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何翠芳一家
轉眼,林筠萱在何翠芳家住了將近兩個月了,除了腳上的傷還沒全好,她身上其他的傷已經好得差不多了。
這段時間何翠芳一家待她如家人一般,她就管何翠芳叫姨,她也慢慢地熟悉了這裏的生活,對這裏的人和事也了解了不少。
這裏是大順王朝,一個可能與前世平行的時空。何翠芳一家所在的村莊叫崗頭村,是靠近南方的一個小山村,因為村子靠近大山而得名。村子的西面不遠處是一片高山,山勢險峻,連綿起伏,遠遠看着就像一條盤桓的大蟒蛇,所以人們管那片山叫大蟒山。
大蟒山植被豐富,生長着綿延數百里的原始森林,主峰海拔有兩千多米,山頂終年雲海繚繞。山裡古木參天,溪瀑縱橫,遍地奇珍異寶和各種各樣的山珍野味,但也有成群的猛獸。進山的村民往往有去無回,時間長了村民就算覬覦山裏的奇珍異寶也不敢進深山裏了,一般都是到大蟒山的外圍金雞嶺去,那裏一般不會有猛獸,偶爾會有野兔和山雞之類的小動物出沒。
村民們以前還會時不時的到金雞嶺去撿點蘑菇木耳,抓幾隻野兔野雞什麼的,不過自從前兩年發生村民在金雞嶺抓野兔時被野狼咬死的事件后,村民們就很少去金雞嶺撿山貨了,除非是窮得揭不開鍋了才會冒險進山。
大蟒山山腳下有一片茂密的竹林,一條從山谷之中流出來的小溪穿過竹林再流經崗頭村,小溪穿過崗頭村后就拐了個彎往東面流去。這條小溪上游水面還挺寬廣的,平時七八米寬,汛期來臨時有十幾米寬,水流比較湍急,流到崗頭村這一段水流相對平緩了,水面比上游稍窄一些,枯水期的時候,最淺的地方水才到人的小腿處。
小溪上面沒有橋,崗頭村的村民們平時需要去小溪的另一邊時,都是從淺水處蹚水過去的。遇到汛期,只能望溪興嘆了。
從村子往東北走十二三里,便是離這裏最近的小鎮石門鎮。石門鎮地處南北交通要道,雖然鎮子不大,倒也挺繁榮的。
崗頭村全村四十八戶人家,大部分姓趙,世代在此居住。有幾戶是外姓人家,是十多年前逃難到這裏被村民收留後便落戶在這裏了,村醫許大夫便是其中一戶外姓的。村民們大多以種田為生,日子過得並不富裕,有點手藝的會到石門鎮或者其他鎮子去謀生。
何翠芳的丈夫叫趙大林,家裏總共兩兄弟,他排行老二。大哥趙大平是個老實人但愛面子,又是個妻管嚴,妻子王氏是個潑辣又愛佔便宜的,王氏讓他往東他不敢往西。兩人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分別取名趙勇,趙剛,趙巧兒。趙勇今年十三歲,作為長子嫡孫,是趙家唯一可以上學堂的人,也是村裡為數不多可以上學堂的人,在鎮上的學堂已經念了四年書,只有休沐的時候才會回來。二兒子趙剛十一歲,從小被趙家老太太和王氏慣壞了,好吃懶做,典型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說話油腔滑調的。三女兒趙巧兒九歲,長相清秀,被王氏當大家閨秀一樣培養着,平時十指不沾陽春水,指望着以後嫁入大戶人家,平時頗有些看不起村裏的其他女孩。
何翠芳有兩個孩子,分別是八歲的兒子趙安和六歲的女兒趙雲兒。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兩人長得都比較瘦弱,看着都比實際年齡小上一兩歲。趙安長得濃眉大眼,性格比較沉穩,趙雲兒機靈可愛,眼睛大大的,亮亮的,一笑起來,眉眼就跟彎彎的月亮一樣,非常能治癒人。
崗頭村村東頭集中住着一片的人家,那都是村裡相對來說的富戶,稍窮一些的人家,都住着靠西一點的。他們一家住在崗頭村最西面,獨門獨戶,一個竹籬笆圍起來的院子,一排五間茅草屋,一間是堂屋兼飯廳,一間是廚房兼雜物房,剩下三間卧房,趙大林和何翠芳住一間,兒子和女兒各住一間。
這幾間茅草屋看起來有點破爛,有點年代了。其實這些茅草屋是趙大林家以前的老宅,還是趙大林小時候他爹趙老漢用泥土打胚糊做成的土磚砌成牆體,然後把收集起來的的茅草用草繩子編好,在茅草上抹上一層層的濕山泥,晒乾茅草后再一層層鋪在架好房梁的屋頂上,加上幾層寬大的樹皮和茅草后才蓋成的。這麼多年過去了,土牆已經老化且多了不少大小不一的裂縫了,茅草屋頂也換了幾茬茅草了,雖然房子有點破爛,但至少還能遮擋下風雨。
趙大林他爹趙老漢是個竹篾匠,手藝很好,心思又活,編出來的竹籃,簸箕比別人編的要耐用和好看,拿到鎮上去還比較受歡迎,一般都能賣個好價格。後來趙大林兩兄弟也跟着學編竹篾,不過他們沒什麼天賦,手藝就一般,編出來的東西不怎麼好賣,最後還是老老實實的以種田為主了。
趙老漢靠着他這門手藝,帶着一家人勤勤懇懇的種地和幹活,在兩個兒子成親前終於攢夠了銀錢蓋起了村裡為數不多的瓦房大宅,總共有五間房間。
趙大林成親后與何翠芳一開始也是跟着父母一起住在村東邊的瓦房大宅里的。本來瓦房大宅是兩兄弟成家后每家各兩間房間的,但是何翠芳自頭胎流產後的幾年裏一直沒懷孕,而大房那幾年裏陸續又添了兩個孩子,大嫂王氏借口家裏人多住不下,慫恿二老讓他們二房的搬到老宅住。
趙老漢不吭聲,都聽趙老太太的。趙老太太本來對一直沒有生出孩子來的何翠芳看不順眼,平時對她不是呼呼喝喝就是冷言冷語的,王氏有時候又火上澆油,何翠芳性子軟和,都是逆來順受。時間長了,趙老太太也覺得大房說得有道理,便同意讓二房搬去老宅住。
趙大林和何翠芳日子過得憋屈,他們也想過分家自立門戶。但是他們這裏的民風是極為注重孝道律法的,歷來祖訓都是父母在不分家,這是所有人都遵守的規矩,村裡也沒有這樣的先例。所以他們也就沒辦法分家,無奈之下只好同意搬到老宅了。
趙大林一家雖然沒跟父母和大房的住在瓦房大宅,平時大宅那些洗衣做飯的家務,還是由何翠芳來承擔的。地里的活也是趙大林乾的多。
由於沒分家,在趙老漢和趙老太太的偏心下,他們二房卻成了幹活最多,挨罵最多,吃的最少,穿的最差的一家。趙老漢和趙老太太的偏心和對二房的不待見,在村裡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只不過大家都各掃門前雪,誰也沒那個閑工夫去管閑事。
兩年前趙老漢和趙老太太相繼因病過世,之前不分家的理由不存在了,趙大林便趁機提出分家。但是大房已經習慣使喚他們一家幹活了,起初是不肯分家的,尤其是王氏,想繼續使用免費的勞動力。一旦二房分出去了,以後家裏的大小活可都落在她身上了,家裏那幾位都是少爺小姐,可幫不上她的忙。
後來在趙大林的堅持下大房才勉強同意了,但是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趙大林他們只能分到那幾間茅草屋和幾畝薄田。
趙大林和何翠芳兩人商量后咬牙答應了,最後他們只分到了這幾間茅草屋,三畝最差的水田和兩畝旱田,至於銀錢,大房真的是一分錢都沒有分給他們。他們之前幹活賺來的銀錢都被趙老太太搜颳走了,兩人又老實,都沒存到什麼私房錢。而作為大房的趙大平仗着自己長子的身份和家裏男丁多拿走了趙家瓦房大宅,六畝水田,三畝旱田,還有趙老太太留下來的銀錢。
分家后,大房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理直氣壯的使喚趙大林一家幹活了,便更加不待見他們一家了。而趙大林一家也不想跟他們多有交集,慢慢的兩家平日裏來往的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