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蘇聯對中國的轟炸(一)

第六章 蘇聯對中國的轟炸(一)

在戰爭初期,對中**隊造成損害最大的,除了蘇聯陸軍的兵力優勢和坦克洪流之外,就應該是蘇聯空軍的戰略轟炸了。尤其是在戰爭的第一天,蘇聯空軍就出動了五千多架次的作戰飛機,穿越漫長的國境線對中國北方的多個戰略要點進行了狂轟濫炸,不僅導致東北、華北、西北的空軍基本喪失戰鬥力,也對這些地區的陸軍裝備、大型廠礦、重要交通線造成了嚴重破壞。戰爭初期任第13集團軍司令的王澍上將(在整個戰爭期間,他還曾擔任遼河集團軍群司令、河北集團軍群司令、徐州集團軍群司令等多個職務,在戰爭中期被提升為元帥,在戰爭的最後階段擔任中亞集團軍群司令)在《戰爭回憶錄》中寫道:“在衛國戰爭初期,唯一讓我恐懼的是俄國人掌握的制空權。尤其是在戰爭的前三個月,俄國人的飛機似乎無處不在,我們的飛機則早已在機場上變成殘骸了。”

戰爭爆發的時候,我僅僅是一個中校軍銜的集團軍級國家安全代表(不久改稱“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並不了解蘇聯對中國實施戰略轟炸的詳情。不過後來我很快就參加了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會議,因此在工作之餘了解到許多戰爭初期的情報;而且,戰爭結束時我們從莫斯科檔案館繳獲了一大批關於蘇聯入侵中國計劃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被我們的軍史工作者詳細研究,寫出了許多優秀文章。

以下這篇文章引自1943年12月在北京出版的《戰場》雜誌,標題叫做《戰爭從轟炸開始》,作者是南京大學歷史系的兩位副教授。我認為這篇文章描寫的內容基本屬實,因此全文引用如下:

蘇聯入侵中國的“遠東解決方案”早在1930年就已經開始制訂。斯大林取代托洛茨基成為蘇聯領導人後,把主要戰略重心放在了遠東地區,將大量資金投入了西伯利亞鐵路複線建設,並修建了所謂的“北寒帶鐵路”,作為西伯利亞鐵路遭破壞無法使用時的備用方案。從1929年到1933年,蘇聯在後貝加爾、遠東濱海、庫頁島、阿爾泰山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修建了23個永久性軍事基地,大型軍事倉庫數目超過300個,新建機場超過60個,新鋪設的交通線里程不會少於1.5萬公里。可以說,蘇聯是在以舉國之力進行遠東戰備,遠東戰備的重點又是黑龍江流域和后貝加爾,其戰略野心已經昭然若揭;遺憾的是,當時的中華共和國決策層沒有及時意識到蘇聯的威脅,甚至被蘇聯不斷放出的“和平氣球”所迷惑,以至在衛國戰爭初期損失慘重。

按照“遠東解決方案”的初期構想,蘇軍應該在中蘇、中蒙邊境集結三個重兵集團,矛頭分別指向中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但對於具體的進攻方向,蘇聯內部一直爭議不休(註:關於蘇聯“遠東解決方案”的具體內容,我會在以後的章節中詳細敘述),有人主張在東北和華北分別進軍,有人則主張從東北和華北的結合部進軍;有人主張以新疆作為第一階段的戰略重點,更多人則主張首先奪取蘭州。直到1933年4月,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還在與副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大將爭論進攻東北的具體方案,最後是斯大林出面一錘定音,肯定了華西列夫斯基的“三面進攻方案”,朱可夫關於截斷東北和華北聯繫的方案由於“過於冒險”,被推遲到第二階段進行。1933年5月1日,對華北和西北的具體進攻方案也已經制訂完畢,並經過了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政治局成員的簽署,隨時可以應用於實戰。但斯大林不打算單方面出兵,他在等待歐洲戰爭的爆發——納粹德國和蘇聯必須在歐洲和亞洲同時動手,蘇聯還必須派出輔助部隊進攻波蘭東部和羅馬尼亞,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政治軍事合作。沒有德國人的幫助,蘇聯是絕不會單獨挑起世界大戰的。

負責對中國實施戰略轟炸的是蘇聯第3、第6、第8和第20航空集團軍,其中第3航空集團軍部署在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直到庫頁島的廣闊土地上,第6航空集團軍主要部署在蒙古,第8航空集團軍部署在哈薩克和阿爾泰山附近,第20集團軍則部署在後貝加爾,作為蘇聯空軍的戰略預備隊。截止5月22日,這四個集團軍的第一線作戰飛機總數為:殲擊機1160架,其中大約500架是雅克-1、米格-3等新式殲擊機,還有220架從德國進口的當時最先進的梅-109殲擊機,其餘440架大部分是伊爾-53、伊爾-6等老式飛機;運輸機、教練機、偵察機總共620架;重型和中型轟炸機390架,大部分是TB-1、TB-3、SB-2等蘇聯國產轟炸機,也有少數德國生產的容克-88轟炸機;輕型轟炸機和強擊機數目最多,達到1900架,其中最主要的是佩-2輕型轟炸機,其次是從德國進口的“施圖卡”俯衝轟炸機,它們構成了蘇聯在戰爭初期主要的戰術空軍力量;最新式的“伊爾-2”強擊機後來曾擁有“坦克殺手”的美譽,它的裝甲極厚,最適合對裝甲部隊實施戰術空襲,但在戰爭開始時蘇軍總共只裝備了350架,其中只有不到200架裝備到了遠東地區的空軍。總而言之,蘇聯在遠東戰線的第一線作戰飛機超過4000架,如果加上西伯利亞內陸的第二線作戰飛機就更加恐怖了。

與蘇聯遠東空軍對峙的是中國東北軍區、華北軍區、內蒙古軍區、新疆軍區和西北軍區的9個航空軍總共2600架第一線作戰飛機,在數量上明顯處於劣勢。在這2600架飛機中,殲擊機只有840架,主力機種居然仍然是1920年裝備部隊的戰-2殲擊機,這種殲擊機的格鬥能力連蘇聯的佩-2輕型轟炸機都不如。戰-4、戰-5等新型殲擊機的水平已經達到或超過了蘇軍的米格-3,但當時裝備總數不超過60架,根本無法形成戰鬥力。至於轟炸機、強擊機隊伍里更是充斥着轟-2、攻-2等早該被淘汰出歷史舞台的老掉牙飛機,它們對蘇軍沒有造成任何打擊,在戰爭開始的最初幾個小時就淹沒在一片火海之中了。

雖然蘇聯空軍佔據了明顯優勢,但它需要轟炸的目標太多:東北、華北、新疆、內蒙古、甘肅乃至陝西、寧夏境內的78個軍用機場,209個大型廠礦,80個主要陸軍基地,500多個火車站或鐵路交通樞紐,300多處重點防禦工事,以及對北京、大同、哈爾濱、四平等重要城市的市區進行恐嚇式轟炸……目標總數達到1500個,部分重要目標還需要進行多個攻擊波的轟炸,以蘇軍在遠東現有的2300架第一線轟炸機和強擊機是無法完成這樣繁重的任務的。因此,斯大林迫切希望日本從一開始就介入戰爭,利用日本強大的陸軍和海軍航空兵(日本的飛行員素質在全世界是屈指可數的)對中國東北實施轟炸,減輕蘇聯空軍的壓力。日本首相近衛文麿雖然早就想和蘇聯合夥侵略中國,但他希望日本軍隊能夠先“保持中立”一段時間,看看中蘇戰爭的具體進程和國際上的風聲,然後再做出決定。1933年4月,斯大林親自在莫斯科會見了近衛文麿,向日本做出了非常豐盛的許諾:如果日本在中蘇戰爭的第一天就派出1000架次飛機對中國東北進行轟炸,並在戰爭開始后一星期內以陸軍進攻遼寧、吉林,並以海軍封鎖渤海、黃海乃至東海,那麼在打垮中國之後,遼東半島、吉林東部地區和山東威海將成為日本領土,日本還能夠在上海、連雲港、杭州、泉州等港口駐軍。在這樣優厚的誘惑下,近衛文麿終於在《柏林-莫斯科-東京軸心條約》中答應日本“儘快參加對中國作戰”,尤其是日本海軍航空兵將在“第一時間”與蘇軍協同作戰。

斯大林分配給日本的任務是:用6艘重型航空母艦的艦載機轟炸遼寧旅順和山東威海的軍港,有可能的話還要襲擊天津港,摧毀中國北海艦隊的戰鬥力;用陸基戰鬥機或艦載機轟炸遼東半島、瀋陽、吉林東部的機場、廠礦、交通樞紐,並對瀋陽實施恐嚇性轟炸;用艦載機對上海實施重點轟炸,破壞上海鋼鐵廠和石油化工廠的生產能力。要完成這些任務,日本需要出動1160架次飛機,其中轟炸機或強擊機至少700架次。日本海軍大臣東條英機親自擬訂了“零號作戰計劃”,將“瑞鶴號”“翔鶴號”“加賀號”等8艘日本最重型的航空母艦調到朝鮮半島以東洋麵,其中第一艦隊6艘航空母艦佈置在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之間的廣闊洋麵上,第二艦隊2艘航空母艦佈置在上海東北450海里的公海上。豐田副武上將被任命為“零號作戰計劃”的總指揮官,南雲忠一中將和栗原健男少將分別指揮兩個分艦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將則親自坐鎮橫濱,隨時協調前線一切戰事。為了完成轟炸中國的任務,日本聯合艦隊75%的作戰力量都集中到了中國東部海面,之所以這樣冒險,是因為日本人深信美國、英國不會這麼快介入中蘇戰爭,日本海軍有充分時間炸癱中國海軍、空軍,趁機奪取整個中國海的制海權。

1933年5月22日下午2點,斯大林親自簽署命令,要求遠東地區的蘇軍進入一級戰備狀態,準備在24小時內執行“遠東解決方案”。當天晚上9點,日本海軍大臣東條英機卻打電話給斯大林,聲稱目前中國北海艦隊有2艘航空母艦不在港內,日本海軍特混艦隊為了自衛,不能派出全部艦載機襲擊中國,作戰目標難以保證。斯大林為此大發雷霆,甚至對朱可夫說:“日本人把我們出賣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斯大林只得下令前線停止戰備,許多已經從地下機庫運送到機場跑道上的飛機也只得重新運回地下機庫。蘇聯第3航空集團軍司令克魯濟科夫中將(後來被提升為蘇聯元帥,在戰爭後期擔任蘇聯空軍總司令,指揮了絕望的“莫斯科防空戰”,直接導演了蘇聯空軍的最後覆滅)不滿地抱怨道:“這真不是個好兆頭!飛行員們都已經喝下壯行酒了,他們摩拳擦掌,隨時準備給予中國人致命一擊,現在卻命令他們回宿舍睡覺,再也沒有比這更打擊士氣的了。”陸軍也是混亂重重,許多大炮的炮衣已經卸下,舟橋部隊已經開始準備架橋,結果司令員卻命令他們“返回原位”,結果混亂的局面一直持續到5月24日上午。

5月23日中午,斯大林和日本首相近衛文麿通了長達3個小時的電話,希望日本“無論如何都要用最強的海空力量打擊中國海空軍”。近衛文麿表示,必須等到中國北海艦隊的兩艘航空母艦返回旅順港,日本聯合艦隊才能夠全力發動空襲;根據前方偵察機的情報,這兩艘航空母艦可能在一周之內返航,因此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日期大概要推遲到6月了。斯大林對此深感失望,因為德國打算在5月30日之前入侵波蘭,一旦歐洲爆發戰爭,中國肯定會有所警覺,蘇軍就無法達成突然襲擊的目的了。

5月25日,近衛文麿突然再次給斯大林打電話:“敬愛的領袖,告訴您一個好消息,中國的航空母艦已經返航了。5月27日它們將平靜地停泊在港口內,等待我們的轟炸。”斯大林大喜過望,在用肉麻的詞語稱讚了一番日本盟友之後,他立即給希特拉打電話,敲定了共同進攻波蘭的時間——當地時間5月28日凌晨1點,也就是遠東時間5月28日早晨9點,比中蘇戰爭爆發大約晚5個小時。蘇聯參與進攻波蘭的部隊只有1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只佔蘇聯全體武裝力量的一小部分;與此同時,蘇聯進攻中國的部隊卻有6個方面軍總共202個步兵師、21個裝甲師和17個摩托化步兵師,這還不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國提供的30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

5月27日中午12點,斯大林再次簽署了“隨時準備執行《遠東解決方案》的命令”,這個命令到下午2點已經發到軍級指揮單位,下午4點已經發到團級。進攻中國已經不再是秘密了,數千輛坦克排着整齊的隊形向國境線駛去,所有的坦克、火炮、迫擊炮都在當天下午6點之前進入了出發陣地,步兵稍微晚一點,但到晚上8點也都已經安排妥當。參與第一波進攻的只有60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步兵師,等他們在中國邊境打開缺口,並建立穩固的橋頭堡之後,主力部隊將會像潮水一樣在兩三天內席捲中國的北方大地——當然,這離不開蘇聯空軍對中國北方的猛烈轟炸。

“我命令第3、第6、第8和第20航空集團軍進入一級戰備狀態。”蘇軍副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大將親自口述了這份電報,“今天晚上9點以前,所有參加執行任務的作戰飛機必須達到隨時可以起飛的狀態。所有彈藥必須立即掛載完畢。飛行員隨時等候在飛機旁,不得隨意離開。航空集團軍司令員每半個小時向我報告一次動向。偵察機群現在就出發,並且與後方保持不間斷的無線電聯絡。”

遠東時間5月27日午夜12點,離“遠東解決方案”預定的全面進攻時間還有4個小時,在某些邊境地段上,蘇聯坦克和步兵已經開始悄無聲息地越過國境線,進入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企圖在黎明之前穿越原始森林地段,繞到中國邊防部隊的後方。華西列夫斯基大將親自給第20航空集團軍司令斯維爾斯中將打了一個電話:“請您立即打開所有機場的探照燈。對飛機進行最後一次檢驗。半個小時內開始第一攻擊波。”

夜色還很深沉,斯維爾斯中將親自來到了他轄區內最大的軍用機場——后貝加爾第一軍用機場視察。所有的探照燈都已經打開,機場上空一片燈火通明,恐怕在幾萬米高空都清晰可辨。TB-3重型轟炸機的螺旋槳已經開始轉動,這種轟炸機的速度很慢,飛到中國國境線大概需要4個小時,正好趕上陸軍發動全面進攻;伊爾-2強擊機的地勤人員正在最後一次檢查飛機尾部的裝甲,這厚厚的裝甲可以確保飛機不受地面火力的侵害。在跑道附近的草坪上,200多名飛行員正在匆匆進着早飯(夜宵?)——黑麥麵包,煎荷包蛋,魚子醬和一杯伏特加。“感覺好嗎,小夥子?”斯維爾斯中將拍了拍一個米格-3飛機駕駛員的肩膀,那是典型的西伯利亞人的寬厚的肩膀。“好極了,將軍!”駕駛員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我隨時準備為俄羅斯獻身,為蘇維埃獻身!將軍,您就等着聽我們的捷報吧,我們一定能夠戰勝中國!”

機場導航台的高音喇叭正在播放着俄羅斯著名的愛國主義歌曲:“聽,那戰鬥的號角發出警報,穿好軍裝,拿起武器……再見吧媽媽,別難過,莫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地勤人員們一邊揮動着扳手,一邊跟着旋律低聲哼唱着,一邊擦拭着眼角的熱淚。剛剛用完早餐的飛行員們則大聲地合唱起來,聲音甚至超過了高音喇叭。指揮起飛的軍官提着雙色燈站到了跑道前,跑道兩側的所有燈光都已經打開,呈現一片洋溢的黃白色。忽然,高音喇叭靜止了下來,一切都陷入了無邊的寂靜。斯維爾斯中將的對講機響了,在幾米外都能聽出是華西列夫斯基大將的語音。那語音很簡單,只有一個詞:“出擊!”

參謀人員迅速跑回候機樓,開始向其他各個機場發出出擊的電報。第一架米格-3殲擊機緩緩滑出停機坪,滑上跑道;指揮起飛的軍官提起了綠燈,跑道兩側傳來了一陣震耳欲聾的“烏拉”之聲。米格-3殲擊機掠過燈火通明的跑道,沖向一片黑暗的天空。在它身後,其他飛機正在緊張有序的陸續起飛。

從高音喇叭里傳出了響亮的口號聲:“俄羅斯萬歲!”由36架殲擊機和109架轟炸機、強擊機組成的環行戰鬥編隊在空中盤旋一周,然後轟鳴着向南方的內蒙古、東北邊境飛去。斯維爾斯中將肅立在停機坪上,目送機群翼尖的一長串紅藍色夜航燈慢慢離去。他絕對不會想到,幾年之後他會被一枚中國炸彈炸死在機場上,和他最精銳的俄羅斯飛行員一同葬身火海之中。

(接第七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共和國戰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共和國戰爭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蘇聯對中國的轟炸(一)

%