由,最後將損耗糧據為己有。
農民即使每日勞作也交不完無盡賦稅,只能丟棄良田——或背井離鄉四處乞討,或逃入山中落草為寇。
臣以為:那些死掉的逃犯,如果碰上太平盛世,也許只是一個辛勤耕種的農夫。而這一切不正是皇帝只顧夜夜笙簫,而不體恤百姓疾苦造成的嗎?
~~~~~~~~~~~~~~~~~~~~~~~~~~~~~~~~~~~~~~~~~~~~~~~~~~~~~~~~~~~~~~~~~~~~~~~~~~~~~~~~~~~~
被皇帝免除罪行后,年輕的奕川再也沒有見過李昰。
他放棄做一個農夫,來到伏龍城中做了一個認真打造着各種鐵器的學徒。
儘管大部分都是民用物品,但是偶爾也會接到一些打造刀劍、鎧甲的活路。
“店家,幫我修理一下寶劍!”
獨自來到伏龍郡的李昰,仍同過去一樣遊歷天下。
李家煩心的事都被父親與哥哥們辦完了,李昰只有練兵時才活力十足的參與其中,而官場與家族財政方面的消息他從來不過問。
一個深通兵法又懂得禮賢下士,習慣了大手大腳卻又溫文爾雅的李昰,自然受到了男女老少幾乎所有人的喜愛。
不過這一次,碰上了幾個不怎麼喜歡他的傢伙!
路上治安顯然不太好,他碰上了一些毛賊,手中的寶劍有了些許破損。
於是他來到伏龍城,打算先修理手中劍。
鐵匠鋪老闆剛好不在,只有正在錘鐵鍊鋼的奕川。
奕川沒有認出李昰,只是一邊查看劍刃上的傷痕,一邊說道“這麼好的寶劍,居然傷成這樣,真可惜!”
“誰叫這世道,賊寇橫行!”
李昰已經認出了奕川,這份意外相聚讓他驚喜。
“李兄?!”
奕川也認出了李昰。
兩個年輕人再次相聚,有些相見恨晚。
李昰對朝廷和世風充滿了失望。
他嘆息奕川這樣重情重義的好漢,淪為打鐵匠實屬荒廢人才,於是千方百計勸他加入李家的軍隊。
已經延續六百多年的邕夏,達到了人口的巔峰時期。
可是人口越來越多,土地卻越來越少。
有權有錢的人都在想辦法囤積耕地來應對開始浮現的飢荒,從而導致了暴髮式增長的人口在日漸稀薄的耕地中掙扎。
皇帝缺乏決斷的能力,使得南北派系矛盾幾乎到了不可調和的狀態,民間的不滿又助推了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暹州的百姓因為不滿苛捐雜稅,殺掉了當地官員開始鬧事。
李家奉命前往討伐。
剛開始進展順利,可是手下一些將領過於輕敵,遭到了一次不輕不重的挫敗。
雖然最終還是平定了叛亂,然而用掉的時間和財物大大超過了朝廷的預算。
李昰的父親和哥哥們,還是被皇帝派人帶回了邑城問罪。
皇帝終於在群臣激憤中找到了借口,解決了心頭大患...
接到父親與兄弟被殺的消息后,李昰義無反顧扛起了大旗,開始與病入膏肓的朝廷抗衡。
他率先在遠離皇帝的距離攻城略地,直到奪取了南方重地伏龍郡,直接威脅了邕夏皇帝的統治。
皇帝才痛下決心,騰出雙手來對付李昰。
匯聚起來的將軍們都不願讓自己培養的軍隊先攻。
李昰只遭遇了一些試探性的攻擊后,就輕而易舉地打退了朝廷的圍攻。
皇帝再次召集了大部隊,準備踏平叛變的李家軍。
朝臣們勸說皇帝御駕親征,可以防止各路軍隊互相推諉。皇帝寵愛的皇后,也一時興起想要去戰場開開眼界。
於是各懷鬼胎的將軍們護送着皇帝皇后,又一次圍住了伏龍城。
因為皇帝坐鎮,大軍連續取得了幾場勝利,李家軍雖然擁有不畏生死的勇氣,卻還是退回了城中。
用血肉之軀攀登巨石鐵牆,畫面總是持久而血腥的!
皇后看見成批成批的傷兵被抬下戰場,每一個看上去都那樣血肉模糊。
於是溫室中的花朵害怕了。
皇帝本來就厭煩指揮戰鬥,加上皇后又在驚慌中幾乎暈了過去。
於是命令上官烈英接替指揮,自己準備帶着皇后回邑城皇宮了。
儘管上官烈英苦苦勸說,也擋不住決心離去的皇帝。
皇帝離開后,大軍果然無心戰鬥。
將軍們帶着士兵告別了伏龍城,也離開了皇帝,帶着人馬返回各自所擁有的勢力範圍,不再服從朝廷的號令。
皇帝最終,死在了宮中。
究竟是誰弒殺皇帝,無人得知。
邕夏王朝,終於轟然倒塌!
三年後,李昰消滅了南方所有敵人,成功建立了李陳王朝。
李昰在打鐵鋪碰上奕川真的是巧合嗎?臣以為並非如此!
李昰心中早就有了稱雄之心,所以他暗中尋遍天下籠絡奕川這樣的人才。
可是沒有合適的理由,就算起兵也不過淪為一方流寇。
剛好,邕夏皇帝給了李昰機會。
暹州為偏遠之地,當地人看重義氣而輕視律法。
暹州之事,本來一位能言會道之人,一份寬容大度的赦令就能避免戰爭。
然而大軍遠征,遠離親人背井離鄉,只是為了皇帝一個武斷的決定。
將士們深入荒蕪之地,九死一生只為討個功名。
結果有功無賞,有罪必罰,最終李昰有了名正言順被擁護的理由。
如果為君者能安撫軍心,賞罰分明,又怎麼會白白丟掉江山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