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兩百七十九章 卜辭和天象

第兩千兩百七十九章 卜辭和天象

中國的曆法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稱為《黃帝歷》。

相傳黃帝打敗蚩尤后統一天下后命人所制定曆法,原歷規則到現在已經佚失,不過從一些古籍上能夠略知一二,《黃帝歷》是一種陰陽合曆,以建子之月,即北鬥鬥柄指向子位,包含冬至之月,為一年開始。

不要小看這簡簡單單一句話,這個叫“觀象授時”,中國人關於“觀象授時”之起點,在二裏頭文化的星圖和綠松龍虎陪葬發現以前,大家都認為以《黃帝歷》為開始。

黃帝歷的主要成就是創製了十天干與十二地支,表達陰陽五行,以閏月定四時,成歲,這一做法奠定了中國傳統曆法的基礎,一直傳承至今。

曆法以黃帝登基之日起算起,是為“元年元日”根,據天干地支相互配合六十年一輪迴,也就所謂的一甲子。

據傳黃帝即位的那一天,正逢以上天象一起出現,那天恰逢冬至及朔旦日,所以黃帝制歷並且以那天為道歷的起算點,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

因為早期曆法周算不密,就會導致偏差,顓頊繼位之後,對黃帝歷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訂,也就是顓頊歷。

該歷的成就是引入了閏年,採用十九年七閏法,一回歸年為365又1/4日,這種分法便是“四分曆”的一種,後來也對中國立法影響深遠。

一朔望月為29又499/940日,以十月為歲首,閏月放在九月之後,稱后九月。

顓頊歷到夏朝時被夏曆取代。但是卻在秦國被再次恢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重新頒佈遍行,然後一直沿襲到西漢初期。

除了史書上有記載,顓頊歷也是有考古文物加以證實的曆法。銀雀山漢簡里,詳細記載了該歷。

其後又經過多年,到了夏朝,更為先進的夏曆開始推行。

夏曆的成就是採用“定朔法”——以朔日為每月的初一,又將回歸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在缺中氣之月置閏,這既反映了太陽熱力作用對地球的影響,又反映了以月亮為主,加上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周期變化,融陰月陽年為一體。

這個成就也很了不得,直到如今,全世界所有曆法基本上不是太陰即是太陽,只有中國曆法是太陰和太陽完美結合,這不僅僅只是一個天文學上的成就,甚至還影響到了中國人的哲學與思維。

比如西方更加喜歡搞“二分法”,“二元對立”,“複雜問題簡單處理”;中國人卻熱衷於“二元融合”,“矛盾轉化”,“簡單問題複雜處理”。

在孰優孰劣的評判上,西方當然會認為自己的好,而東方則並不會如此認為,只會認為在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兩種方法可能會永遠有各自的優劣性存在,只看哪一種更加適合當前發展而已。

這其實也是一種“簡單問題複雜處理”思維的直接體現。

接下來就是殷歷,殷歷也是一種陰陽合曆,不過更加的周密,每年分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閏月置於年末,稱為‘十三月’。

到了周代,情況就更加複雜,周曆並不純粹意義上是周代曆法,在四分曆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吸取了前者的很多成就,除了紀元不同外,還有更多精巧之處。

但是周曆的推廣並沒有統一,春秋戰國時代,不同地區對於夏殷周三正的使用,各國的選擇並不相同。

因此要對先秦古籍有深入的了解的話,就需要先了解三正的差異,以把握先秦古籍中曆日制度並不統一的計時。

比如《春秋》和《孟子》,多用周曆;《楚辭》和《呂氏春秋》,則用夏曆;《詩經》還得看具體的詩篇,例如《小雅·四月》,用的是夏曆,《豳風·七月》就是夏曆和周曆並用,《詩經》當中,凡言“七月”者,必指夏曆,凡有“一之日”等,則指周曆。

周至之前所作的工程,源自於甲骨文,甲骨文當然是商代的東西,但是這東西上記錄時間的方式,也不全是殷歷,或者換個說法,因為商代跨越的時間很漫長,曆法在這期間經歷過長久的發展,因此在商代不同時期的甲骨文上,曆法紀年是有所區別的。

商代早期的天文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觀測和記錄上。此時還沒有明確的曆法系統,只是通過不斷的觀測和實踐,逐漸掌握了朔望月的周期和太陽年的長度,並對一些重要的天象進行了記錄和判斷。

商代早期出現了最早的日曆紀年,稱為'甲子紀年',以甲子日即農曆正月初一為紀年起點。

到了中期約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前1200年間,開始出現了一些比較系統的曆法編製,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旬代歷'和'夏曆'。

旬代歷是以十天為一周,一個月分為三個旬,一年分為三十六個旬,來編製曆法的;夏曆則是以夏至日為一年的開始,以小暑日為一年的結束,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用於農事生產和祭祀儀式。

到了晚期,曆法編製主要基於朔望月和太陽年,更加精確不說,紀年也更加統一。說明到了商晚期,天文學研究已經對日月星辰的觀測和記錄積累到了相當程度,並逐漸發展出一些卜筮和預測的技術,為後來的天文學和卜筮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時還出現了一些專門從事天文學和曆法研究的機構,例如太史令、司天監等。完成了從巫師等個體向機構組織的轉化。

這批觀察天象和做記錄的人到了商代成了一個群體,這便是在甲骨學中被稱作“貞人”的史官。

他們不僅將自己所觀察到的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如天象、氣象作了記錄,也記錄了其他人觀察到的一切現象。

如果從卜辭中把迷信的成分剔除,就可看出當時有關的自然界現象的變化。

第一類重要的觀測就是日食和月食。

這是古代人非常重視觀察和記錄的大事。早在夏代仲康時就有發生日食的史書記載。

商代除在王都有史官們觀察外,在各地方觀察到的日月食也要及時向商王報告。比如武乙時的一條甲骨貞卜是:“癸酉貞:日夕有食,唯若?癸酉貞:日夕有食,非若”。

意思是:癸酉這一天卜問:黃昏時發現日食,是吉利呢?還是不吉利。

這條卜文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特點,就是在同一天裏,占卜了兩次,並且刻錄到了甲骨上。

這可能是一個時間比較長的過程,因此這次記錄,很可能是一條日全食的記錄,因為日全食才有一個較長時間的過程。

如果將歷史上在殷地發生過日全食的時間點全部推算成一個時間表,再結合武乙活動的歷史時間段,就能夠大致推斷出這條卜文所記錄的幾個關鍵時間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之乘風而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重生之乘風而起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兩千兩百七十九章 卜辭和天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