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土地與一張臉連在一起。這張臉三百年不死。

三百年裏,這張臉幾乎沒有變過,看着就要塵土一樣隨風而去了,卻在一些不經意的夜晚又呈現出來,呈現臉的燈光一次比一次強烈。什麼都在變化,但這張臉總是在隱藏、在呈現,不曾消失。不消失的原因——父親帶著兒子,兒子帶着孫子,孫子帶着曾孫,一代又一代的人,總能坐到臉的面前,痴迷地欣賞着這張臉。

這其實也不只是一張臉,而是一張又一張的臉——在臉上不斷傳遞的一張臉譜。

甚至不完全是一張臉譜,是臉譜後面流傳的愛恨情仇,最古老的忘恩負義、仗義行俠的故事。人可以不同,但愛恨情仇不變。

第一次看這張臉我還年少。父親激動的臉龐泛着酡紅,那些日子,從不唱戲的他,哼起了思夫調。幾乎當垃圾扔到閣樓上的二胡,隨着一陣翻箱倒櫃的響聲被他尋了出來,拭去厚厚的灰塵,就吱吱嘎嘎拉了起來。那一個夜晚,昏暗的汽燈掛在台前柱子上,掛燈的人攀上高高的木柱,像完成一件歷史的使命,全身無處不奔涌過剩的力量。噝噝燃燒着的汽油燈,像一個毛茸茸的瓜,“叭”一聲着火,藍茵茵一團,轉而變成雪白,耀眼的光芒傾瀉向茫茫黑暗。台下照着的卻仍然是昏暗的人群,望不到邊際的人看到了燈光,燈光卻照不到他們,黑暗塗滅了他們的臉,但他們覺得世界一片光明。他們的眼睛從黑暗中燃燒出光來。

那張臉出現在木板扎的台上,人群騷動了,像一湖顫慄的水波,一種幸福的感覺電流一樣把人接通,所有的呼吸都調成了同一個節奏!那一刻,我像一滴水融入了一條大河,看不到了自己。我在哪個位置,能不能看到台上的那張臉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人群中,在那張臉出現的儀式里。個人在其中奇迹般消失了自己的孤立感,感覺到與集體合為一體的巨大溫暖。

這個晚上,花鼓戲被一群種地的農民自發地搬上了舞台。他們白天下地出工,收工吃完晚飯換上乾淨衣服就趕到了排練場地,練起來一招一式一絲不苟,那份投入,那份神聖感,先把自己就感動了。

七天前,一面鮮艷的紅旗高高飄揚在鄉村的天空,在洞庭湖平原,這是一種宣示——花鼓戲要在這裏開鑼了!它就是一顆***,點燃起人們焦灼的期待。多少年花鼓戲被禁演了,人憋得不能呼吸了。人們思念那張臉,那張臉能奇迹般地把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冤屈和喜悅發泄出去。

花鼓戲開禁了!奔走相告的人傳染着一種表情,全都是喜氣洋洋的表情。像過節一樣人們看重那張臉,那張由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臉,那張祖祖輩輩看過來的臉。這張臉,如同春天不可或缺,帶來了一年一度的播種。如同居住在茅草房裏的人,天然生長的同情弱者、仰慕俠義的心腸,不可挫敗。

戲剛拉開帷幕,那張畫了一道黑一道紅一道白的臉,拖着長長的或白或黑的鬍鬚,手扶袍帶,邁着堅定有力的方步,在鏗鏘的鑼鼓聲里走上了戲台,這是生角——一身正氣為民主持公道的清官;那張白得面無人色賊眉鼠眼的臉,一定是佞臣賊子、無良小人——丑角,在詼諧的鼓鈸聲中一步一縮躥上枱面……正義邪惡一清二白,無人不追捧正義唾棄邪惡!

多年喑啞的喧天鑼鼓,敲打在心坎尖上。真是久違了——為聽鑼鼓,有人端午節湊齊了鼓、鈸和銅鑼,尋找來一條木船,就在村前的汨羅江里敲打起來。龍舟賽禁了,敲打一下鑼鼓以此來懷念一下從前的熱鬧和快活總是可以的吧?小小的木船坐不了這麼多人,船到江心,船舷一歪,木船翻扣到了水裏,鑼鈸就像一枚枚金色的月亮飄飄然沉落江底。打撈者一次次潛入水中,鑼鈸就像熄了的月光不覓蹤影。

卻偏偏有人不喜歡甚至害怕這麼激越的鼓聲,害怕這樣的大忠大奸昭示於天下,啟示於民眾,他們害怕這世道人心,這來自茅屋裏的善良正義之心。正當《轅門斬子》戲中包公秉公而斷,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正義將要伸張,丞相之子正被腰斬,拖拉機的燈光掃過黑壓壓的人群,它像一頭髮怒的野獸,轟響的機器驅動着鐵輪,沖向人群。

畢竟黑暗太深,汽燈的光過於微弱,老百姓忠奸分明的心已經燃燒。直到車輪碰到了人,有人發出了尖叫,人們才蟻陣一樣潰散,木椅木凳的傾軋聲響成一片……

農民們憤怒了,他們爬上車,砸毀了車燈,把拖拉機上的人拖了下來,用麻繩五花大綁捆了起來,綁在了台柱子上。大革命年代似曾相識的一幕,在這個漆黑的晚上如閃電一晃而過。壓制人的娛樂,統一人的思想,專制假藉著自由,這樣的統治再難以為繼。一場啟蒙民智的思想大討論正在醞釀。

激越的鑼鼓又敲起來了,大忠大奸的戲繼續往下唱。那張花臉一聲斷喝,木板扎的舞台震蕩,人群震蕩。一句發自胸腔的哀調拖腔,長歌當哭,二胡急弦如瀉,鼓點如雨,直唱得人心顫抖,血脈賁張,淚水滂沱。

捆人的人第二天被抓,看戲的人隨即全都自發地一路追去,把小小鄉鎮團團圍住。

放人的呼聲此起彼伏。這是正義的吶喊!

人,安然無恙地放出來了。從此,那張臉經常出現在鄉村的夜晚。人們會為一個精彩的唱段喝彩,會為一個眼神、一種傳神的步態、一副好的嗓子而興奮不已,遇上熟悉的戲,人人都唱上一段,都來一番評頭品足。生、旦、丑是常見的角色,《寶蓮燈》、《秦香蓮》、《十五貫》、《討學錢》、《白蛇傳》、《貧富上壽》、《打蘆花》、《劉海砍樵》等等是常唱常新的劇目,古今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就像古老的江河一樣不停息地流過這塊深厚蒼茫的土地。

歲月倥傯,白駒過隙。轉回頭,人到中年,故園別夢依稀。

從都市回到鄉村,中間隔着二十餘年的歲月,我與父親又在一起等待着那張臉,那張二十多年什麼都在變唯獨它不變的臉,父親對它仍抱有一份欣然的感情。

我們沿古老的汨羅江堤岸趕了夜路而來。

這是一個秋天的晚上。我站在人群的最邊緣,聞着身後野草的氣息,它荒蕪張狂如狼群撲面。習慣城市燈紅酒綠生活的我,感覺如處荒野。

一棟紅磚泥瓦的農家房屋,地坪里聚集了二百多人。花鼓戲的鑼鼓敲得激越,人們坐的坐,站的站,有全神貫注望着台上的,有眼睛看着台上,私下裏交頭接耳的。最後面,騎在摩托車自行車上的人,是隨時準備離去的……

鄉村夜晚的空間是燈光掘出來的,像礦井的掌子面。我從燈光明亮的人群望向緊挨在身體四周的黑暗,那裏空無一人。在舞台的右前方,燈光照不到的地方,我看見了月亮。它像個不速之客。它不是今晚的,而是很久很久以前被什麼人遺忘的。此刻,它與我有着某種隱喻關係。舞台後面的一棟房,它在月光里也像是在黑暗中,像遺棄了許多年,荒涼在時間的深處,地老天荒的荒涼。眼前這個近在咫尺的熱烈場景也影響不到它,它是生活的遺迹,現實里的一道佈景;或者熱烈的場景在這樣寂寞的鄉村就像一塊無法遮身的布,一盞微不足道的燈,我看見來自田野的掩飾不住的荒蕪!它像狼群在包圍這個空間,讓燈光照不到的地方呈現荒蕪。

一個中年男人的笑臉從擠得密密實實的手臂與腰身間冒出來,眼裏的喜樂、自得,月亮一樣明確,不能掩飾,它照到了我的臉上,也照在每一個人身上。他端着一個盆子,盆里盛着鄉間產的發餅,還有香煙、瓜子。發餅大如月餅,松薄、無餡,像一個願望,從他一雙粗大黧黑的手裏有力地躍向你。那種慷慨一如土地向人類饋贈糧食。我想到拒絕,我不能隨便接受陌生人的禮物,哪怕只是食品,它在鄉村也是珍貴的。

但我還沒有拒絕就看到了他的快樂受到了挑戰,他的願望烏雲遮月。在我猶豫的片刻,那雙拿着發餅的手抖動了一下,它感到了威脅,因為他在賄賂,它伸向我的手充滿了懇切、討好與強迫,這讓我意識到熱鬧的場面來之不易,如果缺少了這樣的禮物,馬上就會荒蕪。我的拒絕被人為地賦予了鄙薄的意味——對這份禮物的不屑。他的慷慨也顯出了幾分偽善。

這個中年男子的笑臉僵硬一刻后,又在每一個人面前出現,有力的大手伸了一次又一次,有着永不衰竭的熱情。而接受他禮物的人大都面露歡欣。

我想起下午見到的一張臉,是一個小夥子的笑臉。他開了出租車來長沙接我。他一路都在說話,介紹鄉村的變化,他家裏的情況。他在自己家裏悄悄開了賭館,聚賭的人到了半夜,還要他拉着去長沙嫖妓、消夜。他說話聲調柔和,語氣謙恭。他為自己找到一條賺錢的路而高興。

派發大餅的人也同樣是謙和的。他的錢來自於長途販運,他把各家餵養的牲豬收集起來,運往廣東。這錢裏面包含着扣養豬戶的秤、路上給豬灌水等一系列做假動作。他快樂驕傲,因為他可以有能力為自己的父親做壽,可以出錢請來戲班唱戲,可以派發餅乾香煙瓜子招待鄉親,可以打破鄉村的寂寞,顯示自己的富有、慷慨和優越,也許還有孝心。唯獨我沒有與他分享。

這些臉與台上的臉相比,更耐人尋味。

此刻,激越的鑼鼓聲突然息了。閃爍的燈光亮了起來,一閃一閃打着滾。電結他手甩着長發上場了,與人一樣高的音箱,聲音如決堤之水。一張塗脂抹粉面無人色只有口紅如血的臉出現,一個搔首弄姿的女郎裝腔作勢學着電視裏的歌星情呀愛呀地唱。肥碩的屁股扭來扭去,劣質的話筒嗡嗡鳴響,架子鼓震蕩的聲浪,惡狠狠像要撕裂鄉村的寧靜,像要反擊荒野張狂的氣息。但它走不多遠,就被黑暗和寂靜吞沒,那聲嘶力竭的叫喊像泄氣的皮球,沒有中氣的聲線像剝皮的樹椏,露出乾澀蒼白的內質。

穿牛仔褲、染了一綹一綹紅頭髮黃頭髮的年輕人,跟着節奏搖晃着。他們是無所事事的一小撮,大多數人已出遠門打工或做生意去了,有的因此遷往了城市;賦閑在家的夜夜呼朋喚友賭錢打牌,下賭注買六合彩,他們以此與自己寂寞無聊的人生作着不息的抵抗與耗費。

在外賺了錢的拆了昔日的茅草屋,蓋起了紅磚房。他們見識了外面世界真實的作姦犯科,貪污腐化,看到了善心被辱天天上演的活劇,忠奸不再動於心,是非不再問於人,甚至有人自己亦蠢蠢欲動。

那張依然在鄉間流行的臉,昔日的威嚴不再,老生的表白一唱三嘆開始顯得不合時宜。

我看到那張臉在幕後躲躲閃閃,已沒了當年的自信,當年的睥睨。老人們昏花的眼睛透過歌星舞動的手臂和屁股,看到了臉的永不改寫的圖案。他們還有一份不變的期待。等着這喧囂的聲浪過去后,那古老的方步依然走到舞台的中心來,仍然伴隨着生活,進行不變的倫理綱常詮釋。這張臉象徵了古老的秩序?不死的古道熱腸?那握着的袍帶、撫着的鬍子、搖動的翎子、翅子與扇子,那有板有眼的撲、跌、翻、打,一招一式,都在他們心坎上溫存着,存念了幾十年。這程式化相傳着的表演,在他們看來也許正是生活不能失范不能無序的宣揚。

野草的氣息撲騰,舌頭一樣拱動強烈的記憶。上午,我看見瘋長的野草覆蓋過溝渠,從路兩旁海嘯一樣湧向路中央,欲淹沒一切。高過人頭的草,讓隱身其後的村莊也只有屋脊呈現,它們像海浪里的船桅,像汪洋中的島嶼。而島嶼上只有老人孩子間或晃過的身影。青壯年人像出海捕魚的漁民,消失到了城市慾望的海洋。荒蕪感是雜草湧向胸口!

回想二十餘年前的村莊,同樣是鄉路,卻修飾得整整齊齊,尋不到草的蹤影。村舍是稻草的平房,高大、排列有序。平整的稻田,秋天的稻浪一望無垠。熱情的鄉親見到歸人,總是關切地噓寒問暖……

故鄉,一張張有血有肉的臉越來越模糊時,或者這片土地離我越來越遠時,這張舞台上的臉越來越像一個符號了。它轉而在表達一種懷念,一種生存的艱辛,呈現出世道人心的變與不變。

世界不再由這張臉以生、旦、凈、丑來概括,不再被表現得面目分明、忠奸美醜自分,人生的愛與恨從此模糊不清。

今夜好大的月亮,我在月光中陪着父親回家。

走過攔江堤壩,野草都退去了,歌聲、鑼鼓聲也退遠了,人群無影無蹤,一江銀光如帶。江底的月亮是個失落的少年,天上的月亮是異鄉曾伴鄉愁的嬋娟。走在水中央,人像風在飄。江水,一如漫漶的時光,江上霧嵐輕紗里迷失的前塵,一朝消散,逝不可追。

想着這歲月深處遙遠的臉譜,這鄉間生長併流傳的民間娛樂,泥土氣息的鄉諺俚語,古老的一幕飄然而至——

荊楚之地,曾經的田夫野老、荒陬蠻民,農事之餘,即事而歌,即興而舞。他們自認為是日神、火神的後裔,袍衣裙袖上染飾了艷麗的顏色。曠野草地上的一場祭祀,巫女塗抹妖冶,以色相誘請神靈。男巫扮神,女巫做人,神人相戀,歌舞狂放,盡情嬉戲。男男女女打情罵俏。

巫師儺儀迎神還願中這張臉出現了,“擊鼓載胡,儺舞逐疫”,臉應律合節,配合巫之歌舞迎神驅疫。神案戲、儺願戲就在這張臉的演繹中成形。這張臉代表半鬼半神的世界。

臉譜,代表人的出場是遠古時代逝去之後,人,經歷漫長時光才成為舞台的主角。

玩燈的歌舞上,臉譜是快活的象徵:龍燈、獅子燈、蚌殼燈、採蓮船,一邊起舞一邊玩,踩着鑼鼓的點子,高興時,亮出歌喉把小調唱一唱,於是,鄉間野調一唱眾和。加上說白和情節,臉譜於是分出生、旦、丑,戲於是形成花鼓。

先輩們創造出這張臉后,正月里鬧花燈讓它隆重出場,二月里慶花朝,三月里清明祭祖,五月過端午,六月里迎神,七月盂蘭盛會,八月聚中秋,九月度重陽,年末守歲,開年迎春,這張臉都在快活的人群里舞動。甚至婚禮、喪禮、做生做壽、新屋上樑、開鐮割谷、新米嘗鮮、賽燈、賽龍舟……這張臉也不能缺席。寂寞的歲月里,那激越的鑼鼓和唱腔讓人心性燃燒,那愛恨情仇讓人長久地唏噓回味,並引發深深共鳴。

居住於洞庭湖畔,人如鏡中花,水中月,生命在時間的風中如陣陣漣漪而逝,總把新桃換舊符。而生命的舞台之外,留下了花鼓戲。鑼鼓一聲,歷史的塵埃拂起,如空泛的靈魂舞蹈——那悲歡離合的劇情正是前人生活——如煙歲月的留痕。

臉譜、鑼鼓、戲裝,它們對於我,還是一種鄉愁。在異鄉邊地,它成了我對這片土地最好的懷念。多少記憶在這些對比強烈的色彩和造型中隱匿。多少鄉情在這熟悉的色彩和造型中寄託。如果人生沒有這些描繪得火辣辣的臉譜、衣服、道具相伴,沒有這些散發著泥土味的唱腔與舞蹈,沒有故鄉人的歌與哭,人的生存會多麼簡陋、荒蕪!一代又一代人靠什麼能夠相聯相系呢?異域棲身的遊子又用什麼來獨自承受那份濃烈的鄉愁?!

鼓點,敲過即消失,但聲音卻能在大地上長久留存。那張臉離開活生生的生命,卻能把一輩又一輩人的愛憎是非傳遞。

二十多年前,一個薄霧的早晨,我離開了故鄉——這片父輩們剛剛從洞庭湖圍湖造出的田地。我突然獲得了一雙外人的眼睛來打量它:我看到了茅草屋下走出的一個中年婦女——一個我習以為常的情景,她蓬頭垢面,恍惚間,卻像從土地下面鑽出來的——生命從土地中誕生,來得那麼直接?!那一瞬間我感受到了荒蕪——那麼簡陋——只是這泥土就衍生出人的生命?故鄉人艱苦的生存,也許只有花鼓戲能幫人活出一點精神來,活得像個人。

而今不見了茅草房,光鮮的衣服不再沾染半點塵土。但我同樣感受到了荒蕪。

荒蕪,並非萋萋荒草,而是一種斷裂。戲,在這塊土地上演,已非傳統劇目。卻是活生生由人出演的活劇。一面鮮活的臉孔向一張臉譜迅疾轉換——

回城數日,那一個開出租車接我的小夥子的笑臉——被人謀殺了。出演丑角小白臉的是他的朋友——跟他學車的徒弟。師傅教會徒弟開車。徒弟開上了出租。看到師傅生意好,徒弟把自己生意不好的原因歸咎於師傅。徒弟約來師傅,在師傅開車時,用鐵鎚連連猛擊師傅的頭部,直擊得血肉橫飛……

扛着血肉模糊的屍體,徒弟在汨羅江灘邊挖了個淺坑,潦草得連師傅的腳都沒埋進土裏去,甚至連自己濺滿鮮血的衣服也懶得洗一洗,就把它塞到了自己的床下。

錢,讓人如此瘋狂;殺人,如此心安理得!慾望張開了它幽暗的深壑。這哪裏是古老劇目容得了的劇情!愛恨情仇,與情愛無關。現代人進行的是一場金錢與物質的白刃戰!是一場冷酷的殺伐!

一陣密集的鼓點:“鏘、鏘、鏘、鏘……”我看到那踮着腳尖在鼓點中奔上台的小生,口裏連聲喊着:“冤、冤、冤、冤……”長發甩動,披散一肩,滿眼都是荒涼的光,那是一出花鼓戲中被害冤魂上路的情景,這也是那小夥子的慘況啊!在車水馬龍的大街旁,我把帽子拉低當成臉譜,激越的鑼鼓頓時就在耳邊響起。一聲斷喝,我願為慘死的小伙唱上一段伸冤的唱詞,送他的靈魂上路——

只是這戲詞如何編寫,才是他的冤情?這劇情緊追生活的步履,舞台也是廣袤的時空。只是這臉譜,三百年無須有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路上的祖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路上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