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齊侯國的反擊
李寶、王過和董安、鄧子龍、賀術眾人圍攻李舜臣的軍隊,李舜臣的艦隊擱淺在岸上,李寶、王過二人率領數千鄉勇見李舜臣的艦隊的船隻就燒,李舜臣見狀不得不放棄了船隻,轉而撤往岸上,順小路想要撤退到威海衛。但此時原本駐守在胭脂村的白凱、裴文二將已經接到了李寶的命令,在半路設伏,突襲了逃跑的李舜臣。要是再平時,兩人萬萬不可能是李舜臣的對手,但此時的李舜臣就像喪家之犬一樣,四處亂竄,水手們也人心惶惶,還沒有和白凱和裴文接戰,就已經紛紛舉手投降了。李舜臣手下的艦隊此戰幾乎全軍覆沒,只有鄧阿等幾個誓死效忠的親衛掩護着李舜臣突出重圍,向威海衛的方向撤去了。
在擊敗了李舜臣之後,大齊水師再次掌握了制河權。李寶、王過趁此機會通過了落鳳河,和落鳳河對岸的李尚的主力形成了東西夾擊之勢。李世民眼看李尚手下的大軍陸續殺到,自知攻下大齊鎮是斷然沒有希望了。此時李舜臣又率水軍北進,李世民得不到水軍的支援,只能先率兵南下,儘力逃脫李尚為他佈置的天羅地網。
李尚很順利就和李寶會合了,待重奪大齊鎮之後,李尚並未有所得意,他知道重新拿下大齊鎮並非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如今李世民的主力並未被消滅,還有一千多無比精銳的士兵,還有着李元霸、尉遲恭、薛仁貴等一眾名將,如今率軍南下,李尚第一個想法便是董家村不妙。如今鎮守董家村的還是審配。李尚立馬派人去通知審配,敵軍來了。
審配接到李尚的命令后,立即帶軍民撤往華龍村,以避開李世民的鋒芒。而另一面,李世民攻佔了董家村之後,卻並未得到一人一粒糧食,頓時就有些惱怒。此時的李世民知道自己失去補給了,若是還不能就地取得糧食,就算自己有天大的本領,遲早也得困死在這裏。隨後李世民和眾將商量了一下,薛仁貴提議現在全軍應該分散到周圍的群山中,再伺機圖謀反攻。李世民聽了薛仁貴的話卻搖了搖頭:“不可,現在我軍已經失去了補給,而且深入敵人腹地。如今攻堅城不下,士氣依然衰微。若是還要分散,我擔心這些士兵會一鬨而散。還有被敵軍各個擊破的危險。到時想再聚集起來可就難了。”薛仁貴聽到李世民的話也沉重的點了點頭,確實,如今的局勢下,斷然不能分兵。“那殿下的意思是·····”尉遲恭謹慎的說。“全軍舉兵向北,避開李尚主力,伺機偷襲李尚的偏師,突破其包圍圈,隨後繼續北上,會合北方的蘇定方、李靖二將。再南下攻打大齊鎮。”“什麼?”聽到如此大膽的計劃,眾人都吃驚起來。不僅是因為這條道路過遠,更是因為如果走這條道路,就是要眾人跟着李世民輾轉半個齊候國的領地,要和李尚的數個軍團開戰,這還能全身而退嗎?
到如今李世民的主意已定。就再無更改之理,但就在此時,一條消息傳到了李世民的耳朵中。“主公,太子和三殿下率領李孝恭、殷開山二將和兩千將士在鎮海衛登陸了,已經和裴仁基、梁師泰二人會合。”李世民聽到了這個消息,頓時有些喜悅。但之前李舜臣戰敗的消息已經傳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李舜臣不僅將自己全部的水師一戰喪失殆盡,而且就連精銳的水手也幾乎全軍覆沒。只有李舜臣自己在鄧阿的幫助下,艱難通過落鳳河,和自己會合。如今自己算是進退為難,不得不選擇北上突破李尚的防線。但現在,有了援軍,還需要北上嗎?但這二人能聽自己的嗎?
李建成和李元吉本就和自己功勛相當還深受李淵的器重,而自己提出這個無比冒險奇襲大齊鎮的計劃本就和李淵的想法相衝突,如今計劃失敗兩人肯定不會放棄自己的。不如先下手為強,趁二人率援兵來救之際趁機······
就在此時,李世民的腦子中突然有了一個更為大膽的計劃。南下誅殺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吞併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屬,再回到唐國或是北上和李尚作戰!想到這裏,李世民嘴角露出了一條令人恐怖的弧線。“聽我將領,全軍改變路線,繼續南下,去鎮海衛!”
而在另一邊,李尚卻不得不將追擊李世民的軍隊分出一部分去其他各處。因為就在大齊鎮大戰的同時,各地也出現了各種狀況。
首先就是在北庭都護府,李尚之前派田豫、完顏雍二人繼續向北擴展北庭都護府的勢力範圍,二人憑藉著遠超周圍各個小部落的軍事力量不斷向北擴展勢力範圍,將數十個小部落納入了兩人的管轄範圍之內,並將北庭都護府的治所設置在了遼東走廊,並且在完顏雍的建議下,設置了遼東鎮(二級部落),和南面的八旗部落形成了唇亡齒寒之勢。但其實無意間,北庭都護府的勢力範圍已經逐漸滲透進了女真草原,而且和東面的遼東半島的唐國接壤。由於唐國的統治範圍比較小,而且除了向西發展之外別無其他的發展方向。因此必須或是蒙古或是齊候國,必須得和其中的一個國家開戰。因此李淵選擇了實力較弱的齊候國,這也是奇襲大齊鎮的原因。
就在李世民奇襲大齊鎮的同時,李靖和蘇定方也已經率兩千小鎮騎兵、兩千小鎮弓手、六千小鎮步兵以及五百玄甲兵、一萬鄉勇南下,這簡直可以說是唐國的全部精銳。大軍直接突進北庭都護府的腹地。而此時的北庭都護府之前已經被調走兩千女真騎兵,雖然此時遼東鎮已經升為了二級部落,可以訓練女真騎兵了,但是受制於財力也只有一千女真騎兵還可以使用,另外也只有數千女真騎手。北庭都護府形勢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