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科舉相關
科舉考試共分四級。
最低的一個級別叫做院試,凡參加考試的考生,無論年齡大小,統統叫做“童生”。院試共分六等,成績名列第一、二等者才能稱為秀才,並且獲得了參加下一級考試的資格。
第二級考試叫做鄉試,相當於省級的考試,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在這一級中名列頭名的人被稱為“解元”,考中者被稱為“舉人”。當然,獲得舉人稱號只意味着這個人有資格為官了,但是不能保證一定有官做,就好像現在的大學畢業生不包分配一樣。
第三級考試叫做會試,乃是全國性的考試,一般在二月。在這級考試中朝廷會挑選三百名成績最優者,這些幸運兒就被稱為“貢生”了,其中的第一名叫做“會元”。
這些貢生們還要進行第四級,也就是最高級的考試了,這個考試叫做殿試,也就是來到大殿之上,由皇帝親自提問,考生回答,提問的內容以策問為主,當然也有文學類的內容。按照這次考試的成績,考生們被劃分為三個檔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三甲”,其中一甲三人,叫做“進士及第”,他們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做“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做“賜同進士出身”。
其中,一甲的三人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相當於今天的教育部。而二甲、三甲中還要挑選優秀的人才,並通過考試選拔若干人,他們叫做“庶吉士”,職責是給皇帝講解經史子集,並草擬聖旨,權力很大,相當於秘書長職務。
如果一個人連續獲得解元、會元、狀元三個頭銜,叫做“連中三元”,這是一項難度極高的任務,不但要求這個考生學識淵博,還要才思敏捷,同時長相上也要至少相貌堂堂、氣度不凡,這樣才能在殿試中贏得皇上的好感。
自隋唐開科舉以來,“連中三元”者只有十四人,唐兩人,宋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兩人,清兩人。
時間及主考官:
1、童生試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2、鄉試
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
4、殿試
殿試在會試后當年舉行。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