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方清夢
月朗星疏。
四人二馬走在官道上,不多久便見徐州南城門。
此時大門封閉,只有右側小門開着,碼頭過來的貨車排隊入城,幾個守夜兵丁挑燈查對物品。
劉彥馬上瞭望,低頭對牽馬人說:“長者請留步,前面就是城門,我和書童步行可回。多謝阿翁駿馬相送。”
瘦翁遠看城門,扯韁繩停步道:“馬送貴客乃理所應當。我主有言在先,凡遇聰明才士不可輕慢。”
“我聞公子文氣清爽,他年可以入真學。”
劉彥不知他話中‘真學’是什麼意思,翻身下馬後再次答謝。
瘦翁不敢受禮躲開,大個奴僕憨站不動。
等他們主僕過了兵丁巡檢進城,瘦翁才和大個奴僕牽馬離開。
走了一里,來到一處無人之地,見瘦翁手在二馬身上各拍,兩匹大馬頃刻縮小化成一張巴掌大的小紙馬,飄在空中。
他大袖一卷收了,點指大個奴僕教訓。
“老三,你好大膽啊。”
“怎地大哥?俺哪裏不周到?”
大個子撓頭不知錯在哪。
瘦翁回望城門,扯他一把隱身不見。
風中道:“此人的禮,是你我能受的嗎?他得神人相助還陽,脫胎換骨,洗凈酸腐,等同半隻腳踏入儒家真學。”
“我主回來得知,定會與其結交為友,你個奴鬼膽敢與主公平起平坐?受那劉公子禮謝?”
“罷了,我不與主公說此事,日後不可再冒失。”
“俺記得了,多謝大哥。”
“走吧,回去跟眾兄弟交代一番,等主人回來稟告。”
……
城內,東來客棧。
客棧距離城門不遠,劉彥平兒回來不到亥時,店門尚未封。
一樓廳堂,小二夥計收拾桌椅,老掌柜和一青年小酌,正談着‘劉家主僕去松林崗赴約’。
“東家,劉公子回來了。”
小二瞧見主僕進門,呼喊掌柜。
吃酒的一老一少回身張望,迎請劉彥落座說話。
有夥計湊來問平兒:“今夜上山可遇見鬼怪。”
平兒笑嘻嘻答說:“不見鬼怪,只見到人。”
“休要多話,去沏來熱茶與公子解乏。”錢掌柜支走夥計。
劉彥抬手道:“不必費事,兩碗熱水足以。錢公此時未休息,可是挂念着小生?”
“劉兄猜的正對,姨姥爺對你此行頗為擔憂,剛才還與我談論此事。”旁邊青年搭腔。
劉彥知他是掌柜親戚,打量下像是讀書之人。
錢掌柜介紹道:“這是我內甥外孫,叫馬育才,讀幾年聖賢書。如今已繼承家業,棄文從商。”
“姥爺笑話我不打緊,怎可在劉兄面前揭我短處?”
馬育才斂袖笑道:“我雖從商,也算半個書生,過幾年定取秀才功名!”
劉彥聽他們說話,解下酒葫蘆歸還說:“恩公的酒我喝了大半,所剩不多……”
“酒喝完再打就是,只要公子平安無事便好。”
說著,錢掌柜打聽起他們在山崗所遇。
劉彥瞞了一半不提女鬼,只說遇見買主家僕,把所談略說一遍。
錢馬爺倆相視。
馬育才意外說:“我剛才猜想,那買主究竟是人是鬼,哪個會在荒山墳崗約見他人,沒想他住在山上。”
“那王兄倒是膽大,山下多墳地,三五個鬼也是有的,他竟然不怕,是個豪傑!”
錢掌柜捏須思量:“這般豪士,
想來不會斤斤計較,平兒贖身定成。”
平兒臉上笑開花,接過夥計送來的熱茶端給公子:“這次落難徐州,所遇都是好人,老天爺開眼。”
“劉兄命貴,你忠心耿耿也當行好運。”
馬育才點指他,轉對劉彥說:“仁兄是否還有酒興?不如藉此良辰,你我小酌幾杯?”
錢掌柜抬手打斷:“莫要胡鬧,公子大病初癒不易多飲酒。你且回家,公子近日不會走,有你結交的機會。”
“好,等劉兄康復,我擺宴相請。”
馬育才抱拳告退,劉彥微笑相送。
他走後劉氏主僕又與錢掌柜小敘幾句,喝完茶便回房休息。
本來劉彥還想問一問‘青花舫阿香’,但恐老掌柜猜忌,又怕嚇到平兒,就擱在心裏不提。
回房后,他躺在床上整理思緒,尋找自身在這個世界的定位。
以前他不知有鬼神,而今親身所遇,便是開了另一扇門。
“借平兒的話說,有鬼即有神,那麼狐仙、劍俠、巫婆也應存在世上,我要是安心做一個平凡書生,豈不是白來此間走一遭?”
想到這兒,他在識海腦中翻閱書生所讀書籍。
無人瞧見,他睡熟後腦門方寸處顯現清光。
此光似一面水鏡,照見方寸大的夢景……
裏面隱隱見一小人手捧書翻閱,與他腦中讀書夢正好對應,那小人正是劉彥的神魂照映形成。
半夜子時,松林崗上。
王公子持扇飄落崖頭,扇面一開落下個光點,迎風化作白衣少年。
瘦翁阿大攜眾奴迎接自家主人,三言兩語的說起劉氏主僕和其中變數。
王公子摺扇撫掌,問瘦翁:“你等可有輕慢?”
瘦翁答說:“不敢輕慢。他說要走,老奴牽馬相送,劉公子不曾懷疑我等來歷。”
“好。”王公子轉看府城方向,想一見那‘死而復生劉世才’,吩咐家奴:“其他的回去,阿大阿九隨我前去一探。”
眾奴僕領命回了松林,公子將瘦翁和少年收入摺扇,乘風遁入月光,眨眼來到客棧上方虛空。
一雙明眸巡視下,便知哪裏有人氣。
他縮小身形,從窗縫而入,正是劉氏主僕所住甲號房。
瞧見劉彥額頭之上方寸夢景,王公子摺扇擊掌讚賞:“好一團清夢,出來看看。”
他展扇放出瘦翁、少年一起觀賞,指着說:“此仁兄入真學矣!”
“何以見得?”
白衣少年仔細觀看問:“若入真學,怎不見他百竅吐文光?只看見腦門顯夢境?此等清夢,修道之人常有。”
“你不知。”王公子講道:“他額上清光,非入道后魂魄所發,乃心竅照出的聰明光。”
“世間儒家真學士,無不是先聰明其心,等到心竅明亮,方能照見書中真意。”
“劉世才已達到第一步。有幸得見,乃我二人緣法!”
“我當結交點撥,為其指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