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不倔強,毋寧死

劉禹錫:不倔強,毋寧死

劉禹錫:不倔強,毋寧死

01

大唐貞元二十年(804),東宮禁內。是夜,月朗星稀。

“侍讀,太子登基,天下已變,我們干不幹?!”燭火微明的房間裏傳出一個年輕人急迫的聲音。

“是啊,國事危急,時不我待!”

“太子登基,乃是險中求勝,我等當速行新政,將宦官、藩鎮之流以雷霆之勢壓之……”

第二、第三個人的聲音依次傳來,討論越來越激烈。直到東方既白,屋內才漸次安靜下來。隨着“吱呀”一聲門響,房間裏依次步出十個人。雖是一夜未眠,卻個個毫無倦色,走在最後的年輕人更是滿臉掩飾不住的興奮與期待,望着東方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他不由得緊緊握住了拳頭:實現理想的時刻終於到了!

這個興奮的年輕人便是本期主人公劉禹錫,字夢得,時任監察御史。他的理想是:中興大唐,再現盛世。此時此刻,他並不知道自己將要為此付出何等沉重的代價。

02

安史之亂后,大唐由盛轉衰。及至中唐,朝政上下已是綱紀崩壞,混亂萬狀。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藩鎮割據,戰亂不斷,民生凋敝。

熟悉歷史的讀者們都知道,危急時刻必有猛人出場。而這一次,選擇站出來的是以王叔文為首的太子黨,我們的男主角劉禹錫和他的好友柳宗元正是這個團隊中重點培養的核心骨幹成員。他們在太子(唐順宗)登基之後便火速發起新政,意圖打擊宦官和藩鎮勢力,以及肅清貪污腐敗。

改革,向來都是得罪人的,而詩人們因其天真的心性也難免低估了對手的實力。“在這個世界上,什麼都好商量,但只要涉及‘利益’二字,翻臉會比翻書還快。而翻臉的程度及其表現方式,就要看利益多少了,動嘴動手,還是動刀子動導彈,都取決於此。”(語出“當年明月”)而劉禹錫他們的新政“內抑宦官,外製藩鎮”,可謂招招都觸動了對手們的命根子。

你敢動我的蛋糕,我就敢要你的命!

於是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團和手握重兵的藩鎮勢力聯合起來,瘋狂反撲。再加上因循守舊的保守派官員們添油加醋、煽風點火,革新派很快便步履維艱。

知道改革很難,沒想到這麼難。而且更要命的是改革派的靠山唐順宗也是個點背的主,其在登基之前就已中風卧病,登基后不久即被太子李純和宦官合力逼宮,被迫退位。

就這樣,轟轟烈烈的“永貞革新”只堅持了一百多天,就隨着順宗的下台而倉皇落幕。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劉禹錫就此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滑鐵盧。而在此之前,他一路走來可謂順遂至極。

03

公元772年,劉禹錫出生於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他自稱乃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請注意是“自稱”。現已被考證出此為劉同學謊報身世,其非但不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而且還被確認是匈奴人後裔。

不過不要因此就認定劉同學攀龍附鳳、愛慕虛榮,人家這麼做實在是有苦衷的。主要是唐代的門第觀念實在太重了,大家都以貴族出身為榮,無論是科考拜謁還是男婚女嫁,門第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衡量標準。

之前寫王維時我們已經講過一個聳人聽聞的例子——大臣們為了與望族結親,連公主都不願娶。所以,形勢所迫,不找個牛一點的祖宗,在唐朝實在不好混啊。再者,也不是只有劉禹錫才玩這一套。酷炫狂拽如李白不也是只要見到皇室後裔就熱情地迎上去,緊緊握住對方的雙手:“親哪,我是北涼武昭王的九世孫啊,您是多少世呢?咱倆是兄弟吧?”(李大哥,其實咱不用和他們攀親戚,你比他們牛多了!)

劉禹錫自幼天資聰穎、敏而好學,深知家世作假容易,才華卻必須是真材實料。所以學起習來簡直不要命,從小不管走到哪兒都隨身攜帶筆記本和鉛筆頭,見到擅長詩書的文化人就緊跟其後,問東問西,是典型的“比別人聰明還比別人努力”的超級學霸一枚。

04

天道酬勤。793年,胸懷報國之志的劉禹錫自信滿滿地奔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一試而中!時年二十一歲,和盛唐的王維有一拼,果然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幾十年啊!

話說劉同學的這個高考成績的確是很值得驕傲的。要知道此時比他大二十一歲的孟郊同學還在家捧着《大唐歷年高考真題庫》辛苦復讀,在此三年之後才終於躋身榜上,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孟郊:但凡有人中進士都要把我拉出來當作反面案例溜一圈!)而和劉禹錫同年出生的另一位詩壇巨擘白居易也要在七年後才榮登科榜,還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得意之句。

我相信劉禹錫看到這句話一定會笑着搖搖頭,拍拍白居易的肩膀說:“老白啊,你們這屆學生不行,你二十八歲才考中還是裏面最年輕的,嘚瑟成這樣。我們那屆我二十一歲都不是最年少的,我們還有個二十歲的超級進士柳宗元同學,服不服?!”白居易:“服,管你倆叫哥成不?”

追求上進的劉同學並沒有因此而得意忘形。因為在唐朝想要做官,考中進士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接下來還必須通過吏部考試或者博學宏詞科。劉同學就此再接再厲,一鼓作氣在兩年內先後將博學宏詞科和吏部考試統統拿下。

我們再找一個中唐知名人士對比一下就知道了,比劉禹錫早一年考中進士的韓愈同學曾三試吏部而不中,以至於蹉跎十年仍然窮困潦倒。所以,毫不誇張地說,劉禹錫同學的科考之路簡直順遂到了人神共妒的程度!

不過別急着羨慕,因為劉同學精彩的人生這才剛剛開始。

05

劉禹錫被委任為太子校書,雖然官職不高卻絕對是人人眼饞的好職位——有機會接觸到帝國接班人,你說你眼不眼饞?

近水樓台先得月。太子及其親信侍讀王叔文很快就敏銳地關注到了這個才華側漏的年輕人——嗯,可造之才,他日須為我等所用。就這樣一路順風順水的劉禹錫在三十歲出頭就做到了正八品的監察御史,別看品級不高,權力卻相當之大:

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

素有八品宰相之稱,據說連京兆尹見了都要乖乖讓路,實在不容小覷。更重要的是,此時的劉同學已經是東宮太子黨重點栽培的精英骨幹。王叔文每提及劉同學都忍不住要連連讚歎:“夢得有宰相器!”

可以料見,如果唐順宗沒有中風卧病,如果革新大業沒有中途夭折,劉同學的前途簡直好得看不到邊。可惜天不遂人願。永貞革新到底失敗了,雖然這場變革只匆匆上演了一百多天,卻徹底改寫了劉禹錫的一生。

06

排斥永貞革新的憲宗上位后,劉禹錫馬上被貶為朗州司馬。朗州地處湘西,多少數民族雜居,生產落後,巫風盛行,在唐代可謂流放罪臣的絕佳選擇地。

從叱吒風雲的革新戰士到窮山惡水的司馬閑職,人生急轉直下,劉禹錫並不能平靜視之。內心深處,他無時無刻不期待着能夠重返長安,再展宏圖:

·徒使詞臣庾開府,咸陽終日苦思歸。

·一曲南音此地聞,長安北望三千里。

·南登無灞岸,旦夕上高原。(典出王王粲《七哀詩》,暗示“望長安”)

然而期待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一年後,憲宗更改年號,大赦天下。就在劉禹錫彷彿看到了一絲返回長安的希望時,憲宗卻特別“體貼”地針對永貞革新成員另擬了一道補充說明:

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絕望,徹底的絕望。而且這種絕望的日子一過就是九年:

長沙之悲,三倍其時。……突弁之夫,我來始黃。合抱之木,我來猶芒。山增昔容,水改故坊……

“屈賈誼於長沙”也不過才三年,而我已貶謫九年,卻仍不知歸期何在。九年了,昔日的黃髮小兒已長成堂堂男子漢,來時剛剛發芽的幼苗也已變為參天大樹,山更高了,水更遠了。光陰流轉,物換星移,我的生活卻始終看不到光亮。

雪上加霜的是,在朗州的第八年,劉禹錫患難與共的妻子也因病去世,而當時他們最小的孩子還是嗷嗷待哺的嬰兒。想到過慘,沒想到這麼慘!

劉禹錫終於痛苦地意識到:原來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后,有時並不會為你打開一扇窗,而是在門上再添幾把鎖!

上帝卻對着憤怒的劉禹錫微微一笑:“誰說我沒有為你開窗?我不僅為你打開了一扇窗,裏面還有一頂閃耀千古的‘詩豪’桂冠。”

07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如果你沒有被絕望征服,你就會變成一個更剛強的人。劉禹錫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沒有在悲苦絕望中沉淪,而是把痛苦咀嚼后譜出了一首氣勢如虹、響遏行雲的秋之讚歌!

傷春悲秋,從來都是詩人的職業病,而劉禹錫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你們都喜歡萬物生髮、欣欣向榮的春天,我偏要歌頌天高雲淡、金風送爽的秋日!你們想看我哭的樣子,我偏要笑得更燦爛!

明知無望卻偏不絕望,靠着這番不屈的意志,劉禹錫在朗州苦苦支撐了九年,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召回長安的好消息到底還是來了。

這一刻劉禹錫已經盼了太久,大喜過望的他幻想了無數種回到長安的光明前景,卻怎麼也沒想到,這次奉詔回京等待他的卻並不是柳暗花明,而是另一段痛苦貶謫的開端。這戲劇性的轉折,只因為一首詩。

08

玄都觀桃花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后栽!

長安歷來有春日賞花的習俗,可是從前看的都是國色天香的牡丹啊,曾幾何時,開始流行看輕薄妖冶的桃花了?!

劉禹錫不喜歡桃花,覺得灼灼其華的它們像極了朝堂之上那些趨炎附勢、不可一世之徒!流連花叢中,想到自己一心為國,卻被無情貶謫,日思夜想回到長安,新的任命卻遲遲不見發佈。一時火起,劉同學提筆揮毫寫下了這首古今皆知、極富戲劇色彩的“桃花詩”。

此詩一出,算是徹底捅了馬蜂窩。朝中新貴們紛紛對號入座,群情激憤:“很明顯這貨是在影射咱們呀,說大家都是靠打擊、迫害他上位的!諷刺,赤裸裸的諷刺!”同時被深深刺痛的還有逼宮上位的唐憲宗:“好你個劉禹錫,時至今日你對永貞革新居然還是死不悔改,你沒錯那就是我錯了?!好,你打我的臉,我就貶你的官!有多遠貶多遠!”

就這樣,剛剛從朗州回來的劉禹錫一下子又被踢到了嶺南做刺史,“官雖進而地更遠”。此後又輾轉夔州、和州,到處支邊,一貶又是十四年。“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算上之前朗州的九年,劉禹錫整整被貶了二十三年。人生苦短,能有幾個二十三年?

後來連白居易都看不下去,替他鳴不平道:“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兄弟,知道你是有才才被貶的,但是貶了二十三年確實也太多了!

你是不是以為聽到這句話,劉禹錫會一把抱住白居易哭出了鼻涕泡:“嗚嗚嗚,樂天,還是你懂人家的苦哇!”不!完全不是這樣的。在苦難面前,劉同學再次展現出了威武不屈的詩豪本色,回復了白居易這樣一句流傳千年的人生格言: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是的,一葉沉舟擋不住千帆競發的洪流,一木之病壓不住萬木爭春的生氣,理想和希望一直都還在我老劉心中。我還能再戰五百年!

09

貶謫是政治生涯的厄運,卻是文學創作的福音,對古代文人而言,這是一條屢遭驗證的鐵律。劉禹錫當然也不例外。

被貶謫朗州使他留給了我們一首驚艷千年的秋之讚歌,而第二次被貶更是成就了他縱橫中唐詩壇的兩項獨門絕技——民歌樂府詩和詠史懷古詩!在夔州劉禹錫結合民歌韻律首創《竹枝詞》系列樂府詩,其中傳唱最廣的當屬以下這首: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首詩將初墜情網的少女內心既驚喜又困惑的複雜情緒巧妙刻畫出來,以“晴”代“情”,匠心獨運,一語雙關。既委婉含蓄,又耐人尋味:郎啊郎,你究竟是有情還是無意?愛情真是件折磨人的事啊!

政治生涯的大起大落,也讓劉禹錫對歷史沉浮洞若觀火,獨具慧眼:

金陵五題·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中晚唐詩壇之上,若論詠史懷古詩,劉禹錫說自己是第二,恐怕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而在其三十多首詠史詩中,作於和州任上的《金陵五題》又當屬巔峰之作。

第一首《石頭城》只區區二十八個字便將六朝古都江山依舊,人事全非的冷寂蕭條之狀描寫得淋漓盡致,尤其一句“潮打空城寂寞回”堪稱神來之筆。連白居易看到后憋了半天都想不出更好的句子,無奈感嘆道:“吾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辭矣!”而劉禹錫對此也是相當自得:“哎呀,老白啊,你誇得有點過頭了,不過呢,也不算很過頭。”白居易:“說你胖,你還喘上了。”

不得不說,白居易還是相當有先見之明的。此後模仿劉禹錫此作者果然不勝枚舉,連蘇軾也未能免俗,仿寫如下:

山圍故國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

有意思的是,蘇大神經常模仿唱和別人的佳作,大多都是和作勝過原作,但其模仿劉禹錫這句,卻是公認不如原作來得精彩。由此也可見劉禹錫詠史懷古之功力,實非常人堪比。《金陵五題》中另一篇不得不提的佳作則非《烏衣巷》莫屬: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同樣是寫歷史興替,這首詩妙在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通過燕子作巢這一特寫鏡頭巧妙折射出金陵的滄桑巨變:燕子依舊飛來,世家豪族的華貴宅第卻早已淪為普通百姓的煙火民居……每每讀來,今昔異貌、繁華成空的凄涼之感畢現。

而令人匪夷所思、瞠目結舌的是——這兩首殿堂級神作都是劉同學憑空想像而出的,彼時他根本未曾到過金陵古都。去都沒去過,就寫到後人無從下筆的高度,奇迹,簡直就是奇迹!

不僅懷古詩獨領風騷,因為貶官走遍大江南北的劉同學寫起山水詩來也是出手不凡,構思新奇。比如縱目洞庭,劉禹錫看到的是: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將波平如鏡的洞庭湖比作銀盤,而青翠的洞庭山恰似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點綴其中,比喻之形象、想像力之豐富實在令人拍案叫絕!難怪白居易同學感慨道:“劉君詩在處,有神物護持!”(神物:寫不過就寫不過,別找我背鍋……)

一波三折的仕途之路,讓歷史上少了一個志得意滿的政客,卻讓我們多了一個獨出機杼的詩標國手。一切自有天意。

10

文學創作井噴的同時,仕途的轉機也再次降臨。828年,在宰相裴度等人的大力舉薦下,劉禹錫再返長安,時年五十六歲。

歷經二十三年的風風雨雨,就在所有人都認為劉禹錫會收斂鋒芒,謹慎做人的時候,他卻又一次語不驚人死不休!又逢陽春三月,時光改變了玄都觀的景象,卻沒有改變劉禹錫的錚錚傲骨。故地重遊,他再一次擲地有聲:

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小人們,你劉大爺我又回來了!不服來戰!”

此詩一出,猶如平地一聲驚雷,震驚了整個長安政治圈——瘋了瘋了!這人莫不是個傻子吧,不是傻子,也是個精神病患者。二十三年的窮山惡水還沒享受夠?還敢寫?!(劉禹錫:你才是傻子,你全家都是傻子,我智商一八〇!)

朝野上下喜歡劉禹錫的也好,討厭劉禹錫的也罷,此時此刻也都忍不住發出了同樣的心聲:見過骨頭硬的,沒見過這麼硬的。佩服!

而對於劉禹錫而言,官場沉浮幾十年,他不是不知道這樣做可能會再度惹禍上身,但是他依然這樣做了,他就是要告訴那些執政者:永貞革新沒有錯,你們可以貶我的官,但卻永遠也改變不了我對理想的堅定。

“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理想當然值得堅持,它絕非廉價之物。果不其然,劉禹錫再一次付出了代價。博足了眼球的桃花詩第二彈令當政者深感其桀驁不馴、難以駕馭,本想委以要職的計劃也轉為其他無關痛癢的閑職。

三年之後,裴度下台,已近六十歲的劉禹錫被再度排擠出京,又歷任蘇州、汝州、同州刺史。三度遭貶,年近花甲的他早已看透世事,從容赴任。

從此,他再未回到長安。

11

836年,六十四歲的劉禹錫因患足疾,向朝廷上書辭官。三起三落,就此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值得欣慰的是,雖然仕途坎坷,但其晚景並不凄涼。最終以正三品的虛職退居洛陽養老,與好友白居易、裴度等往來酬唱,名滿天下。回望此前,劉禹錫一生曲折皆因永貞革新而起,很多人都覺得劉禹錫太傻了,逞一時意氣,誤一生大計!如果他圓滑世故一些,憑藉自身才華和朝中多位宰相的青睞,完全可以青雲直上,封侯拜相。

是的,這個分析完全沒有錯。但如果你讀過他高中進士后寫就的《華山歌》,你就會明白他為何要走這樣一條荊棘遍佈的路,那首詩的結尾是這樣一句話:

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

大丈夫如果沒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坐擁富貴也不過是庸碌之輩!——這正是劉禹錫秉持一生的志向,也是破譯他一生選擇的密碼。

從科場才子到鋼鐵戰士,只因為一件東西——信仰。劉禹錫最終將他對永貞革新的忠誠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退居洛陽六年後,他自知大限將至,寫下絕筆自傳《子劉子自傳》。其中沒有對自己的文學成就做任何誇耀,也沒有為自己坎坷的一生做任何哀鳴,卻花了接近一半的篇幅為永貞革新的領導人物王叔文傾情辯護,最後一次為革新事業振臂高呼!

永貞革新曆時只有一百多天,劉禹錫卻用了一生來堅守。一次一次的希望,換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貶謫和打擊。他卻從未向命運和權貴低下高貴的頭顱,更不曾對自己的理想有過半點質疑。即使沒有人理解,即使所有人都不支持,即使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我依然無怨無悔!

滄海桑田,此心不移。

12

自傳收筆后,劉禹錫於842年在自己傾情歌頌的秋日裏帶着對理想的緬懷駕鶴西去,終年七十歲。

在高手林立、風起雲湧的中唐詩壇上,劉禹錫或許不是才情最盛的,卻一定是最倔強、最樂觀的。他以百折不撓、永不屈服的鬥士情懷和另闢蹊徑、自成一家的豪邁詩情讓我們相信:即使身處逆境,也永遠不只有悲觀絕望這一個選項,我們還可以選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而劉禹錫選擇的是:堅守信念,永不言棄。

豪情一生若此,恰似碧霄一鶴,吟嘯千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間多值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人間多值得
上一章下一章

劉禹錫:不倔強,毋寧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