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6 入學報到
帶着理想,帶上行囊,隨着命運去遠方。
阿雲這一次去洛陽和前兩次完全是不一樣的心情。
透過窗外,看近處小鳥飛翔,看遠處雲捲雲舒,阿雲的心也飛向了遠方。十年寒窗,十年拼搏,就是這樣?為了一個夢想,走出家鄉,前往一個陌生而神奇的地方。
那裏應該有一個更大的平台,可以實現自己更大的夢想。
阿雲知道,自己到洛陽,只是踏上一個台階,和轉正成為公辦教師的夢想距離更近一些。但這不應該是全部的目的,加上增加知識提升自己的能量才是全部。
另外,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體味不曾經歷過的大學生活。
“快看,看那石像!”有個農婦的聲音響起。
哦,到龍門了。
公路在伊闕龍門的東山上行駛,與龍門石窟隔河相望。遠遠的可以看到對岸石壁上那些比較大一些的洞窟。
據說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為:山西雲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位於洛陽市城南6公里的伊闕峽谷,這裏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古稱“伊闕”。隋煬帝遷都洛陽后,將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習慣的稱為龍門。龍門自古為險要關隘,交通要衝,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山青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此處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又因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這裏青山綠水、萬象生輝,伊河兩岸東西山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佈、密如蜂房。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餘年的營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餘座窟龕、10萬餘尊造像、2800餘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裏失去了雲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崇佛的歷史情態。這些形制瑰異、琳琅滿目的石刻藝術品,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
過了龍門,關林,安樂,很快就到了定鼎路。從這裏下車直接去學校近一些。不然到了金谷園終點站,還得坐公交拐回來。
“到定鼎路了,下車了!”聽到喊聲阿雲急忙下車,取出行李,然後步行向洛陽教育學院走去。
從定鼎路站到教育學院有西關、老集、青年宮三站路,再走幾百米就到了。本來可以坐車的,但三站路也就大約兩公里的路程,時間還早,步行既可以剩一塊多錢,還可以看看景緻呢,所以就步行吧。
到了西關,街上的行人多了起來,到老集更是擠擠攘攘,人山人海。車喇叭的鳴叫聲,人們的提示喊叫聲此起彼伏,間或有一輛一輛的自行車從人縫中快速穿插而過,讓你不得不急忙閃躲。
到了教育學院,好在曾經來過,直接到教務處報到。有提前到的亮亮、阿祥等同學在做接待工作,見了輔導員王老師,預領了飯票,安排了宿舍,就一起來教務處接待其他同學了。
晚自習時間,王老師召集鄭秀、朱學、阿雲在一起開會,指定鄭為班長負責學習,朱為副班長負責紀律,阿云為副班長負責生活,班委會就成立了。然後,四個人一起到312、315、316宿舍和大宿舍(教室改的),和同學們見了面,彼此做了介紹,強調了紀律和生活上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