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兵制

1—22.兵制

西營這邊分配裝備,是需要給主寨那邊的相關管事機構報備的,而這事現在就由江昊去辦。江昊在往主寨去的路上碰到了老霍,兩人就一起結伴而行。

主寨就在這青木峰最高處的山頂區,乃是大當家吳清以及整個山寨的決策中樞的所在之處,也是執法閣、計功閣、軍器閣、錢糧閣等執事機構的所在之處。

山頂區的面積不小,被劃分為了不同的區域,中央是決策中樞以及各執事機構的所在,後面是頭目們的居住區,都是一般人不能隨便進入的。

至於前面,也就是進入三道門之後的這一片區域,則是一片廣場,廣場邊上有着一座大廳,不少戰士進進出出的。

“這是什麼地方?”江昊問道。

老霍道:“這裏是計功閣管下的榜文廳,是接任務和兌換積功點的地方。”

江昊聞言恍然。

之前就聽說這北山義勇的管理是一種鬆散與紀律相結合的奇怪方式,任何一名戰士都可以辦理任務相關的事宜來獲取獎勵,頗有點象藍星上一些魔幻小說里傭兵公會的感覺。

江昊對這種地方頗為感興趣,於是就走進了這座大廳參觀了一番,果然只見大廳內的兩面側壁上都掛着巨大的任務榜單,靠里是一排櫃枱,櫃枱裏面坐着一些年輕人,正在為那些戰士辦理各種與任務相關的事項。

隨便看了一些任務,大體上無非是懲罰北山峽的一些地方惡霸、為受難民眾主持正義,還有獵殺某種凶獸、尋找某些物品等等之類。

另外還有一大類是常設的任務,說穿了就是斬殺北蒼軍、山賊、韃子等敵人的首級可以獲得的獎勵點數兌換。江昊發現這一類的兌換點數還不少,不禁想起之前自己所殺的那數十名山賊,若是上山入伙之後再殺的話豈不是可以大發一筆?

真是可惜了。

看了一圈,江昊發現這榜文上的任務功勞點數都比斬首小多了,所以興趣不大,因此拉着老霍便走出了大廳,來到了廣場對面隸屬於軍器閣的軍器兌換廳。

這軍器兌換廳的格局與之前的榜文廳差不多,裏面也有一些戰士兌換了刀劍弓弩之類的兵器、興高采烈地離去。

仔細看了一遍牆上掛着的可以兌換的物品明目、剩餘數量以及所值的積功點數,江昊發現這些物品大部分都是各種兵器、弓弩、鎧甲等等,也有馬匹、不過剩餘數量為零、兌換不了。此外,他忽然發現在兌換物品的名單里居然還有幾本書!

看了一下,主要是幾種與軍事兵法相關的書籍圖冊,大都是大楚官方印發的軍隊科典之類,每種的剩餘數量都不多,多則七八本、少則兩三本而已。

見江昊在仔細地看那些書的名單,老霍道:“小江,你識字嗎?”

江昊道:“笑話!我如何不識字?莫非你不識字?”

這個世界的天華文字與藍星上的東方文字雖然初看起來很不一樣,但仔細一看其實卻是大同小異,都是象徵文字,都有“六書”的構造,所以稍微熟悉了一下,江昊就解決了文字障礙。

“也不是不識字,只是只認識一些簡單的字,看看榜文還行,讀這樣的書費勁。”老霍道:“其實,咱們這山上還是粗人多,所以這些書都掛了很長時間了,也沒有人去兌換它。”

“原來如此!”江昊點頭,然後便將那些書每樣兌換了一本。

由於之前立下了不少功勞,而且還是大功,所以江昊的積功點數很多,不過眼下也沒有多少需要兌換的東西。而這些書所需的點數很少,對江昊來說就是一個零頭而已。

回到營地之後,與老霍道別,江昊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拿起那幾本瀏覽了一下,不知不覺間對於大楚的兵制有了一些了解。

青木峰上,東營的三個屯都是按照北山義勇的習慣,各個屯之下分設了隊,而隊以下都是按照個人之間的關係互相結合成為小隊,每個小隊的人數不是絕對確定。但許二這邊卻是參考官軍的建制在西營三個屯的各隊之下設立了卒、卒之下又設立了伍這一層建制,每個伍的人數也相對固定、由五個人組成,這是為了訓練一些伍的配合作戰戰術。

卒、伍等基層建制均來自於大楚官軍,五人為伍,五伍為卒,五卒為隊,五隊為屯,五屯為營,通常五六個營又組成一個軍。

江昊從莫離的記憶中知道,北夷人傳統上的軍隊組織是按照十進制的,十人隊、百人隊、千人隊、萬人隊這樣,而大楚官軍的基礎建制基本上按照五進制,大概這是因為各自的主體兵種、裝備以及戰術所決定的。北夷人全部都是騎兵,擅長靈活機動的長途奔襲作戰的戰術,所以十人隊的規模比較合適。而楚軍多用步兵或步騎結合的陣戰,由五個伍組成的一個卒是最適合的基層建制。

其實,無論是北夷人還是大楚官軍,他們的軍隊建制都是基於各自的社會結構。比如,北夷人作為游牧民族都是以部落結構組織在一起的,所以他們的軍隊也是在部落的基礎上構成的,一般一個萬人隊就是由一個部落聯盟的適齡男子組成,而一個千人隊一般是由一個部落的適齡男子組成,未必是精確的一千人,七八百或者一千多的都有。

而大楚的情況就複雜了很多,這首先是因為大楚是一個以小自耕農為基礎的農耕社會,不象北夷那樣差不多是全民皆兵、部落就是自然的軍隊組織。加之大楚為了防範形成軍閥割據而實行了“以文馭武”的國策,所以平時的軍隊都不是由指揮作戰的將官帶領的,而是由隸屬於兵部系統的各州“兵馬司”來管理,謂之“戍兵制”。

在每個州,除了州牧府及其所屬的六署之外,還有隸屬於兵部的兵馬司、隸屬於戶部的轉運司再加上隸屬於都察院的按察司,號稱“一府三司”。這三司皆為四品,其級別雖然比州牧低了一級,但卻並不隸屬州牧府管轄,而是只聽命於他們各自在

(本章未完,請翻頁)

京城的上級機關。

這個世界上大楚國的戍兵制不同於藍星上東方大國曾經的唐代的府兵制或者明代的衛所制,沒有專門的“軍戶”戶籍,兵員都是從普通的民眾之中徵募而來。

當太祖皇帝之時,實行的是一種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役兵制也即義務兵役制,所有被授予了田地的農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不過農民服義務兵役是有時間限制的,每年合計需要服役一個半月也就是四十五天。如果因為戰事等情況而必須要超期服役的話,那麼按照規定官府就得給超期服役的士兵額外發放軍餉。

不過,到了太宗翰文帝時期,廢除了役兵制、改為了募兵制,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但無論是役兵制還是募兵制,但凡集結起來的部隊,除了州郡縣所屬的一些治安兵之外,作戰部隊在主體上都是按照戍兵制來管理。在這種制度下,地方的兵役管理與士兵的徵召由州、郡、縣三級地方官府的武官之首“尉”來負責,徵召后交給指定州的兵馬司,再由兵馬司將之分撥到屬下諸提轄司、編入營屯等單位之中,發給裝備、進行訓練,謂之“戍兵”。到了戰時,這些平時由兵馬司管理的戍兵部隊就會被以營屯為單位成建制徵調編入真正負責作戰的軍團中,而當戰事結束后,作戰指揮機構解散,所屬的部隊就返回各自的駐地、仍然歸於相關兵馬司的管理之下。也就是說,大楚軍隊在平時的管理和戰時的指揮上是不同的兩個體系。

這種管理和指揮分開的“戍兵制”,是大楚的獨創。前梁時期,也是實行了“以文馭武”的國策,但那時的以文馭武僅僅只是將一定級別以上的統兵官全部換成了由文官擔任而已,不但因為文官大多不懂軍事而造成了部隊的戰鬥力大大下降,而且也未能真正解決統兵官擁兵自重的弊端,只是擁兵自重者由武將變成了文職的封疆大吏而已。大楚開國后,深知這一弊端的太祖鴻烈帝在軍制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創造出來一套更加複雜的軍制,這套軍制的要害就是將作戰指揮和平時管理兩個體系分開,兵部以及各州兵馬司負責軍隊的建設以及平時的管理和訓練、無權指揮部隊作戰,戰時則由樞機院管下的作戰指揮體系中的各個機構來負責指揮作戰。這樣就徹底斷絕了擁兵自重、武裝割據的可能性,而且在指揮作戰時也可以大膽起用武將,畢竟由武將指揮部隊作戰終究要比不通軍事的文官靠譜了很多。

當然,武將也都只是擔任作戰部隊的長官,而在戰時指揮機構之下還另外設有專門負責後勤的文官體系,武將只能指揮部隊作戰,錢糧裝備等後勤事務則由文官負責,甚至針對一定級別以上人員的獎懲與軍法處置也都由專門的文官機構與領兵的武將共同負責,以免武將利用作戰時期統兵的權力搞什麼名堂,所以這也是一種“以文馭武”。

至於作戰指揮機構,名堂就比較多了,主要有拱衛京師的禁衛軍都指揮使司、常設的邊軍節度府、臨時設立的督師行轅、都督行轅以及州郡地方兵這四大系統,其中任何一個系統麾下的部隊都是來自於各兵馬司、並且其中的兵員部隊還是定期輪換的。

禁衛軍的常備編製有數十萬之多,平時主要部署在京畿地區,以禁衛軍都指揮使為最高統帥,其下又分設若干指揮使,各統率數個軍,駐紮在京師周圍的各個州。

邊軍節度府則是大楚在邊疆地區設立的常設性作戰指揮機構,節度府的長官為節度使,節度府之下可以轄制若干個軍,組成各軍的部隊則是由各州兵馬司中抽調並進行定期輪換的。儘管沒有明文規定節度使必須由文官擔任,但自從太宗翰文帝之後所有的節度使就都由文官擔任、並且形成了一種慣例。

至於都督行轅,則是為了一場戰事臨時設立的指揮機構,其主帥為都督諸軍事、簡稱“都督”,所管部隊的情況類同於節度府,不過也有可能是從節度府管下的部隊中臨時抽調。不過,這都督府雖然在制度上是有的,但在實際上卻往往被“督師行轅”所替代。督師也叫督師大臣,乃是由高級文官擔任的、類似於都督作用的大規模作戰統帥。

至於地方州郡兵的作戰指揮體系,則是由州指揮使和郡兵馬都監這兩級組成的。不過,州指揮使和郡兵馬都監都不是必設職位,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不像兵馬司是各州都有的常設機構。

各州的指揮使乃是直屬於樞機院的,不同於三司,指揮使是三品正將及其以上的武職,但指揮使不象三司那樣有專門的常設機構,只是在有戰鬥任務時才會臨時建立其幕僚機構,謂之“指揮行轅”,其中包括從三司抽調的參謀以及負責後勤與軍法的文官,以及從州指揮使司抽調的武將軍官。州指揮使司是常設機構,但其長官並非是指揮使而是判指揮使司事,系直屬樞機院的文官,其品級也不過是區區五品,所負責事務只是掛在本州的作戰體系的武將軍官的日常服務與管理而已。

節度府、都督行轅、督師行轅以及州郡作戰指揮體系之下所統轄的部隊,其基礎是軍一級建制,軍的指揮官為都統制官、簡稱都統制,由五品偏將及其以上品階的武將擔任。在各軍以下,有從各州兵馬司抽調而來的營一級部隊,營的指揮官為統制官、簡稱統制,由七品主尉以上軍官擔任。

在較大規模的戰爭中,通常在節度府或者督師行轅之下還有可能設立道一級建制,戰罷則撤銷,帶有半臨時性質。道的主將為“總理某某道兵馬事”、俗稱總兵官,通常由三品正將及其以上品階的武將擔任。當然,如果戰事時間不長,也未必會設立道一級建制,而是由節度使、督師臨時委任一名文官或者武將來指揮相關各軍,這種情況稱為“並護諸軍”,俗稱“護軍”。

道一級建制通常是在集結多個軍作戰並且需要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時才會建立,而總兵官就相當於是這一路兵馬的前敵總指揮。這一制度是本朝太祖鴻烈帝懲於前梁以文官擔任前敵指揮不

(本章未完,請翻頁)

利作戰的弊端而加以改進的,畢竟武將在前線指揮要比文官合適得多。而由於道一級建制並非常設,所以即使武將擔任總兵官也不可能擁兵自重。

雖然道是臨時性的,但也要看戰爭持續的時間,而現下楚燕之間的戰爭已經持續十年了,所以有很多的道差不多都變成了常設建制。

不過,就算如此也不怕武將擁兵自重,因為按照大楚軍制平時各營皆歸各州兵馬司管轄,因作戰需要而調往相應的作戰指揮機構之下接受其統轄,而當一個營到了作戰期滿之後,便會奉命輪換、脫離節度府以及各路的管轄返回其原本的駐地、歸於所屬的兵馬司管轄。

日常時期,各州的指揮使司與兵馬司各自有一套武官系統,指揮使司所負責的武官一般上至偏將下至從尉,戰時即由此抽調將官擔任都統制、統制,也由這些將官中選任郡兵馬都監。而兵馬司之下的武官為都提轄官和提轄官,專門替代作戰指揮體系下的都統制官和統制官、負責平時戍兵部隊的管理和操練等事宜。

對各部隊來說,屯長以下的軍官軍吏一般是不會更換的,但營以上的部隊在戰時和平時卻是由不同體系下的武官來統轄的。

總之,這一套看起來很複雜的制度似乎是完美地解決了領兵官擁兵自重甚至軍法割據的弊端,但它本身也有弊端,比如一旦地方上亂賊蜂起、底層的兵役結構遭到破壞,就給戍兵製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所以,後來改為了募兵制一方面是通過軍人的職業化來提升部隊官兵的軍事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大楚的武官是分為大將、上將、正將、副將、偏將、裨將、主尉、從尉以及軍候共九品,其中正將可以擔任總兵、副將可以擔任副總兵、偏將可以擔任都統制、裨將可以擔任副都統制、主尉可以擔任統制、從尉可以擔任副統制、軍候可以擔任屯長。但是,可以擔任並不代表就一定就會擔任。事實上,武官也許會在兵馬司之下擔任提轄官,也可能掛在指揮使司或者都指揮使司賦閑待命,通常大部分將官只有在戰時才會出任領兵官。而且就算是出任領兵官,也未必沒有高階低職的情況。

大將和上將都是地位超然的高級將領,但卻是極少領兵,就算是出任領兵官也不可能超過總兵,因為以文馭武、不再委任都督的大楚已經沒有了總兵以上的武職領兵官。

至於各州的兵馬司則不能參與作戰指揮,因此其屬下的都提轄與提轄官只負責訓練兵馬,除了特殊情況外也都沒有權力領兵出戰。即使地方上出現了緊急情況,也只能由州指揮使、郡兵馬都監以及從指揮使司抽調出來的武官來擔任領兵官去執行作戰任務。

除了州指揮使以外,能夠領兵出戰的武官平時都在各州的指揮使司的管理之下,但指揮使司本身卻是沒有什麼權力,所管的其實只是這些武官的管理和服務工作,當然也有一定的監督使命。

常設的節度府、督師行轅等作戰指揮機構,其麾下的武官大部分都是從各州的指揮使司中抽調的武將軍官。

至於副將以上的武將則不歸各州指揮使司管理,而是直屬樞機院管理,除出任某州的正副指揮使以外,平時都集中在京師或者一些重點的城市,樞機院在這些地方有專設的都指揮使司來負責他們的服務和管理。

中土歷來的地方兵就是州郡縣兵,本來是中土歷朝軍隊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州郡兵在傳統上都是由地方長官統轄的,不過到了大楚一朝卻是有了很大的改變。為了防止地方州郡擁兵自重甚至舉兵造反,所以朝廷大幅削減了地方官所統轄部隊的員額,州郡縣負責軍事的主官州尉、郡尉和縣尉屬下的州兵、郡兵和縣兵的兵力很少、淪為了治安部隊。

不過,州尉以及郡尉、縣尉這些中下級地方武官,除了能指揮麾下的少量地方治安部隊之外,還有負責兵役統計徵發招募的職責,也算是比較實權的位置。

既然地方兵的兵力嚴重不足、只能起到平時維持治安的作用,那麼為了防備較大的匪患和其他動亂,必要時州郡只能向上級報告並請求派兵征討。而派兵則只能是由樞機院決定,從兵馬司抽調戍兵部隊、從指揮使司選派武將軍官。

如果情況緊急又無法聯繫樞機院,或者因為時間問題來不及等待樞機院和兵部的命令,那麼州牧可以會同指揮使、兵馬使以及判指揮使司事共同商議決定出兵,事後必須向樞機院和兵部呈文說明情況。

此外,大楚在縣一級還設立了武職的團練使,團練使與縣尉平級,接受州兵馬司和郡守的雙重領導,負責所在縣的民勇訓練考核等事宜。

這一套軍制可謂是相當複雜,但也確實有效,因此自大楚開國以來,還沒有出現過軍隊造反和武將不聽指揮的情況。

當然,這也未必就是制度的威力,也與大楚的國力與政治狀況有關。比如,在大楚開國已經快要達到百年的現在,將領軍官們也沒有那麼老實了。不過,終究是由於這一套制度的原因,將領們依然是不可能擁兵自重,而是更多地推諉扯皮、推卸責任罷了。

相對而言,北夷人的部落兵制則是平時的管理和戰時的指揮是同一個體系,通常那些萬人長、千人長等等的將官都是由部落的酋長或者酋長的親屬擔任的。

至於北燕的軍制,本質上與北夷沒有區別,都是部落兵制。所以,北燕朝廷在北峽三郡也廢除了之前大楚所實行的極其複雜的戍兵制,改為了類似於部落兵民合一的封建兵制,由各個家族的族長同時擔任地方長官城守和一地軍隊的統帥,其麾下的士兵也都是由他們自己在地方上徵發。

現在北山峽各大家族再度回復到了內附大楚之前的情形,相當於一個個小軍閥、土皇帝。

北峽的義軍當然是沒有條件實行戍兵制的,也不可能實行部落兵制或者封建兵制,所以他們的組織方式就更加簡單而直接。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劍嘯崑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劍嘯崑崙
上一章下一章

1—22.兵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