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奉詔討逆大元帥何

第一百三十二章 奉詔討逆大元帥何

更新時間:2012-09-01

何念祖在說服各國領事後,蘭芳艦隊繼續北上。而與此同時,一直關注蘭芳艦隊動向的朝廷再也坐不住了。

本來朝廷是指望着列強能擋住蘭芳軍隊的,可誰想到列強也不好使了。

清廷慌忙下令南洋、北洋艦隊出海攔截蘭芳艦隊,

可南洋艦隊此時已經是個空架子,北洋艦隊在甲午一戰後基本上全軍覆沒,如今連一艘大點的戰艦也沒有。連自己的家門口都看不住,如何還能出海迎敵?

且地方督撫態度也是曖昧異常。慈禧囚禁光緒走了一步臭棋,這讓忠於皇帝的地方督撫們也起了一絲抵觸的心理。如今這些督撫們不騎兵相應蘭芳就不錯了,還指望他們對抗“勤王義師”,這怎麼可能?

最先表態的地方總督是兩江總督劉坤一。劉坤一對慈禧囚禁皇帝非常不滿,這老哥兒絕對是個忠君愛國的典範。

儒生出身的劉坤一在甲午戰爭前絕對是個保守派,排斥任何的洋務改革。可自從甲午戰敗后,劉坤一的思想就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把甲午戰敗的原因都歸咎於慈禧與李鴻章身上,對於慈禧也愈發不滿起來。加入主張變法的強學會就能說明劉坤一對皇帝的支持。如今慈禧囚禁光緒,更讓劉坤一的不滿達到了頂點。

如果光緒沒有寫衣帶詔,如果蘭芳沒有“出兵勤王”,那劉坤一就算不滿慈禧,最多也就是口頭上發泄一下不滿。但是現在光緒皇帝的衣帶詔書,還有蘭芳軍隊的“勤王”,都讓劉坤一看到了一個機會。一個匡扶皇室,重振大清的機會!

得知蘭芳艦隊從上海繼續北上后,劉坤一立刻通電全國,支持蘭芳巡撫何念祖“勤王”,同時勸諫慈禧,立刻釋放皇上,退居頤和園,並且還政與皇帝。

劉坤一的一封電文,震動了整個中國。將南北之間混亂緊張的局勢和氣氛一下震開,也給對甲午後對局面不滿的熱血志士們一個新的希望。尤其是康梁一黨,更是歡欣鼓舞,大讚劉坤一,稱之為“忠君愛國之典範”。

劉坤一的通電讓天下督撫在也坐不住了。現在的局勢,已經迫使地方不得不選擇一個陣營了。是繼續支持慈禧,還是選擇光緒,這已經是地方面臨最重要的問題。

繼劉坤一之後,兩廣總督李鴻章發表通電,規勸太后榮養,皇帝親征。

李鴻章的一封通電,讓控制朝廷的后黨更加雪上加霜。李鴻章不比劉坤一,長達二十餘年經營直隸,讓李鴻章的勢力早已在直隸等北方數省盤根糾結,龐大到一個難以想像的地步。雖然甲午一戰被日本消耗不少,可李鴻章的影響力依然巨大無比。在李鴻章通電之後,直隸、山東、河南、遼東數省先後出現了不穩跡象,最讓朝廷恐慌的一點就是,朝廷忽然發現,各地的練軍有些指揮不動了跡象了。

北方軍隊不穩,讓朝廷里的后黨大為恐懼,連忙下旨命湖廣總督張之洞調兵“勤王”。

張之洞清流出身,一向熱中洋務,當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正是此人首先倡議朝廷編練新式軍隊,裁汰舊營,而且以身作則,署理兩江總督時就練了一支數千人的新軍,號“自強軍”,戰後回任湖廣總督,自強軍雖未帶回,但這練新軍的主張卻更強烈了,後來朝廷大練新軍,北有袁世凱,南有張之洞,都恪盡職守,儘力編練,以致有“南張北袁”之稱,湖北新軍冠居南方各省,正是由於張之洞的全力督促。

張之洞雖然是慈禧提拔起來的,可這位也是正統的儒生出身,對慈禧把持朝政,“雌雞司晨”也是略有微詞的,而且他已經看明白了大勢,太后一黨已經是日暮西山,皇上親政已經為大勢所趨,不可避免了。

張之洞拒不奉詔,更讓朝廷感到大難臨頭。尤其是在這緊要關頭,朝廷察覺直隸總督王文韶有謀划迎蘭芳軍隊入京“勤王”的跡象。慈禧為首的后黨大駭,立刻下令王文韶奪職,任命軍機大臣榮祿為直隸總督,總統直隸各軍,拱衛京畿。

榮祿走馬上任后,立刻對直隸境內各軍統領大加拉攏,其中尤以宋慶、董福祥、聶士成、袁世凱所部及北洋各軍更是榮祿拉攏的目標。

上任第二天,榮祿就奏請合宋、董、聶、袁四軍及新募親軍聯為一氣,構成武衛軍。朝廷立刻准許。

榮祿跟王文韶不同,他久鎮京畿,在直隸各軍中素有威望,尤其是對袁世凱還有提拔之恩,去年御史彈劾袁世凱案,榮祿以查無實據結,並疏稱袁世凱為不可多得之員。大力保住了袁世凱。別的不敢說,至少袁世凱手下的七千新軍是肯定聽他的。再加上不屬於淮軍系統的董福祥部,榮祿還是牢牢的掌握住了直隸軍權。

就在榮祿忙着部署軍隊抵抗蘭芳軍時,山東巡撫毓賢應榮祿之命,帶領山東兵馬乘鐵路進京“護駕”。

毓賢帶來的山東兵馬近三萬人,這讓后黨猶如吃了一顆定心丸。畢竟,這天下還是有“忠臣”的。

毓賢的出現,使心慌意亂的慈禧如同黑夜裏突然看到了一絲曙光,欣喜異常。慈禧召見他時,詢問他對時局的看法,他毫不猶豫地表示:蘭芳為亂臣賊子,臣必以死以拒之!

慈禧很久沒有感到如此振奮了。她立即下旨,命毓賢為兵部尚書銜,所有來到北京“勤王”的部隊都歸毓賢指揮。

甲午前夕,滿清在全國的八旗兵力為25萬人,其中駐防直隸境內的有15萬人,駐防東三省的有五萬人,綠營兵力為45萬人,在直隸境內有5萬人。總計全國常備軍70餘萬人。

但實際上在李鴻章計算的北洋邊海防軍隊數字裏,卻出現了八旗、綠營根本不在其內的咄咄怪事。

這種怪事的緣由,是清朝官場內幾乎盡人皆知、但是又說不得的秘密。自從入主中原以來,八旗、綠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不僅僅是武器裝備缺乏更新,更重要的是吏制的腐化和訓練的廢弛。鴉片戰爭中八旗綠營被西洋列強打得疲於奔命,到了太平天國戰爭時,更是全無一用。甲午戰爭前,這支大清的常備軍戰鬥力早已盡喪,只能勉強充當維持社會治安的角色。可就是這麼一支腐爛到極點的“軍隊”,因為是曾經幫助打下江山社稷的皇朝子弟兵,屬於賴以維繫朝廷存在的“祖宗舊制”,每年朝廷並不寬裕的財政要為這支吃閑飯的隊伍支付2000萬兩銀上下的糧餉開支,相當於北洋海軍建軍購艦的全部費用。

好在經過甲午一戰後,朝廷才算徹底了解了直隸駐防軍已經糜爛到一個恐怖的地步,又編練新軍,到了現在,直隸能夠作戰的兵馬加起來也有接近9萬人之多了。當然比起明面上20萬的兵力,這9萬人的兵力就顯得有些諷刺了。

加上毓賢帶來的山東兵馬近三萬人,山西、蒙古等地也相繼派來一些“勤王”兵馬,又湊了5萬人左右,算上直隸原來的兵力,目前直隸已經彙集了近15萬兵力。

11月7日,蘭芳艦隊抵達大沽口,隨即以一個步兵師的龐大兵力進攻大沽炮台,同時戰艦也對炮台進行武力壓制。

蘭芳軍有光緒皇帝的衣帶詔,在名分上擁有先天優勢。加上大沽守軍是淮軍一系,根本沒有抵抗的心思,僅僅象徵性的開了兩炮,大沽炮台就掛起了白旗。

整場戰鬥在不足一個小時之內就宣告結束,大沽2000餘守軍直接投了蘭芳軍,調轉槍頭成了“勤王急先鋒”。

蘭芳軍在大沽停留一日,隨即向天津進軍。

天津由榮祿親自坐鎮,其麾下兵馬計有宋慶、聶士成、袁世凱部共計七萬餘兵馬。而參與進攻天津的蘭芳軍只有三個師五萬人。

數量上天津守軍佔了上風,不過蘭芳軍的火力,裝備,還有訓練都強出武衛軍不止一籌,面對強勢的蘭芳軍隊,榮祿的武衛軍只能選擇固守。

11月11日,蘭芳軍先頭部隊15000人抵達天津。率先抵達天津的蘭芳陸軍第三師並沒有直接展開進攻,而是選擇就地駐紮,等待後續部隊抵達。

蘭芳軍的實力朝廷不知道,可榮祿是知道的。這要得益於英國人與日本人的情報。榮祿深知自己麾下兵馬數量雖多,可大部分都是中看不中用的傢伙。唯有袁世凱編練的新軍還可以與蘭芳的軍隊有的一拼,可袁世凱編練的新軍才不過七千人馬,武器比起蘭芳軍來還要差上許多。

困守孤城乃取死之道。趁着蘭芳軍主力未至,榮祿決定先用優勢兵力出城決戰,哪怕用人命去堆,也要先擊敗蘭芳這支先鋒部隊,要是能挫敗了蘭芳軍的銳氣,這場仗也就好打了。

榮祿當機立斷,立刻召集宋慶、聶士成、袁世凱三人商議進攻蘭芳軍之事。聶士成與宋慶自從榮祿來了之後,手裏的兵權被榮祿削弱不少,雖然官銜一加再加,可誰都看得出來朝廷這是在防備他們這些老淮軍的人。

甲午戰爭時期,宋慶受命幫辦北洋軍務,率部赴九連城,節制各軍。聲言“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唯一死以報國。”簽訂《馬關條約》時。宋慶反對和約,在致督辦軍務處電中表示“願與天下精兵捨身報國”。卻被朝廷革職留任。當時宋慶就對朝廷憋了一肚子火,現在要不是蘭芳軍來了,朝廷迫不得已藉助與他,恐怕宋慶想要起複還不知等到猴年馬月呢。

本來宋慶就對慈禧等后黨在甲午時期的不作為感到不滿,再加上李鴻章在南方的通電,他們這些淮軍舊部的心思自然就活泛起來。

當著榮祿的面,宋慶等人自然滿口的贊同,可一出總督府,宋慶就把聶士成拉到自己的軍營,跟他商量:“中堂在南方通電,勸諫太后還政,那蘭芳軍也繼承我淮軍、北洋而建,跟咱們都是打斷骨頭連着筋的。咱們淮軍之間何苦自相殘殺。太后把持朝政數十年,可大清國勢卻江河日下。如今蘭芳有皇上親筆所書的衣帶詔,已經佔據大義,太后囚禁皇上,已屬倒行逆施,依老夫之見,咱們還不如跟蘭芳站在一塊,兵發北京,勸太后還政得了。”

聶士成沉吟了一下:“老哥哥,咱們……這是要造反啊!”

宋慶立馬說了:“這算什麼造反?咱們效忠的是誰?是大清,是愛新覺羅皇室。不是姓葉赫那拉的太后。咱們支持皇上怎麼能算造反?”

聶士成道:“可袁世凱還有七千新軍,榮祿對袁世凱有恩,這些新軍對榮祿也是忠心耿耿,有他們在,對咱們舉事倒是個障礙。”

宋慶滿不在乎的道:“袁世凱的新軍才不過七千人,咱們兩家合到一起足有五萬人,整個天津守軍才不過七萬人而已。怕他何來?”

聶士成想了想,一拍大腿:“就這麼辦,咱們今晚就開城門,引蘭芳軍入城!”

宋慶大喜:“好,老夫這就派人聯繫蘭芳軍!今晚請他們進城!”

兩個人正說著的時候,忽然城南方向傳來一陣陣槍炮之聲,隔着老遠都能聽到,宋慶、聶士成大驚:“這麼快蘭芳軍就攻城了?”

不大一會兒,就有榮祿的標兵疾步跑了過來,老遠的就大聲喊道:“軍門,袁世凱投了叛軍,把城門打開,引叛軍入城了。總督大人急招軍門率兵速往南門鎮壓!”

宋慶、聶士成面面相窺:“袁世凱這小子動作真快啊!”

11月11日,蘭芳第三師剛剛抵達天津之際,時任直隸按察使,定武軍統帥袁世凱率新軍七千投誠蘭芳軍,隨即大開天津城門,引蘭芳軍入城,隨即,天津守城部隊的宋慶、聶士成部相繼反正。當日,北方重鎮天津被蘭芳軍佔領。直隸總督榮祿見勢不妙,喬裝平民出逃。

11月15日,何念祖率蘭芳主力抵達天津,宋慶、聶士成、袁世凱等投誠將領在先入城的第三師師長木秀山的陪同下,出城十里迎接。

隨行的還有天津大小官員,合計達百人之多,另有天津租界領事團也隨行。

一時間中外人等齊聚天津城南,歡迎何念祖率蘭芳軍入城。除了已經投誠的宋慶、聶士成、袁世凱等部將士外,天津成立出來看熱鬧的百姓也為數不少。

袁世凱率先開城門放蘭芳軍入城,可以說是獻城有功的第一功臣,可袁世凱卻一點也不以此為傲,一舉一動都非常低調。自從蘭芳軍進駐天津后,他的定武軍就始終老實的呆在營房裏。而他本人也很少露面。今天迎接“何大帥”入城,袁世凱也不像宋慶、聶士成那樣帶了大量的軍卒,而是只帶了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親信。

看着一對對精銳的蘭芳軍士兵,袁世凱等人羨慕異常。

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更是望着蘭芳軍的裝備直流口水。曹錕吃醋的道:“論士氣,論訓練,咱們定武軍不比蘭芳軍差!”

段祺瑞低聲道:“是啊,差的就是裝備!還有……”

指了指腦後,段祺瑞微笑不語。

曹錕就沒有什麼顧忌了,他道:“娘的,什麼時候咱們定武軍也把辮子剪了,我老曹敢保證,軍容士氣一下子就比現在強一倍!”

袁世凱瞪了曹錕一眼:“慎言。這話也是你能說的嗎?”

曹錕一縮脖子,訕訕的道:“不就是剪辮子嗎?沒看蘭芳軍都剪了。咱們說說還不成嗎?”

“何大帥來了!”

一直默不作聲的馮國璋突然提醒道,立刻的,袁世凱等人面容一肅。遙望遠處,一方大旗異常醒目:蘭芳巡撫,奉詔勤王討逆大元帥何。

蘭芳巡撫是何念祖的正式官銜,可什麼“奉詔勤王討逆大元帥”就是他自封的了。反正他有衣帶詔在手,只要不是什麼王爺之類的離譜稱號,盡可隨他。

“聞名不如見面,乖乖,這何大帥的年紀也太小了吧!都能做俺老曹的兒子了!”

段祺瑞在後面提了曹錕屁股一腳,低聲罵道:“作死啊。你不要命了!”

帥旗下,何念祖一襲巡撫官府,頭戴頂戴花翎,腦後還特意夾了一根假辮子,意氣風發的騎着從西洋進口的白馬,左右儘是全副武裝的蘭芳軍士,風光無限。

遠遠的,何念祖就看見歡迎的隊伍,軍民加起來怕是有兩三萬之多。不少百姓手裏揮舞着彩旗,一支幾百人組成的鑼鼓、嗩吶的樂隊正使勁的演奏着。

宋慶、聶士成、袁世凱等直隸官員打着笑臉迎接何念祖大駕。

宋慶。聶士成的官銜一點也不比何念祖的低,雖然何念祖掛着一個“奉詔討逆大元帥”的名頭,可那是他自封,算不得數。

離宋慶等人還有一百多米遠的時候,何念祖就翻身下馬,步行前行。

看到何念祖如此乖覺,宋慶、聶士成的臉上笑容更加燦爛了。

宋慶笑呵呵的對聶士成道:“自中堂之後,我北洋又出一領袖矣!”

聶士成點頭笑道:“年紀輕輕,不驕不躁,難得,難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清梟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清梟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二章 奉詔討逆大元帥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