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攻寧國遇強敵兩帥受挫 造飛

第十九章 攻寧國遇強敵兩帥受挫 造飛

第十九章攻寧國遇強敵兩帥受挫造飛樓朱吳王智克宣州(10頁)

1357年三月中旬的一天,中翼統軍大元帥常遇春攜統軍元帥唐勝宗、右副元帥陳德,領兵元帥徐達攜左翼左副元帥趙德勝、鎮撫丁德興等奉命協同攻打“周國”寧國路治所宣州城(今安徽宣城市)。隨行的還有鎮撫吳良、吳禎等。

中翼管軍總管桑世傑留守馬馱沙(陰沙)。

寧國路長槍元帥謝國璽襲擊廣興府(今廣德縣)時成了吳王將領的手下敗將,心有餘悸,棄城而走。元臣拜布哈、楊仲英、萬戶府元帥朱亮祖及百戶朱文貴閉城堅守。

宣州城面積不大,但是牆高堅固,“周國”守軍有五萬餘人,其中弓箭手就有一萬。

北宋南唐時期,宣州因地處“陪京之南,制天險之津梁,據三楚之襟帶,境環千里,邑聚萬民”。南唐後主李煜為了防禦宋太祖趙匡胤南下進犯,令宣州刺史林仁肇重建新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三月,新城築成,東臨水陽江西面的一條支流。這條支流由南至北,叫宛溪河,平均寬度約為38米。流經東門處也有25米,成為城東護城河。

宛溪河流入水陽江的下游有一條小支流,叫道叉河,由西南至東北流入宛溪河。由於這條小支流最窄處不到10米,不宜作為宣州路北城的護城河,刺史林仁肇便命令駐軍2000多士兵和百姓在今日西頭灣南路北側,由西向東挖了一條壕溝與宛溪河水連通,作為城北護城河。寬約10丈(31.7米),深約2丈(6.3米)。西端沿着道叉河東側向南開挖,便為城西護城河。今日古城西北的大壩塘路就是西北護城河與道叉河的分界。

他還命令軍民在城南開挖一條壕溝,連接城西護城河,寬約10丈,深2丈,從今日鰲峰公園龍首塔南面的宛溪河引入河水,再由城北護城河流進宛溪河。

由於城西人工河略為弧形向西凸,而城東的宛溪河成弧形東凸,城牆臨河而築,東西均為弧形,城池形似烏龜。因此百姓把宣城叫作“烏龜城”。

宣州城牆周長9里6步①(約合5031米)。高度連女兒牆約2.7丈(約8.55米)。

東城牆長約1875米。北頭約位於今日宣城區西頭灣南路與澄江北路交匯處,南端約位於今日鰲峰公園龍首塔東南面。

南城牆長約975米。東接東牆南端,西到陵西路與梅溪路交匯處東側。

西城牆長約1605米。南接南城牆西端,北到今日穆斯林賓館正西狀元府路西側。

北城牆長約687米。西接西城牆北端,東連東城牆的北頭。

城牆離護城河6丈(19米)左右。

宣州宋城開有八個城門,均有城樓。元代繼續使用,只是進行了加固維修。

東門叫安定門,位於今日宣城區中山中路東頭、濟川橋西。

東南門叫齊雲門,約位於今日宣城區龍首路略過龍首塔一帶。

南門叫定寇門,約位於今日宣城市委老幹部局一帶。

西南門叫平寇門,約位於鰲峰西路與陵西路交匯處東側一帶。

西門叫太平門,約位於今日宣城區中山西路與敬亭路交匯處的東側。

西北門叫集英門,約位於今日宣城區穆斯林賓館西北側的狀元北路處。

北門叫寧化門,約位於今日宣城區錦城北路與西頭灣南路交匯處南側。

東北門叫勝敵門,約位於今日宣城區朱衣巷北端與澄江北路交匯處。

北門、西門和南門的護城河上各建有一座木橋,供官民出行。由東門出城,則需擺渡過河。從此,宣州城規模未變,再未重新擴建。

宣州守臣得知吳軍前來攻打,便先把北門和西門的木橋用6尺(1.9米)高的原木柵欄封閉了。當吳軍到達城北時,他們把南門的木橋也封閉了。每天都有弓箭手在城門上值守。有人上橋,他們就放箭射殺。

常遇春、徐達選擇西門和南門作為進攻點。他們本來準備架設浮橋過河的,看見木橋未毀,省了一份心。做好攻城準備后,他們先派工事兵在夜晚把木橋的柵欄拆除,黎明前把雲梯車推過橋,攻城的“蟻兵”小隊和負責掩護的弓箭手同時進入陣地。天一亮,常遇春和徐達所部同時發起進攻。

城池防禦,每個垛口佈置兩名弓箭手輪流放箭,平均十秒至少一箭。連續放箭,一分鐘至少6箭。

兩部雲梯間隔約10米,中間有6個垛口。雲梯兩邊各有2個垛口出箭,對登梯的蟻兵構成鉗形攻勢。排頭蟻兵每十秒至少要承受4箭的攻擊,每分鐘要承受24箭的攻擊。雖然可以手持盾牌,但是顧得了左側,顧不了右側;顧了右側,又顧不了左側。若攻城方只壓住3個垛口的弓箭兵,蟻兵依然凶多吉少。

當初,元軍圍攻濠州時,一些紅軍也是這樣對付蟻兵的。

南城牆長約975米,約有650個垛口,周軍在每個垛口安排了4個弓箭兵,分兩組,輪換防守。還佈置了4個長矛兵、兩個大刀兵。整個南城牆頭共有6500士兵。平均每平方米有兩個人。他們有的坐在城台後緣女兒牆上,有的坐在檯面靠着女兒牆,把整條后牆都佔滿了。一些長矛兵乾脆坐在中間枱面上休息,以逸待勞。

西城頭每個垛口也是4名弓箭手、4個長矛兵和兩個大刀兵防守。

常遇春、徐達所部各使用了10部雲梯,攻到酉時(5點),也沒有一個人攻上城頭,每部雲梯下都堆集了幾十具蟻兵的屍體,4個小時死傷近

2000人。攻打南門的徐達沮喪地下令收兵。西面的常遇春也無奈地收兵。

徐達、常遇春接連攻打了三天都沒有攻下宣州城,已經死傷6000多人。最後,常遇春不幸中了流箭負傷。

吳王聽聞后遂命太平府院判花雲率5000兵前往支援。為了節省時間,花雲率部出東門南下,跨過姑溪河后沿着鄉道行軍。過了永寧村後進入青山山區。

他們沿着青山西麓前行,花雲帶領前鋒部隊到達第一個東西向山谷的谷口時,道路被從山坡綿延而下的原木柵欄攔住,原有一個柵欄竹笆門已經關閉。前面還橫卧兩塊大石頭。花雲叫士兵上前搬開石頭、撬開竹笆門時,從山谷南面山坡小樹林裏射出十來支短箭,射傷幾個士兵。花雲馬上命令部隊散開到鄉路西面田地成排列陣。這時,從山谷里殺出一支幾百人的土匪部隊。花雲只好率部奮戰,他揮舞環子槍,殺死數名匪徒,雙方士卒均有傷亡。

土匪頭領見吳軍個個英勇無畏,不敢戀戰,吹了一聲口哨,眾匪迅速撤回山谷。花雲已知山坡上有弓箭手,沒有下令追殺。但是進退不得。花雲於是令部隊後退50丈(約158米)安營紮寨,同時命一個百夫長率手刀隊馬上搶佔山谷北面的山頭,掩護一支50人的短弓隊佔據北坡,封鎖谷口。手刀隊從西北面慢慢爬上去,沒有遇到阻擊。他們加快速度爬到靠近谷口的山頂,望見對面山坡小樹林有十來個人影。

接到情報后,花雲派遣50個手刀兵持盾牌爬上南坡,趕跑了土匪的弓箭手。然後命令一支50人的短弓隊上山佔據南坡。次日,大部隊再次通過谷口時,土匪不死心,又想殺出來。結果被兩面山坡上的吳軍短弓隊射死射傷數十人,這才乖乖撤回山裡。

部隊前鋒走了兩里路,通過一條山澗,沿山腳轉向南行時,突然從東面山坡拋下一些滾木雷石,砸傷不少士兵。部隊被迫停止行軍。花雲只好派遣一支手刀隊和一支短弓隊悄悄爬上山澗的西坡山頭,再越過山澗到東山頭,從上而下殲滅了這股土匪。這一仗花費了一個時辰。

花雲部隊又走了三里路,接近青山河的一條支流,距離一百來米,然後沿着山腳鄉道轉彎東行,準備在前面兩里處過河。不料經過青山南面一個谷口時,從山坡上衝下一大批土匪,山谷里也衝出一批土匪,共有數百人。雙方展開激烈的拼殺。吳軍畢竟數量多,前鋒有一千人,又經過訓練,最後把這些土匪擊潰。

他們過河離開青山,沿鄉道走了約30里到達水陽江北岸的黃池村。宿營時,吳王派來信使,通知花雲不必增援常遇春,返回太平府,確保太平府的安全。

朱元璋命令花雲支援宣州的常遇春,只因一時想到他離宣州近,事後冷靜一想:花雲離開太平府,那裏必然空虛,如果有敵軍突然前來攻打,太平難保!太平府丟失,那應天府就危險了!故而改變初衷。

再說周王張士誠聽聞吳軍圍攻他的宣州,又從浙江調兵翻越天目山,打算繞過廣德城前來援助。

中翼統軍元帥唐勝宗按照作戰計劃,事先已經率部進駐獅橋村(今中溪鎮),做好了打阻擊戰的準備。

獅橋村位於天目山區三條鄉道交叉口的西面鄉道,即可扼制東北方由安吉經豐城、杭垓而來的援軍,也可防範西南方由臨安經於潛、橫路頭前來的敵兵。最後,唐勝宗憑藉險要地形扼守,擊退了周國的援兵。

三月下旬,朱元璋得知花雲已經返回太平府,便帶上宋思顏、馮國用、胡大海經太平、蕪湖前往宣州。朱元璋首先慰問了常元帥,隨後前往城西、城南查看戰場,了解了城高、城寬、河深、河寬、城與河的距離以及地面的硬度等情況,然後登上城南梅溪山岡。

他瞭望城中,憤憤地說道:“如斗之城,敢抗我師?”

接着,朱元璋問大家:“爾等可知飛車耶?”陪同的徐達、趙德勝搖搖頭。

宋思顏問道:“可是建在四輪車上超過城牆的一種高樓,只能上一人?”

朱元璋答道:“然。是比城牆還高的箭樓車,正面開有窗。”

徐達憨憨地問道:“那為何叫飛車?”

朱元璋掃了大家一眼,見沒有人回答,就點名說:“馮指揮使,爾能說說耶?”

馮國用也聽說過這個名字,曾經思考過。他說道:“我們攻打和州時,元寇有一座飛橋,可以從城頭放到城下。他們從飛橋出城偷襲了耿再成。因此我以為,不管是飛橋還是飛車,這個‘飛’字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高’,人在上面有凌空的感覺。第二個是‘突現’,一見必驚,像天上突然飛來似的。我尋思:此‘飛車’當初或許是叫飛樓車。常人說話都喜歡省字,有人帶頭說成‘飛車’,眾人跟着說,時間久了,原名就忘了,子孫後代就不知‘飛車’是何物了。”

朱元璋滿臉微笑,誇道:“說得好!說得甚好!爾等這回知曉這個指揮使了。他博覽群書,那可不是白覽的!這個‘飛’,我想到了第一個意思,然未想到第二個。馮兄啟發我也。我們要造出祖宗發明的飛樓車,要它突現於宣州城的面前,使敵軍膽戰心驚!”

接着,朱元璋又說:“我們先造兩輛試試,做寬點,站兩個人,居高臨下射殺,掩護雲梯兵破城。宋參議,此事你來協贊馮兄一起謀划,畫樣后給我看。”

根據常遇春和徐達講述的周軍“火力”情況,又在梅溪山岡看見守兵幾乎佈滿城頭,朱元璋又產生一個想法。當天晚上寫了一紙手令,命郭興帶領500名長弓手攜10000支長箭到宣州。

宋思顏和馮國用設計出箭樓車的初稿后,按比例縮小10倍製作樣品,發現了存在的問題。他們修改圖紙后再次製作模型,沒有什麼問題了,圖紙基本定稿。

宋參議把圖紙和模型拿到朱元璋的營帳,一邊讓他觀看,一邊講解。

樓車底盤長14.2尺(約4.5米),寬4.1尺(約1.3米),用邊長0.48尺(約15.2厘米)的方木製作。採用卯榫連接。

箭樓最高平台自底盤起高28.4尺(約9米)。箭樓結構分為三段製作,全部採用卯榫連接。

下部框架結構15.8尺(約5米)高,為第一段,平面長4.5尺(約1.42米),寬3.8尺(約1.2米)。四角方柱邊長3.2寸(約10厘米),與底盤左右幫卯榫連接。

中部框架結構12.6尺(約4米)高,為第二段,平面長3.8尺(約1.2米),寬3.8尺。四角方柱邊長3.2寸,與第一段框架左右壓柱樑採用卯榫連接(前後各短11厘米)。

上部樓閣框架結構6.3尺(約2米)高,為第三段,平面長3.8尺(約1.2米),寬3.8尺。尺寸和中部一樣,四腳壓四頭,怎麼連接呢?在這個樓閣的左右正中各加一根方柱,邊長均為1.9寸(約6厘米),與9米平台框架左右的壓柱樑卯榫連接。前後疊壓的橫樑中間,鑽孔打入1至3根竹釘。

樓閣前面正中開一個箭窗,寬1尺(約31.7厘米),可以射殺正面8米遠時左右6個垛口內的敵兵。這時第6個垛口離窗口大約38尺(約12米),可以百發百中。內設推拉窗板,不放箭時可以遮掩,留縫觀察。因為是俯射,窗檯高3.5尺(約1.1米)。以後攻擊6米高的城樓也便於放箭。窗口高1.9尺(約0.6米),上沿離地5.4尺(約1.71米)。樓閣內可以站兩個弓箭手,輪流放箭。

樓台地板前半部分固定,有1.9尺(約0.6米)寬。後半部分地板,一半固定,一半可動,作為進出口的門板。它與一邊的樓板通過戶樞(門軸)連接,可從下方向一邊掀開。

地板門為正方,邊長1.9尺(約0.6米)。門板也是正方,邊長2.2尺(約0.7米)。門口下方是一段略斜的木梯,長12.6尺(約4米),寬1.5尺(約0.48米),起點是箭樓第一段的平台,梯腳離後門邊0.95尺(約0.3米)。這個平台自底盤起高15.8尺(約5米)。其後面外部有一條固定在平台橫樑和底盤上的斜梯,寬1.5尺。梯腳距底盤後端1.3尺(約0.4米)。這部斜梯同時起到拉固箭樓的作用。

5米高樓閣在前面正中開有一個小箭窗,窗口也寬8寸,也有推拉窗板。此箭窗用於偷射城頭的敵兵。由於低於城牆高度,偷射時須仰射,窗檯高4.5尺(約1.43米),可以擋住頭部以下身體。窗口高1.2尺(約0.38米)。

這個樓閣可以安置1個弓箭手,如果頂部樓閣有人受傷,可以上去替換。

箭樓前後端還各有兩根原木斜支柱,平均直徑0.32尺(約10厘米),固定在底盤上。上端固定點在箭樓四角方柱3米高處。前支柱腳中心距箭樓前端1米,離底盤前端0.4米。后支柱腳中心距底盤後端0.9米,離箭樓後端1米。從側面看,斜支柱與箭樓3米高平面形成等腰梯形,穩定性較好。

為了防止箭樓車在推行時因路面不平引起左右歪斜、傾倒,在其四角方柱外側左右10尺(約3.2米)高處,各安置兩根防傾倒斜支柱,皆3.8米長。兩柱之間用一根縱桿連接。在10尺支撐點下方8尺(約2.53米)處方柱上各安置一根橫樑,固定斜支柱。全部卯榫連接。四腳端離水平地面10厘米。

在箭樓兩側內面,每3米高,安裝有“X”形剪刀撐,採用邊長0.16尺(約5厘米)方條。交叉點採用凹槽對合。第二層剪刀撐(6米高)恰好把第一段箭樓和第二段箭樓拉住。

箭樓5米平台,2米高的前面和兩側用木板封閉,從2米高起直到樓頂,四面都用木板封閉,為了秋冬時擋風。9米平台樓閣頂部也用木板封閉,前高后低(后柱1.8米高),外表刷桐油,以防雨水侵蝕。5米台以下的前面和兩側,採用竹籬笆封閉。從底盤後端到箭樓內,全部鋪板。底層可以藏兵。

箭樓兩側2米高還設置有斜頂擋箭板蓬,長2.5米,水平寬0.9米,蓬檐離地1.3米。擋箭蓬前端超出箭樓前柱1米,後端超出箭樓后柱0.3米,採用三根斜方撐固定在底盤上。用來保護推車兵。在箭樓四柱兩側0.65米高各有一根推車長把手,可由4人雙手推車。

樓車前輪軸位於箭樓前斜柱雙腳連線處,後輪軸位於箭樓后斜柱雙腳連線處。四輪直徑0.6米,6根輻條。

朱元璋聽完宋思顏的詳細介紹,比他想像的還好,很滿意,同意按照這個設計製作。

箭樓車造好后,朱元璋主持召開了戰前軍事會議。他的營帳靠後正中有一張方桌,方桌前有一塊三角支架長方圖板。朱元璋坐在圖板的左邊文椅上,馮國用站在圖板右邊。宋思顏坐在馮國用右邊的文椅上。兩邊縱向各有4把文椅,坐着常遇春、徐達、胡大海、郭興和郭英等3個總管。這次,朱元璋擴大了參會人員範圍,破例通知弓箭隊的鎮撫和工事隊的鎮撫參加。兩人坐在末端臨時增加的方凳上。

朱元璋首先講話,說道:“我們的雲梯攻城方法是跟元寇學的,此法不善。雲梯分得開,兩邊垛口對登梯的步兵形成夾擊。而我們的弓箭手少,戰線長,兵力分散,不利掩護攻城。這次遇到周軍強大的弓箭部曲,這種攻城的弱點暴露無遺,白白犧牲幾千兄弟。這不怪爾。此後,我們改變攻城術,要以最小的代價攻取城池。我和馮指揮使、宋參議商議后,想出一個新的攻城法,現由馮指揮使講給諸位聽。諸位仔細聽,聽完想一想,看看還有甚麼問題。”

接着,馮國用說道:“這塊板上有張攻城圖,下面我結合這張圖來講,大家則易理解。”

長方圖板上貼着一張草圖。最上方從右至左寫着三個字——攻城圖。三字下是一條城牆垛口圖形,畫有24個垛口,中間10個垛口上方編寫了序號(右數一至十),每個垛口向下畫有小半截梯子的圖形,像“月”字,多了幾橫。中間10個垛口右邊有7個垛口,第一個垛口上方寫了一個“右1”字,自左向右依次是“右2”、“右3”……,直到“右7”。中間10個垛口左邊也是7個垛口,第一個垛口上方寫了一個“左1”字,自右向左依次是“左2”、“左3”……,直到“左7”。

右1、右2垛口之間下方畫有一個正方符號(□),中間有一根縱向箭頭(↑),代表箭樓。其下方標明“甲”。左1、左2垛口之間下方也有一個正方符號(□),中間也有一根上縱向箭頭(↑),代表箭樓。其下方標明“乙”。

兩座箭樓符號之間畫了3條長橫線,代表三排戰牆(擋箭牆)。與10個序號垛口基本對齊。第三排戰牆正中下方有一個小圓圈,中間有個“人”字,代表短弓隊指揮官。它的下面有兩條水平波浪線(﹌),與24個垛口線基本平齊,代表護城河。對着右1垛口、左1垛口的護城河圖形上各有兩條垂直短線,代表架設的兩座浮橋。從右至左分別標明甲、乙。

馮國用先說明攻城的目標和部隊:攻城,重點進攻相對薄弱的一面。這次選南城,具體部位定在南門(定寇門)到西南門(平寇門)城牆中間的10個垛口和左右兩邊的7個垛口。總長大約113尺(約35.8米)。攻城掩護部隊是四個弓箭隊,一個長弓隊,500人。三個短弓隊,120人,分為中路隊60人、右翼隊30人、左翼隊30人。另外還有六名特士,也是短弓手。登梯攻城部隊分兩路,每路暫定1000人。徐達所部一路,常遇春所部一路。每路分成20個小隊,每隊5組,每組10人。

馮國用停頓了一下,開始指着草圖解說:攻城分四步走。第一步,攻城器械和短弓隊預先潛入陣地。攻城當日卯時(5點)、天亮前,把留在河對岸的雲梯車,選10輛推到中部這10個垛口前,距離大約兩丈(約6.3米)。推車兵就在擋箭蓬里等待天亮進攻,攜帶手刀,以防不測。然後把兩輛箭樓車推過河,進入陣地。右邊箭樓對準右1、右2垛口之間的女兒牆,着重擊阻右1、右2垛口。

離垛口25尺(約7.92米)。帶上25尺的繩子量准了安置。左邊箭樓對準左1、左2垛口之間的女兒牆,着重擊阻左1、左2垛口。距離亦是25尺。箭樓與中路陣地的戰牆之間是步兵進攻登梯的通道口。

派兩個手刀兵進入箭樓底層,作為暗哨警戒。派兩隊巡邏哨,在箭樓兩側第一排戰牆裏悄悄巡邏,防止敵人潛出破壞箭樓。這是我們最最重要的器械,絕對不許出事。每座箭樓頂部樓閣隱蔽兩名弓箭特士。中部樓閣隱蔽一名弓箭特士。箭樓一到位,這六士馬上進入崗位,監視城頭。若發現敵兵點燃火苗箭,欲射箭樓,馬上射殺。除此,切勿驚動敵軍。

說到這裏,馮國用指着圖上的長線說:同時,工事兵把這三排戰牆安置好。中路戰牆,每排10面,對準10個垛口牆。甲箭樓右翼的戰牆,每排6面,5面對準右3至右7垛口,1面擋右側。右翼短弓隊擊阻右3至右7五個垛口。乙箭樓左翼戰牆,每排6面,5面對準左3至左7垛口,1面擋左側。左翼短弓隊擊阻左3至左7五個垛口。

第一排戰牆距離城牆3丈(約9.5米),第二排距離第一排5尺(約1.6米),第三排距離第二排也是5尺。戰牆擺好后,短弓隊在天亮前潛入陣地隱蔽。中路陣地,每排20人。左翼右翼陣地,每排10人。

這種戰牆屬於竹木結構,是朱氏紅軍奪取太平城后,由馮國用設計、李善長負責製作的。高約1.4米,長約1.4米。在朱元璋攻奪集慶(金陵)城對付元軍的馬軍時發揮過巨大作用。

講完第一步,馮國用接著說:第二步,雲梯靠牆,長弓隊放亂箭,攻擊城頭。天微亮時,把雲梯車推到10個垛口。一部雲梯堵一個垛口,中間不留空口。同時,500名長弓手到達護城河南岸,排成五排待命。第一排離河邊一丈(3.17米)遠,距離城牆約17丈(53.9米)。因此,各排長弓手要注意控制力度。圖上我只畫了一排。當戰鼓敲響,聲音很重、較慢,是命令長弓隊放箭。

從第一排開始,依次輪流向城頭放亂箭,殺傷城頭聚集的敵兵。

鼓聲一響,攻城步兵前10組先過橋登梯。徐達5個組通過甲橋從中路弓箭隊的右側前進,登梯進攻序1至序5垛口。常遇春5個組通過乙橋從中路弓箭隊的左側前進,登梯進攻序6至序10垛口。當鼓聲變輕、速度較快,長弓隊停止放箭。

馮國用停頓了一下,不時指着圖紙繼續說:第三步,短弓隊放箭,掩護攻城步兵。當鼓聲變輕,速度較快,就是命令短弓隊放箭。短弓隊由郭英指揮,在第三排擋箭牆中間這個位置,根據鼓聲舉旗下令。從第一排開始,三排依次放箭。每排按序兩人同射一個垛口。即中路陣地右起,第1、第2名弓箭手專射序1雲梯垛口。第3、第4名弓箭手專射序2雲梯垛口……第17、第18名弓箭手專射序9垛口。第19、第20名弓箭手專射序10垛口。只是擊阻,不管有無人也。即6名短弓手分三組輪流封鎖一個垛口。

右翼陣地、左翼陣地和中路陣地同樣,每兩人專射一個垛口,三排6人輪流擊阻一個垛口。讓步兵安全登梯。當步兵離垛口還有7尺(約2.2米)左右,對應的6名短弓手停止放箭,以免誤傷我兵。

短弓手小組有點像現代的定點機槍手,近距離密集攻擊一個點。

這時,朱元璋插嘴問道:“郭英,到垛口四丈多的射距,爾等短弓手可以百發百中乎?”

郭英想了想,答道:“十之七八,應可。”

朱元璋接著說:“那不行!還須加強訓練。明日把箭樓車拉到射箭場,在箭窗下掛上靶子,貼一塊垛口大的白布,讓他們距離5丈試射。前面擺一堵戰牆,模仿實際。兩人一組同時放箭,每人放10箭。記下名字和射中數。射中8箭以上的,組成甲隊。射中5至7箭的組成乙隊。5箭以下的淘汰,當步兵。甲隊和乙隊分開訓練三天,再校(音:較)比。10箭10中的進入甲隊,10箭9中的進入乙隊。敵軍24個垛口,射距恁子短,我們的弓箭手必須封死它。至少要有60人做到百發百中,封死中間10個垛口。”

講完這段話,朱元璋請馮國用繼續。

馮國用接著說道:第三步,當鼓聲變輕了,速度快了,箭樓也開始放箭。先重點射殺10部雲梯側翼2個垛口的弓箭手,就是右1、右2、左1、左2垛口,封死這4個口,保護登梯步兵的側翼安全。當步兵接近垛口,對應的中路短弓手停止放箭,甲箭樓開始主射右邊5個步兵接近的垛口;乙箭樓主射左邊5個步兵接近的垛口。中部樓閣的特士射殺側翼兩個垛口的弓箭兵,共同掩護步兵上城。

箭樓頂部的特士,必須百發百中,保護步兵進入垛口。

講完第三步,馮國用說道:第四步,步兵登梯攻城。每組10人登一個垛口雲梯。徐達所部攻城隊登序1至序5垛口雲梯,在甲浮橋南岸列隊待命。常遇春所部攻城隊登序6至序10垛口雲梯,在乙浮橋南岸列隊待命,鼓聲一響,第一隊5組兵立即過橋,登梯攻城。徐達所部登上城頭後向東面進攻,殺過南門城樓后,後續部隊殺下城打開城門。常遇春所部登上城頭後向西面進攻。殺過西南門城樓后,後續部隊殺下城打開城門。

夏四月乙巳是朔日(初一)。丁卯(二十三)日卯時(5點)前,天已蒙蒙亮,一切準備就緒。

宣州護城河南岸站立五排500名長弓手。其中部後面5米遠擺着一座5尺(約1.58米)高的木台。前面站立着郭興。朱元璋端坐木台正中,頭頂罩着一把沒有任何裝飾的大黃傘,面對宣州南城。左右站着宋思顏、馮國用。背後偏右站着胡大海。

木台左前方3米處有一面豎立的大鼓,木台右前方3米處也有一面大鼓。指揮台左右和後面3米處有幾個帳前親兵警衛,30米處還有幾十名帳前親兵士警戒。

當天色稍微明亮時,馮國用低頭對朱元璋說:“上王,可攻也。”

朱元璋應道:“下令耳!”

於是,指揮使馮國用舉劍大聲喊道:“聽令!敲慢鼓,放長箭。”

節奏緩慢而沉重的鼓聲震動了戰場。隨着一陣陣鼓聲,離城牆70米左右的長弓部隊實施了遠距離攻擊。數千支亂箭像暴雨一樣集中落到100米長、約300多平方米的城頭,聚集的周兵毫無防備,死傷一大半。

放到第八次,發射了4000支長箭后,馮國用舉劍喊道:“聽令!敲快鼓,進攻!”

這時,短弓集群隊像現代的機槍火力點,密集的短箭射得24個垛口的周兵幾乎抬不起頭。“飛樓”的特士就像狙擊手,距其最近的4個垛口的周軍弓箭兵紛紛喪命。城頭的士卒看見俯視他們的“飛樓”不斷射出奪命箭,驚慌失措,有的躲到女兒牆后,不敢在垛口露頭;有的則竄往兩邊遠處躲避。

10組步兵已經爬上雲梯,幾乎沒有遭遇周軍箭矢的阻擊。不到半個時辰(一小時),就有兩組蟻兵進入垛口,展開了城頭爭奪戰。接二連三,過了半個時辰,又有三組蟻兵跨進了城頭。

又過了一個鐘頭,十個垛口全部打開,吳王的2000步兵像10條蟒蛇,不停地爬上城頭。接着變成兩股洪水,分頭湧向東面和西面。守衛南門的楊仲英看見自己的部隊節節敗退,吳軍即將殺到定寇門城樓,為了保命,趕緊下城主動開門,繳械投降。百戶朱文貴不願投降,先殺死妻妾,然後自刎而死。

萬戶府元帥朱亮祖帶領所部在平寇門內的街道拚死抵抗,最後被活捉。

朱亮祖,六合縣(今南京六合區)人,初為地方義兵(民兵)元帥。朱元璋攻佔太平路后,他前來歸降。后又攀附張士誠,背叛離開,數次打敗吳王的軍隊,吳王諸將一時沒有誰能夠戰勝他。

這次朱亮祖被捆綁帶到吳王的面前,朱元璋問道:“今日如何?”

朱亮祖順其自然地答道:“是非明已,生則儘力,死則罷了!”

吳王敬佩他的坦誠和勇氣,把他釋放使用。如此,朱元璋又得到一員大將。

不過,這個曾經降后又叛的將領對朱元璋還是心有不服。後來進軍福建時就不按吳王的軍事計劃辦事,變相害死參軍胡深。

吳軍佔領寧國路宣州城,獲得降軍四萬多人,戰馬一千餘匹。於是,朱元璋組建了第二支馬軍,仍然交給常遇春統領。

這次攻城的步兵對箭樓讚不絕口,對掩護他們的集群短弓隊感激不盡。不久,寧國路(宣州城)西面、西南至東南的轄縣南陵、涇縣、旌德、寧國相繼被吳軍奪取。

註:南唐時,1里=558米;1步=1.555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元末翹楚朱元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元末翹楚朱元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九章 攻寧國遇強敵兩帥受挫 造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