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直接證據
朱棣茶杯才剛剛放下,秦政學隨時奉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挖出來的證據。
「臣有證據,臣的這證據可證明,永樂二年會試之時,陳瑛因何秦侍講的賭注,於是安排了袁氏布行的東家賣給了曾啓幾人能在幾個時辰之後自動消除的墨汁,事情敗露,陳瑛威逼利誘,讓袁家一力擔下了罪責。」
早在這個事情剛發生時間,秦鋒就知道此事和陳瑛有關了。
只不過當時,朱棣剛剛即位,需要陳瑛這種人擋在前面,為朱棣肅清心懷不軌之人,坐穩江山。
朱棣堅定不移非要留着陳瑛,秦鋒只能咽下這口氣,等日後再報了。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只要掌握了關鍵證據,什麼時候都有機會,完全沒必要急於一時。
這不,沒多久不久尋到了機會。
秦政學既已開了口,朱棣自不會隨便打斷。
而秦政學好不容易尋到了這個機會,當然要一股腦把該說的都說了的。
不用朱棣多問,秦政學隨之又道:「永樂元年,陳瑛彈劾盛庸怨誹,而當時朵顏三衛至京正商議遼東問題,盛庸也不過是提了些反對意見,之所以會陳瑛彈劾,不過因陳瑛看上了盛庸在城外的一塊地。」
對於盛庸,朱棣的確有難容之心。
只不過,現在要治罪陳瑛了,所有一切惡事都可往陳瑛身上歸咎了。
畢竟,自盛庸自殺到現在,一直有風言風語說,是朱棣沒有容忍之量,故意逼死了盛庸了。
找到由頭推到陳瑛身上,正好可摘出朱棣,朱棣又何樂而不為。
說到此,秦政學微微停頓。
他雖如仕途,但也知道,陳瑛彈劾的那些人,又何嘗不是朱棣在借刀殺人。
他以為此由頭充作陳瑛的罪證,朱棣但有不滿,那他後面的肯定是要省了。
可觀察朱棣,嘴角略帶笑意,未見一絲不快。
秦政學醞釀了一下,這才緊接着開口,道:「永樂二年,彈劾曹國公弟李增枝多置庄產,蓄佃仆,意叵測,曹國公知情不報,不臣不諫,欲謀不軌,其根深之因,不過是因為李增枝的家僕和陳瑛的兒子陳朔在街頭起了衝突。
當然,李增枝仗着身份的確有大置田產,蓄養家僕之舉,而曹國公的確也有知情不報的嫌疑,是否有謀不軌,還需再做調查,絕不能輕易認定。」
李景隆雖曾作為征北大將軍,在靖難之役和朱棣兩軍交戰過。
但李景隆所率的五十萬大軍,基本是在給朱棣送人頭,勝少敗多,若非李景隆這麼折騰,朱棣的靖難還不能這麼快取勝呢。
更何況,李景隆還曾開了金川門,迎了燕軍進城呢。
相較於盛庸,朱棣對李景隆可沒那麼大仇恨。
留着李景隆,朱棣時刻都能想到他在靖難之時的雄風。
唯一的一點,李景隆仗着開了金川門的功勞,平日裏所行的確盡顯居功自高。
當然,相較於一些靖難出身的勛戚還是略差一些的。
不管如何,這樣的人都是朝廷最大的毒瘤。
只不過現在,朱棣並沒有殺李景隆的心思。
如此一來,陳瑛的彈劾,自會成為他自己的一大罪證了。
秦政學說到盛庸的時候,朱棣都沒過多的表情。
說到李景隆,那就更沒什麼多餘的態度了。
既是如此,秦政學再往下說的時候那可就放下大膽多了。
「永樂二年,陳瑛又彈劾耿炳文僭越,耿炳文自殺,耿炳文曾在陳瑛彈劾盛庸,導致盛庸自殺之後,耿炳文罵了幾句陳瑛,當時學生還在場,陳瑛回去之後,曾憤憤難平叫嚷着要報仇,值得一提的是,陳瑛說耿炳文僭越,但卻遲遲沒找到耿炳文僭越之物。」
耿炳文在李景隆之前,做過朱允炆的征北大將軍。
耿炳文的軍事能力,要比李景隆高升很多。
或許是因朱棣天命所歸,或許是因朱棣軍事天賦卓越,或許是因朱允炆提前吩咐不得傷了朱棣,讓他背負殺害叔叔的罪名,所導致的掣肘。
反正,耿炳文與朱棣遭遇,連敗幾場,導致朱棣地盤越來越大,朝廷損兵折將,一敗塗地。
最後,耿炳文被朱允炆召。
輸了這麼大的仗,朝廷沒治罪於耿炳文已算幸運,自不會再重用於他。
自此之後,耿炳文深居簡出,很少過問朝政大事。
朱棣進京,耿炳文沒反抗,自然而然也就做了朱棣的順民。
之後的一段時間,耿炳文依舊謹小慎微,很少和外界有所往來。
這樣的人,說他僭越,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耿炳文年紀擺在那裏,何必搞個僭越,給自己惹麻煩。
最重要的幾人說完,秦政學停頓都沒有了,直接又道:「永樂二年,同時又彈劾駙馬都尉梅殷邪謀,梅殷遇害,梅殷在這之前一段時間,才指責陳瑛女干佞,以私利彈劾與朝臣,才導致盛庸等人被逼自殺的。」
這幾件只是抽出來典型,除此之外陳瑛也還曾彈劾過不少人。
那些人當中,至少有一半是捕風捉影的冤假錯案。
之所以抽出這幾例,不過是因為這幾人都是名聲不菲的關鍵人物。
很多人都懷疑,陳瑛彈劾他們是受了朱棣的旨意。
當然,有風必有影。
人都死了,朱棣的目的已經達到。
他完全可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陳瑛身上,自己認一個識人不清的過錯,外界所有的懷疑自也就不消而減了。
自陳瑛被提拔成這個左都御史,朱棣就做好了隨時犧牲他的準備了。
秦政學口乾舌燥說了大半天,朱棣不見任何震驚,幽幽開口道:「朕知道了,奏章留下,你先回去吧,實情究竟如何,朕會再仔細斟酌的。」
該說的都說了,秦政學只能聽命離開。
都已經這樣了,朱棣若還不理會,那秦政學若想再扳倒陳瑛,可就要再想其他辦法了。
不過,秦政學接連彈劾陳瑛,朱棣都不曾說個什麼,態度已經是很明顯了的。
在秦政學離開之後,朱棣這才冷哼一聲,神色不快道:「秦鋒那小子都趕上朕的情報機構了,知道的東西比朕知道的都多。」
這些都是人緊接着的,只要串聯在一塊不難形成一道證據鏈的。
對朱棣的抱怨,鄭和並未答話。
畢竟他也是朱棣的情報機構之一,他若開始,不是承認自己的無能,就是要說秦鋒掌握的東西太多。
這若仔細追究,可也是會惹上麻煩的。
抱怨歸抱怨,該處理那還得處理。
停頓片刻,朱棣這才沉聲吩咐,道:「招文淵閣學士來吧。」
文淵閣是朱棣的秘書處,走了秘書處的事情,不管最後如何處置,那肯定是要給出個結果的。
沒用多久,解縉幾人魚貫而入。
行禮之後,朱棣這才把秦政學新上的奏章遞上。
解縉率先接過,瞧了之後直接傳了下去。
解縉和朱高熾都得近,陳瑛和朱高煦走的近。
對於陳瑛所作所為,解縉一直都瞧不上。
在其他人奏章還未看完的時候,解縉隨之便開口道:「都察院聞風奏事,但卻也是朝廷的風紀官,匡扶百官言行舉止,做萬民之表率,打鐵還需自身硬,都察院御史只有自身品行上佳,才有資格糾察百官,陳左都御史以私利彈劾朝臣,亂了綱紀,壞了法度,不的不治,臣以為該着有司立即徹查,一旦屬實,需從嚴治罪。」
解縉能做內閣首輔,絕非畏手畏腳之人。
有一說一,這也是歷史上得罪紀綱的原因。
接着解縉之言,胡廣隨之詢問,道:「陳左都御史掌都察院,還是需詳細調查,再做分析,隨意定罪怕會讓忠臣寒心。」
文淵閣組建有段時間了,在這段時間,分成了兩個陣營。
一個是以解縉為主,另一個則是以胡廣為主了。
解縉行事喜歡直來直去,胡廣行事則喜歡繞三繞。
因而,兩人在很多事情之上會有不合。
光輪兩人的關係,那也是能私下喝酒的。
「查肯定是要查,一旦查明,那勢必是要從嚴治罪,還商議什麼再商議。」
先去調查,這是兩人共同同意的。
唯一有出路的,那便是查出之後怎麼辦?
他們好歹都是文淵閣大學士了,在現在雖算不得朝臣當中的領頭羊,但作為皇帝的秘書處,勢必是百官當中各方面的佼佼者。
以他們的智商,他們不可能想不到,朱棣給他們看這道奏章的意思。
朱棣既現在就拿給他們看這個,這奏章的真實性瞭然無疑了。
他們現在說是要調查奏章所言證據的真假,實則則已是在商議對陳瑛的處置了。
同時他們也知道,陳瑛的這些彈劾時出自於朱棣的授意。
因而,胡廣才會說要在調查之後重新商議的。
奏章是真的,陳瑛所做又是受命朱棣。
到底如何處置陳瑛,朱棣說了也就是了。
他們無論再怎麼說,不過是下一個陳瑛而已。
像他們這樣的聰明人,所有的事情一目了然,唯一就看他們如何選擇了。
是選擇迎難而上,還是選擇趨利避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