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百家再爭鳴

第九十四章 百家再爭鳴

當皇帝.曹丕在朝廷中樞為自己的帝國,找尋和培養繼世之臣的時候,帝國內部其餘的一十三州,也在發生着悄然變化。

遙遠的北方草原和西域之地就不用說了,此時正在如火如荼的,為兩大都護府的設立而辛勞呢。三年過去了,這兩大都護府也多多少少已經看見成效了。

北庭都護府所在地,瀚海雙城的築造,如今在朝廷政策的鼓勵下,帝國北部各州的全力支持下,以及草原大漠當地各族胡人的幫助下,最多再有個一年半載便可以完工了。原先董昭在設計這兩座大城的時候,計劃是六年完工的,如今看來工期恐怕會提前不少哦。

西域都護府就更好說了,本來就有着一定的基礎,如今也不過是重新建立復通了。無非就是重新與西域各國建立起聯繫,跟他們通商,然後再讓他們入朝進貢即可。只不過西域之地國土遼闊,而且又多是大漠,這些事情做起來就要耗時的多了。好在此次西進,幫助西域都護.鄧艾一塊兒做這事情的人也不少。

自建安三十五年,天下四海歸一以來,已經十年的光景了。雖說在這幾年裏,帝國中也曾出現過那麼幾場不安分的叛亂,但大多都是在可控的範圍之內,總體上帝國的國運是一直向上爬升的。

無論是前朝的漢獻帝.劉協時期,還是現如今的大魏世祖文皇帝.曹丕時期,朝廷總體上都在秉持着與百姓休養生息的大方針,天下初定,百姓盼望安定已久,自然不適合再大動干戈了。

因此帝國境內,這幾次以庲降都督.王平、遼東太守.公孫淵為首的叛亂,雖然剛開始都是聲勢浩大無比,可沒過多久都是落了一個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便是這個道理。

而本朝皇帝.曹丕,在繼位之後更是加大了與民修養生息的力度。建安年間的開荒、軍屯、精兵、減稅、薄徭役等政令,一律不改,甚至力度還更加大了幾分。除此之外,皇帝下令鼓勵百工生產,鼓勵百姓多生子孫,並對這些有很大政策上的優惠。

同時,朝廷在黃初元年,便下了興學的詔令,這幾年也一直在朝着這個方面努力和發展。一方面,確實是為了給朝廷選拔人才的。可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為了教化百姓,讓他們懂的聖人的道理,這對於雙方則是一個雙贏。

再後來,各州郡的國學館和私立書院在帝國境內,如雨後春筍一般破土而出。皇帝的兄弟,江陵王.曹植為了朝廷的這方政令,又是改良蔡侯紙,又是研製書籍印刷之術的,更深層次的推廣了興學程度。

也是在那個時候,太中大夫.韓暨[ji].韓公至還在世,為了緩解興學所帶來的的文房四寶緊缺的市場壓力。他與江陵王.曹植一起向朝廷聯名上書,請求放開對商人自古以來的重稅圍困,鼓勵商人加入造紙坊的市場。

在這個年代,商人向來被所有的人賤,即便是社會最底層的販夫走卒,對他們也很是不屑。因此,商人雖然有錢,但是在儒家思想盛行的這個年代,他們的社會地位反而是最低的,也是最被別人所看不起的。

也因為此事,韓暨和曹植甚至被朝中的某些個大臣們,冠上了“重傷抑農”的標籤。要不是曹植貴為諸侯王,恐怕那群大臣們,就會像世坊之間的百姓那樣,說出“顛覆國本”這一類更難聽的話來了。再後來,朝中的大臣們分成了兩派,很是爭吵了一番,當然朝中的大部分朝臣都是各名門望族出身的,自幼讀的便是《大學》、《中庸》、《論語》之類的儒家聖賢之書,對韓暨和曹植這一種的有教無類,甚至有些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想法,肯定是不同意的。

要不是最後曹植的兄長皇帝,以及丞相.鍾繇二人,在一番思索之後,堅定的站在他了這一邊,他的這個引導鼓勵商人入市的論策,能不能推行成功還是個未知數呢。

如今,距離朝廷下令興學已經過去了五個年頭,距離江陵王.曹植改良成功蔡侯紙已經過去了兩個年頭,甚至距離雕版、膠泥活字印刷之術的成功,也已經快要一年了。而各州興學的進程不盡相同,但是都各有特色。

荊、揚二州,以及司隸、兗、豫、冀等中原各州,作為曹植一有發明便可第一時間享受到的州郡,以及自天下歸一以來,幾乎再也沒有受到過戰亂侵襲的地方,興學方面之上,也是發展的最好的。

尤其是司隸、冀州、兗州、豫州這四州,一來本身就位於中原腹地,氣候、人口等上面也是帝國中最好的州郡。另外,自秦漢以來,帝國的各大名門望族,便大多分佈於這些個州郡。

本朝太祖武皇帝.曹操更是起兵於兗州.陳留郡,因此朝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重臣,都是來自於周邊的河內、潁川等郡。就好比漢高祖劉邦出身於沛縣,而諸如蕭何、樊噲、盧綰[wan]等這些他的同鄉,便組成了大漢開國的朝廷班子。同時,一個家族之中但凡出現一個,位列三公九卿甚至州刺史、郡太守的人物,這個家族在十數年內,便會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名門大族,更何況這些個開國元勛了。

因此,在荊、揚二州朝廷和府衙的國立校館,更加的強盛一些,而在中原和北方的各州郡里,卻是國立校館和氏族們的私人書院並世而存的局面。在極個別的地方,甚至那些個氏族們的私立書院,反而比當地的國立校館更強盛一些,就比如那博陵崔氏和清河清河崔氏共同設立的,並且得到了皇帝.曹丕親自提匾,如今早已經是盛名滿天下的冀州“信都書院”。它比起北方各州的國立校館,名聲強的可不是一星半點啊。

早在朝廷打算興學,並重開太學和國子學之初,當時的丞相.鍾繇便曾經提出,對於這兩所帝國規格最高的校館建設,不應當像前朝一樣,只講授儒家的名著典籍的經意。並引經據典的證明和提出了,應當取百家之長,有教無類的將諸子百家中的,諸如法家、道家、兵家、縱橫家、墨家、辯者、陰陽家等,都應該納入學院的課程之中,並聘請相關的教瑜對學生們予以傳授。

這番言論,當時雖然引起了在座絕大多數大臣們的詫異,因為畢竟朝廷大多數的臣子們,自幼學的便是儒家的典籍,其它的雖然有涉略,但最多也只是憑個人愛好,學的那麼一丁點兒罷了。另外,只有朝中的武將們,和一些極其特殊的朝臣,諸如廷尉、太祝、太常、將作大匠這些官員們,才會看一些法家、兵家、陰陽家和墨家的東西。

可最終,因為丞相.鍾繇的威望在那裏擺着呢,而且鍾繇本身所引用的經籍典故,也確實都有說服力,最終也使得這一想法在太學和國子學之中,得以推行。最重要的是,帝國之中人人皆知的才高八斗的江陵王.曹植,便是集百家之長於一身的全才,如若他只是研究儒家或者其它的某些少部分言論,是絕對不一次又一次的研製出,讓世人都為之經驗的東西的。而他也正是,鍾繇推行取百家之長,最有理也是最有利的論證。

同時,丞相.鍾繇的這一言論,使得其它州郡的國立校館和私立書院們,都頗受影響。以至於,帝國自五胡叛亂被平息之後的,竟然出現了一個百家爭鳴的年代。於是乎,一些將近百年了無生機,甚至馬上都要絕世的學術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並得以進入各方的書院之中。

丞相.鍾繇也因此得以真正的是實現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後世開太平”。

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些州郡的刺史和太守們,在閑暇之時,都會抽空前往自己所轄之地的國立校館,為學院的學子們講授經籍。

而且許許多多在野的各派大家學者,因此紛紛被邀請重新出山了。這其中有一位,很有趣的年輕人也在被邀請之列,最重要的是,他本來打算自己的餘生就在某個小山村裡種田了,再也不過問塵世之事了。

可最終在被人遊說之後,因為種種特殊的原因,他竟然同意了出山,並拖家帶口的走出了那個小山村,以一個半文盲的狀態,擔任了某書院的兵家教瑜。更讓人所驚奇的是,那個書院中的人,在得知了他要來學院擔任兵家教瑜之後,一個個的都興奮無比。

而這個年輕人就是曾經的匈奴少年,如今在野的驍騎游擊將軍,盧[lú]奴侯.詹台。邀請他的書院並不是他所在的冀州州立書院,也不是隔壁幽州的州立書院,而是冀州中聲名一點兒不比州立書院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信都書院”。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還政於朝之歸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還政於朝之歸魏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十四章 百家再爭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