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林黛玉究竟有何魅力

第525章:林黛玉究竟有何魅力

正文:

因為林黛玉是《紅樓》夢裏的主角,所以作者安排她出場的次數多,展現的機會也就多。加上作者在她身上傾注了更多的心血,賦予了多重的人格特徵,好多人看了《紅樓夢》,都能從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是自己喜愛的影子,所以,林黛玉就成了整個《紅樓夢》最有魅力的人物。但她的魅力究竟是在什麼地方,卻一直是眾說風雲。下面,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看看結論如何。

林黛玉這一藝術形象的第一個魅力,是她的容貌。

書里是如此寫她容貌的:“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這是寶玉初見黛玉時,眼裏的林黛玉。

先看到的是眉。“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說明眉是既輕,且柔,又秀,而且如煙一樣自然,一樣舒捲,一樣起伏,一樣變幻。作者這樣的描寫,給我們呈現出來的是一幅動態的圖畫。她的眉究竟是什麼樣的?只有靠我們去想像才能獲得,而且一千個人,至少會想出一千種狀態來。

這種對人物面貌的描寫,是曹雪芹一種獨特的創造,無與倫比。而且,曹雪芹也再沒用這樣的方法寫過別人。可見,他對林黛玉這個人物,傾注的心血,不是一般的大。

接下來是她的眼睛。“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情”竟可以隨時通過眼睛這扇心靈之窗傳達出來,這裏描繪的,同樣是一幅動態的圖畫。人心是深邃而複雜多變的,就像大海一樣。林黛玉的眼睛,竟能把複雜多變的心情,像大海的波瀾一樣傳達出來。可見這雙眼睛,絕不是一般的眼睛,它們是一雙充滿着智慧和靈性的眼睛。

再看,林黛玉“笑靨”反映出來的是“愁”,“病態”顯示出來的是“嬌”。一種表情狀態,可以傳達出多重意味來,這樣的人,生活中實在稀罕的很!

再看,“閑靜時如姣花照水”。

想像一下,一朵美麗的蓮花在水面之上,無風,水面上很安靜,像一面鏡子一樣。花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顯得那樣的通透、潔凈。

其實,水面不可能都是一真平靜的,偶爾從水面拂過的微風,水下來來往往的游魚,水面穿梭而過的蚊蟲,都會引起的水面的微微波動,所以,水總是處在似動非動的狀態下,水裏映出的姣花,自然也總是處於似動非動的狀態;那種美,簡直不可言說。

由此可以看出,“姣花照水”展示的是一種靜中有動的狀態。

再看看“行動處似弱柳扶風”。

再想,春天裏,纖細、輕盈的柳條,在微風的拂動下,慢慢的舞動着,那麼飄逸,那麼溫柔。

其實,微風不可能永無休止地吹動柳條,風止時,柳條就不動了,但遠遠望去,又似乎在動,似靜非靜。

由此可見,“弱柳扶風”,展示的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那一種美。

這段文字,作者採取了國畫中寫意的筆法,使這一形象始終具備空靈變幻的美和難以捉摸的態。這就留了給讀者大量思索和回味遐想的空間。

比干是商紂王時的忠臣。傳說比干長着一顆“七竅玲瓏心”,也就是天生就有七個洞的心臟。長這種心臟的人,都聰明無比。

“心較比干多一竅“,是說林黛玉比比干還要聰明。

西子是指春秋末期越國美女西施。西施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就是指的西施。西施有心口痛的病,常皺着眉頭在鄰裏間行走,這種病態的樣子,人們看了,都感覺比以往更加嬌美。“病如西子勝三分”是說林黛玉也有病。她那種病態的美,比西施更加漂亮。

不過,這裏有一個地方,我總感覺不得勁兒。就是那句“心較比干多一竅”。這是賈寶玉眼裏看到的林黛玉,用來形容林黛玉極其聰慧。令我想不通的是,賈寶玉只看了兩眼,怎麼就能看出林黛玉的聰明程度在比干之上呢?顯然,這一句,脫離了賈寶玉眼睛視物的實際。變成了作者萬能視角了。給我一種突兀感。

就像金瓶梅里,也有這樣的情況,比如,潘金蓮初遇西門慶時,潘金蓮看西門慶,也只看了一兩眼,除了帽子,項圈,衣裝外,居然還看到了“襪子”。古人的襪子,怎麼會露在外面讓潘金蓮看到呢?何況,那是才下了大雪十幾天後發生的事。若夏天,人都穿短衣薄衣,自另當別論。那次,作者也是用的這種程式化的,對稱的,對聯似的句子來寫人的面貌。有點顧此失彼此的感覺。

還有一點,我們要注意,就是這樣美輪美奐,仙氣十足的林黛玉,是賈寶玉的眼睛看到的,也是他用自己聰慧無比的心靈感悟到的。這樣的林黛玉,必須是有賈寶玉那樣文化素養的人,和對女子有着獨特欣賞眼光的人,才能看到。

若換了別人,就斷然看不到這樣的林黛玉。比如同樣聰明絕頂的鳳姐,她眼裏的林黛玉是這樣的“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僅此而己。再看眾人眼裏的林黛玉是這樣的“年紀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貌雖弱不勝衣,卻有一段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可見,美人雖美,關健還在什麼人來欣賞。一雙慧眼看到的,與一雙拙眼看到的,是有天壤之別的。

如此美輪美奐的林黛玉,自然會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

林黛玉這一藝術形象的第二個魅力,是她的人生際遇。

先看林黛玉的家庭情況。

林黛玉的祖上襲過4世列侯,父親林如海又是前科探花。所以,書上說:“雖繫世祿之家,卻是書香之族。”不是書香之族,林如海怎麼能高中探花!

所以,林黛玉的家裏,本來是既有權勢,又有錢,還有讀書風氣的好家庭。“只可惜這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雖有幾門,卻與如海俱是堂族,沒甚親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五十,只有一個三歲之子,又於去歲亡了,雖有幾房姬妾,奈命中無子,亦無可如何之事。”

“沒甚親支嫡派的”,就意味着,林黛玉從小就沒有什麼親戚來家裏走動,自然也就顯得孤單,唯一的弟弟,三歲時,又死了。兒童時,便面對親人的離世,自然要受些打擊。

五歲時,家裏為她請了賈雨村做家庭教師。賈雨村本也是“詩書仕宦之族”,只考一榜,便中進士,做過官,又剛被罷官,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經歷豐富曲折,只教林黛玉一人,加上林黛玉“生得聰明俊秀”,在學問上自然大有補益。

過了“一載有餘”,林黛玉“之母賈氏夫人一病而亡”。

年僅六七歲,世界上最親近的人,母親,又離她而去。林黛玉“奉侍湯藥,守喪盡禮,過於哀痛,素本怯弱,因此舊病複發”。這樣的經歷,實在讓人同情,可憐!

隨即,林黛玉的外祖母賈母疼愛女兒賈敏,愛屋及烏,派人來接林黛玉。他父親林如海當時是這樣跟賈雨村說的“天緣湊巧,因賤荊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無人依傍,前已遣了男女船隻來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尚未行,此刻正思送女進京。”

林黛玉“原不忍離親而去,無奈他外祖母必欲其往,且兼如海說:‘汝父年已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減我內顧之憂,如何不去?’黛玉聽了,方灑淚拜別,隨了奶娘及榮府中幾個老婦登舟而去。”

所以,年方六七歲的林黛玉,就遠離唯一的親人,父親林如海,孤身一人,前往外祖母家,開始過寄人籬下的日子。哪知道,禍不單行,十一歲左右時,父親林如海又死了。一下子,成了孤兒,再無他處可去,只好繼續留在賈府,直到憾然離世。

這裏,有一個問題,特別說明一下,就是有關林黛玉進賈府時的年齡問題,過去一直說是九歲,或者十歲。依據無非是文中這句“奉侍湯藥,守喪盡禮”。父母亡,需守孝三年,是廣為人知的。林黛玉母親去世時,六七歲,再加守孝三年,就必是九歲,十歲。我覺得這樣說,是猜測,不實,可信度不高。

文中寫的明白,賈雨村在林黛玉五歲時授課,又一載,林黛玉母親去世。恰賈雨村遇到冷子興跟張如圭,說到朝廷起用舊員,於是找林如海幫忙入都,順路帶林黛玉到賈府。這是證據之一。再有,林黛玉入賈府,初見寶玉時,賈寶玉問林黛玉“可曾讀書時”林黛玉說:“不曾讀書,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此處,林黛玉講的明明白白,只上了一年學。也就是賈雨村教學的這一年。這是證據二。

兩者相比,哪個更靠譜,一目了然。何況,古人重男輕女,男子算家人,女子算外人。三年守孝,主要針對男子,而非女子。女子守多久,恐怕並不嚴格,視情況而守。再有,林如海家庭情況特殊,他是鹽官,要經常外出,老不着家,斷不會為守死禮,扔下六七歲的林黛玉一個女孩兒在家裏孤孤單單守孝。

一個仙女般的女孩子,遭遇這樣的人情冷暖,咋能不令人唏噓感嘆。再加上林黛玉自己說的:“我自來如此,從會吃飯時便吃藥”。想想,真是多災多難!咋能不叫人同情!

林黛玉這一藝術形象的第三個魅力,是她的性格上的天然純真。

這一點,始於她童年的際遇,“如海年已五十,只有一個三歲之子,又於去歲亡了,雖有幾房姬妾,奈命中無子,亦無可如何之事。只嫡妻賈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夫妻愛之如掌上明珠。”

由於這種特殊的家庭情況,夫妻倆對林黛玉十分的溺愛,這麼小的孩子,再加上她自吃飯起,便開始吃藥,活着尚且不易!估計並沒有把封建社會如何做一個女人的道理,認認真真的講給她,更別說強化她去尊從了。之後,母親就去世了,然後就寄住到了賈府,又受到賈母的溺愛。

正是這樣的人生際遇,使林黛玉沒有受到封建禮教的浸染,讓她保持了天然純真的天性。這樣,當她突然進入賈府那個封建思想瀰漫到角角落落,封建地位森嚴,封建道德充斥的環境裏時,就自然時時處處感覺格格不入。感到壓抑,感到孤獨,感到無助。而她的言行舉止,常常因為不能完全完全控制住純真天性的自然流露,做事說話的風格自然就與別人不同,也自然就成了別人眼裏的異類。

所以,她常常黯然神傷,獨自落淚。所以,她常常會因為說話真爽,得罪了人。這樣,她就得到了“孤高自許,目無下塵”(第四回)的評價。

她有時竟會當著老祖宗的面,公開表示對寶玉的求全責備,和對其他女孩子的嫉妒。她看見寶玉從寶釵處來,立即冷笑着說:“我說呢!虧了絆住,不然,早就飛了來了。”(第二十回)甚至會站起來賭氣回房去了。

封建禮教經過宋代理學的發展,延至明清,對婦女的一系列要求是十分苛刻的,林黛玉這種非禮的言行,自然很不符合閨訓!

但是黛玉的心地是光明的,她並不和人結仇結怨,即使是對她的愛情威脅最大的寶釵,也會獻上一顆赤誠的心。

當寶釵勸她不要看雜書時,黛玉就有了親人撫愛般的溫馨感,好象在風雨飄搖之中,感受到一束暖暖的朝陽。

不僅如此,寶姐姐還仔仔細細地分析了黛玉的病情,認認真真地提供了進補的方法,純情的黛玉不由得感嘆起來,她說:“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只當你有心藏奸。從前日你說看雜書不好,又勸我那些好話,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其實,這只是一枝燭光般的溫暖,竟化開黛玉心頭的薄冰,她引咎自責,虔誠懺悔,象跪在神明面前一樣,想得到的是如釋重負后的慰安。

黛玉這種“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飾”的純真之情,正是她從小沒受多少封建禮教玷污的表現。

甚至,連她的丫環紫鵑,也可以批評他,那裏還有什麼小性兒!?

一個少女的心竟能平伸出海天一樣寬闊的境界,實在叫人欽佩。

林黛玉這一藝術形象的第四個魅力,詩人的氣質和才情。

林黛玉深受古典文學熏陶。在現實世界是找不到安慰和寄託,便將自己的整個身心沉靜到了精神世界之中,在那裏,她才能找到光明和滿足。

林黛玉是整個大觀園中唯一的,需要在詩書中尋找人生樂趣的女子。她的閱讀面非常廣,香菱學詩時,在那麼多的詩集中可以看到她理解和賞鑒的紅圈兒。生活在詩的境界之中,林黛玉完全忘記一切寵辱煩擾,顯得神思飄逸,倜儻風流。

她那別具情懷,新穎獨到的詩作,儘管由於評詩者的正統觀點,常常屈居第二,但是她卻總是表現的寬厚從容,豁達開朗。她能得到藝術創作的沉醉和精神饑渴的滿足,這已經就夠了!那裏還會跟別人計較。

她和湘雲月下聯詩時,簡直神采飛揚。她真心真意讚美湘雲,甚至“又叫好,又跺足”。我們很少看見過病態懨懨的黛玉,有過這樣癲狂,這樣誇張的動作!這足以說明,她內心的澎湃和激蕩。最後,她終以那首凄清奇譎的“冷月葬詩魂”壓倒了對方。

在詩詞創作上,林黛玉不僅是俊才,而且是捷才。有時當大家冥思苦想之際,竭力經營之時,黛玉或弄梧桐,或和人說笑,然後“提筆一揮而就,擲與眾人”(第三十七回)那種俊邁慷慨,簡直可以和“日試萬言,倚馬可待”的李白相比。

但是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林黛玉的“才”,總是得不到公正的對待。唯一的一次,是當劉姥始來到瀟湘館,看見“窗下案上設着筆,又見書架上放着滿滿的書”,曾稱讚道:“這必定是那一位哥兒的書房了?”

不論之前,還是接下去的以後,再沒有聽到任何一個人對黛玉才情學問的稱讚。大家想想,作為詩人的林黛玉,是何等的孤寂!

這大概也就是中國絕大多數歷代文人的孤寂!

綜合以上可知,正是這樣的林黛玉,讓她得到眾多讀者的青睞,成為經典的小說人物。

(本篇完,請接着看下一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嫵媚的人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嫵媚的人生
上一章下一章

第525章:林黛玉究竟有何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