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北上招人
補充食物和淡水之後,向下一站,巴達維亞。這次航程有些遠,6000多里,預計要花費10天時間。
經過馬辰時,竟然出現了划著獨木舟來追逐海船的土人海盜。看到划獨木舟的土人不自量力,竟然還想搶這艘鐵殼船,顧二歪着嘴輕蔑的一笑,隨隨便便加大馬力就一路撞了出去。
到達巴達維亞,這次交易的是15,000匹絲綢,還是7.5兩銀子一匹的價格,得到112500兩銀子,交去10000兩銀子的稅,還剩下10萬多兩銀子。
銀子突破10萬了,還掉了神仙的那一萬兩銀子,還剩下9萬多兩銀子,在巴達維亞用20000兩銀子兌換了2000兩黃金。
還掉了神仙的銀子,又發了財,顧振漢決定振奮一下軍心,給每人分了100兩銀子零花,2000兩黃金以祭獻的名義兌換成商城幣,其餘的錢全部作為公款交給劉大光和張理兩人管理。
從越獄到現在,時間過了不到一個月,張氏三兄弟、唐氏兩兄弟、劉大光、潘顯勝幾人象做夢一樣,經歷這麼多匪夷所思的事,大家很想喝酒放縱一下。
顧二說不行,出門在外小心為上。等將來我們自己建立了基地,那才是真正安全,到時候可以放開肚子喝酒。
現在有銀子了,完全有條件建基地,幾人摧促着顧頭領趕緊帶着大家去山東招人建基地,長期住船上都有些受不了了。
看到大家這麼迫不及待,本來還想去印度果阿的顧振漢,決定順從大家的意見,下步以招人建基地為中心工作。
因為這7個人將來都是要成為高層管理人員,那麼會識字和算術成為他們必備的素質。利用在巴達維亞休整的時間,顧二用入夢功能,對他們進行知識灌輸。
對劉大光和張理二人,讓他們的數學達到小學三年級水平,學會了分數和小數,會四則混合運算,在此基礎上學會了借貸記帳法。其他五人,則達到小學一年級水準,認識了一百多個字,會加減法運算。
休整完畢,啟航向山東出發。這次航程很遠,16000多里,至少要20天。
顧振漢計劃這段時間一方面讓他們繼續練習航行技術,一方面消化學習鞏固他灌輸的知識。
天啟七年四月九日,神船1號從巴達維亞啟航,踏上了返程的路途。
在經過嘉定(後世越南胡志明市)時停靠了一下,這是一個出產大米的地方,一兩銀子可以買400斤大米,顧振漢在這裏購買了200噸大米。這是因為這裏只有這麼多存糧,要不然顧二恨不得把船艙裝滿。
經過廣州時又在香山縣停靠了一下,請黃牙人幫忙購買了2000匹棉布,若干針線,2000斤食鹽,200口大鐵鍋,幾千斤石灰,還有一大堆鐵鍬、鋤頭、鋸子、斧頭、犁耙等生產工具。
當這些東西裝上船后,貨倉已用去一半空間。
然後一路不停,到達山東登州府。船在登州府城外面的海洋停下,唐氏兄弟是本地人,坐汽艇先悄悄的登岸,到城門口偵查了一下,發現海捕文書並沒有發到這裏來。
登州府是一個軍事重鎮,顧二一行的大船不能靠近。在登州府東面約10里的地方找到一個適合的海灣停泊,然後由唐氏兄弟在登州府城那邊放出風去:在登州東面的三段灣,有一個姓顧的海商在那裏施粥,大家快去。
登州城外難民成群。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難民們都虛弱不堪,每天都有人因凍餓而死。聽到三段彎有人施粥的風聲,一部分餓得受不了的難民,不管這個消息是真是假,抱着一點點希望,步履蹣跚的挪到了三段灣這邊。
當他們到達的時候,這邊已經在海灘架起了三口大鐵鍋,正熬着熱氣騰騰的大米粥。
顧振漢對難民們說,他準備在這裏施粥三天,讓難民們去傳播消息。
第一批到達的人發現這是真有人施粥,於是回去招呼親朋好友過來。第1天過來的難民不過百餘人,後面越來越多,有一千多人。
顧振漢從難民中挑了一些人幫忙就地砍柴架鍋熬粥,最後20口大鍋同時熬粥才應付過來。
第3天中午,最後一粥施完之後,顧二指揮眾人收拾東西準備上船。
這時候沙灘上的難民們哭成一片,有的跪下感謝顧二,有的求顧二不要走,救救他們。
這個時候顧二停下,轉身走到難民面前,說他現在正在招人去海外開荒,管吃飽,發新衣,將來還可以租種這些田地,問難民們願不願意去。
此時的難民們見到稻草就要抓,不管他是不是救命的。現在顧二丟下了這麼一根救命的稻草,哪還有不緊緊抓住的道理?眾人亂糟糟的喊着,願意願意。
於是從難民中挑出十幾個會寫字的,協助劉大光他們對難民進行登記,同時把鍋又架起來,這回熬的粥不再是寡淡的味道,在裏面加進了食鹽。
登記之後統計,共1200多人,有小孩200多人,老人幾十個,成年男人500多,成年女人400多。
這麼多人上下船,再靠那兩艘小小的汽艇就行不通了。第二天天亮后,給大家吃一頓放了鹽的乾飯,組織體力好的難民砍伐木材,搭一個簡易棧橋。所有人都上了船,擠得滿滿當當的。
從登州到淡水河關渡航程3000多里,由於人多耗費大,一路上幾次補充淡水,最後花了七天時間才到達關渡。
船停在河中不能直接靠岸。
先組織一批身體較強壯的人上岸伐木,修了一個三十多米長的簡易棧橋。所有的難民從關渡上岸之後,先進行了一天的休整。
修整過後,將所有人分成7隊。後勤人員1隊,由劉大光負責;開墾隊6隊,張氏三兄弟、唐氏二兄弟和潘顯勝各帶一個隊,開始開荒工作。這幾個人對建基地的熱情那是相當的高,每天賣力的督促着難民們勞動,劉大光的後勤組也是不遺餘力的讓大家吃飽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