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回〗
八王在法場上救下了楊家父子,都給派到文德殿偏殿裏邊去待茶,自己和潘洪一同上殿,早有黃門官稟告給當今天子雍熙帝,二帝心裏一驚:這皇侄兒是早不回晚不回……偏偏在這個時候回來?心裏頭犯嘀咕,眼看着老丈人先進來了,八王緊緊跟隨,來到殿前,一起見駕。潘洪進來,什麼都不敢說啊,叩頭交旨。方才追魂炮已經響過了,皇上跟金殿裏也聽見了,現在一看,老丈人前來交旨——啊?真的都殺了……唉,誰叫你們忒莽撞,竟敢打死三國舅?老相爺,你對朕又是說書戳點我,又是要破口大罵,罵我是桀紂昏君……可惜呀!哎?令公呢?老相爺呢?別真給宰了哇?有心問一句,看潘洪不抬頭看自己,也不好意思問,怕八王借這個話頭找茬兒。
潘洪閃身在一邊,八王也交旨,先把今日放糧的事交代了一遍,然後八王就說了:“叔皇萬歲,三關口的報急本章可說是一日緊似一日,今天本就是武廟的大祭之日,你我叔侄二人……理應前往降香舉祭才是,不知叔皇您眼下可有什麼國事纏身?”二帝覺得很奇怪,我殺了你的妹丈,你居然不跟我提這個茬兒?那可太好了,我正巴不得能趕緊走呢,要不待會兒監國老王都來了,跟我要人我可夠受的,“好,皇侄,不是你提起,朕還真疏忽了,你我可立即擺駕武廟!來呀!”還是大總管崔文來應聲,“去把武廟舉祭所需要的香燭、犧牲等物件兒都備辦好了,趕緊送到廟中,朕與皇侄即刻就到。”“遵旨!”八王額外找補了一句:“各位大人還請偏殿待茶,少時從武廟回來還有軍機大事相商。”
那麼武成王廟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座廟裏供着咱們中國頭一代武聖人姜太公,每年的春、秋兩季,皇上和親王必須得臨幸武廟降香行祭禮。姜太公在唐朝玄宗時候被封為“武成王”,專門兒為他立廟尊奉,和孔聖人相匹,還把張良列為亞聖,和孟子相對,後來又把十位歷代名將列為武聖十哲在廟中配享:東面左手邊是齊國賢相管仲、吳國大將孫武、燕國的昌國君樂毅、蜀漢丞相諸葛亮、唐朝的英國公李勣,哎,也就是《隋唐》裏的徐茂功;右手邊是齊國大司馬田穰苴、越國的相國范蠡、西漢淮陰侯韓信、唐朝的衛國公李靖和汾陽王郭子儀。安史之亂以後經顏真卿奏請,史館議定加名將六十四人,到宋朝開國以後,刪改為六十一位,加一塊兒就是七十二名將,像什麼白起、孫臏、吳起、田單、廉頗、李牧、鄧禹、馮異、吳漢、馬援、關羽、張飛、周瑜、陸遜、韓擒虎、賀若弼、秦叔寶、尉遲恭到郭子儀……都一一塑起真身。有一齣戲叫作《游武廟》,說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以後,帶着劉伯溫遊覽武成王廟,到了廟裏一看,把趙雲、王伯當給擺在廟門口兒,就問老道這是為什麼。老道劉伯溫就說了,趙雲當年曾經在長坂坡前逼死了糜夫人,王伯當愚忠於李密,不肯忠心扶保大唐,所以歷代帝王將這二位的塑像移到了廟門口兒。朱元璋急了,像趙子龍、王伯當這樣忠心耿耿的臣子豈能如此對待哪,給挪進去!又轉了轉,嗯?瞧見廟裏頭的伍子胥、韓信和張良了,張良逃離朝堂,豈能配得上亞聖之尊?伍子胥鞭屍,韓信背主,都不成,給挪下來!尤其是張良這個人,忒雞賊啦,江山定鼎他就蔫兒溜啦,罰下來!劉伯溫一聽,壞啦,這是警告我呢,我不能再混了,回家化裝成老道,逃出了南京城。這是古代在武廟傳說之中最出名的一段故事。
那麼大宋開國,趙匡胤下詔專門重修武廟,請來了書畫的名家把歷代名將的圖形畫於牆壁之上,自己時常來臨幸觀看,很喜歡這個地方兒。後來每次出兵征伐,就命監國的五王請出監國五寶金刀、銀鉞、銅錘、鐵鞭、錫杖,外加兩位老陰侯一同舉祭行禮,後來這個規矩就定下來了,凡是出兵征伐之前,皇上和五王必得到武廟舉祭。八王和二帝倆人兒一路乘着龍輦,有說有笑,就到了武成王廟了,早有太監、武士把廟裏廟外把守好了,前邊兒是崔文領着路,叔侄倆就進了武成王大殿。八王進來一看,嚯,好一座昭烈武成王的殿宇,比我的露華殿不差,我爸爸是真夠捨得花錢的。一路走過來,叔侄倆從武聖人姜太公開始,管仲、樂毅、孫武、張良張子房、孔明……一位一位地把香燭給上上,垂首拜祀。哎,就這麼一直沿着殿廊,把東西兩廂的名將都一個一個地拜完了。八王跟這兒假裝糊塗,“哎呀,今日兒個真是勞累叔皇了,您看七十二位歷代名將咱都拜祭完了,該起駕回宮了吧?”“唉,皇侄差矣,還有本朝功臣閣沒去上香呢,走,從這條路走,就在後院。”哦……八王心說我就怕你不去,你抖這個機靈兒今日兒個就好辦!
叔侄倆轉到了后一進院落,嘿!好大一座高樓,門額牌匾上寫着“功臣閣”,二帝就跟小八王說:“當年你爹太愛這座武廟啦,總是看着這些位歷朝歷代的名將就是看不夠,請人把五代以來的名將也畫了這麼一座偏殿,像什麼李存孝啊、王彥章啊、高思繼啊,畫著畫著,他就想我何不把本朝名將也來一座呢,就建起來這麼一座功臣閣,效仿唐朝的凌煙閣,將本朝的開國功臣都一一圖繪於壁,打開廟門,誰都能進來觀賞,叫老百姓也能瞧瞧咱大宋朝開國功臣的真容!嗯……後來叔皇我登基以後,也往裏邊兒加了不少的名臣勇將。走,我帶你好好轉轉,此處也得上香才是。”小八王就跟着二帝登上了功臣閣,進來一看,先瞅見當間兒一扇堆繡的屏風,上手這兒綉着老主爺親筆給題的詞兒“九王八侯扶宋室”,下手綉着二帝給後補的一句,是“十七春秋定江山”。從頭前兒開始,一位一位的圖畫底下叫小太監拿搭甩給掃掃土,有已經不在人世的給上點兒供品就算是行了禮了,因為裏邊還有一半兒的人還在世,畫像掛在牆上,並不設香案燭台之物,敞兒開的,在這兒只是叫皇子、王孫們時時來觀賞圖畫,知道這江山來得不易。
順着走進來,頭一位王爺的畫像就是老山王楊袞,當年趙匡胤在汾水河畔給老千歲打了擔保了,我保你楊家做我趙家江山的王侯第一家兒,所以功臣閣裏頭老山王就排在第一位,配享春秋。楊袞後面是老一輩兒的東魯王高行周,當年高行周也知道趙匡胤是個難得的承命之主,但是自己和郭威有過節,也不願意失節去保郭威,就自刎獻人頭保全忠義,所以老主爺也不能虧了這位。從二位老王爺再往下,就是名震華夏的“建隆九王”,大宋朝開國建立基業,全靠的是九王八侯,有這麼十七位功勛卓著的老將。怎麼來的呢?是從後周朝柴王的五王八侯那兒傳着這麼順下來的。當初世宗柴榮從自己的姑父郭威手裏接這江山的時候,郭威在臨終之前就跟他交代了,“孩子,你執掌江山,你得記住了,千千萬萬別給趙匡胤和他的這班兄弟封官加爵。為什麼?依我看,趙匡胤這個人,不是一般人,不會久居人下,你可一定要小心,不能叫他掌管兵權。”“好,您放心,孩兒我記住了。”等柴榮登基坐殿,可就由不得你郭威了,柴榮對自己姑爹的話是聽一半兒不聽一半兒。什麼叫聽一半兒呢?兵權還真的就沒給自己的結義弟兄趙匡胤來管,老道苗廣義也沒給請到朝中做軍師,扭頭獅子烈火印放在兵部無人執掌,這才有後來擺下武科場招考兵馬大元帥。那什麼叫沒聽一半兒呢?這一班結義的弟兄幫着我打下了江山,當初是真賣命來着,我豈能言而無信,不給封官兒呢?當下封了東西南北四位遠鎮的藩戍平王,自己的左手是東平王,結義的四弟張光遠;右手是西平王,五弟羅彥威;背後是護駕的三弟,北平王鄭子明。哎,到前鋒二弟趙匡胤了,按說就應當是南平王。可是到他這兒,柴榮覺得虧心,二弟匡胤為了我的江山,可以說是披肝瀝膽,費盡心血,都跟這哥兒幾個平級?我這做大哥的做得可不對。無奈何這旨意已經由老丞相陶榖寫好了,自己就看着這聖旨,琢磨我得怎麼辦呢?嗯?柴榮就覺得南平王這個“平”字的兩個勾點寫得有點開,瞅着不像是個“平”字,倒像是一個禿寶蓋兒底下加了一個十字兒。哎,柴榮靈機一動,自己動手拿筆就把這個平字給改成了“宋”字兒。哎,到了第二天一宣讀這個聖旨,那三家兒兄弟是四方遠鎮王爵的虛號,只有趙匡胤是南宋王,柴榮就把離京城不遠的宋州歸德府作為趙匡胤的封地,另加歸德節度使實職,這樣兒趙匡胤還算是有一點兒實權。五王最末一位,是當初龍虎風雲澶州會結義時候的老疙瘩,鬼子六趙匡義,給了他一個勤孝王,幫着照看好幾家兒的老人家,眾家兄弟們遠征南北,你勤孝王在家給管好後院兒。到後來是頭下河東回來,這一班兄弟立下功勞無數哇,該給封官了,柴王一高興封下了五王八侯。五王還是那五位,是按親王這麼封的。八侯呢?頭一名是護國軍師苗廣義,加封為武鄉侯;二一名是先鋒官高懷德,天井關孤身救駕,封為萬里侯;第三名是元帥曹彬,加封為太原侯,你能拿下河東,太原府就歸你啦;第四名是副先鋒石守信,加封為河陽侯;第五名是東鎮侯史魁,這也是新增的御弟;第六名是史魁的弟弟史恆,封為西鎮侯;第七名是銅台侯岳元福;末一名是淮南侯馬全義。到陳橋兵變,趙匡胤登基坐殿,大封開國的名將,這裏邊兒該升的由侯爵升為王爵,重定了九王八侯,這是在建隆元年(960年)的事,後來呢就稱作是建隆九王。
這九王里的頭一位,就是第二代的火山王金刀令公楊繼業,這位是後來先排,加塞兒的!人還沒到東京呢,先在這兒得了個王侯第一家兒。這是趙匡胤當年給老山王的信諾,我答應過老人家,我就得做到,你楊家是我這兒頭一名兒的功臣。當然了,到後來令公金刀掃北,也確實算得上是大宋朝的開國第一功,他也對得起這個排位;九王里的二一位,是這一代里的天下第一名槍,左天蓬高懷德。高懷德自幼跟隨父親在沙場上長大的,勇武過人!高行周獻人頭,趙匡胤就答應了老千歲,我把我的妹妹嫁給您的兒子,咱們兩家兒結成秦晉之好,您還不放心嗎?老頭兒這才踏踏實實地自刎而死,就為了成全真命之主,也為了給自己的兒孫鋪好了封王封侯的路,這就是中國的家長,為了孩子,甘願把自己的命都搭裏邊兒。大宋朝開國,他就成了駙馬了,金殿加封,高懷德從侯爺也升為王爺了,就因為高家的祖籍是山東東平府,改萬里侯為東平王。再往下走,就見這畫兒上這位,黑盔黑甲黑袍子黑臉,左邊瞪着一個大環眼,右邊眯縫着一隻小豆眼,手裏頭掄着一桿酸棗槊,一看榜題:“汝南王鄭恩。”鄭千歲的祖籍是山後應州喬山縣,打小兒日子過得苦,自幼父母雙亡,小孩兒要着飯流浪天涯,又趕上兵荒馬亂,跟着難民東遊西逛才來到了河南洛陽、汝南這一帶,被賣香油的作坊主收留在家,幫着香油坊給四鄉八鎮送香油,哎,這麼著能得着一日三餐的飽飯,就靠販賣香油度日。這鄭恩呢,天生的兩膀神力,氣力大,到處挑着油簍子給人送香油,到處的給人家打抱不平,見天兒打群架,趕上這一天,叫老道苗廣義瞧見了。老道一琢磨,趙匡胤將來打天下還缺少左膀右臂,這位是個難得的好漢!就跟鄭子明搭話。苗廣義算準了趙匡胤幾天之後逃出東京得走到這兒,就告訴他天天在銷金橋下等着,說有一天會過來一個人,紅臉膛,胳膊上有一個肉瘤的人,叫趙匡胤,你以後就跟定這個人,將來有王侯之福分!鄭子明就信了。到這一天,趙匡胤就為了幫着柴榮在銷金橋抗稅,怒打惡霸董達,被董家五虎給誘至九曲十八灣團團圍困,危機之中,鄭恩正在河裏洗油簍子呢,瞧見趙匡胤胳膊上的肉龍啦,趕緊力拔酸棗樹,闖圍救駕,再後來就和趙匡胤、柴榮在黃土坡關帝廟的桃樹林中結義。鄭恩孤苦無依啊,就一直跟隨趙匡胤闖蕩江湖,最後和趙匡胤一起到柴榮的姑父郭威鎮守的大名府軍前投身報效,又跟着趙匡胤南征北戰,也是大宋朝的首功之臣,封地就在京西汝州,所以改北平王為汝南王。前文書表過,趙匡胤醉斬桃花宮,把他給冤殺了,後來圖畫於功臣閣上,配享春秋大祀。
再往下走,排在第四位的是太原王曹彬。曹老王爺的原籍乃是河北真定府靈壽縣,也是名將之後,一門哥兒五個,老大叫曹英,老二曹傑,曹彬行三,四弟就是後來的鐵面中軍官曹翰,五弟名叫曹洪。哥兒五個原本隱居在靈壽曹谷鋪,漢王劉知遠一統中原以後,薛王劉崇被封在燕京鎮守,特來聘請大哥曹英,曹家舉家遷到了燕京水西門。後來郭威逼着趙匡胤到燕京行刺劉薛王,曹家弟兄幫着趙匡胤刺死了劉王,曹家是大功一件。再後來曹彬一直在後周柴榮駕前任行軍元帥,總督軍務,協助趙匡胤監管三軍。後來趙匡胤即位,征南唐,掃北漢,戰東齊,滅西蜀,曹彬做了有十七年的三軍主帥,功高齊日月,官封太原王。曹彬一過,後邊兒是排名兒第五的安樂王張光遠。張光遠的祖籍在河北棣州,祖輩、父輩都在朝為官,也是前保唐,后保漢,三代定居在東京汴梁城。張光遠自幼習武,勇力過人,和趙匡胤是發小兒,一起打遍街,罵遍巷,灑金橋前砸過卦攤兒,城隍廟裏戲騎泥馬,在汴梁城裏這小哥兒幾個名氣可是不小。後來張光遠和弄趙匡胤一起大鬧汴梁的勾欄院,殺死南唐進獻來的十七名歌姬,趙匡胤從西門跑出去,張光遠和其他幾家弟兄是從北門跑的,到河北闖蕩江湖,後來在澶州投軍,和趙匡胤才二回相聚,正是三龍三虎風雲會,兄弟大結義。張光遠這個人生性詼諧,好開玩笑,所以等到老主爺坐天下,就撤去了前朝世宗封賜的東平王爵號,封他一個安樂王。皆因為當初趙匡胤大鬧勾欄院,殺出東京城的時候,是張光遠給自己預備好了馬匹,所以老主爺賞賜給他一匹穿宮逍遙駒,你騎着這匹馬,滿天下沒你張光遠不能到的地方兒,即便是皇家紫禁城,三宮六院,您想去都任意騎着去!當然張光遠也不可能這麼做。張千歲征戰三十年,戰場上遇見頑敵從來都是力服於馬下,很少殺人奪命,所以到他死以後,趙匡胤又給他加封了一個“五道將軍”,掌管人間的生死壽辰,在武廟之內配享春秋,這是五道王爺張光遠。
再往下看,排在第六位的乃是清平王羅彥威。羅彥威的父親也是保過劉王的大將,自幼也是在汴梁長大,跟張光遠小哥兒倆最要好,從小就在一塊兒玩兒,經常和趙匡胤一起在京城裏打打鬧鬧,專門找橫的叫板,打架鬥毆。苗廣義假借算命為由,跟這哥兒仨長談了一個晚上,勸他們建功立業。後來哥兒倆離開京城闖蕩江湖,也都成了有名的英雄豪傑。這哥兒幾個的事兒,是成也義氣,壞也義氣。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也怕有朝一日兄弟們再把自己給趕下去,就在這個功臣閣里大擺宴席,請弟兄們喝酒,交杯換盞之間,就勸告這些個當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們罷棄兵權。後來是夜斬鄭子明,趕走了苗廣義,人心失散。張光遠、羅彥威還幫忙給大傢伙兒維着這層關係,還勸大家多念着二哥的好處。下南唐,哥兒倆□力奮戰,還是照樣兒陣前賣命,幫着二哥創立基業。可後來盡功侯王彥升和姦相歐陽方勾結白龍太子謀奪大宋江山,害死先鋒官呼延鳳。呼延贊化名馬贊進了宋營,偷偷找張光遠告狀,張光遠為了查驗呼延鳳被害的冤情,騎逍遙馬夜探歐陽方與白龍秘會的神鬼庄,被歐陽方引入陷坑之中,生生給活埋而死。這件事兒,只有呼延贊自己知道,趙匡義太行山恩收呼延贊,呼延贊悄悄兒地將實情告訴了從征的清平王千歲羅彥威。可太祖身受重傷回京養病不在軍中,三下河東的主帥正是當初提拔歐陽方的二王趙匡義,羅彥威才知道二王為圖皇位,當初有心縱容歐陽方害死張光遠,羅彥威可就寒心了。後來楊繼業在卧龍坡拒戰,羅彥威和令公對刀,令公用刀環掃了他的坐騎,羅彥威就藉機落荒而走,再也沒回宋營。日後趙匡胤找不到這位把兄弟了,十分想念,請人圖繪寫真於功臣閣,沒事兒經常到這兒來瞧瞧。
書中暗表,第七王是加封南唐陣前陣亡的東鎮泰山侯史魁史彥升為泰山王,下一位也是在南唐陣前被妖道害死的西鎮天水王史恆史彥能。最末一位是龍虎大結拜里後補的俏八弟石守信,柴王封為河陽侯,老主趙匡胤要杯酒釋兵權,石守信最機靈,跟趙匡胤要來了長沙府荊楚之地,改爵長沙王,遠鎮蠻邊。以上就叫作“建隆九王”,是老主爺在大宋建隆年間依次封贈而成。後邊還有八正陽侯、八少陽侯,就不一一細表了。
叔侄倆把九王八侯看了個遍,哎,後邊還有新樓,登上小雲梯,進了轉閣,這裏邊也是沉香撲鼻,一瞧,滿牆的畫卷,打頭這兒也有一行字:“十三國公鎮太平,九州節度永興國。”二帝登基之時,潘洪就跟雍熙天子說了,您看先皇封了個九王八侯,就做了十七年的皇上,您要想國運昌隆,您也得大封功臣,得往多里封!這個就是老賊藉機賣官的奸謀,二帝還真動心了,將老侯爺幾位全都晉級為公爵,一共封了十三家兒國公、九州節度使,咱就不一一說到了。不過,說來也巧,二帝還真就整整坐了二十二年的江山。
再往裏走,有個內閣,內閣夾道這兒也有左右兩幅壁畫,右邊畫的是《銅台郊獵圖》,嘿!隨從裏邊都是十三公和九節度諸位名臣,瞧着很熱鬧;左邊是《追車救駕圖》,一員小將箭射遼將落馬,另一員白袍小將打馬追囚車,車裏關着一個女子,看穿着打扮是皇家的貴戚。再往前,叫“太平興國府”,裏邊記載着二帝登基以來的有功之臣。就在進小樓的夾道口兒這兒,一邊兒一位,畫著兩位將軍,各執金槍、寶弓,左手這位英俊神武,身穿亮銀鎧甲,手握虎牙金槍;右手這位黑面黑衣,腦門上寫着“一筆虎”,虎目圓睜,彎弓射箭——畫的正是六郎和七郎。小八王一瞧,假裝生氣,扭頭跟崔文說:“我說回頭你們把這面牆就給鏟了吧,別留着,這個多喪氣啊?小哥兒倆寸功未立,忝為功臣,在此配享春秋,實在是礙事兒!”崔文跟這瞎答應着。二帝一聽,“嗯?別價!誰說他們倆寸功未立?皇侄錯矣!”二帝這個“皇侄錯矣”四個字兒一出口,崔文好懸沒樂出聲兒來,心說:好個小八王,你可真會繞彎子,這哥兒倆就算是活啦!
正是:
不須為挽西江水,涸澤魚龍早得生!
要知道六郎、七郎能否被赦,還得接聽下一本《鬧殿保本》的精彩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