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忍痛割愛
她太了解爸爸了,於是就說:“爸爸,他說了,你們來北京后,如果不喜歡住城裏的房子,我們在鄉下還有一個獨門獨院的房子,很好很方便,就是現在不住,冬天也有人燒暖氣,也有人負責搞衛生,等婚禮完后,您和媽媽先去考察一下。爸爸,我們那個院裏也有一架紫藤,還有向日葵,還能自己種菜,和咱家的一樣,就是沒有荷塘。不過北方沒水,都沒有荷塘。”
爸爸一聽,眼睛露出光彩,說道:“你們還有這樣的院落?”
“是呀,高興住吧?”關菡知道爸爸喜歡田園生活:“房子後面就是山坡,山坡上長滿了果樹,還有成片成片的油菜花。爸爸,您見過後保證喜歡。而且是中式裝修,是女兒和爸爸都喜歡的那種風格。”
“呵呵,女兒在誘惑我,你這一說我還真是動心了。可是,你們不去住為什麼還要供暖,還要僱人打掃衛生?那太浪費了?”
“是啊,我也這麼說。別看那裏是民房,每年都會有人加固和維修,原來是鎮裏為了招商引資給專家蓋的房子,都是統一標準,後來鄉鎮企業倒閉,小垚和幾個關係不錯的朋友就把那裏的兩排房子買下來了,當作度假休閑用,現在大部分都是各家的老人在住。還有的是夏天在那裏住,冬天就回城裏住。供暖系統是統一的,你家不住人也不能斷暖,所以,他們就共同雇了鍋爐工和搞衛生的人。爸爸,咱家您還得親自去燒土暖氣呢,那裏不用,非常方便。您和媽媽也可以夏天住,冬天回。你們要是來就太好了。那樣我郊外也有親戚了。”
她調皮地說道,給爸爸描繪着美好的生活場景,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爸爸微微一笑,說道:“這是你的規劃還是小秦的規劃?”
“當然是他說的,我開始都沒想到讓你們住那裏,畢竟是郊外,購物和就醫都不方便。可是他說現在通訊發達,沒事。他擔心您不喜歡住樓房,我們為了討好您才忍痛割愛的。當然您能和我們住一起就更好了。”
關菡跟爸爸用了“忍痛割愛”,其實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她忍痛割愛。
要知道,物外家園,寄託了她多少的美好情絲。
當初秦淏就是要“討好”她才決定裝修那裏的,儘管她去的次數很少,但那裏畢竟是她的精神家園。不過將來如果爸爸和媽媽在那裏住會更好。
“哈哈——”爸爸開心的笑了,說道:“小敏,聽見沒,咱們菡菡會說話了。不過菡菡,來不來北京真的要等爸爸和媽媽退休以後再說。我答應你,會把你和小秦的建議當做一個課題來考慮,行嗎?”
關菡把臉枕在爸爸的肩頭,撒嬌地說道:“爸爸,求您,別考慮了,咱們就直接等待退休吧,女兒真的很想很想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一起。你們來北京,並不是給我添麻煩,是女兒需要你們……”說著說著她就有些傷感了。鼻子“瓮瓮”的,眼淚就要落下來了。
爸爸拍着女兒的手說:“菡菡,爸爸答應你,我們肯定會經常來北京看你的,但是要是常住的話,爸爸現在還沒考慮成熟,還有許多實際情況。不過爸爸很欣慰,女兒把一切都給我們安排好了,就等着我們坐享其成了,呵呵,爸爸高興呀。”
聽爸爸這麼說,關菡默默的點點頭,爸爸說的有道理,還有許多具體問題,爸爸現在的確是不能做出決定。好在爸爸答應常來北京,想想將來有可能經常見到他們,她的心裏也就多少有些安慰了。
“菡菡。”爸爸這時收住笑,說道:“小秦真的對官場不聞不問了?”
關菡聽爸爸這樣說,就垂下眼帘,說道:“這個問題,我沒和他說過,也沒問過。我感覺他自己知道該怎麼做,如果我旁邊指手畫腳的反而不好。因為我畢竟不太了解他那一部分的事情。如果我說了不該說的話,就會幹擾他的視聽,就會誤導他,即便我的意見不正確,因為他愛我,都會考慮我的意見的。再說,從女兒的角度講,無論他怎樣選擇我都會支持他的,他是一個謹言慎行的人,他知道自己該要什麼,他做事都會有一個很好的考慮的,這一點我相信他。”
其實關菡心裏非常明白,秦淏當了中央某部委二層機構的巡視員,完全是秦家舅舅一手策劃的,很顯然,秦家不願意他就此辭別政治舞台,還希望他能在政壇上有所作為。畢竟他是那麼的年輕,又有那麼好的政治資源和基層以及大機關的工作經驗。
秦淏對家裏的這樣安排既不反對也不熱烈響應,而是請了病假。當時,他的確有嚴重的胃病。但是朋友們包括他的家人都知道其中主要原因就是關菡母子回來了,他要和妻子兒子享受這遲到的天倫之樂。何況妻子又得了很重的病,此時,一切身外之事都不是秦淏要關心的了。但是關菡隱約感到,除去以上原因外,她覺得秦淏似乎還在等待觀望着什麼。
關爸爸非常欣賞女兒的做法,說道:“我女兒就是懂事。”
其實,秦淏究竟在等待觀望什麼,關菡也說不清,只是愛人間的一種心靈感覺。她此時想到秦淏剛到禾城任市委書記不久,她發表在《禾城日報》上的那篇報道大河公司平穩度過家族企業安全期的文章《耕心之旅》,意外的得到了他的好評,還在宣傳工作者會議上大加讚賞。後來就有了秦書記要到鄭亮企業座談,鄭亮惶恐的求她出主意該怎樣向市委書記彙報的求救電話,當時她對鄭亮說了一句話是“聖心難測。”現如今想起來仍然有這種感覺。
儘管他和她真心相愛,而且血脈相連,但是他有許多心思她是“測”不透的,比如非要她去美國就醫,比如他對自己政治前程的考慮,她都測不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