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大明新政

174 大明新政

“密之可詳細說說?”周延儒他不能不心動啊,年入五千萬兩白銀,這是大明最鼎盛時也不過三四千萬兩而已,但地方保留”所需“的部分然後上繳國庫的每年不過千萬兩不到。若是真如方以智所說能達到楊子正歲入五千萬兩,那什麼天災人禍,遼東戰事,招兵買馬統統都不是問題。屆時周延儒也可在史書上博得一個中興大明之能臣的美名,這是何樂而不為?“首輔大人,此乃以智所作強國之策略,還請首輔大人指正。”方以智說著從袖子裏摸出一封厚厚的冊子交給了周儒延。“好,好,密之稍後,待我看完再議。”……數日之後,還是首輔府邸,此時卻聚集了越來越多被方以智說服的大臣們,他們正在繼續探討方以智所作強國之策,充分討論,發揮各方所長。這是方以智學了楊子正的,要想團結眾人,就不能一言堂,就不能以力壓之。眾人討論最激烈的莫過於三件事,第一件是以時日換復強,攘外必先安內的與建奴和談之策。經過方以智反覆的對比和談的好與壞之後,雖然依然有人以大義拒之。但方以智卻能讓反對之人代入到當前大明的處境,問他們現如今他家無錢無糧,家裏的兒子還在造反,家裏的子孫還在餓肚子,鄰居家現在剛跟他家打了一架,結果十畝地被鄰居家搶走一畝。請問現在怎麼辦?被問之人皆是支支吾吾。方以智再舉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之舉,舉大秦偏安一隅后商鞅潛心變法之史,然後又說服大家,此議和非宋之議和,宋之議和是稱臣,朝貢,且退縮,滿朝不思反攻而思享樂。北宋澶淵之盟后宋仍有范仲淹及王安石變法強國,只因內部反對才一次次的失敗。然北宋縱使文盛民富,可未能變法強國依然被滅。與如今的大明何其相似,那遼就如如今之建奴,那滅宋之蒙正如如今之楊子正。如今大明若不變法圖強,終將會被滿清欺凌,后將面臨強楊之危,國內還有流寇作亂。方以智便問諸臣,若是大明危亡爾等是降清還是降流寇?若爾等降完清又降完流寇后,這楊子正北上,爾等再降楊,楊會接納三降之臣嗎?第二件事便是開海興商,大收商稅,眾臣反對,因為商人無義,唯利是圖,是禍亂朝綱之蛀蟲。別看他們都從商賈那裏貪污,但他們卻個個痛恨商人。方以智只問了一句,楊子正以商發家,年入五千萬,精兵三十萬,可曾見商賈禍亂朝綱?大明朝全境之內白銀有億萬兩,這國庫無銀,內庫無銀,老百姓無銀,這銀兩去哪了?都在商賈那,所以要重稅。這一點眾臣半同意半不同意,顯然方以智也知道不可能讓所有人認同。第三件事便是,改革科舉,要興新儒學,新儒學是儒學為主,科學為輔。只因科學有變強之能,必須學科學。這又是一輪大爭執。外人不得知,但了解內情之人皆知一場新變革正在首輔府上醞釀,而這場變革之引路人便是從安南回朝的方以智。經過反覆討論,相互說服等拉鋸后,半個多月後的某一天,終於大明新政在周延儒的首輔府出爐。

此新政以周延儒為首,方以智為次,眾臣為輔所形成的。方以智在安南確實是下了苦功夫的,別的不說,光是把楊子正打雞血,灌雞湯,以嘴說服人的本事學得像模像樣的。他方以智竟以一人之口舌群戰眾臣而勝之,這一點連周延儒都不得不佩服,這妥妥的是未來首輔啊。當這份新政擺在了崇禎的台上之時,崇禎看的是激動萬分,彷彿看到了強明之希望。……數日後,又是在朝堂一番驚天動地的辯論與探討后,最後的結果是崇禎下詔書:着首輔周延儒領推新政,加封方以智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少保,輔首輔推行新政。好吧,這方以智升得挺快,這啥地方官都沒當都快入內閣了,就差入直文淵閣,預機務了。完全是考慮到方以智確實還未有太深的從政經驗,要不然崇禎差點就讓他當閣老了,甚至首輔他都準備讓他做了。數十日之後,安南,大都督府。楊子正接到一封來自大明京都的急函,他打開一看后震驚了。歷史要發生改變了嗎?竟然在這個節骨眼上要改革要推新政了,而且要學他楊子正的政策。關鍵是這個推新政之人還是他從他這出走的……這事給整的,讓楊子正有點凌亂。方以智會成功嗎?當然,成不成功不在於方以智,而在於崇禎啊,崇禎會支持方以智?且看吧,無所謂了。若是方以智真在大明改革成功了,大不了他把周邊全收瞭然后把大明包圍起來,封堵住大明的海域壟斷了大明的海貿專門賺錢。再然後控制住大明的貨幣,學那油太人用金融手段控制一國。反正他又沒打算當皇帝,若是大明真正改革成功了,估計這帝制倒台也不過多了。改革成功了就等於開了民智,開了民智了經濟就會蓬勃發展,有錢又有知識的民眾就開始有政治訴求,再然後就不想頭上有一個皇帝作威作福了。楊子正想到這,笑了笑,然後把陳維崧喊了進來。“老師,怎麼了?”陳維崧進來后問道。“看看,這是密之在大明朝堂搞出的大陣仗,趁着這個機會看看我們可以做點什麼,比如往大明再多發展點科學學子之類的,與大明多做點生意之類的,賣點兵器給他們也行。”楊子正想到了如何從大明賺點什麼。“啊,我們是要與大明合作嗎?”陳維崧不解的問道。“對啊,如此好的機會為什麼不合作?”楊子正理所當然道。“呃,那個,老師不反對方叔如此做法?”陳維崧問道。“我反對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我不會阻止他。況且,他不會成功的,大明的問題不在臣子,而在皇帝,只要那個皇帝在,問題依然會在的。”楊子正淡淡說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從游秦淮河開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末:從游秦淮河開始
上一章下一章

174 大明新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