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崇禎的難以理解
吳甡心裏很清楚,當他決定要將他在陝西的所見所聞稟告崇禎,並希望時局有所改善的時候,他的未來很有可能就要止步於此了。
所以他非常珍惜這一次的機會。
吳甡思索了一番,整理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將楚行的一樁樁治理地方的手段,以崇禎能夠聽明白的話語,一一告訴了崇禎。
大體意思,無外乎就是,如今朝堂上吏治敗壞,地方更是敗壞到了極限。
如今全國烽煙四起,百姓生活流離失所,但是並非不可救藥。
只要按照一定的辦法,休養生息,創造就業,耕種土地,大明就能逐漸恢復元氣。
聽了吳甡的話,崇禎忽然冷笑了起來。
“吳大人,既然你與朕說了這番話,可見你還是忠心的。朕也不瞞你,你說的這些朕已經聽說過了,你這些法子,是在平山墩學來的吧?”
吳甡心中一凜,但是卻不敢承認,趕忙垂首道:“陛下,這都是臣賑災途中,自己琢磨出來的!”
“混賬!”
崇禎勃然大怒道:“你是朕的臣子,竟然給一個參將打掩護,你真的以為朕是聾子,是瞎子嗎?如今在西北,楚行已經是土皇帝了,你以為朕不知道嗎?”
“朕以為你作為朕屬意的臣子,會如實稟告,沒想到,你也給他遮掩,朕的心……”
崇禎一時間說不出話來了,因為他覺得,若是連吳甡這樣的仁人君子都開始隱瞞自己,豈不是意味着,自己已經被朝臣拋棄,成為了真正的獨夫了。
吳甡見崇禎已經知曉事情的曲折,但依然不肯承認,“陛下容稟,若是暫且拋開楚行個人所為臣不甚了解之外,平山屯的治災策略,還是可取的。”
崇禎冷笑道:“你說,怎麼個可取法?”
吳甡說道:“陛下,臣想您應該也很清楚,陝西乃是貧瘠之地,楚行卻在極短的時間內,養活數十萬眾。”
崇禎對此也甚是好奇,“楚行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屯田,工商業。”
崇禎越聽越糊塗,“他一個將軍,你說他屯田,擁兵自重朕信,你說他發展工商業,他拿什麼發展工商業?”
見崇禎一臉的疑惑,吳甡心中大抵清楚了,這是有人給崇禎耳朵邊兒吹風了。
不過楚行整的太大了,幾十萬,上百萬的民眾,這種事情也不可能一直隱瞞的下去。
吳甡思索再三,拜倒:“臣,臣……”
“你我君臣,有什麼揶揄的,直接說。”崇禎呵責道。qs
吳甡一咬牙,將自己知道的事情,往外多說了一些,“陛下,楚行之前就是一個山賊之後,其祖父乃是安塞縣令,也是因為功勞而賞賜的,其實本人在西北並無什麼根基,他之所以在西北發展的那麼快,靠得便是工商業,如今楚行治下,有畜牧業、紡織業、肥皂廠、皮革廠、鐵器廠各類大小作坊、工廠上百家,僅此一項政策,便活民數萬,如此算下來,便有數十萬人有了生計。”
崇禎冷笑道:“此子倒是會鑽營,不過也是些奇Yin技巧罷了。”
吳甡繼續道:“陛下,恕臣直言,滿朝的大人們,雖然張嘴閉嘴都是仁義道德,可是卻養不活一個百姓,楚行所行,雖是奇Yin技巧,卻活民無數,而且楚行為了百姓的生活,曾數次巡遊,了解民生,懲治貪官。”
崇禎這次並沒有憤怒。
反而有一種荒唐可笑的感覺。
因為這件事情,在崇禎看來,這件事情有些太滑稽了。
他甚至不知道後世的史官該怎麼評價自己。
滿朝的貪官,如同野草一般,割了一波,還有下一波。
每次朝會,談起官職,大家爭得面紅耳赤,就算是抽籤,大家都會討論一番,是否公平。
但是說起,哪裏百姓吃不上飯,哪裏打了敗仗,咱們君臣該怎麼辦,朝廷立刻死氣沉沉,鴉雀無聲。
而自己作為君主,明明知道很多臣子貪腐無度,家中的園子裏藏着數不盡的金銀,自己卻拿他沒有辦法,因為少了這個貪腐的官員,可能真的沒有辦法辦事。
最關鍵的是,崇禎發現了一個非常無解的問題。
那就是某個官員,在任上貪污,已經形成了體系,自己打擊了這一批,新來的官員,會重新組建新的體系,會讓百姓重新受到二次傷害,甚至比之前更甚。
也就是說,他即便是打擊貪官也是沒有意義的。
崇禎甚至想哭。
是的,他真的想哭。
自己愁的一宿宿的睡不着覺,整天想着怎麼治理國家。
可是國家一日比一日崩壞,全國的行省,就沒有一個不發聲叛亂的。
而自己派出去的大臣,有一個賽一個,只能勉力維持局勢,想要解決困局,那是一點招數都沒有。
崇禎早就發現了楚行的問題了。
但是他又能怎麼辦呢?
直接派人攻打楚行?
要知道,楚行不造反還好,楚行真的反了,那西北才是真的翻了天了。
畢竟根據崇禎掌握的情報,楚行掌控者數十萬的百姓,數萬的精銳步騎。
自己派人去圍剿楚行,打輸了,西北亂成一鍋粥,甚至西北轉眼之間就會易主。
而打贏了,也不是什麼好事,楚行構建起來的體系,如果沒有楚行的運轉,就會瞬間崩塌,也就意味着,崇禎的手頭會瞬間多將近百萬之中的流民。
這才是崇禎明明知道,楚行有反心,卻一直沒對他下手的原因。
當然,對此崇禎也甚是憤慨。
連自己最為信得過的吳甡,都開始替楚行遮掩,自己做的這是什麼皇帝哦!
滿朝文武竟然替一個“反賊”遮掩,想盡一切辦法來欺騙自己。
崇禎面無表情的說道:“如今朝中關於楚行的議論並不多,朕也信不過那些通風報信之人,你是朕的忠臣,你千里迢迢趕回來,不避掉腦袋的風險,也要將平山墩的模式說給朕聽,是抱了必死的信念,朕心裏很是感激,你且說說,楚行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吳甡心裏暗道,陛下啊,陛下,若是論治國,您可能真的不如楚行一個年輕人啊。
但是他可不可能跟崇禎這麼直白的說這話。
吳甡思索了一番之後說道:“楚行所行,乃是效仿其父,拱衛河套,防範草原民族,其實以臣來看,其未必有反意。”
崇禎奇怪的看向吳甡道:“哦?”
吳甡趕忙說道:“陛下有所不知,楚行雖然手下號稱有幾十萬眾,但是卻多是收攏游牧民族,對外開拓,從未有對內侵犯之意,就連陝西的土地,也是經過洪大人亦或是陳大人的命令,才肯行動。”
崇禎有些惱火。
這話說的太過分了。
什麼叫做不肯奪取陝西的土地,只願意去對外開拓?
你莫非不知道,什麼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見崇禎不搭話,吳甡繼續說道:“楚行之所以這麼做,根據臣的調查,乃是繼承了其父親楚天霸之遺志,對抗異族入侵,而根據臣掌握的情況,楚行自從入駐平山墩之後,曾敗卜失兔汗、俄木布汗,林丹汗,黃台吉,多爾袞等眾多人物,大小數十戰,活我華夏兒女無數。”
“而對內,楚行卻是以撫為主,從未主動對外發動過戰事,其治下之民雖眾,卻大多數是流寇見其治下生活富足,主動投奔而來。而且這個數目,極其龐大,怕是有不下二十萬之眾。”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啊!”崇禎嘆息一聲,旋即罵道:“若是滿朝文武,不那麼廢物,又會讓楚行走到今天。”
崇禎是不相信楚行是繼承其父遺志之類的鬼話的,在崇禎看來,楚行就是要謀反。
吳甡趕忙頷首,不敢再多說了。
其實崇禎聽了這麼多,再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情報,其實大體上,已經了解了這個叫做楚行的年輕人。
這個小傢伙年紀並不大,如今頂多就是二十齣頭的年紀。
但是自從自己登基以來,已經坐下了無數大事,只是這些大事,前期被有人冒領,後期被他自己隱藏了。
雖然說,楚行這小子有反心,但是崇禎也不得不感慨,他確實為了大明立下了赫赫戰功。
首先說,高迎祥安塞起義數次敗走,都是這小子做的,但是功勞都被文官撈走了,他自己毛都沒有撈到。
後面,楚行的戰功,更是數不數勝數。
崇禎現在看來,從楊鶴到洪承疇,數次戰場大戰,都有楚行的影子,肯定不會是他們所寫的奏疏中那般,只是負責押運糧草,提供武器。
而對外作戰,則是崇禎最為欣賞的地方。
若是楚行真的願意為大明做事,崇禎甚至願意為他讓步。
因為在崇禎看來,眼下時局,敢跟異族征戰的將軍越來越少了。
但是,崇禎對於楚行的好感也僅限於此了。
因為楚行除了優點之外,全都是缺點。首先楚行因為父親被朝廷害死,所以他痛恨朝廷,但卻因為自己早些年在民間的遭遇,對百姓呵護有加。
這也許是楚行治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的原因。
而真正讓崇禎感覺恐怖的,也正是楚行可以給百姓帶來安居樂業。
因為高迎祥也好,張獻忠也罷,這些反賊雖然折騰的很熱鬧,但是人心思定,百姓但凡是有點條件的,都不願意跟着他們走。
可是楚行不一樣,就連吳甡都說,有數不盡的百姓自己願意去投奔。
若是給他充足的條件和機會,他是不是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擊敗自己這個皇帝呢?
對啊,追隨楚行能過好日子,百姓肯定願意追隨他啊!
崇禎感慨,這麼好的年輕人,如果不是楊鶴、洪承疇暗中阻撓,早一點讓自己認識他,朕肯定重用他,到時候如何會讓他產生反意?
崇禎又問道:“世家和士子追隨楚行的多嗎?”
這話可不是隨便可以說的,吳甡想告訴他,山西、陝西、河南大量的世家子弟追隨楚行,連盧象升的弟弟都跟着人家混。
但是這話如果說出去,明天自己就沒有了。
所以吳甡思索了一番之後,總結語言說道:“世家大族投奔楚行的有一些,但是多屬於旁系,乃是世家首鼠兩端的老套路罷了。倒是寒門子弟,因為先前蒙古入中原劫掠,導致他們無家可歸,為楚行所救之後,便選擇投靠了楚行,這些人佔比非常高。楚行乃是一山賊出身,對於讀書人也沒有那麼多講究,聽說他手下有個叫做牛金星的謀士,乃是被剝奪了功名的舉人。”
“一個被剝奪了功名的舉人,也能做謀士嗎?”崇禎好奇道。
吳甡嘆息一聲道:“莫說被剝奪了功名的舉人,便是昔日的江洋大盜,一日被招安,也踏實的做了順民,以臣親眼所見,無數昔日裏領兵造反的流賊首領,放下手裏的刀槍之後,便在平山墩做出一番事業來。”
“朕修身養德,身邊兒的臣子都是飽讀聖賢書的人才,為何卻做不成一件事,”崇禎對此頗為不解,“為何楚行手下都是一些出身卑賤之人,反而能夠走到今天這般樣子呢。”
吳甡回答道:“楚行用人,賞罰分明,即便是叔父,犯了錯誤,也要責罰。而且在楚行手下為官,要受百姓監督,若是哪個官員做事,被百姓舉報,查證之後,輕則發配,重則殺頭。”
崇禎聽完之後,眉頭皺的更加厲害了。
若是論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誰比得過他啊!
他每年殺死的文武大員,每年賞賜的文武大員不知道有多少。
為何我大明的局勢不見絲毫的好轉呢?
崇禎實在是不明白,自己一宿宿的睡不着覺,一天天的吃不上可口的飯菜,每日想的都是如何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如何驅逐那些蠻族,如何擊敗流賊,如何管理管理手下的臣子。
甚至他連自己家的祖宗們積攢下的內帑也都花了出去。
但是為何時局一點都不見好轉,反而日益崩壞了呢?
崇禎越想越想不明白,他先前覺得,滿朝文武都是廢物,所以導致時局崩壞成這個樣子。
但是今日,連吳甡都想隱瞞信息,不將平山墩楚行的具體信息告訴自己,可見他是擔心自己壞了西北的局面。
所以崇禎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也許大明的悲劇,並不是完全在別人身上,自己這個做皇帝的,也要承擔很重的責任。
忽然間,崇禎意興闌珊起來,“愛卿,您先下去歇息吧。”
吳甡看了一眼情緒低沉的崇禎,也不知道說啥了。他本意是將楚行的治國策略告訴崇禎的,怎麼最後策略沒有採納,反而變成了眼下這個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