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去台灣
說起台灣能牽出很多話題。早在穿越開始前,去台灣還是去海南就引起過很大爭論。台灣的熱度還一度居前。畢竟炮黨小朝廷東渡之後治理了好幾十年,一度還躋身四小龍,經濟表現十分的耀眼,台灣的潛力有多大,這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了。
但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炮黨小朝廷也是撿了日本的漏。翻開日本據台時期的紀錄,便知開發台灣的不易。而再往前推,無論是大清還是鄭家,開發史都堪稱一部血淚史。台灣的開發,完全是堆積在移民的累累屍骨之上的。
台灣的熱帶疾病很嚴重,尤其是瘧疾。明末開發程度更是近乎於無,漢族人口更是稀少。台灣的原住民這個時候還沒被叫做“山胞”,因為很多部族還生活在平原上。
17世紀的台灣“原住民”已經是後來者,大致是從唐宋時期從東南亞地區陸續遷入。消滅了更早的“原住民”。很快便擴散到了整個台灣島。令人聞之色變的“獵頭”風俗,正是從東南亞帶來的。
瘧疾、原始環境加上彪悍的原住民,使得台灣很快便落選。不曾想登陸才幾年,對台灣的攻略這麼快就展開了。
在臨高位面,由於元老院的存在,荷蘭人在東亞的貿易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荷蘭人佔領台灣,或者說佔領大員,本來就是被逼出澎湖的退而求其次選項,其在台灣的統治是隨着東亞貿易的逐漸加強而逐漸鞏固的。元老院的出現使得荷蘭人原本的貿易重心發生了重大改變。其在台灣的統治投入相比於舊時空少了很多。歷史上大家比較的熟悉的赤崁樓,也就是荷蘭人在台灣統治的中心是1653年才開始興建的。即使是較早的熱蘭遮城,也要到1634年才大體完工。實際上,荷蘭人在佔領台灣最初的十餘年間,其勢力範圍一直沒有超出大員一帶。大致局限在熱蘭遮城周圍二十公里的範圍內。直到1635年底,在解決了其他矛盾之後,荷蘭人才開始集中兵力,大肆討伐大員附近的村社,並持續向外地擴張,以尋求更多的經濟利益。這就為元老院在台灣的操作,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展開台灣攻略,在關山躍看來似乎並無太大的必要,但是元老院既然做了決定,他也無意提出反對意見,開個新基地也挺好,好歹台灣也是個“寶島”。也是他們北上的一個跳板。
關山躍原本對這攻略算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也就是這麼一聽,沒想到還沒過一周。蕭子山就請他去辦公室,問他有沒有興趣“外派”。
“外派?讓我去台灣?!”關山躍馬上就反應過來了。
“的確。”蕭子山說台灣開發和即將展開的“發動機行動”有關。
到時會在台南設立據點,除了用於轉運難民之外,也要進行當地的開墾和資源開採。
台南地區在舊時空就是台灣的主要的農業區,蔗糖和稻米生產都是大宗貨物。完全有資格成為元老院的“糧倉”和“糖罐”。尤其是糧食,更是重中之重。
“……所以執委會考慮,在台灣派出農墾部隊,組織墾荒。”
“讓我干農墾?”關山躍明白了。
“是的。”蕭子山點頭,“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不幹!”關山躍連忙搖頭,“農墾這活計我知道,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又要有軍事經驗,又要懂農業。責任重大……”
“所以才會考慮由你出任這個職務嘛。”蕭子山“誠懇地”看着他的眼睛,“你看,你打過仗,執行過軍管任務,行政軍事都有經驗。而且還是農家子弟,特長專欄里還填寫了擅長蔬菜種植……”
關山躍想不起自己是不是填了“蔬菜種植”作為專長,但是蕭子山羅列的要點都是事實,這也沒法反駁。
蕭子山見他一時語塞,又開始做起了思想工作。先是誇獎他是“全能型人才”,然後又暗示去台灣對他的行政職務將會是一次大飛躍,特別是可以“獨當一面”“主持工作”。這對在伏波軍里待久了,目前無所事事的關山躍來說頗有誘惑力。
於是,關山躍便暈乎乎的答應了下來,第二天他就被組織處召見,授予台灣農墾“總指揮”的職務。
這個總指揮之下,是“農墾台灣旅團”。按照農委會的相關編製表,這樣的“獨立旅團”下轄若干個農墾聯隊。不過目前尚不能保持如此之大的規模,所以暫時只下轄一個聯隊。聯隊長也有了人選,叫李東田。
關山躍並不認識李東田,只知道他是主動報名去台灣開荒的,關山躍以為他多半和吳南海、萬家兄弟差不多,不是過去務農就是農學專業出身。沒想到李東田就是個“打工人”,中專畢業之後在廣東打工多年,干過各式各樣的工作,要說和“農業”搭邊的部分和他差不多:也是農家子弟。
原本關山躍想先見一見這位同僚,討論下相關的開發工作,沒想到李東田卻並不在臨高,而是去了瓊山,那裏有天地會的一個“培訓農場”,編入農墾的勞工們都要在這個農場進行幾個月的訓練。
地處亞熱帶的台南平原不比地處溫度的北美平原和南美大草原具有那麼得天獨厚的農業條件,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如果只是把一家一戶為單位的移民送去屯墾,結果就是大量的死亡和逃亡。
農委會的人經過討論,認為要在台南開墾,必須先打好基礎,由專業的農業工人藉助機械完成初步的開荒工作,然後再將農民遷徙到新墾地上。這樣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移民的死亡率。畢竟按照計劃,發動機計劃中從山東等地獲得的移民是台灣農墾的主力。但是他們對台灣的氣候水土的適應能力又是最差的。加之千里迢迢從兵荒馬亂的山東戰場轉運到來,原本就身虛體弱,如果很快就投入艱苦的開墾工作,恐怕用不了幾個月就會死亡大半。
千辛萬苦花費巨萬把移民從山東運出來,不是為了讓他們白白死在開荒上的,這樣豈非是賠本的買賣。這一點農委會的諸公顯然都是無法接受的。所以準備以專業化的“農墾部隊”投入開荒屯墾作業,儘可能的配備足夠的設備、工具和補給品,將無謂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故而還準備投入農墾第一海上機動聯隊進行支援。
這個“培訓農場”里目前在接受“培訓”的“先遣大隊”大部分是福建人――確切的說來自閩南地區。一則台灣的風土氣候和漳泉等地最為接近,農業生產條件類似;二則南方沿海地區的百姓多患有地中海貧血,能夠抵禦當時台灣最為猖獗的瘟疫:瘧疾。
舊時空的台灣在49年遷台前台灣地區的漢族人口以閩南裔最多,可見這一族群對台灣當地的適應性是最強的。
抗瘧藥物有限,那麼就只能盡量先用對瘧疾有抗性的群體。不過,地貧患者雖然對瘧疾有抵抗力,卻因此造成血氧過低,往往有耐力、體力不足的問題。長遠看,一旦在當地形成了較為“衛生”的環境,就要向當地投入其他地區的移民。一則補充勞動力,二來防止形成地域性集團。
關山躍可不知道這裏面的各式各樣的“考量”。他的思維一貫是很簡單的,既然接受了工作,就要把工作做好。李東田這個未來的“同僚”既然暫時不在臨高,那麼下了解一些台灣的基本情況也好。
最理想的,當然是找一個台灣人來詢問。要說元老院,台灣出身的元老也有那麼兩個,但是碰面之後才發覺他們更了解21世紀的台灣,對17世紀的台灣是何等模樣完全沒有概念。一位是台北出身,對台南的了解並不比導遊多多少;另一位倒是台南出身,還是所謂的本省籍,但他也只是更多的了解台南的風土人情,要說開荒墾殖完全沒有任何概念。
關山躍一想也是,現在的高雄-台南地區差不多已經是城市化了,和17世紀的蠻荒地帶完全不是一回事,找他們也打聽不出什麼有用的情況。還是在大圖書館裏找些資料更現實些。
遺憾的是,大圖書館裏的歷史資料雖然號稱浩如煙海,但是涉及到17世紀的台灣資料很少,第一手資料幾乎全部出自歐洲航海者和商人之手。特別是涉及台灣開發早期的原始文獻,多為荷蘭人的記載。這些一手的文獻除了少數如《巴達維亞城日記》被翻譯為中文之外,大多並未翻譯,但在兩岸的一些台灣歷史研究中,會零星出現一些二手信息。這些隻言片語就是關山躍最重要的史料來源了。
幸而清代設立台灣府之後,中文史料記載大為增加。其中不少都是涉及到“番務”“墾務”事宜,雖然時代上要延後一百多年,但是參考價值很大。
親,點擊進去,給個好評唄,分數越高更新越快,據說給香書小說打滿分的最後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https://,數據和書籤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