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皖北中心縣委轉移皖中

第十六章 皖北中心縣委轉移皖中

姜家倉,現在叫姜倉村,屬安徽省合肥巢湖市槐林鎮武山居委會管轄。七十年代更改村的名字,責任制歸上店大隊管轄,1961年屬曙光大隊,它的周邊村莊有上店村、大黃村、小黃村、幸福村(原十八擔租)。槐林鎮過去叫槐林嘴,又叫焦湖南,也屬於巢南山區一部分,從高林(高林橋)到壩鎮(魏家壩)、沐集(沐家集),都屬於槐林區範圍。從兆河(馬尾河,也叫馬運河)往北,銀屏區往南,無為往西至巢湖邊都是屬於槐林區。槐林區在當時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也是革命老區。

1937年1月,程明遠到延安抗大14隊學習,重新加入共產黨。在中央黨校13班任隊長。“七七”事變后,程明遠奉黨指示,返回合肥西鄉開展抗日活動,和桂俊亭一起,在肥西燒脈崗組建了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直屬大隊,有隊員近百人,在肥西嚴店附近與地主武裝王庚年部激戰後撤離肥西。

1938年5月後,先後在六安、定鳳、合巢廬、合巢等縣委和中心縣委任書記,兼游擊大隊長、挺進團主任、支隊政委等職。

程明遠1932年任中共合肥中心縣委書記,1938年任中共六安縣委書記,組建六安游擊大隊從事抗日戰爭。程廣星回憶:“父親1926年至1972年始終在安徽工作,他對我挺嚴厲的,讓我好好學文化,努力為祖國做事情。受他的影響,我的大哥成為了一名海軍。”

1931年3月東鄉黨支部改為東特支部,書記孫子模,組織委員鄭默奇,宣傳委員陸志遠,有黨員十五六人,屬合肥中心縣委領導。

1932年4月中共皖西北中心縣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在造甲店的雙河集組建了200餘人的赤衛隊,舉行了農民暴動,開展扒糧鬥爭。有數千農民群眾參加了扒糧活動。先後扒了鄭庄、巷溝、羅小庄、崔祠堂、崔瓦房和下塘集附近的榮家崗、松樹崗等土豪劣紳糧倉的糧食,奪取了部分槍支,鬥爭前後持續了七八天。后遭到國民黨合肥縣政府調集大批正規軍隊和地方民團的鎮壓。許多村莊被燒,一批革命群眾被捕,崔筱齋被捕后在下塘集被殺害。

1932年8月由於合肥中心縣委遭破壞,東特支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繫,部分人員離開了家鄉,支部工作停止。

1935年2月石塘橋東北一帶發生了較大規模的農民武裝暴動,從石獅黃、長崗崔、施集、張集、黃疃、李九三、龍山等許多村莊都有農民參加,為首人靳守先、黃文清、傅家法、施榮祖、劉國凡、張光江等,龍山大袁壩一戰,消滅縣保安隊及胡載之部幾十人,並包圍了欄杆集胡載之圩子。因天下大雨,圩子未打開,后國民黨派兩個團來“清剿”,參加暴動人員才撤散。整個暴動歷時半個月。

1938年春進步青年張幟、許用思、丁植民、王仲一、張學功等人,在周沖小學召開會議,成立了合肥東鄉抗日救亡協會,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工作。

1938年5月日軍集結了2000多人,由巢縣分兩路向西推進。11日,日軍一部佔領了龍泉山、方山、雙山口、白馬山高地一線。12日,日軍一部六七百人從巢湖北岸越過巢合邊界,佔領了六家畈、長臨河、撮鎮。13日,日軍又佔領了店埠等地。14日,合肥淪陷。

1938年6月東北抗日官兵組織的東北流亡抗日挺進隊到肥東馬集,消滅了一股川軍的叛軍部隊。7月,東北流亡抗日挺進隊改為東北流亡抗日挺進縱隊。

1938年9月淮南抗日義勇軍大隊在馬集成立,大隊長闞伯衡,大隊副許用思,政治部主任張幟。大隊成立后,上級派茅堃任大隊教導員。大隊下轄3個中隊,第一中隊(馬集中隊),中隊長闞伯衡(兼);第二中隊(闞集中隊),中隊長闞毓秀,指導員羅東漢;第三中隊(王鐵中隊),中隊長王毅夫,指導員李秉初。該大隊成立后,主要在石塘、馬集、闞集、王鐵地、桑園、龍城一帶活動。

1938年9月新四軍四支隊八團奉命向皖東地區挺進抗日,由廬江東湯池出發,經壽縣地區,越過淮南鐵路進入肥東梁園一帶,在石塘橋與東北流亡抗日挺進縱隊會合。會合后即在肥東、巢縣、全椒一帶開展抗日活動。

1938年9月新四軍四支隊八團民運股長周利人和羅東漢介紹張幟、許用思兩人入黨,同時成立了黨小組,組長羅東漢。小組成立后,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積極開展建黨工作,相繼建立了磐石學校、闞集、石塘、馬士龍、王鐵地等7個黨小組,隨後建立了黨支部。

1938年11月王鐵鄉抗日自衛大隊成立,王仲一任大隊長,李秉初(八團派來的)任指導員,龔世群任副大隊長,龔國霖任軍事教官。

冬八團民運股長周利人等發動組織了梁園青年抗敵救亡協會,陳仰賢(蘇軍)為理事長。后又以梁園青抗協會為主成立了合肥第六區抗敵救亡工作團,團長劉澤民,指導員胡昌明,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1938年12月為了掃除抗日障礙和打開皖東抗戰局面,新四軍四支隊八團在團長周駿鳴和參謀長趙啟民的指揮下,包圍了盤踞在龍城數年的土頑葛傳江據點,八團以兩個營包圍據點,1個營從側面打擊,阻其退路,1個營為預備隊。4個營協同作戰,緊密配合,給土頑狠狠打擊。葛傳江見勢不妙,帶着殘兵向西逃竄。此戰共俘敵46名,其中土頑隊長1人,斃傷30餘名,繳獲步槍46支、手槍3支、馬3匹。

1939年1月新四軍四支隊八團參謀長趙啟民率領一營攻打了三十埠劉溝沿圩子劉孟乙據點。劉孟乙是三十埠地區一霸、維持會的總頭子。劉孟乙在合肥淪陷后投降了日軍,糾集幫會、土匪等烏合之眾300餘人,橫行鄉里,殘害人民。八團一營連夜將劉溝沿圩子包圍,併發起進攻,圩內敵人無一逃脫,除擊斃外,生俘劉孟乙及其參謀長以下100餘人,繳獲步槍100餘支、機槍1挺,戰鬥結束后,將劉孟乙押到梁園(八團團部駐地)經審訊后處決。

1939年1月中共合二區委在大張祠堂成立,書記孫樂宜,委員羅東漢、李秉初、張幟、許用思。區委下設7個黨支部:闞集支部,書記羅東漢;大張支部,書記張庚;石塘支部,書記張學功;馬士龍支部,書記馬敦金;王鐵地支部,書記王仲一;老梁集支部,書記梁正權;大張學校支部,書記×××。

1939年2月日偽軍組織了七八百人,向駐在東山口附近的四支隊八團進攻,企圖一口吃掉八團。八團三營以長矛、大刀和手榴彈頑強阻擊,連續打退了敵人3次衝鋒。此時,二營從浮槎山插向東山口斷敵後路,一營由軍高、呂家塘插到廟子崗,進行側擊。激戰一天,打退敵人進攻,斃傷日偽軍150餘人,打死戰馬6匹。此戰極大地振奮了肥東人民的抗日鬥志。

2月新四軍四支隊七團參謀長林英堅獲悉駐合肥、店埠、撮鎮的日偽軍將於農歷年三十“掃蕩”梁園,即率所部100多人和八團七連連夜趕到梁園南25公里的鄧崗村,埋伏在公路兩側伏擊敵人。早飯後,日偽軍200多人從店埠向梁園進犯,進入埋伏圈時,設伏部隊迎頭痛擊,打得日偽軍人喊馬叫,亂作一團。當日偽軍重整隊伍企圖反撲時,設伏部隊已及時撤出戰鬥,無一傷亡。日偽軍繼續向梁園進犯。此時,駐守在梁園的國民黨保三團一連和梁園商會的自衛隊聞風而逃。正當日偽軍沖入梁園街上挨家挨戶搜搶時,七團部隊和地方游擊隊密切配合,又向敵人發起了進攻,迫使日偽軍在梁園不敢立足,向護城方向逃竄。

1939年2月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來到四支隊八團駐地梁園。對八團的作戰、行動、發展和擴編問題作出了重要決定:一是將八團擴編為八團和挺進團;二是令八團、挺進團開赴淮南津浦路西兩側的鳳陽、滁縣、全椒、和縣地區活動;三是協同皖東工委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培訓幹部,發展地方黨組織和各種群眾組織。

1939年2月四支隊七團、九團和手槍團先後從舒城、廬江、六安等地東進到肥東境內,部隊分佈在青龍廠、白龍廠、肖家圩、肖鳳集等地,進行抗日鬥爭。(源於肥東黨史方誌網)

1931年程明遠任中共合肥縣職工委員會組織部部長,中共合肥縣第二區區委書記,合肥縣委組織部部長、書記,中共皖西北中心縣委書記兼中共中央與鄂豫皖間交通中心站站長。1932年4月,任中共合肥中心縣委書記,領導農民開展扒糧鬥爭,同年9月被捕,判刑5年,在獄中兩次組織*食鬥爭,取得勝利。1936年2月28日,釋放。1937年1月到延安,先後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和中共中央黨校學習,重新加入共產黨。1938年5月,回原籍從事抗日戰爭,任中共六安縣委書記,組建了六安游擊大隊,兼任大隊政治委員。1939年1月,率六安地方武裝一大隊東進定遠藕塘,與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會師,任團政治處主任。2月,兼任中共定鳳縣委書記,1940年8月任中共合(肥)巢縣委書記。

1932年2月,紅四方面軍廬北地方游擊隊成立,隊長沈其德,皖西北中心縣委派小趙(趙大有,亦稱趙黑頭)前來擔任軍事教練,幫助游擊隊隊員進行軍事訓練,主要活動在廬北和巢湖南岸。

1932年春,皖西北中心縣委決定將廬北特支和三河特支合併,在合廬交界的三河、白石山一帶建立中共合肥南區區委,書記先後由趙海波、顏文斗、孫仲德擔任。

1932年7月,中共合肥中心縣委恢復,中央巡視員陳文在合肥召開黨的負責人會議,宣佈成立中共合肥中心縣委,秦全(程明遠)任書記,中心縣委直屬中共中央,負責指導合肥、舒城、廬江等縣黨的工作。

1933年3月5日,拂曉,廬北游擊隊20餘人化裝成賣魚的、賣草的、賣雜貨的農民,巧奪巢南高林橋商團長槍15支。

1933年3月,桐廬縣委遭到破壞,馬哲聰到舒城縣打游擊,沙溪區委停止活動。舒城特區委員汪伯民派石文章到廬江東湯池、大馬槽、白果樹等地發展黨員。7月,合肥南區解散,白石山支部直屬合肥中心縣委領導。同年8月1日,白石山支部劃分為3個支部,成立廬江特區委。10月20日,廬北游擊隊在鮑家塘被縣常備隊和戴家橋、白石山、盛家橋商團等反動武裝包圍,由於小趙槍法准,指揮得當,隊員勇猛,將敵擊敗,繳獲長槍六隻。

1934年9月,中共合肥中心縣委派張家聲回廬北做黨的恢復工作,先後恢復了鮑家塘、詹嘴崗、戴庄、范家崗、曬死雞、宋家圍子、羅家埠以南等黨支部工作。隨後,中共合肥中心縣委書記劉敏及曹雲露、張如屏、陳郁發、楊銀聲、顧鴻、鳳兆廬、皖西北游擊大隊,也先後來到廬北地區,幫助恢復,發展黨的組織,領導廣大農民開展扒糧鬥爭,打擊反動勢力。

1935年5月,巢南沐家集、廬江盛家橋和巢、無交界處一帶的農民,為反抗地主的殘酷掠奪,在紅軍廬江地方游擊隊負責人何澤洲的率領下,組成一支500餘人的扒糧大軍,沖向廬江大地主宛新如、季大功的家,搗毀糧倉10多處,扒出大米四五百擔,分給貧苦農民。這次扒糧的鬥爭勝利,使巢南一帶群眾初步認識到,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生存,此後,扒糧鬥爭的不斷出現。1937年4月,春荒嚴重,貧苦農民忍飢挨餓,地主卻藉機大放高利貸,卜廟、高林、槐林、壩鎮等地農民自發組織起來,在進步人士鄭其明、陳國勝、趙開國等人帶領下,手拿大刀,紅纓槍和扁擔、布袋,先後搗毀大地主徐興義、徐保初、徐興廣等家的糧倉,扒出大米200多擔。反動的縣政府組織民團和常備隊前來鎮壓,鄭其明等13名扒糧首領慘遭殺害。

1935年,由於叛徒出賣和國民黨保安隊及流亡在皖西北的東北軍的圍追,皖西北特委及游擊師先後兩次遭受重大損失,黨的基層組織也遭到嚴重破壞。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特委在廬(江)北召開會議,改選並充實了特委領導機構,書記劉敏,副書記曹雲露,組織部長張如屏,宣傳部長曹雲露(兼),軍事部長孫仲德,農運部長張士發,婦女部長鳳兆魯,青年部長楊銀聲。另外,新增顧鴻、奚業勝、陳郁發等委員。會議還確定了特委今後的活動方針:保存革命力量,鞏固原有組織,堅持武裝鬥爭與職業掩護並舉,暫時撤離舒城、六安、合肥一帶,分散開展秘密活動,相機開闢新區。1936年3月,特委成員分成5個小組,分散到各地堅持。特委組織部長張如屏以米商身份來到巢城,在巢城北大街租民房,作為特委機關中心聯絡點,聯繫和領導分散在各地的特委成員及游擊武裝。特委書記劉敏,青年部長楊銀聲、委員奚業勝等在巢縣黃麓師範和中廟小學,以教書為掩護,在學校及周圍一帶鄉鎮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特委委員、軍事幹事顧鴻帶領游擊武裝在巢南、廬北一帶活動,並在無為的瓜棚、巢縣的沐集和壩鎮等地發展隊員,建立黨的秘密交通聯絡點。1937年6月,特委成員根據中央指示,先後分兩批赴延安學習。至此,皖西北特委不復存在,後來,中央組織部巡視員宋天覺到安徽,負責安徽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工作。

(節選自《中國共產黨居巢地方史》)

1936年10月,特委軍事部長孫仲德、軍事幹事顧鴻等一行15人化裝成學生,在巢、無、廬三縣接壤的六鳳山,利用農村開賭唱大戲的機會,登台向數千名群眾散發宣傳抗日救國的傳單。孫仲德代表黨組織在台上公開發表抗日演講,孫仲德指出,“九·一八”后,東北三千里河山易色,目前日本帝國主義正大舉入侵,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實行全面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孫仲德強調,在國難當頭,民族存亡之際,中國共產黨願與國民黨、國內各階層人士在挽救祖國危亡的基礎上團結一致,築成一道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共產黨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解放,願灑熱血,拋頭顱,奔赴抗日最前線。孫仲德在演講中還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內戰,企圖消滅共產黨的陰謀,指出,同室操戈,只對日寇有利,對民族的敵人有利,親者痛而仇者快。他大聲呼籲:“自家人不打自家人”、“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他號召各階級、階層人士團結起來,為粉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為中華民族的自由和生存而奮鬥。孫仲德在演講激發起全場觀眾的強烈愛國情緒,在場群眾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不做亡國奴”等口號,當場有四五百名農民、青年學生報名要求參加共產***的抗日武裝。

皖西北特委的這次抗日宣傳活動,既激發起巢縣、無為、廬江三縣邊界人民抗日救亡的熱情,又擴大了黨在該地區的影響。

1939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先後由周恩來、秦邦憲、王若飛、董必武等任書記或代理書記,領導南方國民黨統治區和部分淪陷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江西、福建和港澳地區)及海外黨組織,以及在此範圍內設立的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新華日報》、《群眾》周刊社等公開機構。在複雜險惡的政治環境下,南方局堅持貫徹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廣泛開展統戰、文化、軍事、群眾、外事、黨建等各方面工作,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抗戰時期民主運動的發展,提高了共產黨在全國的威望,擴大了在世界的影響。

(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程明遠傳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程明遠傳奇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六章 皖北中心縣委轉移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