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關於魚菜共生系統的設想
第二天中午,當兩對小情侶從房間出來,相向而視視,都不約而同的笑出了聲。
這種簡易的房間就別扯什麼隔音效果了,也不知道昨天是誰打響的第一槍,從末世開始心中就背着一肚子火的眾人這可是徹底放縱了一晚上,兩個房間此起彼伏的聲音如浪濤一般。
其結果就是大家第二天日上三竿才從床上爬起來。
周星願加入庇護所后很快便進入了工作狀態,叫上李姝穎,姐妹二人為小鵪鶉和母雞們量身定做了一個飼養屋。
給小鵪鶉的房子就做的很矮,一層只有二十五厘米,做了整整十層高,一個籠子能養差不多一百五十隻鵪鶉,而且佔地面積極小,在地下室養個幾千隻都沒問題,而給雞做的籠子就相對而言大很多了,考慮到籠子的承重問題,李姝穎力排眾議,把層數定在了四層,和鵪鶉籠同樣的大小,容量卻只有三十隻左右。
考慮到核冬天的降溫影響,籠子的每一層都包裹着厚厚的保溫層,保溫層上有一個帶着柵格的托盤,蛋和糞便會掉落在托盤上,而托盤隨時可以取出更換,操作也很方便。
牲畜的糞便也是很好的肥料,但這裏面的門道不少,如果不經晾曬直接用來肥田的話,很可能把莊稼燒爛燒死,當然,種蘑菇就沒那麼多程序了,直接用就行。
上次從養殖場裏弄到了一整套自動飼養設備,花了不少功夫可算把這大傢伙搬進了地下室,接下來只需要把設備魔改一番就可以用於半自動的灌溉了。
這樣一個大工程花了兩天時間才算完工,至於種什麼作物,眾人心中也有腹案。
大多數作物都需要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才能良好生長,可有些作物在不用進行光合作用也能長得很好,甚至還更好吃。
最典型的就是豆芽。
豆芽生長快,十天就可以吃了,營養豐富,在這黑暗艱苦的環境中,能吃上一口新鮮蔬菜,那真是莫大的幸福了。
正好上回在養殖場弄來了很多飼料豆子,一部分用來當種子種,一部分用來做豆芽,儘可能的做到可持續發展。
種豆芽十分簡單,甚至不需要泥土,只需要勤換水,勤澆水,十五天後就可以收穫鮮嫩的豆腐,可要種黃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所需要的各種肥料暫且都不論,光是泥土這一點,便是個大問題。
核彈爆炸后飄散開來的塵埃里有着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有些半衰期短的元素可能一兩個月就消散了,可大部分都放射元素半衰期都很長很長,核戰爆發后一個月,輻射值會降低到一個稍微安全一點的水平,可有沒有人想過,那些大量的放射塵埃去了哪裏?
其實這很簡單,那些放射元素隨裹挾在塵埃上,隨着雨水的沖刷融進了泥土裏,這樣的泥土裏種植的作物別說能不能吃了,能不能存活下來都是一個未知數。
種豆芽這種活計易凌也是第一次做,摸着石頭過河,先是把自動投喂裝置改為了自動給水,種豆芽最好是半天一換水,可如今水資源十分珍貴,只能兩三天換一次水了,換下來的水還得用來灌溉菌類,給種植室保濕。
很快就能吃到新鮮蔬菜了,大家心裏也都激動無比,末世半個多月過去了,之前搜刮到的新鮮蔬菜全都爛掉了,還能吃的就只剩下了脫水凍乾和鹹菜。
照這麼吃下去,要不了多久酸菜鹹菜都得吃乾淨了。
人總是貪婪的,可正是因為這種貪婪人類才能有動力像更美好的生活發起衝擊。
為了大家以後能吃到新鮮蔬菜,易凌決定在地面之上修建一座蔬菜種植場。
這可是一個超極大工程,新鮮蔬菜的誘惑調動起了大家都積極性,一個個要點都被點明了出來。
首先,想要在地面種植作物,必須要用溫室種植,在核冬天來臨之際,地面溫度甚至能降到零下十幾二十度,就算降到零下三四十度也並不令人驚訝,自然界中絕大多數植物都無法在這種極端環境下存活,要想在這種情況下種植作物,首先考慮的就是作物的耐寒性,以及溫室的保暖性能。
第二點,如今的泥土污染嚴重,在滿是放射物質中生長出來的植物,到底能不能吃,有沒有危害,誰也不敢保證,要想儘可能少的吃到放射性元素,只能深挖,像挖魚塘那樣,挖一個又深又大的坑,用各種隔水卷材以及混凝土澆築封底,徹底與外界的土壤隔斷,最大限度的保證坑內土壤的安全。
第三點,需要找到足夠多的乾淨土壤,有些作物對於土層的厚度是有需求的,如果土層太淺就會無法生長,去哪找大量的乾淨土壤,這就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第四點,溫要修在地表,而在地表修建就無法像地下室一樣隱蔽,財帛動人心,溫室一旦被其他倖存者集團發現,絕對會遭到搶劫掠奪,在沒有充足的武力保護之前,這個大計劃也就只能先放放了。
不過周星願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議案,她在大學時期曾認識一位女教授,那位教授研究的提案是魚菜共生系統的可行性和實施方案,教授曾經和周星願探討過魚類對於共生系統的作用,當時周星願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所以印象相當深刻。
魚菜共生系統,大概意思就是人為的製造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里魚和菜和睦相處,呈共生關係,就比如稻花魚和稻田,稻花魚給可以吃掉害蟲,魚糞可以增加肥力,讓稻子長得更好,而菜農不僅可以有很好的水稻收成,還可以收到肥美鮮嫩的稻花魚。
周星願絞盡腦汁想到了幾個魚菜共生系統中佔據重要地位的魚類和蔬菜,提供了一些草圖還有相應的用途。
這個共生系統堪稱絕妙,飼養魚類是需要定期換水的,因為水體中殘留的糞便和各種殘渣會在水中發酵,導致水體不適合魚類生存,長期不換水,其中的魚類便會大量死亡。
而種植作物則需要肥料和養料,單獨的種植某種植物卻對土壤的肥力不管不顧,那作物必不可長好。
可當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湊一塊時,卻發生了質一般的改變。
富營養化的水體通過虹吸設備灌注到蔬菜種植區域,水中的養料被泥土吸收,多餘的水分在泥土的過濾下流回魚池,經過凈化后的水體中的氨氮含量急劇下降,這樣一輪下來,水體更適合魚類生存了,植物也獲得了需要的養分,可謂是天造地和的一對。
缺點就是這個魚菜共生系統比較佔地方,而且對於溫度要求不低,植物還需要進行光合作用來分解水體中的氨和氮。
這個東西同樣也是個大計劃,為了吃上一口新鮮蔬菜,大家都卵足勁猛g,在周星願的指揮下,僅僅用了一天就搭建出來了這個佔地整整五十多平的龐然大物。
這個龐大的系統能分成很多部分,每部分拆開也都能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
設備的下方是養魚的魚池,主體結構是不鏽鋼,用了防水卷材加混凝土,一是防止結構損壞,二是增重。
上方主要是用pvc塑料板作為結構,周星願本想直接種水培作物完全無土栽培,但無土栽培的話技術門檻太高,需要大量的營養劑,無奈只能作罷。
整個系統無需供電就可以自然運行,魚池裏的水可以利用虹吸現象,從下方抽上去,經過重力的影響自然迴流,重新流回魚池,唯一需要用電的就是植物補光燈了。
整個魚菜共生系統的框架都搭好了,就剩下往裏面放東西了。
因為要模擬生態系統,魚池設計的很大很深,地下水源源不斷的抽上來,預計要個大半天才能抽滿。
魚菜共生魚菜共生,得有魚和有菜才行啊。
眾人簡單的確定了一下分工,最後決定易凌和李姝穎二人去尋找乾淨的泥土和蔬菜,張明偉和周星願去捕撈魚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