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紫禁城現風水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后,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
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裏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80000㎡,有房屋8700間。
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遊覽出入。
城內宮殿建築佈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
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
“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
“后寢”。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佈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在封建帝制時代,普通的人民群眾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宮城叫做紫禁城。
紫禁城有兩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這座故宮為什麼稱為紫禁城呢?
原來,中國古代天文學說,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於中天,位置永恆不變,是天帝所居。
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謂之紫宮,有
“紫微正中”之說。封建皇帝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是真龍天子;而他們所居住的皇宮,被比喻為天上的紫宮。
他們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宮,可以施政以德,四方歸化,八面來朝,達到江山永固,以維護長期統治的目的。
明清兩代的皇帝,出於維護他們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以及考慮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森嚴壁壘。
這座城池,不僅宮殿重重,樓閣櫛比,並圍以10米多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哨崗林立,戒備森嚴。
平民百姓不用說觀賞一下樓台殿閣,就是靠近一些,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明清皇帝及其眷屬居住的皇宮,除了為他們服務的宮女、太監、侍衛之外,只有被召見的官員以及被特許的人員才能進入。
這裏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已過濾詞語]。因此,明清兩代的皇宮,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故舊稱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佔地面積724250平方米,還沒把護城河和護城河與城牆的綠化帶計算在內。
宮殿房屋建築面積為155000平立米。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牆圍繞,城牆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
城牆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城牆的四角有四座設計精巧的角樓。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明成祖永樂(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興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
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紫禁城位於都城正中,中軸線穿過皇城正中,也就是穿過紫禁城中三大殿、三大宮。
紫禁城正門為正南面的午門,也被稱為
“五鳳樓”。午門是宮城中最高的一座門,朝中大赦、獻俘等重大儀式都在午門舉行。
其北門為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宮城,分為外朝、內廷兩個部分。
外朝是皇帝辦公的地方。舉凡國家的重大活動和各種禮儀,都在外朝舉行。
外朝由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旁的殿閣廊廡組成。
內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和兩旁的東西六宮等宮殿群組成。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從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徵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
清朝沿用以後,只是部分經過重建和改建,總體佈局基本上沒有變動。
它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是中國二千多年專制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
與中國歷代皇宮一樣,故宮的總體規劃和建築形制完全服從並體現了古代宗法禮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
全部宮殿分
“外朝”和
“內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為主,前面有太和門,兩側又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
從建築的功能來看,外朝是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的地方,位於紫禁城的前部,而內廷則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帝后居住的地方,位於紫禁城的後部。
這組的殿的兩側有居住用的東西六宮和寧壽宮、慈寧宮等;以及分佈在內廷各處的四座御花園。
宮城內還有禁軍的值房和一些服務性建築以及太監、宮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宮城正門午門至天安門之間,在御路兩側建有朝房。
朝房外,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宮城北部的景山則是附屬於宮殿的另一組建築群。
太和門建於永樂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門,明初稱"奉天門",清代改名"太和門"。
它坐落在高三米高的一層石須彌庭上,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高23。
8米,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高,最大的門。它的屋頂形式為重檐歇山式。
門前擺著一對高大的青銅獅子。太和門兩側還有昭德、貞度二門;庭院的東西面有協和、熙和二門;各座門之間都有廡房相連,在東北、西北兩個角上建有祟樓。
所有這些門、樓和廡房的尺度、體量都比太和門小,使太和門在整個廣場中顯出突出的地位。
進太和門之後,是更大的庭院。東西寬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約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納萬人的儀仗隊伍。
廣庭中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太和殿俗稱
“金鑾殿”,是明清兩代北京宮城內最高大的建築,包括三層須彌座高35。
05米,加上正吻總高37。44米,每層都是須彌座形式,四周圍以白玉石欄杆,欄杆上有望柱頭,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頭上都有裝飾。
其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達2377平方米,也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木結構殿宇。
大殿的屋頂重檐廡殿式,即殷商時的"四阿重屋",為"至尊"形制。
屋頂的角獸和斗栱出跳數目也最多;御路和欄杆上的雕刻,殿內彩畫及藻井圖案均使用代表皇權的龍、鳳題材,月台上的日規、嘉量、銅龜、銅鶴等只有在這裏才能陳設。
殿內的金漆雕龍"寶座",更是專制皇權的象徵。太和殿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慶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如遇有將帥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印。
在明代,殿試及元旦賜宴亦在太殿進行。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廣各三間,周圍加廊的建築,面積580平方米。
屋頂為單檐攢尖式、銅胎鎏金寶頂,它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時的小憩之所。
而中和殿後的保和殿,在清朝時期是舉行殿試的地方。內廷的正門名乾清宮,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長的庭院,俗稱橫街。
橫街的南面是保和殿,后保殿北面直下三層台基即到達橫街,所以這裏是外朝和內廷的交接部分。
乾清門位於橫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闊五開間,單檐歇山屋頂,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門。
乾龍門的規格比三大殿的正門太和門略低,在門的兩旁各有一座琉璃裝飾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
這對影壁為磚築,紅牆上有琉璃檐頂,下有琉璃須彌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裝飾。
乾清宮是后三宮的主要大殿,在明乾和清朝初期,乾清宮一直是皇帝和皇后的寢宮。
宮外形為面闊九開間,重檐廡殿式屋頂,左右還有昭仁殿和弘德殿兩座小殿相連。
平時除皇帝居住外,也經常在這裏召見宮臣,披閱奏章,處理政務,甚至還在殿中接見外國使臣。
坤寧宮在乾清宮的北面,也是面闊九開間,重檐廡殿頂的大殿。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后居住的正宮。
清順冶時,按滿族的風俗習慣,對坤寧宮進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宮內分為東西兩部分。
在西面部分,沿着牆添置了環形大炕,室內安置了大鍋。在坤寧宮的東面部分則建成為皇帝結婚的洞房,入口改在東面,宮內有雙喜的宮燈,紅底金色雙喜的影壁,靠北牆有龍鳳喜床,床前掛著綉有百子圖的五彩紗幔。
改建后的坤寧宮還把原來的菱花扇改為直條窗格的吊窗。在紫禁城的東部靠北半面,有一組完整的宮殿建築群,這就是寧壽宮建築群。
在明朝,這裏也有一組建築,但規模不很大;清朝乾隆年間,在此建了寧壽宮,這是一組十分完整的建築群體,它分為前面的宮殿和後面的寢居兩部分。
在後一部分里,可分為三個區,中路是居住區,東路是娛樂區,西路是園林區。
整個建築群四周有高牆相圍,成為一個相當封閉的獨立區域。寧壽宮建築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極門,門前有一橫向的庭院,左右兩邊是欽禧門和鍚慶門,南面布一影壁正對皇極門,組成門前的廣埸。
皇極門用琉璃在牆外做成三間七樓加垂蓮柱的三座門形式,三個門洞上都有琉璃瓦出檐,檐下有斗栱、橫樑,樑上有琉璃貼成的旋子彩畫,門上有石制須彌座,門前放置水缸四隻,整座大門華而莊嚴。
在皇極門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龍九條,俗稱為九龍壁。
進入皇極門就來到了寧壽門前的庭院,庭院很寬闊,在四周種有松樹,以表示它為太上皇使用的特殊用處。
寧慶門位於庭院北面的中央,五開間面闊,單檐歇山式屋頂,下面是一層白基座,基座前面有三條台階,中史是御道,大門東西兩側各有影壁呈八字形擺開,門前左右還有鎏金銅獅兩座,整座大門從形制到規模很像后三宮的乾清門。
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現稱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群。
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此舉行盛大儀式。
內廷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慈禧太后曾在此垂簾聽政長達40餘年。北京是國際大都市,也是中國的交通樞紐,世界主要航空公司都有班機往返於北京和其他國際城市及中國主要城市之間。
越南順化皇宮此外,在越南的古都順化,還有一座紫禁城,它就是越南順化皇宮。
順化紫禁城是越南末代王朝——阮朝的皇宮,從1802年建成—1945年阮朝滅亡的143年間,一直是皇家的居所。
順化紫禁城仿照北京紫禁城的規格建造,宮外有護城河。正門午門,和故宮午門一樣,它有雙闋,只不過很短。
皇宮四門中,只有午門建有城樓。宮內重要的宮殿、亭台樓閣和午門城樓都用琉璃瓦裝飾頂部。
皇宮內的許多宮殿都在戰爭中被毀,不過都已重建。皇宮內有皇帝處理政務的勤政殿,皇帝寢宮——乾成殿,皇后住的坤泰宮,太子居住的光明殿和嬪妃住的順輝院等。
皇宮的園林和河流均勻的分佈在宮殿各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