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潮起彼岸
做事情,要順勢而為!
在十九世紀,與大英帝國為敵,無疑是逆流擊水。時過境遷,到了二十世紀,只要站在美國一方,首先就立於不敗之地(除了那個東方古國周邊的幾場戰爭)。而今天,任誰都知道,東方巨龍會超越美國。時代的更替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要想成為時勢的英雄,就必須順應潮流!
回到十九世紀末,我們來對比一下英美的國力起落。1860年,這時英國佔據世界財富59%,超過世界的一半,而此時美國只佔世界財富的13%,在英國面前還很弱小。接下來,美國開始南北內戰,英國繼續大殺四方,最大時期殖民地面積有三千四百多萬平方公里(如果沒有概念,那麼也就兩個俄羅斯那麼大)。到了1880年,德國、美國開始奮起直追,但是大英帝國還有底子,佔據世界財富的45%,此時的美國佔據世界財富的23%,剛剛達到英國的一半。可是僅僅過了十年,來到1890年,美國就超過了英國!
如果有人問我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哪裏機會最多,我會告訴他:“東南西北中,發財在廣東!”但如果你是問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哪裏機會最多,我會毫不猶豫回答到:“美國!”
1879年,小克虜伯在紐約註冊了“美國克虜伯集團”,雖然這個美國克虜伯和德國的克虜伯公司目前完全沒有經濟瓜葛,但是克虜伯的姓氏會還是讓人聯想到德國的克虜伯公司。小克虜伯一到美國就拜訪了美國的頂流大亨:摩根、洛克菲勒、卡耐基、范德爾比特……
小克虜伯以鋼鐵為切入口,邀請有實力的企業合作,一起興辦公司。既然是大家參股,那麼當然就是股份公司。雖然那些大亨還沒有實際出資,但是小克虜伯跟各位頂流會晤的事實,大家都看到了,有很多人爭着認籌“美國克虜伯集團”的股票。很快,小克虜伯就有了大量的啟動資金。
在十八世紀五十年代之前,鋼還是一種稀有的貴金屬。人們大量使用鐵,但是卻很少使用鋼,因為在那個年代,人們還無法大量製造出鋼。直到1855年英國人貝塞麥試驗成功,將空氣吹入鐵水以煉成液態鋼,鋼的價格降到了不足以前的十分之一!從此,鋼大量應用於生產生活中,人類邁入了“鋼鐵時代”。
但是,貝塞麥鍊鋼法有一個不足之處——必須使用優質的低磷鐵礦石,這就造成了低磷鐵礦石價格高,而磷含量高的鐵礦石賣不出去。針對這一現象,1879年,英國冶金學家托馬斯提出了鹼性轉爐鍊鋼法,即採用白雲石高溫燒成的熟料,混合焦油做成鹼性的耐火磚爐襯,冶鍊過程中吹入空氣並加入生石灰。採用鹼性轉爐鍊鋼法,就算是使用磷含量高的低價鐵礦石也能煉出鋼了!鋼的價格又一次下降,從而進一步促進了鍊鋼的發展。
小克虜伯購買了鹼性轉爐鍊鋼法的專利使用權,新建的工廠正好用上新的轉爐。新的鋼鐵廠建在海邊,不光通鐵路,還有卸貨碼頭,可以使用海外的礦石。在鋼鐵廠旁邊,小克虜伯還建造了一個造船廠。其實克虜伯家族早就對造船有意,在史實上收購了船廠,成立了後來的德意志克虜伯造船廠。這樣一來,從高爐煉鐵,轉爐鍊鋼,鋼水澆鑄,軋板造船一條龍,各種工序連接在一起,工期大大縮短,而且節約了金費。
當時要造一艘萬噸級貨輪,至少要一年多。但是,這種造船速度怎麼跟得上美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小克虜伯提出一個目標:百日交船!船廠負責人找了多方人士,幾位數學家告訴船廠負責人,可以採用統籌法,把各個工序所需的時間定出來,然後從后往前反推,就知道什麼工作所需時間最長(決定了交船時間),哪些工作可以同時展開。
通過統籌法一計算,交船期可以壓縮到一年以內,這是一個進步。而且船廠負責人發現:統籌法從后往前推,可以比較精確的計算出某一項工作的開始日期,也就能確定該工作所用原材料進倉日期,這就提高了倉庫的周轉率。用簡單的話講,就是用更小的倉庫面積就能完成工作。更小的倉庫,意味着成本下降了!
運用統籌法,在設計并行工作的時候,可以把工作(或者叫船體部件)分成一個個不同的模塊,模塊做好之後,再到船廠組裝起來就好了。有些模塊(或者工作)還可以外發,利用全美國的資源,做好之後通過鐵路直接送到船廠,甚至可以通過碼頭運來直接組裝。
船廠負責人通過模塊化組建工序,再次對造船周期進行推算,得出的結果是:交船日期可以降到5個月之內!這大大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船廠負責人立即向小克虜伯彙報了此事。小克虜伯當即拍板:船廠採用統籌法規劃各個造船工序,採用從后往前的“拉動式”確定各個工序的時間節點,採用“模塊式”的分包工序然後在船廠組裝。任命有設計背景的資深工程師作為項目經理,負責各個工序的進度,項目經理根據各工序進度決定浮動工資。
1880年中,美國克虜伯集團開始對客戶接單,並承諾:150天交船!(史實:美國自由輪從鋪設龍骨到下水只用了4天15小時30分鐘,當然很多非常重要的工作都是在它下水之後才完成的。)這年代,正是美國高速發展時期,一時間訂單紛至,工廠熱火朝天。
時代大幕緩緩拉開,大洋彼岸潮起雲涌!
布魯克林大橋橫跨美國紐約州紐約東河,連接着紐約的布魯克林區和曼哈頓島。大橋全長1834米,橋身由上萬根鋼索吊離水面41米,是當年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也是世界上首次以鋼材建造的大橋,落成時被認為是繼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後的第八大奇迹,被譽為工業革命時代全世界七個劃時代的建築工程奇迹之一。
最初提議建造紐約布魯克林大橋的,是一位德國移民約翰·A·羅夫林。他曾經是黑格爾的學生,他帶着在德國學到的橋樑技術來到美國創業,後來在美國成為建築師。他為建造大橋呼籲了十五年,直到1869年,他的建造布魯克林大橋的計劃力排眾議,得到了批准。
可惜好景不長,約翰·A·羅夫林在一次河邊勘察時因事故去世。他的32歲的兒子,華盛頓.羅布林,接替了他的工作,被任命為建橋總工程師。可是命運總是那麼不堪,因採用氣壓沉箱法建橋墩,華盛頓.羅布林患了沉箱病,只能靠他的妻子艾米莉到工地指揮。
在好幾年前,同為德國人的克虜伯就參加了布魯克林大橋的建設。小克虜伯還在德國成立了工程機械設備廠和工程建設公司,威廉二世也有暗股。美國克虜伯集團成立后,小克虜伯乾脆在美國設立了工程機械設備美國分廠和工程建設美國分公司,專門承接美國的業務。
工程機械設備美國分廠就建在美國克虜伯鋼鐵廠旁邊,採購生產原材料非常方便。從十九世紀後半段開始,整個美國就是一個大工地,到處都有工程正在建設,紐約布魯克林大橋正是其中之一,工程機械設備需求十分旺盛。所以,工程機械設備美國分廠的訂單增長也很可觀。而且不光是工程機械方面接到訂單,碼頭船舶機械、礦山鑽井機械、農用機械訂單紛沓而來。這時候還沒有卡特彼勒、更沒有小松,工程機械設備廠的產品迅速佔領全世界。
比工程機械設備美國分廠發展更迅速的是工程建設美國分公司,全美各處工地都在開工,各分專業(勘探測繪、結構工程、給排水、岩土工程、礦山碼頭、電氣、爆破、安裝、造價等等)都在缺人。工人可以雇傭,專業人員只能批量培養。工程建設美國分公司先是開辦短期培訓,進行分批輪訓,培養出大量初級專業人員。然後,工程建設美國分公司又成立了工程專科學院,並且開始制定專業標準,進行專業評級。工程建設公司以及工程學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程專業標準、工程評級、專業人員評級的體系,創造了整個工程行業的生態鏈。
至此,克虜伯在美國東海岸建設了鋼鐵廠、造船廠、工程機械設備廠、工程建設公司、以及相對應的專科學院。加上在德國本土的機床設備集團等企業,小克虜伯控制的產業規模以及遠遠超過了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