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金銀的好壞
那事情就算定下來,算皆大歡喜,甚至於馬周熱心到參與籌備此事。
林凡當然願意,有人肯出力,而且是馬周這樣的人,那林凡自己就省事很多了,毫不遲疑,林凡就讓馬周負責前期籌備。
其實,這些大儒都有辦學的想法,只不過,條件不允許。
一是要國泰民安,這個完不成,百姓無法靜下心學習。
第二個,就是要足夠的投入……
李世民現在是真投不起的,別看整個大唐正在向好,可畢竟還算是唐初。
養着個官員機構都很麻煩了,這裏面也包含了教育體系,只不過這個教育體系林凡不怎麼看得上,專門搞一個,李世民肯定不會出錢。
那就林凡來出錢!
第二天,幾個在兩儀殿裏商討的人,就都來到了林府。
為什麼來這裏,因為林凡要搬出金銀,當場點數,李世民也要在場。
這些錢交給馬周,馬周就去/操辦。
通常人不會給自己攬這種麻煩,但馬周不一樣,抬杠雖抬杠,他辦事也是認真的,只不過是對林凡有一些自己的成見而已。
那這樣的機會,馬周自然不會讓林凡“荼毒”學子。
當一箱箱的金銀搬出來的時候,就連李世民也瞪大了眼睛……
“這……先生,都說你與西域通商富可敵國,如今一看……”
“比傳聞中的還要過分。”
杜如晦補充了,“大唐國庫都沒見過那麼多的金銀,安王好手段!”
眼紅了?當然不會,反正現場除了李世民,其他人肯定不會,李世民眼饞是肯定的,可他也不能自己搞什麼經商吧,唐代再怎麼寬待商人,地位總還是低的。
但林凡搞的商號就跳出了這個圈子,甚至百姓都想不起林凡還是商號的後台老板。
林凡笑道:“怎麼,杜相覺得這不好?”
“國富民強,這沒什麼不好,只是……這通商再搞下去,百姓看重金銀錢財,會不會傷農?”
所以,林凡才把這些金銀都拿出來搞教育。
金銀算個屁的財富,有了整個教育系統,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對大唐來說是,對林凡來說也是,到時候天下都是自己學生,只要不自己作死,就不可能有人敢動林家,這是一個值得全部投入的方向。
林凡笑道:“這些金銀,都是從西域換回來的,也有些是南洋所產,杜相,將海外的金銀,盡歸於我大唐,你看這算不算功績?”
“安王這麼一說,還真是功績。”
杜如晦點頭,李世民也點頭,想讓大唐成為天下中心,就得集中所有財富。
那誰去拿回來?
派兵不合理,後世該罵他是個征伐暴虐的皇帝了,別人也不會自己送給你。
所以,通商將金銀換回來,對後世子孫有莫大的功績。
誰都不能否認這一點的,如我們後世熟知的白銀帝國,大明,很多人都說大量金銀通過貿易過來,會造成國內的通貨膨脹。
沒錯,確實會,但這是對當朝的百姓難受而已。
對後世,如果這些金銀能保住的話,貴金屬難道不是留給子孫的財富?
只不過大清沒保住而已嘛,又給賠出去了。
後世引以為傲的長城,對秦帝國的百姓來說,感受估計完全不一樣。
所以不能一概而論,用多大的視角就會有多長遠的判斷。
今天,林凡就是從大視角開始入手,從最簡單的開始說起。
房玄齡也在點頭:“天下財富盡歸大唐,這是萬世之福,安王這確實是功績。”
說完萬世,林凡也開始說當代了。
“可是陛下,大量引入金銀,確實是對國本會有損傷。”
“哦,為何如此說?”
這,就牽扯到通貨膨脹的事了,會把百姓變得更窮。
林凡在這裏也不方便用後世的說法解釋,金銀的好處說了,大家都能理解,反正這種貴重金屬你拿回家,最後肯定是一件好事。
那麼壞事呢,林凡就打算舉例說明。
“陛下,咱們這裏有四個人,倘若這個天下只有咱們四個人。”
“而天下的糧食,每年產出兩千斤,正好咱們四個人每人手上有一錠金子,一樣大一樣重,那我們每人就能分到五百斤糧食,很公平吧?”
“陛下,臣這個例子,就沒有上下尊卑了。”
林凡開始舉例提醒,李世民也無所謂,點頭:“很好,若是天下只有我們四人……每人每年五百斤糧食,也算豐衣足食,人人一樣。”
唐朝五百斤,就約等於後世的七百斤。
這個口糧確實豐衣足食了,誰都不會挨餓。
此時林凡笑道:“但若是我從別處又拿到了金子,手上的金子是你們的數倍,那糧食就不是這麼分了……”
杜如晦醒悟過來:“原來如此!”
說到這裏,他們基本上都醒悟了,金銀不是財富,糧食才是。
但金銀是分配財富的資格,你們的金銀少,就沒資格擁有更多糧食!
李世民當然也是一點就通,關鍵是他就算皇帝,也不能破壞這個金融規則。
你一旦不認金銀的兌換功能,那整個體系也崩壞了,大家再回到非常原始的社會。
在這個例子裏,林凡手上的金子忽然增加了,導致其他人手裏的金子貶值。
但金子貶值不會影響糧食的總量,而是影響了糧食的調配比例,本來大家都一樣的,結果現在分配的話,會被金子更多的人拿走。
那剩下三個人豈不是餓肚子了?
甚至會更慘,也可能有人會直接餓死!
李世民怔怔道:“那會讓百姓陷入貧困,豈不是不該讓金銀進入我大唐?”
“陛下錯了,並非不該,金銀盡歸大唐,對後世子孫有好處,但金銀入大唐所產生的不良,當有更合理的辦法解決。”
杜如晦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態度。
李世民問道:“那杜愛卿,該如何解決呢?”
“陛下,現在的金銀數量,還不足以影響那麼大。”
林凡笑着解釋,“但若是將這些金銀用來辦學,我覺得當是更合理的。”
一好一壞,林凡也導向了辦學的必要性,否則你拿錢怎麼辦嘛。
房玄齡也是這看法,他們都有一種積極辦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