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六章

醫院裏,於德忠在大舅子的陪同下給張玉英辦理了住院。張玉英的大哥也就是於德忠的大舅子是個老實人,心地善良,對自己的妹子疼愛有加,擔心於德忠沒錢,瞞着老婆偷偷的帶了些錢一直跟着跑前跑后。他是妻管嚴,他老婆跟他二弟的媳婦於秀娥一樣,把控着家裏的財政大權,往家拿東西可以,往外拿,門都沒有。這要是偷偷接濟一下誰,免不了一頓鬧騰,正印證了一句話“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於樂長大后,聽他母親跟他聊家常講以前的故事的時候,他並沒有對他的大舅媽和姑姑有什麼不好的想法。多年良好的教育讓他學會了換位思考。其實,從他記事起,於樂家裏雖然還是很窮,但外債還差不多了,不需要靠借錢過日子了,外人對他們的態度也在逐漸轉變。於樂的舅媽和姑姑待他不錯。而且當時大家都很窮,首先應該保證家裏的吃穿用度,幫外人不是義務。於樂這一點看得很透。

如果不出意外,於德忠借的錢還是夠的。為了防止被竊,於德忠家裏很多出門要穿的衣服,在最貼身的那一面都縫了個口袋,有的口袋會縫在內褲上。於德忠從口袋裏掏出一個紮緊的膠袋,裏面是手帕包起來的一捲紙幣,一塊的、兩塊的、十塊的、五十一百的,還有一些毛幣,基本上從大到小,家裏能划拉的,外面借得到的都帶來了。交完住院押金,大家都陪在張玉英旁邊開始焦急的等待。

夜裏十一點,張玉英被推進了產房,老天並沒有為難這對窮苦的小夫妻,十一點四十左右,順產成功,母子平安。大家焦急的心一下子放了下來,都沉寂在添丁的喜悅當中。

於秀娥的預產期比張玉英晚三個月左右,張玉英的二哥算是帶着好奇的心,奔着學習的目的跟着一起跑前忙后的。第二天一早,張玉英的大哥就離開了,他先到於德忠家通知他老父親得了個孫子並告知他兩天後就能出院,然後又順路去了其他親戚家報喜,最後才回到了自己家。張玉英的二哥一直陪到兩天後張玉英出院,然後回家跟他老婆傳授經驗去了。

出院那天,於德忠算了一下,手頭還剩了三分之一左右的錢。他出去買了些雞蛋營養品,破天荒的人生第一次打了一輛車,醫院門口的黑出租。出月子前,孕婦怕見風,再坐拖拉機就不是很合適了。

於宣正在得知有了大孫子的第一時間,看着他的瘋婆娘說“咱家添人口了,你兒子也生了個兒子,你也有大孫子了。你聽沒聽到?”他老婆還是那個樣子,不罵街的時候時哭時笑的,嘴裏嘰嘰咕咕的不知道說著什麼,她這個時候正在呵呵的傻笑,於宣正嘆了口氣“跟你說什麼都沒用,唉”。於宣正轉身出門又加入了他的“隊伍”當中,滿心的興奮總要有人分享。“隊伍”是村子裏消息的集散地,過了中午一頓飯的功夫,村裡大部分人家都知道老於家添了男丁。下午的時候,每個見到於宣正的人都會恭喜兩句“大兄弟,聽說你兒媳婦給你生了個大孫子,真好,以後日子有盼頭了。”

傳統的小村子是要論“禮”的,其實到現在也是一樣,稍微有點區別的是,如今日子富足了,不會算計的那麼仔細了。於家這個家族的,還有於宣正、於德忠爺倆的朋友同學得知消息的這兩天,都在家裏商量了起來,這孩子過百歲(村子有個說法,小孩一百天叫“過百歲”,大家登門送雞蛋,送點錢,吃個席;老人去世一百天叫“燒百日”,那天要去上墳燒紙,也要吃席)的時候給多少錢,給多少斤雞蛋。這個“多少”取決於他們家曾經生孩子時,於德忠、於宣正給過多少,在這個基數上稍微加點算是還禮。同輩中孩子還沒出生的,會算個吉祥數,二十、四十什麼的,等他們孩子出生時,也會收到回禮。這些所謂的“禮”多在同輩之間論。至於孩子很大了,或者以後不會要孩子的,或者當時生孩子別人沒給過的,就可以不用去送了。這個跟孩子的數量也有關係,我家一個孩子,你家倆孩子,我就只送一個就行,因為送倆就賠了。這種約定俗成、不成文的規矩一直在村裡流行着,一般不論家境好壞,送的都不會太多,畢竟當時收到的就不多或者以後還要再加點還回去。這只是村子裏誰跟誰好的一種體現而已,後來的於樂挺喜歡這種事情,他感覺這是“人情味”。

給孩子過百歲送禮,俗稱“送米”,說是米,其實就是雞蛋和一點錢。

張玉英出院這天,於宣正把他兒子兒媳婦那間房的火炕燒上了,順便燒了兩壺熱水,給張玉英煮了幾個雞蛋,熥了點他老兩口自己要吃的剩飯,然後等着見他的孫子,這是除了撿點柴火外,他唯一能給自己家裏做的事了。

------題外話------

今天是臘八了,小時候到了今天就會特別興奮,因為已經看到“年”了。現在感覺年味淡了,尤其是工作后,過年真的就變成了“過”年。小時候家裏臘八會包頓餃子,那時候太窮,吃餃子就是過節,過什麼節都吃餃子,一頓不行就再吃一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故園沉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故園沉思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