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金海華
除夕夜和金海華一起去慰問的時候,林原和表達了想跟金海華聊聊的願望,金海華同意了。時間就定在初三的下午,地點定在了臨湖的一間茶室。兩人都要去市裡拜年,乾脆約在臨湖了。
“你肯定知道我要走了,對嗎?”兩人一坐下,金海華開門見山地問道。
“年前才知道的。”林原和也不隱瞞。
“現在還對我有意見嗎?”金海華看着林原和問道。
“怎麼敢呢?”林原和有點尷尬。
金海華笑了笑。林原和不願冷場,趕緊道:“金書記怎麼會想到要去外省交流的?”
“跟你相比,我年紀大了。跟其他一些幹部相比,我還年輕。身體條件也還好。我也想干點事。”金海華道。
“至於說條件艱苦。我本來就是從圍安這個貧困縣過來的,再艱苦還能艱苦到哪裏?我當過兵,轉業回來從鄉鎮一步步升上來。要說苦,還能比八十年代的圍安更苦?”
“在霍海,我一直就展不開手腳。這有我自己的原因——我工作上的思路不太跟得上形勢。當然,也有本地盤根錯節的關係限制。”
“霍海的幹部能動性強,不等、不靠、不要,這是優點。但有時組織紀律性比較差,很會陽奉陰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林縣長你到霍海還不到四個月,印象可能不深。我來了快一年半,已經了解本地幹部的一些習慣與做法。我提出那個所謂的加快基礎建設計劃,為什麼只有你和楊彬有明確的不同意見?那麼多本地幹部怎麼就沒有意見?明知道這不太現實,他們為什麼不提?因為他們根本不在乎這個方案是否能通過。他們不會跟上級提什麼困難、意見。但在執行的時候,他們會把整個計劃改得面目全非。這是本地一種特殊的官場文化。也不局限於霍海,周圍幾個縣市或多或少也有這個問題,霍海比較突出一點。”
林原和點了點頭,金海華說的問題在全省的不少縣市都有。
“這個習慣不好。決策之前大家應當充分發揚民主,充分醞釀。有意見應該大膽提。方案定下后就不要隨意改動。”金海華繼續說道。
“霍海出去的幹部也不少,幾個縣市當中算多的,你看有幾個能走上地市一二把手的位子的?八十年代以來一直就沒有過!為什麼?是他們能力不夠?能力不夠在霍海為什麼就干那麼出色?是因為他們提拔上去以後,還保留在霍海工作的一些習慣。這些工作習慣在縣裏問題不大,到地市一級,有時候會很致命。”
受教了!林原和有過一些模糊的印象,但從未有金海華這樣清醒的認識。
“路大明和化肥廠的案子,查了那麼久,還沒查完。真查不出來?這裏面的阻力來自哪裏?市裡有一點,但主要是在下面。那個金佛的事情,本來就不是什麼大案,縣公安局為什麼不願查?僅僅是因為曹瓊的關係?”
林原和聽了這話,看了看金海華。但金海華只是點到為止,不再繼續說下去了。他轉了話題:“你在主管集體企業改制的工作。鵬程、源利、東曙三家企業,很頭痛吧?”
林原和點點頭,道:“是的。東曙產權很不清楚,銀行貸款也大;源利主要是銀行貸款太多,銀行不會坐視資產流失的;鵬程其實就是個私營企業,產權很清晰,但他們的工作非常慢。”
金海華笑了笑道:“我提個建議,具體你自己掌握。這三家先放一放,不着急。其它村辦和鄉鎮辦的先解決。村辦的一部份其實是私營的,也有一些有村集體的錢,總的來說產權比較容易理順。鄉鎮的,絕大多數政府從來沒有投入過一分錢。無非是出個文,跟銀行要點貸款。只要銀行的貸款本息能夠償付,企業轉給誰都一樣。比起源利、東曙、鵬程三家,更容易。”
林原和有點疑惑的看着金海華。大多數鄉鎮企業今年都要鋪開搞改制,但要說到這些企業的工作居然比這三家還要好做,讓他有些意外。
金海華停頓了一下,說道:“楊塚鎮有個絲綢印染廠,九一年絲綢行業紅火的時候辦的。鎮裏一分錢都沒拿出來,只是從銀行貸了600萬。現在貸款還了一部分,本息還剩近400萬。這個廠還貸一直拖拖拉拉的,是真的還不出來貸款嗎?不是的,光他們廠長一個人,一年請客吃飯交際接待的費用就超過了100萬。有錢吃喝,沒錢還貸。反正都是公家的,銀行的錢欠着也就欠着了。如果把這些債務、資產都轉給那個廠長,你看他還會這麼花嗎?用不了兩三年,他就會搶着把銀行的貸款還上了。他要不還,將來想貸的時候還能貸得到嗎?象這種情況的企業很多,完全可以現行一步。”
林原和點了點頭,這種企業倒是好辦。規模不大,說起來是鄉鎮企業,其實鄉鎮一分錢都沒有投入,用的都是銀行的貸款。只要保證銀行的貸款本息能償付,銀行也沒有任何意見。如果實際經營者有點魄力的話,完全可以接手下來。鄉鎮企業的廠長經理,會沒有魄力嗎?
金海華接着道:“源利、東曙、鵬程說起來是村辦企業,其實比鄉鎮的情況要複雜得多。”
“源利,原來規模並不大。絲綢行業很紅火的時候,當時的縣長曹大元硬給他們拉貸款,逼着他們擴大規模。等他們上了新設備,擴大了規模,絲綢行業卻不景氣了。銀行的貸款也就很難還上了。”
“東曙就更麻煩。辦企業的錢有村裏的,也有財政上一點。這個問題並不是主要的。關鍵是東曙在村裡搞小社會,企業成了村裏的福利機器。他們這兩年一直是拆東牆補西牆。整個東曙好比是一個無底洞。這樣的企業就是倒貼送給人,誰會要?”
“至於鵬程,也挺複雜。他們內部的股權很亂,有業務上的關係戶的,鄉鎮幹部的,村民的,還有縣裏一些幹部的,持股的隊伍很龐大。入股都是私下入的。究竟是怎麼回事,也就他們兄弟幾個能搞清楚。真要象股份公司那樣規範操作,需要花很長時間釐清關係。”
這三家企業的情況林原和也基本了解。但金海華提出先把這三家放一放的思路,還是讓林原和眼鏡一亮。前段時間他有點走入誤區。先搞村辦企業,再搞鄉辦企業。實際上未必能做到先易后難。
今天和金海華的聊天,真是受益非淺!當然也是因為金海華要走了,有些事情他可以直言相告。既然金海華那麼坦誠,林原和也不藏着掖着了。
“金書記,博科的投資是否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會到馬前山?”林原和直接問道。
“這個消息你是從哪裏得來的?”金海華有點奇怪。
“不是從縣裏。我是從融資商那裏得來的。”林原和道。
金海華想了想道:“是博科要求我們嚴格保密的。他們起初要求我們對外宣稱是8000萬美元全部會投到馬前山,但我們不願意這麼做,只能採取嚴格保密的辦法。全縣就我和江縣長兩人知道詳情。現在的方案雖然是用馬前山名義搞的,實際上馬前山只能得到2000到2500萬美元。其餘的錢會投向江東省的一個項目,具體的項目到底是哪一個,我們也不清楚。”
“事情的起因是博科跟一家新加坡公司同時看中了江東省的一個項目。當地政府坐地起價,另外那家公司也不依不讓。博科考慮撤出這個項目后,另外那家公司也撤了。博科有點吃不準對方和當地政府的意圖。因為我以前在圍安的時候跟博科打過交道,他們請我配合演一下戲。酬勞就是馬前山的投資。”
這樣的事情,林原和當然不會反對。雖然說你不去幫忙,博科也很可能把該投的錢投到馬前山來。但這種事情誰說得准呢?投資落地才是正道。
兩人又聊到了西河省,金海華道:“如果我在那裏工作順利,那邊也不嫌棄,交流期滿后我願意繼續留在那裏工作。”
這太令人震驚了!將來金海華未必能留在那裏,但是他現在居然就有了這個決心。林原和明白了,金海華看似有點賭上了他的下半輩子。
“金書記,今後你在那邊有什麼要我們幫忙的話,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這話倒是出自林原和的真心。
“那我先謝謝了。”金海華也不客氣。今天他和林原和之間的談話,更象是朋友間的交流。
“你跟小趙準備什麼時候要孩子?”金海華突然提了一個令林原和非常意外的問題。
“我們倆還年輕,準備再等兩年。”林原和推脫道。
“你們也不小了。小趙現在虛歲二十八,周歲也有二十六。現在你們可是縣裏年輕幹部中的模範夫妻。早點生比較好。早點有了孩子,小趙將來生活、工作的壓力就小一點。象我這樣,女兒要是去年不考出去,我也不會主動申請參加交流。錯過一年,也許耽誤了半輩子。”金海華今天的表現像是一位老大哥。
聽了金海華的話,林原和也只能在心中苦笑:我們只是名義夫妻,怎麼能有孩子呢?至於孩子,林原和壓根還沒有想當爸爸的願望呢。
兩人分手后,林原和還在仔細回味着剛才和金海華的談話。想到如果金海華不走的話,他們的關係會融洽嗎?不太可能。林原和搖了搖頭。如果金海華不走,有這麼一位有手段、有手腕、還有真知灼見的縣委書記,林原和日子絕對不好過。由金海華再想到縣裏的其他人員——連金海華這樣的人都不得不避走西河,林原和對未來的工作,多了一絲憂慮。還好,他不是一、二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