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茅屋吃肥腸

第1章 茅屋吃肥腸

[筆下文學Www.bxwx.net]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社裏的團隊活動,第一次參與新聞稿件的采寫,感覺……還不壞。

風聞成都市雙流縣九江鎮的“茅屋大酒店”專做肥腸菜肴,店不驚人,人不驚人,生意卻好得驚人,不得已,要去一探究竟!

車入雙流九江,時值正午,陽光灼人。穿過一處喧鬧擁擠、塵土漫揚的菜市,如小說中所說一般,見到一酒家佇立於甘泉路口,與周遭的鄉村建築的風格並無二致,尋常的大瓦房,上鋪茅草,下接埃土,粉刷簡單,裝修粗陋,猶如妝扮拙劣的村婦。惹眼的是那一塊高懸於門楣之上的黑底金字招牌,上書五個大字:“茅屋大酒店。”頗有點搞笑的意味,不知是店主附庸風雅還是玩弄黑色幽默。但如織的客流和那停在附近的一輛輛小車卻暗示了這家小店的不俗之處。

兩間大瓦房、一個小院壩、若干條年生日久的大板凳、十數張掉了漆的木桌便構成了“酒店”的全部。進門處便是廚房,毫無“禁地”的意思。廚房裏有口巨大的鐵鍋,鍋中的湯水裏翻騰着無數條白慘慘的肥腸,一層黃黃的油脂浮於水面冒泡。一個光頭的中年胖子手持兩米長的竹笊,使足力氣上上下下地撈取肥腸,濾清油脂,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與夥計們完成原料的切配加工。這人便是店主楊大軍。

一盤盤肥腸餚上桌,粑糯化渣的粉蒸肥腸、咸鮮可口的紅燒肥腸、韌而不硬的火爆肥腸、油潤晶亮的鹵肥腸,配上新鮮的南瓜、蓮花白、厚皮菜,讓人食指大動。隨着筷子的此起彼落,片刻間桌上菜已去十之###。環顧四周,食客正在魚貫而入,翻台頻繁,吆喝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讓人心下暗暗稱奇:“想不到肥腸能賣到這種程度!”

楊大軍直忙到下午兩三點鐘,方才撂下炊具,和我們侃起大山,細說創業原委。

“我是從1982年靠賣肥腸粉起家的,那時候利潤微薄,競爭卻很激烈,當時什麼都想去試,也打過好多次退堂鼓,幸好老婆女兒比較有恆心,拉動我堅持下來,六七年後生意有了規模,90年代中期逐漸紅火起來。每天賣幾百斤肥腸沒有問題,曾經有天賣出過1000多斤。”楊大軍吐出煙圈,臉上露出略有些得意的笑容。

“至於我的生意如何紅火起來,就兩個字——實在!我們這邊屠宰場多的很,所以我們的肥腸都是當天取回,當天清洗,當天加工,當天售出,保持新鮮三。我原來幫過很多人的忙,沒收過一分錢,這些朋友自然也會幫我紮起。”

楊胖子的一番雲山霧繞把我們的思維帶入了深谷,讓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老奸巨猾。像什麼“堅持就是勝利”、“當日事當日畢”、“我助人人,人人助我”似乎都可歸於扯淡一類,考慮到當今餐飲市場競爭激烈,暫且讓他保留一些所謂的商業機密吧。

不過,花開滿樹不如獨表一枝,這人還真有想法,集眾多的肥腸菜肴於一家,干起活兒來也有那麼一股子韌勁,或許這便是他讓“茅屋大酒店”聲名遠播的最大原因。

關於肥腸餚的起源已無從考證,《儒林外史》中提到過一個煮肥腸下酒的胡屠戶,看得出來,肥腸與火鍋中的雜碎一樣,從來不為所謂的上流人士垂青,只是下層勞動人民用以果腹之物和精神慰藉,天長日久,隨波逐流,四處播散,引起了更多人的好奇。這倒是與火鍋的風靡於世有異曲同工之妙,粗糙而順口的飲食正是對菜肴形式主義的一種有力抨擊,中國人用舌頭做菜,那是相當有道理的。

用餐的環境也能製造一種特別的氛圍。以前茅屋大酒店還真是名副其實的茅草房,為秋風所破時,衰草敗絮落入杯盤碗盞,讓顧客大為不滿,紛紛要求免單,老闆自認倒霉,那時候損失不少。話雖如此,但那種置身於農家小院中的自在吃喝狀態難以言表。後來該店幾度翻修,衛生條件大為改善,雖還是土得掉渣,但卻少了些鄉風野韻。楊胖子為了滿足各色人等的要求,費了些心思,讓大板凳和皮圈椅共存就是其中之一。

至於選這麼個鄉鎮作為自己的據點,穩紮穩打,不能不說在市場定位方面是選對了路。楊老闆幾年前雄心勃勃地進軍成都,分別在神仙樹等兩處繁華路段開店,結果鎩羽而歸,從此安心歸田。目前,他的小兒子中學畢業后,也留在店裏幫忙,近水樓台先得月,有了肥腸菜肴的滋潤,也出落得跟他父親一樣魁梧。“他喜歡唄,沒辦法,不過我這店的將來的生意還得靠年輕人經營,我喜歡他來店裏幫忙。”做父親的眼中透出了欣慰。

據說明後年政府要擴街修路,大酒店面臨拆遷的局面,讓楊大軍着實有些撓心,不知這店將何去何從。衷心期盼茅屋大酒店的生意還能夠蒸蒸日上,依然保有他的土風土貌,依然矗立在那個土氣的街口,迎來送往一批批或土氣或時尚的新老顧客。

後記:按照我廣告部的專業眼光來看,這篇文章極像軟文。但這潤筆費有生之年怕是要不到了,誰叫我吃了人家的菜,喝了人家的茶呢?

投稿終於有了結果,足足讓我等了一年零三個月,看過花開花敗,走過四季輪迴。2008年6月,我在雜誌上發表了這篇烹飪處女作《茅屋吃肥腸》,當然,文字已被總編改動多處,把一篇春光爛漫的遊記改造成為嚴肅認真的市場調查報告,好在他手下留情,沒有大筆一揮,抽掉此文的主線。

[筆下文學Www.bxwx.net]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社裏的團隊活動,第一次參與新聞稿件的采寫,感覺……還不壞。

風聞成都市雙流縣九江鎮的“茅屋大酒店”專做肥腸菜肴,店不驚人,人不驚人,生意卻好得驚人,不得已,要去一探究竟!

車入雙流九江,時值正午,陽光灼人。穿過一處喧鬧擁擠、塵土漫揚的菜市,如小說中所說一般,見到一酒家佇立於甘泉路口,與周遭的鄉村建築的風格並無二致,尋常的大瓦房,上鋪茅草,下接埃土,粉刷簡單,裝修粗陋,猶如妝扮拙劣的村婦。惹眼的是那一塊高懸於門楣之上的黑底金字招牌,上書五個大字:“茅屋大酒店。”頗有點搞笑的意味,不知是店主附庸風雅還是玩弄黑色幽默。但如織的客流和那停在附近的一輛輛小車卻暗示了這家小店的不俗之處。

兩間大瓦房、一個小院壩、若干條年生日久的大板凳、十數張掉了漆的木桌便構成了“酒店”的全部。進門處便是廚房,毫無“禁地”的意思。廚房裏有口巨大的鐵鍋,鍋中的湯水裏翻騰着無數條白慘慘的肥腸,一層黃黃的油脂浮於水面冒泡。一個光頭的中年胖子手持兩米長的竹笊,使足力氣上上下下地撈取肥腸,濾清油脂,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與夥計們完成原料的切配加工。這人便是店主楊大軍。

一盤盤肥腸餚上桌,粑糯化渣的粉蒸肥腸、咸鮮可口的紅燒肥腸、韌而不硬的火爆肥腸、油潤晶亮的鹵肥腸,配上新鮮的南瓜、蓮花白、厚皮菜,讓人食指大動。隨着筷子的此起彼落,片刻間桌上菜已去十之###。環顧四周,食客正在魚貫而入,翻台頻繁,吆喝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讓人心下暗暗稱奇:“想不到肥腸能賣到這種程度!”

楊大軍直忙到下午兩三點鐘,方才撂下炊具,和我們侃起大山,細說創業原委。

“我是從1982年靠賣肥腸粉起家的,那時候利潤微薄,競爭卻很激烈,當時什麼都想去試,也打過好多次退堂鼓,幸好老婆女兒比較有恆心,拉動我堅持下來,六七年後生意有了規模,90年代中期逐漸紅火起來。每天賣幾百斤肥腸沒有問題,曾經有天賣出過1000多斤。”楊大軍吐出煙圈,臉上露出略有些得意的笑容。

“至於我的生意如何紅火起來,就兩個字——實在!我們這邊屠宰場多的很,所以我們的肥腸都是當天取回,當天清洗,當天加工,當天售出,保持新鮮三。我原來幫過很多人的忙,沒收過一分錢,這些朋友自然也會幫我紮起。”

楊胖子的一番雲山霧繞把我們的思維帶入了深谷,讓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老奸巨猾。像什麼“堅持就是勝利”、“當日事當日畢”、“我助人人,人人助我”似乎都可歸於扯淡一類,考慮到當今餐飲市場競爭激烈,暫且讓他保留一些所謂的商業機密吧。

不過,花開滿樹不如獨表一枝,這人還真有想法,集眾多的肥腸菜肴於一家,干起活兒來也有那麼一股子韌勁,或許這便是他讓“茅屋大酒店”聲名遠播的最大原因。

關於肥腸餚的起源已無從考證,《儒林外史》中提到過一個煮肥腸下酒的胡屠戶,看得出來,肥腸與火鍋中的雜碎一樣,從來不為所謂的上流人士垂青,只是下層勞動人民用以果腹之物和精神慰藉,天長日久,隨波逐流,四處播散,引起了更多人的好奇。這倒是與火鍋的風靡於世有異曲同工之妙,粗糙而順口的飲食正是對菜肴形式主義的一種有力抨擊,中國人用舌頭做菜,那是相當有道理的。

用餐的環境也能製造一種特別的氛圍。以前茅屋大酒店還真是名副其實的茅草房,為秋風所破時,衰草敗絮落入杯盤碗盞,讓顧客大為不滿,紛紛要求免單,老闆自認倒霉,那時候損失不少。話雖如此,但那種置身於農家小院中的自在吃喝狀態難以言表。後來該店幾度翻修,衛生條件大為改善,雖還是土得掉渣,但卻少了些鄉風野韻。楊胖子為了滿足各色人等的要求,費了些心思,讓大板凳和皮圈椅共存就是其中之一。

至於選這麼個鄉鎮作為自己的據點,穩紮穩打,不能不說在市場定位方面是選對了路。楊老闆幾年前雄心勃勃地進軍成都,分別在神仙樹等兩處繁華路段開店,結果鎩羽而歸,從此安心歸田。目前,他的小兒子中學畢業后,也留在店裏幫忙,近水樓台先得月,有了肥腸菜肴的滋潤,也出落得跟他父親一樣魁梧。“他喜歡唄,沒辦法,不過我這店的將來的生意還得靠年輕人經營,我喜歡他來店裏幫忙。”做父親的眼中透出了欣慰。

據說明後年政府要擴街修路,大酒店面臨拆遷的局面,讓楊大軍着實有些撓心,不知這店將何去何從。衷心期盼茅屋大酒店的生意還能夠蒸蒸日上,依然保有他的土風土貌,依然矗立在那個土氣的街口,迎來送往一批批或土氣或時尚的新老顧客。

後記:按照我廣告部的專業眼光來看,這篇文章極像軟文。但這潤筆費有生之年怕是要不到了,誰叫我吃了人家的菜,喝了人家的茶呢?

投稿終於有了結果,足足讓我等了一年零三個月,看過花開花敗,走過四季輪迴。2008年6月,我在雜誌上發表了這篇烹飪處女作《茅屋吃肥腸》,當然,文字已被總編改動多處,把一篇春光爛漫的遊記改造成為嚴肅認真的市場調查報告,好在他手下留情,沒有大筆一揮,抽掉此文的主線。

[筆下文學Www.bxwx.net]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社裏的團隊活動,第一次參與新聞稿件的采寫,感覺……還不壞。

風聞成都市雙流縣九江鎮的“茅屋大酒店”專做肥腸菜肴,店不驚人,人不驚人,生意卻好得驚人,不得已,要去一探究竟!

車入雙流九江,時值正午,陽光灼人。穿過一處喧鬧擁擠、塵土漫揚的菜市,如小說中所說一般,見到一酒家佇立於甘泉路口,與周遭的鄉村建築的風格並無二致,尋常的大瓦房,上鋪茅草,下接埃土,粉刷簡單,裝修粗陋,猶如妝扮拙劣的村婦。惹眼的是那一塊高懸於門楣之上的黑底金字招牌,上書五個大字:“茅屋大酒店。”頗有點搞笑的意味,不知是店主附庸風雅還是玩弄黑色幽默。但如織的客流和那停在附近的一輛輛小車卻暗示了這家小店的不俗之處。

兩間大瓦房、一個小院壩、若干條年生日久的大板凳、十數張掉了漆的木桌便構成了“酒店”的全部。進門處便是廚房,毫無“禁地”的意思。廚房裏有口巨大的鐵鍋,鍋中的湯水裏翻騰着無數條白慘慘的肥腸,一層黃黃的油脂浮於水面冒泡。一個光頭的中年胖子手持兩米長的竹笊,使足力氣上上下下地撈取肥腸,濾清油脂,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與夥計們完成原料的切配加工。這人便是店主楊大軍。

一盤盤肥腸餚上桌,粑糯化渣的粉蒸肥腸、咸鮮可口的紅燒肥腸、韌而不硬的火爆肥腸、油潤晶亮的鹵肥腸,配上新鮮的南瓜、蓮花白、厚皮菜,讓人食指大動。隨着筷子的此起彼落,片刻間桌上菜已去十之###。環顧四周,食客正在魚貫而入,翻台頻繁,吆喝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讓人心下暗暗稱奇:“想不到肥腸能賣到這種程度!”

楊大軍直忙到下午兩三點鐘,方才撂下炊具,和我們侃起大山,細說創業原委。

“我是從1982年靠賣肥腸粉起家的,那時候利潤微薄,競爭卻很激烈,當時什麼都想去試,也打過好多次退堂鼓,幸好老婆女兒比較有恆心,拉動我堅持下來,六七年後生意有了規模,90年代中期逐漸紅火起來。每天賣幾百斤肥腸沒有問題,曾經有天賣出過1000多斤。”楊大軍吐出煙圈,臉上露出略有些得意的笑容。

“至於我的生意如何紅火起來,就兩個字——實在!我們這邊屠宰場多的很,所以我們的肥腸都是當天取回,當天清洗,當天加工,當天售出,保持新鮮三。我原來幫過很多人的忙,沒收過一分錢,這些朋友自然也會幫我紮起。”

楊胖子的一番雲山霧繞把我們的思維帶入了深谷,讓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老奸巨猾。像什麼“堅持就是勝利”、“當日事當日畢”、“我助人人,人人助我”似乎都可歸於扯淡一類,考慮到當今餐飲市場競爭激烈,暫且讓他保留一些所謂的商業機密吧。

不過,花開滿樹不如獨表一枝,這人還真有想法,集眾多的肥腸菜肴於一家,干起活兒來也有那麼一股子韌勁,或許這便是他讓“茅屋大酒店”聲名遠播的最大原因。

關於肥腸餚的起源已無從考證,《儒林外史》中提到過一個煮肥腸下酒的胡屠戶,看得出來,肥腸與火鍋中的雜碎一樣,從來不為所謂的上流人士垂青,只是下層勞動人民用以果腹之物和精神慰藉,天長日久,隨波逐流,四處播散,引起了更多人的好奇。這倒是與火鍋的風靡於世有異曲同工之妙,粗糙而順口的飲食正是對菜肴形式主義的一種有力抨擊,中國人用舌頭做菜,那是相當有道理的。

用餐的環境也能製造一種特別的氛圍。以前茅屋大酒店還真是名副其實的茅草房,為秋風所破時,衰草敗絮落入杯盤碗盞,讓顧客大為不滿,紛紛要求免單,老闆自認倒霉,那時候損失不少。話雖如此,但那種置身於農家小院中的自在吃喝狀態難以言表。後來該店幾度翻修,衛生條件大為改善,雖還是土得掉渣,但卻少了些鄉風野韻。楊胖子為了滿足各色人等的要求,費了些心思,讓大板凳和皮圈椅共存就是其中之一。

至於選這麼個鄉鎮作為自己的據點,穩紮穩打,不能不說在市場定位方面是選對了路。楊老闆幾年前雄心勃勃地進軍成都,分別在神仙樹等兩處繁華路段開店,結果鎩羽而歸,從此安心歸田。目前,他的小兒子中學畢業后,也留在店裏幫忙,近水樓台先得月,有了肥腸菜肴的滋潤,也出落得跟他父親一樣魁梧。“他喜歡唄,沒辦法,不過我這店的將來的生意還得靠年輕人經營,我喜歡他來店裏幫忙。”做父親的眼中透出了欣慰。

據說明後年政府要擴街修路,大酒店面臨拆遷的局面,讓楊大軍着實有些撓心,不知這店將何去何從。衷心期盼茅屋大酒店的生意還能夠蒸蒸日上,依然保有他的土風土貌,依然矗立在那個土氣的街口,迎來送往一批批或土氣或時尚的新老顧客。

後記:按照我廣告部的專業眼光來看,這篇文章極像軟文。但這潤筆費有生之年怕是要不到了,誰叫我吃了人家的菜,喝了人家的茶呢?

投稿終於有了結果,足足讓我等了一年零三個月,看過花開花敗,走過四季輪迴。2008年6月,我在雜誌上發表了這篇烹飪處女作《茅屋吃肥腸》,當然,文字已被總編改動多處,把一篇春光爛漫的遊記改造成為嚴肅認真的市場調查報告,好在他手下留情,沒有大筆一揮,抽掉此文的主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青衫的世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青衫的世界
上一章下一章

第1章 茅屋吃肥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