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各有所忌

第四十九章 各有所忌

更新時間:2012-06-16

“我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反覆無常的政府,他們都是一群骯髒的騙子,他們羞辱了我,他們在耍弄我……該死的,我要懲罰他們,我一定要懲罰他們!”

威廉二世怎麼也想不到,當的盟國剛一受到外來的壓力,他們就馬上屈服了,不顧條約的神聖性,悍然撕毀威廉二世精心勾畫的“新三皇同盟”,這讓神經敏感的威廉二世感受到了無與倫比的羞辱感,就好像他是一個小丑一般,他的所作所為都是一場可笑的鬧劇,而現在,那些對他敵對的,特別是英法俄這些國家肯定在偷偷的嘲笑他的愚蠢。

“不,絕不能讓他們的陰謀得逞,他們以為我是小丑,其實他們才是徹頭徹尾的白痴、蠢豬。三皇同盟必須要維持下去,一定要維持下去!”

威廉二世因為大清朝廷的出賣而徹底憤怒了,這位心理異常執拗、甚至有些神經質的皇帝做了一個驚人的,甚至有些自欺欺人的決定,他不承認大清朝廷的合法性,更不承認大清朝廷對於“新三皇同盟”條約的撕毀。威廉二世決定,拋開大清朝廷,繼續與李鴻章合作下去。

甚至威廉二世有一個驚人的構想,那就是扶持李鴻章為中國的皇帝,這樣,新三皇同盟就可以永遠的維持下去。

本來英法等國認為大清朝廷撕毀了新三皇同盟條約,中國與德國已經沒有任何關係,德國也沒有任何借口介入英法等國對中國的戰事,但他們高興的沒多久卻頭疼的發現,德國並沒有放棄,而是變本加厲的加大了對李鴻章的支持。

8月3日,英日聯合艦隊在駛向威海衛的途中遭遇北洋海軍與德國海軍的攔截,雙方對持,形勢異常嚴峻。但由於兩方的艦隊總噸位都差不多,因此誰也不敢冒然向對方首先開炮。

同日,坐鎮天津大本營的李鴻章通電全國,不承認朝廷對其撤職的旨意,言有他李鴻章在一天,就絕不會向英法等國屈服,更不會把威海衛租借與英國。通電中,李鴻章大肆抨擊聖母皇太后與皇帝為奸人蒙蔽,甚至隱隱透露出要“清君側”的意思。

一封通電之後,李鴻章的淮系人馬也隨之全部都動了起來。

先是統領慶軍一部駐紮旅順口的宋慶與聶士成上書為李鴻章鳴不平,接着以朝廷懲處不公,軍隊嘩變為由,率兵登船向天津衛趕來。

宋慶更是向朝廷哭訴:“洋人素來欺我,今日割一地,明日佔一城,我處處忍讓,則彼步步緊逼。不若拋開一切,與洋人決一高下,慶願與天下精兵捨身報國。”

駐守奉天金州的總兵黃仕林也率領三營慶軍直奔山海關而來。

山東,章高元更是下了大本錢,一萬嵩武軍移駐德州,隨時直插京城。

淮軍兵力部署是武的一方面,對付朝廷自然還有文的一方面。

台灣巡撫劉銘傳、兩廣總督李翰章、直隸提督葉志超等一大批淮系出身的督撫也紛紛向朝廷去電為李鴻章訴苦喊冤,變相的告訴朝廷,他們這些手握一省大權的地方督撫是支持李鴻章的。

李鴻章的淮系集團在此時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頂峰,可以說整個淮系甚至擁有了掃平整個國家的強悍武力。如果單論軍事實力,就算是張之洞、劉坤一這些督撫合起來也不是李鴻章的對手。

在淮軍組建之初,李鴻章即注重徵選“同里敢戰之士”,最初淮軍13營中的程學啟、劉銘傳、張樹聲、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以及后一批的周盛傳等皖籍將領,都是他加意提攜的對象。這些人對李鴻章的忠心遠遠大於他們對朝廷的忠心。

而李鴻章也沒有辜負跟隨自己的手下,幾十年來,淮軍將領中後來文職位在道員以上、武職位在總兵提督以上者共有四百多人人,其中皖籍就有差不多接近三百人,都是李鴻章的老鄉。

朝廷想動李鴻章,首先不答應的就是這些人。

淮系集團擁有多大的力量?這是足以讓整個天下立馬變緩顏色的恐怖力量,更何況除了淮系之外,李鴻章還一手扶持的北洋體系?

手握這兩大利器,據京師近在咫尺,可以說只要李鴻章動了做皇帝的念頭,愛新覺羅家族是一點反制的辦法都沒有的。

果然,李鴻章手下的兵馬一動,朝廷立刻就慌了起來,各地的督撫也紛紛沉默、觀望。原先倒李倒得最凶的張之洞、劉坤一,還有中樞的奕劻、翁同龢等人全部集體失聲。戰戰兢兢的生恐天下一個不小心就姓了“李”。

由着手下一通鬧,嚇得慈禧光緒差點都動了遷都的意思,李鴻章這才上表請罪,他把姿態做得很足,聲稱自己是忠於大清,忠於老佛爺,忠於皇上的,自己絕對服從朝廷的旨意,但手下將領卻不理解朝廷,先前關外、山東等地兵力調動也是手下將領瞞着他偷偷乾的,如今已經被他勒令返回駐地了。李鴻章懇請朝廷念在他平定太平長毛、平定捻軍,一輩子戰戰兢兢為大清效力的份上,暫且留着他這把老骨頭,待解決了英法等國的威脅之後,自然進京負荊請罪,不用朝廷下旨,他自己也會辭官為民。

李鴻章的請罪書讓滿朝文武與地方督撫長舒了一口氣,同時也給了朝廷一個台階。這下朝廷總算是看清楚了,如今的李鴻章可不是當年太平天國時期的李鴻章,已經不是誰任意都能拿捏的了。

一旦逼急了他,那可是得不償失啊。英法俄日固然可怕,但那只是一時之患,真正能動搖愛新覺羅統治的還是李鴻章的淮軍。最起碼英法俄日要打進北京城還有李鴻章的淮軍與北洋海軍在前面頂着,可李鴻章要打進北京還有誰能頂在前面?靠着京營那幫大煙鬼嗎?

朝廷從善如流,立刻准了李鴻章的奏表,允許他全權處理對外糾紛事宜。至於先前朝廷奪職,李鴻章抗命這回事雙方都心照不宣的絕口不提。而地方督撫自然也不會傻到把這層窗戶紙捅破,省的兩面都不討好。

李鴻章地位穩固,讓英法俄日等國大失所望,隨後李鴻章宣稱“新三皇同盟”依然有效更是幾家歡喜家家愁。喜的是德國、奧匈帝國,愁得自然是英法俄日了。

鑒於三皇同盟牢不可摧的關係,為了緩解李鴻章的壓力,德皇威廉二世突然宣佈德國進入准戰爭狀態,軍隊全部武裝集結待命,並且在首都柏林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超過三十萬的德國陸軍參加了這場閱兵儀式。當雄健的德國士兵的照片被各大媒體轉載傳遍世界的時候,整個世界的人在見識到了德國強大的陸軍力量之後都不由為之驚呼。

與德國互相呼應的是,奧匈帝國也宣佈進入准戰爭狀態。大軍不斷的向邊界集結,大有一旦德國宣佈戰爭爆發就立刻加入戰團的意思。

英法等國都是民主國家,這樣的政體註定了他們的效率要比獨裁的帝國要慢了許多拍。德奧可以因為皇帝的一道命令而迅速集結軍隊,隨時都可以進入戰爭狀態,但英法絕對不會出現這種狀況。因為他們的民主只會一次次托他們的後腿,就連軍隊集結這種事都可以在議會吵上無數天,更何況與他國開戰,而且是德國這樣的歐洲強國開戰了。

事實上,沒有一個國家會預知因為中國的問題會鬧到這樣嚴峻的地步,一場牽扯到世界範圍的大戰即將展開。英法俄日甚至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而德奧等國也沒有完全做好戰爭的準備,只是憑着他們的皇帝一時鬧熱就要準備打仗。

英國沒有想到試探一下新三皇同盟的底線卻險些引來一場大戰,態度立刻曖昧起來,當即命令在東海與北洋海軍對峙的遠東艦隊撤到上海,再次試圖以談判方式解決問題。而法國,這個前歐洲大陸的霸主已經被普法戰爭打怕了,一看到德國國內進行陸軍動員,害怕自己再次遭到被德軍打進巴黎的厄運,連忙撇清自己,宣佈收兵。

第二個收兵的是俄國,俄國一見法國退出了,這樣德國在歐洲就可以全力對付自己,害怕兩面圍攻,也不由他不放棄趁火打劫的念頭。

至於日本,自始至終大家都當它是個跳樑小丑一般,哪怕是清帝國也不把它當回事。

中英兩國的談判繼續在天津進行,經過一場軍事對峙,竇納樂的氣焰不再那麼囂張,沒有了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態度,雖然他不願意,但也不得不認真考慮中國的意志。

李鴻章也是后怕不已,萬一真的打起來,他一輩子的心血就毀之一旦了。於是也在一些問題上做出了退讓。

威海衛是萬萬不能給英國的,那是李鴻章勢力範圍的腹心地帶,只能在香港問題上做些讓步了。

經過半個月的談判,李鴻章終於同竇納樂達成協議:英國放棄對威海衛租借的要求,而中國則同意香港租界擴大問題,竇納樂代表英國政府與清政府代表李鴻章共同簽署了《拓展香港界址專條》,為英國租借了新界之地。雙方各退一步,一場差點引發世界大戰的衝突頓時消弭於無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清梟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清梟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九章 各有所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