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切膚之痛
對於太子林敬的表態,大明的勛貴們自然不敢小覷,實際上自從他們都被太子給擺了一道之後,便不再小覷於他,畢竟能夠在這般年紀就將他們騙得團團准,可不是那麼容易。
只是,當太子下了最後通牒后,他們也並沒有選擇老老實實聽話,而是開始耍起了噁心人的手段——你不是認為我們家霸佔太多田地,太富裕了嗎?那我就給你好好哭哭窮,讓你看看大明朝臣子們的本色!
因此在次日一大早,京城的幾家國公府上居然都開始大張旗鼓地變賣起了家產,有些侯府里還讓奴僕們將府里的各種粗細傢具、衣服、首飾、字畫、古玩,凡是能賣的幾乎都拿到了大街上,甚至還有人都開始將房子上的裝飾都給拆了下來,他們還在大聲吆喝着,陰陽怪氣地說道:“咱家是朝廷的人,朝廷缺了錢,咱家就是傾家蕩產,也要把家產給了朝廷!”
要知道,像這種情況可是歷代都沒有過的奇聞,頓時在京城內轟動了起來,幾乎每天都有很多人前去看熱鬧,而次數一旦多了以後,這件事自然很快在士民百姓中引起了紛紛議論,他們的態度也開始發生着微妙的變化。
有些人認為皇帝做得實在有些太過分,畢竟勛貴們都是一國之體統,怎麼能鬧得這些勛貴們都要變賣家產了呢?是不是說明大明朝已經不行了?
還有一些聰明人則聲稱皇帝英明無比,就應該拿這些勛貴們開刀,省得繼續從百姓的身上割肉,至於這些勛貴變賣家產完全就是在耍無賴。
人人看法雖然有些不同,但是有一點卻是認同的,那就是所有人都明白,皇帝是真開始動真格了。
當然,勛貴們搞出的這些么蛾子,自然也沒有瞞住皇帝的耳目,很快崇禎皇帝就知道了這些人做出的好事,頓時有幾分怒不可遏。
“他們在幹什麼?他們這是在幹什麼?是要違抗朕的命令嗎?”
一旁被緊急召見來的太子林敬在知道了這件事後,便沉聲道:“若是如此便放過他們,只怕有損父皇威嚴。”
崇禎皇帝也點了點頭,他同樣認為這件事不能輕易放過,否則將來籌餉一事便更沒有着落,只是眼下皇帝多少有些無計可施,畢竟他能抓李國瑞,可是不能將所有的勛貴都抓走,否則人心思變,這天下恐怕也要塌了。
對於崇禎內心的擔憂,林敬自然清清楚楚,他也不願意將事情弄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否則昨天召見劉文炳和鞏永固時,也不會那處那封摺子來讓他們代為傳達,就是希望勛貴們也能退讓一步,這樣大家都能交代得過去。
可是讓林敬失望的是,勛貴們很明顯還不願意服輸,那麼他也只能選擇繼續下場去掰掰腕子才行。
“父皇,通逆一案涉案諸人中,也包括了我大明的諸多勛貴宗親,還請父皇下旨,讓兒臣繼續追查下去,絕不姑息一人。”
崇禎皇帝心裏也很不舒服,他同樣想給勛貴們一個教訓,便點頭道:“此事自然要徹查下去,不過也要注意分寸。”
“兒臣自然明白。“33
見林敬依然信心滿滿,崇禎皇帝便從如山的奏疏裏面,翻出了幾本奏疏,扔在了林敬的面前,無奈地說道:“你看看,已經有人開始彈劾你私自和談的事情了.....”
林敬連忙翻開摺子,簡單大略地看了一遍,心中頓時就有了譜。
原來這幾本摺子都在彈劾太子私下派人同建虜進行議和,甚至還有人聲稱太子為了議和,準備將抓到的阿巴泰給放回去......裏面的內容傳得有鼻子有眼的,自然也就招來了言官們的狂轟濫炸。
前文中說過,大明朝的政治正確就是不議和不當軟骨頭,哪怕戰場上打不贏也要死磕着打下去,否則一旦軟了下來那麼就會引起許多人的攻擊——固然有當年宋元的原因在裏面,可更多的還是他們已經形成了這種世界觀,那就是一旦要議和,就等同於要跟敵人投降。
林敬雖然不明白到底是誰去慫的,但是他也並不擔憂,甚至有些無奈。
原因很簡單,林敬從來都沒有想過放阿巴泰離開,因為他的身份就已經決定了此人將來的價值,至於一些人以訛傳訛,卻是將放走前去盛京議和的祖澤潤當成了阿巴泰,也就引起了這麼一場軒然大波。
不過除了林敬本人以外,就連首輔吳性、次輔蔣德璟以及兵部尚書張國維等人也都吃了掛落,他們每個人身上也背着十幾本摺子,人人都被清流罵過。
“父皇,一些腐儒而已,算不得什麼,倒是和談的事情一直都進展得不甚順利,兩邊還不知道要拉鋸多長時間.....”
說到這裏的時候,林敬倒是輕輕搖了搖頭,這件事從一開始就進展得頗為不順,不過有人拿這件事來攻擊自己,怕是另有所指。
“兒臣以為,眼下同建虜議和乃我大明全力解決內亂的關鍵時機,倘若無法實現,則我大明則始終處於首尾不能兼顧的狀態,也自然無法重振我大明之聲威,因此議和之事,不應為些許腐儒之言而斷絕。”
崇禎皇帝也只是提點了一下,他繼續說道:“總之,通逆案還是要繼續查,議和也要繼續談,但是有些關節你還是要把握清楚,不可妄作主張才是。”
“兒臣明白。”
林敬猶豫了片刻,繼續道:“兒臣眼下倒不是很擔心議和的事情,終歸是在慢慢談,關鍵還是這一次的通逆案,兒臣實在有些擔憂。”
“擔心什麼?”
崇禎皇帝頓時有些好奇,他知道自己的這個太子可是一向天不怕地不怕。
林敬認真說道:“眼下通逆案已經牽涉了一大幫皇親和勛貴,他們自然不肯束手就擒,時下京城多有人言,我大明只對異姓勛貴下手,卻對同姓藩王視而不見......兒臣並非被激將,而是認為倘若不能藉助這次機會去做些什麼,實在有些可惜。”
崇禎皇帝這段時間也被這幫子人給激怒了,他有心給他們一個教訓,可是眼下除了一個劉國瑞以外,皇帝卻還沒有想好從哪裏着手,正是有心無力的時候,見太子主動開口談及此時,便直接開口詢問。
“慈烺,你準備怎麼做?”
林敬腦海中的思路一閃而過,他終究將那份太過於極端的方案擱置了下來,而是換成了另一個相對更加緩和的計劃,他沉聲道:“兒臣以為,眼下的關鍵在於天下藩王所吞吃的祿米已經佔據了大明財政的絕大部分,我大明想要真正振作起來,就必須握緊基本盤,割除這些毒瘤。”
崇禎凝聲道:“你是準備對宗藩的祿米下手?”
林敬點了點頭,道:“沒錯,一旦能廢除宗藩祿米,大明就能輕裝上陣,減輕百姓負擔,還能增加中央財政賦稅,到時候就可以有足夠的財力去編練新軍,屆時無論是內憂外患,都將不再是我大明的問題,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弊的大好事。”
崇禎卻是輕輕嘆了一口氣,“慈烺,朕並非沒有想過廢黜宗藩祿米,可是這件事着實棘手,稍不注意便是一場大亂啊。”
大明宗藩祿米銀每年都要佔據大明一半的稅收,自然也被天下的有識之士看在眼裏,希望廢黜宗藩祿米銀的人也不止一個兩個,而不得不說的是,大明朝的宗藩制度堪稱是天下一大奇葩,甚至放在歷代王朝里都屬於最垃圾的那一種。
原因很簡單,不光是宗藩制度外面的人在反對,甚至連宗藩制度裏面的大明朱家子孫,也都對它沒有什麼好感。
在原本歷史上,大明滅亡時雖然像福王朱常洵這樣的王爺們都肥得流油,可是這些藩王終究只佔據了少數,到目前為止也就是三十來個,而真正的絕大部分朱家子孫,卻因為祖制的緣故不能科舉做官,不許經商營生,只能守着那點被剋扣殆盡的祿米過活,就連有些實在窮得沒有辦法的宗室們想要做點小生意討口飯吃,卻依然被駁回,原因就是祖制大於天。
不知道有多少朱家子孫希望能夠擺脫這座牢籠的束縛,就算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人,也好過做一個被餓死的朱家子孫。
因此,像這種失敗至極的宗藩制度並非沒有變動,實際上在漫長的歷史上已經改過了好幾次,其中排除掉朱棣那一回以外,比較大的變動主要有四次。仟韆仦哾
第一次發生在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彼時明廷就已經感受到了繁衍下來朱家子孫的威力,財政上已經開始頂不住,不得不宣佈了一條規定:“其郡王以下祿米俱米鈔中半兼支,郡主而下祿米俱本色四分折鈔六分。
意思很簡單,以後發祿米就不再實實在在的發了,而是用大明寶鈔來折算,但問題是當時的大明寶鈔已經貶成了一張廢紙,用來擦屁股都覺得不舒服——因此,這道命令下來以後,等同於大明宗室祿米的實際發放數額就砍掉了一半,規模之大,不得不令人嘆服。
第二次變革則發生在嘉靖元年,當時朝廷給出的規定是,以後宗藩祿米全部折銀進行發放,其中像河南每石三錢五分,山西每石五錢,湖廣親王每石七千六分三厘、郡王每石六錢、郡王以下五錢,嚴格來說這些折銀標準是要普遍低於當時的行情,也就是說宗室們的福利又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