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風起(四)

第五十四章 風起(四)

更新時間:2012-06-21

清國方面知道海因里希親王的具體行蹤只有剛剛與李鴻章互調的前直隸總督李翰章,李翰章是李鴻章的哥哥,他自然沒有任何理由與動機謀害海因里希親王。除了李翰章這邊,剩下只有在青島的劉芬知道海因里希親王乘坐哪列火車,什麼時候抵達什麼地方。

劉芬是李鴻章的外甥,時任青島軍械局書辦。正因為是親屬關係,所以李鴻章才把在青島接待海因里希親王的差事交到他身上。

可線索剛轉到劉芬身上的時候,還沒來得及詢問劉芬,李鴻章等人就收到了劉芬畏罪自殺的消息。

辦案人員立刻趕到青島對劉芬驗屍,結果查明劉芬並非被人滅口,而是自己自殺。

通過從李鴻章以及劉芬親朋那裏得知,劉芬是一個**、貪慾交織的俗人,這樣一個人是很容易被人收買的,而就是這個酒囊飯袋式的人物是知道海因里希親王具體行蹤的其中之一,海因里希親王遇刺身亡,緊接着劉芬自殺身亡,這一切的一切不由的讓人聯想到劉芬必定與海因里希親王的死有着莫大的關聯。儘管不知道幕後真兇到底是誰,可德國人基本上已經可以確認,殺死海因里希親王一行人肯定是中國人無疑了。

巴蘭德把自己的調查分析發往德國,但由於對大局的着想,巴蘭德還是對德中關係的維護做了一些努力,他在電報中致電威廉二世,希望威廉二世不要因為海因里希親王的死而影響到德中兩國的關係,畢竟德國與中國的盟約可以有效的牽制俄國,這對德國的戰略意義是非同一般的。

不過巴蘭德還是錯誤估計了海因里希親王對威廉二世的影響,也錯誤估計了威廉二世的性格。

威廉二世絕不是一個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的君主,而是一個偏執的,時而腦袋會發瘋的狂人。弟弟的死極大的刺激了威廉二世,因為海因里希親王的死,威廉二世甚至忘了自己付出極大代價才簽訂的新三皇同盟。如果不是他的智囊團以及德國的大臣們苦苦相勸,恐怕威廉二世甚至會直接撕毀中德同盟條約,命令德國東亞巡洋艦隊攻擊中國,為海因里希親王報仇。

雖然最終在德國眾多將軍大臣們的勸誡下威廉二世強壓下了心中的怒火,但中德關係下降到冰點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威廉二世對中國的憤怒對李鴻章來說非常糟糕,但雪上加霜的是,由於德**艦炮轟青島清軍炮台,武力強佔青島的事傳到朝廷,立刻在朝廷揭起軒然大波,平素以與李鴻章唱反調為己任的帝師翁同龢還有慶親王奕劻這兩個政敵也少見的站在同一陣線,一同攻擊李鴻章。

德國人是李鴻章“請”進山東的,可沒想到李鴻章“請”來的不是朋友,而是一條“惡狼”。

炮轟清軍炮台,俘獲三艘軍艦,武力強佔青島,兵圍總兵衙門,都足以證明德國人的“狼子野心”。而李鴻章就是這個“引狼入室”的罪魁禍首。

於是,慶親王奕劻再次上奏,要求朝廷追究李鴻章的責任,並且廢除中國與德國簽訂的同盟條約。不過由於朝廷現在對李鴻章的勢力非常顧忌,光緒雖然意動,有拿下李鴻章的意思,但還是讓慈禧給攔下來,慈禧的意思很簡單,暫時不能動李鴻章,畢竟他手裏的淮軍不是擺設,但對於李鴻章與德國人簽署的同盟條約朝廷還是可以不予承認的。

3月15日,朝廷通告天下,言李鴻章與德奧之同盟,乃是北洋與德奧之間盟約,非大清國與德奧之盟。

言下之意,就是朝廷雖然沒有全盤否決清國與德奧的新三皇同盟,但卻把這個同盟的等級給降了一級,變成了原本是國家間的同盟變成了德奧與清國地方總督之間的同盟。

消息傳出,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怒,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威廉二世也意識到與中國的關係徹底破裂對其國家戰略極其不利,惱怒的威廉二世雖然沒有直接宣佈與**,撕毀盟約,但還是悍然下令,德國所有在山東幫助李鴻章建設的工廠全部停止,其中包括已經快要建設完成的兵工廠、造船廠、鍊鋼廠。為了保證德國人在山東的權利,同時青島也宣佈由德國接管。

中德關係進入到冰點,英法俄等國欣喜莫名,日本上下更是上下沸騰一片,一直以來,日本早就有侵略中國的野心,可是礙於中國強大的盟友,日本只能一直把這個野心死死地藏在心裏不敢表露出來。

為了對付中國,日本從明治維新伊始就在做着侵略的準備。

北洋海軍成軍之時,日本還沒有像樣的現代化海軍。四年前,清朝對日本依然佔有27000噸比17000噸的海軍總噸位優勢。但到了現在,日本的海軍總噸位暴漲至72000噸,全面壓倒清軍。而實際參戰的兩國主力艦隊中,也是日本聯合艦隊以4.1萬噸反超北洋水師的3.5萬噸。而且日軍是新艦,北洋水師是老艦,日方無論在質量和數量上都佔優勢。如果不是缺少能夠對抗中國戰列艦的巨艦,還有顧忌一旦開戰會引起德奧參戰,恐怕日本早就動手了。

通過近十年不斷在中國安插間諜,日本對中國國內情勢的了解恐怕比清朝廷對自身都要了解的深刻。

清朝經濟實力實力雖然很高,遠超日本數倍,但這種經濟絕大多數是用來吃飯的,轉化不成國家辦大事的經濟實力。清朝每年的財政收入不過七八千萬兩白銀的樣子。而日本自明治維新,工商業迅速發展,到現在財政收入已達八千萬日圓,摺合五千多萬兩白銀,已經相當接近清朝了。

兩相對比中,清朝每年需要為龐大官僚體系、治河救災及平叛等支出巨大的銀兩,還要為慈禧太后修園子,辦壽等巨額開支,實際用于軍事的銀子少得可憐,相反日本卻沒有這個問題。厚積薄發,精心策劃多年,有備而來,處積極進攻態勢,全**民士氣高昂,君臣同心協力。這所有的一切都能化為日本的戰力,所以,一旦現在日中開戰,獲勝的一方一定屬於日本。

現在中國得罪了德國,兩國的關係陷入了最低谷時期,這讓日本看到了可乘之機,日本決定,一定要把握好這個機會,否則以德國與中國之間這些年積累的情誼,說不定什麼時候兩國的關係就會緩和,那時,日本再想動手就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了。

要動手就必須馬上動手!

戰爭,往往需要一個借口。而這個借口日本已經找到了。那就是朝鮮的東學黨起義!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十幾年的時間,日本佔領了朝鮮80%的貿易額,日本資本家還控制了朝鮮的金融業、海運業、漁業,惡意促使朝鮮糧食奇缺和物價飛漲,使朝鮮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普通民眾的生活陷入極端困苦境地,

朝鮮的實際統治者是閔妃和她的外戚集團,在閔妃的統治下朝鮮國庫空虛,對內驕·奢·淫·逸、對外妥協賣國的這些行為都極大地刺激了朝鮮的民眾。·

普通百姓連活都活不下去了,趁此時機,朝鮮的東學道揭竿而起,一邊高唱着:“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盤佳肴萬姓膏。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處怨聲高。”的歌謠,一邊攻城略地殺官造反。

東學起義軍的主張贏得百姓們的支持,沿途參加東學軍的農民越來越多,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萬人以上,接連打敗朝鮮官軍,起義軍的武器也有了很大的改觀,戰鬥力越來越強,兵鋒所指,朝鮮官兵無不望風而逃。

不久全朝鮮各地的東學道徒也紛紛揭竿而起,東學軍規模空前盛大,已席捲了朝鮮全國五分之三的土地、擁有十多萬武裝力量了。

面對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朝鮮政府無力鎮壓。根據兵曹判書閔泳駿的建議,國王高宗一面急忙向宗主國清朝求援。

清朝廷接到朝鮮的求救,而且日本也向清廷表示“貴政府何不速代韓戡?……我政府必無他意”,誘使清朝廷出兵朝鮮。清朝廷沒有識破這是日本的陰謀,於是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精銳2500人於牙山登陸,在此安營紮寨,準備鎮壓起義。

日本早就密切注視朝鮮局勢的發展,等待出兵朝鮮的時機,然後製造挑起中日戰端的借口。如今,這樣的時機終於來到了。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鮮的消息后,欣喜若狂,伊藤博文全力着手挑起戰爭。日本政府立即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領導機關。

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隊700人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先後在朝鮮仁川登陸;另一方面,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訓令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找尋發動戰爭的借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清梟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清梟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十四章 風起(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