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逆天改命(祝新老書友元宵節快樂)
哪怕緊張的局勢一觸即發,斡離不依然是笑面虎模樣,嘴角帶着冷笑,說道:“國相要記得,是誰把你帶到了汴京城下。左路軍攻打一個小小的壽陽城三攻不克,折損上萬人。又繞路到平定又不克,折損三千人。是我東路軍從東側夾擊,才助你左路軍來到汴京城下。”
趙桓眉頭一皺,知道不能讓矛盾繼續激化下去,如今畢竟還在粘罕營中,雙方未撕破臉面,一切都還好說,可一旦局勢失控,斡離不可能只是丟了面子,但自己卻可能永遠的失去了返回開封的機會。
於是趙桓主動開口,不能讓粘罕繼續敵視下去,說道:“國相在猶豫什麼?朕只是為了與大金結永世之好,有何可防備?大不了朕說服百官之後,再返回營中,等我朝銀絹繳納足夠,待貴軍班師回朝,朕再與國相告別。”
“若宋主一去不歸……”
說到這裏粘罕都啞然一笑,這膽怯懦弱之輩哪有一去不返的勇氣?己等兩次相召,他都畏畏縮縮的來到了大軍營中,卑躬屈膝,搖尾乞憐,期望大金能罷兵退軍,和睦修好。
斡離不也是如此覺得,正如宋主所言,趙氏子弟生死皆繫於金軍刀下。
十萬金軍已經攻破汴京,隨時能殺入皇宮,宋主怯懦哪敢拒絕己等相召?
所有金軍都有恃無恐,放他回城,最多耽誤一兩天時間,隨時可以將其召回大軍營地。
可是萬一他成功兌現所言,則金國獲利之豐,不敢想像。
退一萬步講,這種廢物掌控宋國,也是金國之大幸。換上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可能比趙桓更差勁。
這是一件不會有任何損失,卻有可能獲取天價財富的事情。怎麼看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粘罕還在猶豫,斡離不已經下定決斷,如今局面更符合他以趙氏治宋國,為金國藩輔的戰略規劃,說道:“那便請宋主返回汴京,主持和議事宜,催促繳納銀絹。”
趙桓內心激動萬分,卻強裝鎮定,為防止二帥看出自己內心急於返回的真實意圖,哪怕再焦急,也裝作一副不急不緩的模樣。以退為進,說道:“如今天色已暗,明日朕便返回汴京,督促朝廷為大軍繳納歲幣、銀絹。”
就算事有不濟,至少自己也能跟隨二太子斡離不的軍隊離去。離開了粘罕營地,那迴旋的餘地就增加了許多。
這番舉動成功打消了國相粘罕的疑慮,此前其一直擔憂趙桓耍陰謀詭計,意圖以拖待變,等到勤王大軍匯合於汴州。因而粘罕十分刻薄的催促道:“國家大事,豈能因區區天色而有所延誤?宋主請即刻返回東京,說服朝廷百官,昭告天下割長江以北給我大金。”
催促倒不是粘罕愚昧,也不是粘罕改變了戰略主張。而是穿越這種事,完全不在粘罕的意料之中,從趙桓進入金軍大營,到如今也只有幾個時辰的時間,一直待在房間內,於外人看來沒有任何變化。誰會想到忽然之間,趙桓性情大變?不僅粘罕,金軍上下每個人都絲毫未曾想過趙桓會一去不返。
粘罕的意圖是在勤王大軍彙集之前,讓宋主抓緊時間頒佈詔書,命令朝堂將長江以北割給金國之後,一切完成後,再將宋主傳喚回金軍大營。如此才能再次掌控宋主,否則讓宋主待在斡離不手中,還不知道二人會合謀些什麼更不利於自己的事情。
作為金軍的左右兩路元帥,粘罕不可能真的與斡離不大軍刀戈相向。這種事情一旦發生,消息傳回金國,對誰都沒有益處。而且對粘罕更不利,粘罕實在無法解釋,為什麼要阻止宋主說服百官割長江以北給大金,為此甚至不惜同室操戈。
趙桓竭力壓下內心的激動與身體的顫抖,在刀尖上起舞了這麼久,終於得以脫困。這其中有一部分是趙桓拚死一搏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策立宋國為藩輔,受金朝節制仍是如今金朝的主要共識。哪怕一直對宋氏懷有濃烈敵意的粘罕也承認這一點。
歷史上一直到二月五日,宋欽宗被廢的前一天,二太子斡離不還是反對廢黜宋帝,說:“已經向朝廷表奏立藩,豈能中途更易?”
金國最忠誠的二狗子蕭慶也力諫粘罕:“廢宋主趙桓,康王趙構必然自立,不似趙桓庸怯,請再思。”事實也證明了蕭慶的眼光,趙桓被帶到北方,趙構立即接手政權,建立了南宋,是為宋高宗。
連太學學生都能看出來:“金國善莫若親宋,親宋則大金獲無窮之利。茍君(皇帝)不歸,則中原必自此亂,亂則豪傑既出,豈大金之利哉?”
粘罕作為金朝最才幹斐然的國相,對此可謂洞若觀火,在廢立的前一天,也親口對蕭慶說:“宋若歸誠於我,當保全。”於是親自派蕭慶前往與宋欽宗談判,只要宋欽宗表現誠懇,完全不會被廢。
只是宋朝君臣腦迴路清奇,史載:“宋主諸臣不復與議”。這才徹底將路堵死,粘罕衝動決策,在天亮之後廢掉徽、欽二宗。結果導致南宋建立,與金國血戰數十年。若不是大金第一孝子完顏構殺了岳飛,金國社稷都有板蕩之威。所以,粘罕完全能看清,不廢掉宋主,金朝才能獲取最大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趙桓鼓起勇氣略一掙扎,就導致了與歷史完全不一樣的走向。
看着趙桓蹣跚離去的身形,金軍將帥官兵,皆一臉驕狂傲氣。所有人都不會想到這個在寒風中蹣跚離去的瘦削身影,在不久的將來會拉開鐵血大宋的帷幕,掀起一個時代的血雨腥風。
不過這也怪不得他們。畢竟穿越這種事,是任何人都不會想到的。
穿越者完全無需驚恐擔憂身份暴露,沒有人會腦洞大開想到身邊的人頃刻之間換了一個靈魂。提出這種想法的人,完全要比穿越者更加可疑。
在金軍大營外,趙桓匯聚了自己的臣屬。一同進入金軍大營的宋臣,除了鄆王趙楷依舊被扣押,其他馮澥、曹輔、吳開、莫儔、孫覿、譚世績、汪藻、郭仲荀、李若水等人都被放回。在營外還有一直在等待的皇帝儀仗、黃屋夾隊、禁軍士卒等共三百人。
趙桓不是個婆婆媽媽的個性,更不會在金軍大營前與臣屬絮絮叨叨。不給金軍任何反悔的機會,看見屬下,趙桓便清晰果決的直接下令:“返回東京。”
這些跟在趙桓身邊的大臣,沒有幾個有真才實幹。甚至絕大部分連忠貞氣節,抱負膽量也沒有。
全是趙桓將來要逐一清退的冗官。
只有禮部侍郎李若水還算忠勇,宋欽宗被廢時,李若水大罵金軍不講信義,並嚴辭拒絕國相粘罕的招攬,罵聲不絕。粘罕無奈,命人割下李若水舌頭,李若水不能用口罵,便怒目而視,以手相指,又被挖目斷手,最後凌遲而死。
金人後來相謂之曰:“遼國之亡,死義者十數,南朝惟李侍郎一人。”
但也不要指望趙桓對他有多大好感,今天白天力勸宋欽宗再次自投羅網,進入金軍大營的就是這個人。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可以信用,但不能重用的忠臣。可以相信他的氣節,但不能相信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